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油井堵水方法研究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油井堵水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油田开发面临着“三高三小”的矛盾,即综合含水高、各套开发层系间含水差异小,储层动用程度高、厚油层内水洗厚度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储采平衡系数小。特别是喇嘛甸油田油层厚度大、储量大,同时厚油层的非均质严重,既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层位,又是存在“大孔道”形成注采无效低效的部位,因此在特高含水期,原来的小层旋回对比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油田调整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测井曲线、取心井岩心分析与水淹层解释成果等多种资料,通过精细解剖、室内实验、地质建模等多种手段,不断深化储层精细描述方法,揭示储层特别是厚油层层内非均质特征,研究储层性质变化特征与三维空间属性特征,分析剩余油的相对富集部位,指导油田综合调整挖潜工作。本次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喇嘛甸油田基本情况
  • 2.1 油田概况
  • 2.2 油田地质概况
  • 2.2.1 构造特征
  • 2.2.2 断层特征
  • 2.3 储层沉积特征及性质
  • 2.3.1 储层沉积特征
  • 2.3.2 储层性质
  • 2.3.3 油气水分布
  • 2.3.4 流体性质
  • 2.4 油田开发历程
  • 第3章 特高含水期储层精细描述方法研究
  • 3.1 喇嘛甸油田储层精细描述历程
  • 3.2 储层细分沉积微相描述技术研究
  • 3.2.1 喇嘛甸油田河流-三角洲储层沉积环境
  • 3.2.2 储层细分沉积单元方法
  • 3.2.3 储层沉积微相的识别与相带模式预测
  • 3.2.4 喇嘛甸油田各沉积单元的沉积特征
  • 3.3 厚油层内部建筑结构解剖技术研究
  • 3.3.1 厚油层建筑结构解剖是油田开发调整的必然要求
  • 3.3.2 厚油层内部建筑结构研究思路
  • 3.3.3 河流相砂体结构解剖方法
  • 3.3.4 对河流相砂体层内结构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4章 无效循环的形成机理及识别方法
  • 4.1 无效循环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 4.2 储层无效循环形成后油田开发的特点
  • 4.2.1 油层含油饱和度变化特点
  • 4.2.2 开发区块生产变化特点
  • 4.3 储层无效循环形成机理
  • 4.3.1 长期注水冲刷后岩石性质变化规律
  • 4.3.2 长期注水冲刷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
  • 4.3.3 储层微观结构变化机理分析
  • 4.4 无效循环的识别方法
  • 4.4.1 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进行精细砂体解剖,研究无效循环的分布状况
  • 4.4.2 利用密闭取心和新钻聚驱加密井资料,研究无效循环的分布状况
  • 4.4.3 通过计算井组单层累积注水倍数,研究无效循环的分布状况
  • 4.4.4 通过综合应用测试资料,研究无效循环的分布状况
  • 4.4.5 借助数值模拟手段,研究无效循环的分布状况
  • 4.5 依据常规裸眼井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确定无效循环的具体部位
  • 4.5.1 岩心井无效循环部位参数变化及电测特征
  • 4.5.2 无效循环部位电测响应机理研究
  • 4.5.3 计算机自动识别无效循环部位系统研究
  • 第5章 堵水经济技术界限
  • 第6章 特高含水期油井堵水的选井选层原则
  • 6.1 资料的准备
  • 6.2 选井原则
  • 6.3 选层原则
  • 第7章 特高含水期油井堵水的做法
  • 7.1 调整堵层重新堵水
  • 7.1.1 对接替层成为高含水层的堵水井增加堵层,控制油井产水量
  • 7.1.2 对因注采关系改变封堵层成为剩余油富集层的堵水井,调换堵层重新堵水
  • 7.2 进行细分堵水,努力减少陪堵层
  • 7.2.1 利用常规堵水管柱,进行多段细分堵水
  • 7.2.2 利用可调层堵水管柱堵水,提高油井堵水成功率
  • 7.3 封堵注采完善的高台子主体席状砂
  • 7.4 封堵高渗透方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平面效果
  • 7.4.1 封堵一线油井高含水层
  • 7.4.2 封堵主河道高渗流方向高含水层
  • 7.5 堵水和注水方案调整结合,挖掘平面低水淹方向剩余油
  • 7.6 补(压)、堵结合,挖掘低效井潜力
  • 7.7 进行层内堵水,控制厚油层底部高渗透部位的产水
  • 第8章 结论和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油井堵水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