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包括疑似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操作前后血小板跨膜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GPIIb/III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分析以上检测因子的变化及其与近期MACE事件间的关系,为早期识别PCI术后高危患者和进一步防治MACE事件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7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干部病房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病人60例(男性30例,女性30例)。分组方法一:其中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者45例,其中根据国内PCI治疗共识(冠脉管腔直径狭窄≥70%,并且患者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者)接受PCI治疗的患者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设为试验组,记为A组;冠脉管腔直径狭窄≥70%,虽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尚未接受PCI治疗的患者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设为阳性对照组,记为B组;冠脉造影阴性者(造影显示冠脉内膜光滑)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设为阴性对照组,记为C组。分组方法二:将经CAG检查证实为冠心病者(即A、B两组,45例)根据入院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1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7例);将冠脉造影阴性者(造影显示冠脉内膜光滑)仍设为阴性对照组,设为C组。分组方法三:根据支架术后是否有MACE事件发生将A组病人分为MACE事件组和NON-MACE事件组。冠心病诊断标准:冠脉造影结果提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至少有一支管腔直径狭窄≥50%者即可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符合1999年ACC/AHA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①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持续≥30分钟;②心肌酶CK、CK-MB峰值超过正常上限2倍,并具有动态演变过程及肌钙蛋白阳性;③心电图超过两个相邻导联有意义的ST段抬高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④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UA)诊断标准根据2000年ACC/AHA制定的标准[2]:近48小时内有静息或自发心绞痛发作至少1次,但无心肌坏死的心肌酶谱改变,同时伴有心电图出现暂时性ST段缺血性压低≥1mV或ST抬高(肢体导联≥0.1mV,胸导联≥0.2mV),发作缓解ST段迅速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或发作前后心电图T波明显改变。排除标准:①感染、肿瘤、肺梗死、糖尿病、全身免疫性疾病、急慢性肝肾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或周围血管栓塞、近期(3周内)服用抗炎药、近期(3个月内)手术或创伤外、近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调节剂药物者;②心肌炎、心肌病、心内膜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衰(NYHA≥Ⅱ级或killip分级≥Ⅱ级)、高血压病(≥2级高血压)[3]、心房纤颤[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或溶栓治疗者、稳定型心绞痛、冠脉狭窄在50%-70%之间的冠心病患者以及左主干或相当于主干有严重病变或弥漫性冠脉病变而不宜行介入治疗者、冠脉痉挛引起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者、住院期间应用过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者(即欣维宁)。患者入选后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并完善生化及物理检查,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间年龄、性别、疾病构成比、发病危险因素、白细胞及谷丙转氨酶等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病人住院接受药物治疗3-7天后行冠脉造影检查,观察血管开通情况,血管未开通者及血管虽已开通但残余直径狭窄大于70%的部分患者接受PCI治疗(仅处理罪犯相关血管)。所有患者均与术前1h、术后30min、3h、12h取肘正中静脉血检测膜P-选择素、GPIIb/III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所有血标本均于采血后10min内送检,血小板膜P-选择素、GPIIb/IIIa受体送检后2h内完成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送检后1h内完成检测。采用美国B-D公司的FACS Vantage流式细胞仪(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膜P-选择素、GPIIb/IIIa受体,检测原理为荧光标记血小板所产生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与血小板P-选择素、GPIIb/IIIa位点数呈正比。采用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PRECIL LBY-NJ4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原理为比浊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A、B组患者)均于术后给予标准的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治疗,冠脉造影阴性患者(C组)停用与治疗冠心病相关药物。记录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双侧)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①ABC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病变相关血管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B组中AMI和UA的构成比没有差别(P=0.805)。②术前A组、B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分别为(5.29±0.98)% vs(2.60±0.46)%,(4.87±0.86) % vs(2.60±0.46)%,P值均<0.01】,术前A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水平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8);术前A组、B组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分别为(5.42±0.37)% vs(3.31±0.27)%,(5.22±0.21)% vs (3.31±0.27)%,P值均<0.01】,术前A组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水平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1);术前A组、B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分别为(31.31±2.60)% vs(25.95±1.79)%,(30.78±1.89)% vs (25.95±1.79)%, P值均<0.01】,术前A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30)。③术前AMI组、UA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分别为(6.08±0.86)% vs(2.60±0.46)%,(4.70±0.65)% vs (2.60±0.46)%,P<值均0.01】,术前AMI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水平高于UA组(P<0.01);术前AMI组、UA组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分别为(5.66±0.38)% vs (3.31±0.27)%,(5.10±0.21)% vs (3.31±0.27)%,P值均<0.01】,术前AMI组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水平高于UA组(P<0.01);术前AMI组、UA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分别为(33.70±1.85)% vs(25.95±1.79),(30.02±1.51)% vs (25.95±1.79), P值均<0.01】,术前AMI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水平高于UA组(P<0.01)。④手术过程特征A组支架释放成功率为100%,术中无冠状动脉穿孔及夹层等并发症发生。各组术中均未有猝死事件发生。⑤A组和B组冠脉造影特征A组病变血管累计为46支,其中单支病变12例,双支病变8例,三支病变6例;其中累及左前降支26例,左回旋支7例,右冠状动脉13例。B组病变血管累计为34支,其中单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5例,三支病变5例;其中累及左前降支18例,左回旋支4例,右冠状动脉12例。A、B两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和病变支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939,0.769)。⑥A组支架置入术后血小板膜P-选择素、GP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率与术前比较,术后30min后升至峰值【分别为(8.25±0.83)% vs(5.29±0.98)%,(7.06±0.36)% vs(5.42±0.37)%,(40.12±2.37)% vs(31.31±2.60)%,P值均<0.05】,以后逐渐下降,至术后12h降至术前水平;B、C组造影术后与术前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各时间点与C组术后同一时间点血小板膜P-选择素、GP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率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住院随访期间A组共有5例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其中2例PCI术后急性血栓形成而行靶血管重建,3例PCI术后心绞痛。结论:PCI术后血小板膜P-选择素、GPⅡb/Ⅲ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提示PCI过程可能进一步激活了血小板的活性,此可能与术后并发症有关,提示临床应于PCI术后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外周静脉血血小板膜P-选择素、GPⅡb/Ⅲ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水平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稳定程度及疾病的临床类型有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P-选择素及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9(24)
- [2].P-选择素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P-选择素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20(02)
- [3].ICAM-1和L-选择素水平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J]. 实用癌症杂志 2020(03)
- [4].血浆P-选择素在恶性肿瘤合并肺血栓栓塞症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08)
- [5].靶向E-选择素的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生物学评价[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20(02)
- [6].P-选择素缺失对小鼠生理特征的影响[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7(01)
- [7].血小板计数和P-选择素水平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03)
- [8].IL-6与P-选择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贵州医药 2017(06)
- [9].不同程度冠状动脉损伤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研究[J]. 河北医药 2017(19)
- [10].P-选择素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 2016(08)
- [11].L-选择素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6(03)
- [12].E-选择素蛋白及mRNA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20)
- [13].急性脑梗死与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及L选择素的相关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4(10)
- [14].过敏性紫癜患者尿P选择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07)
- [15].不同程度OSAHS患者的P-选择素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和相关炎性因子的变化[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03)
- [16].E-选择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血行转移中作用的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09)
- [17].儿童危重症患者血液P-选择素与E-选择素的变化[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5)
- [18].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和P-选择素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29)
- [19].L-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广西医学 2013(11)
- [20].L-选择素和异粘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广东医学 2013(20)
- [21].慢性高原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微粒和P-选择素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27)
- [22].流体剪应力作用下E-选择素介导的中性粒细胞钙响应[J]. 医用生物力学 2018(02)
- [2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可溶性P、E选择素的表达[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06)
- [24].小儿主动脉缩窄血压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变化及其意义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5(12)
- [25].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血小板参数及P选择素的检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05)
- [26].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的影响和意义[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25)
- [27].P-选择素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9(02)
- [28].E-选择素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中的作用研究[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5(03)
- [29].瑞舒伐他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E、L-选择素表达的影响[J]. 免疫学杂志 2015(09)
- [30].血清P-选择素及E-选择素对急诊危重患儿病情及生存状况的评估价值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22)
标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冠心病论文; 血小板膜选择素论文; 受体论文; 血小板聚集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