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章丘市第四中学,山东济南250200)
为大幅度提高复习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反复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安排研究性复习计划,提高复习质量。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将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整理课本内容,梳理知识网络,巩固基础知识,回顾基本方法,训练基本技能;第二阶段,重点专题选讲;第三阶段,综合训练。通过第一轮复习和单元检测,发现学生答题中出现的各类典型错误和复习过程中知识点的遗漏,有待于后阶段的改正和弥补。教学实践中发现,后两个阶段截然分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因此可把它们合并为复习的“后阶段”,两项任务交叉完成。鉴于前后阶段许多问题截然不同的特征,再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方法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后阶段的最佳复习模式应是研究性复习。
一、什么是研究性复习
研究性复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以便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主动性。根据前一段复习的特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跟上教师的步伐,学习主动性很少有机会体现。而在后阶段随着研究性复习的开展,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复习方案,策划整个复习,主动学习能力有了施展的广阔空间。
2.深刻性。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无法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数学思想不是学来的,而是悟出来的,要超越模仿阶段,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
3.开放性。研究性复习的开口很宽,只要与复习有关,包括知识、能力、方法、对策,心理等,都可成为研究专题。
4.针对性。在复习的后阶段,学生差异愈发明显,一份综合试题可能有几十分的差距,这时找到需求完全一样的学生比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还难。研究性复习中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特点确定专题,制订目标,研究手法更带有个性化特点,例如,后进生可以研究“怎样求值域”,优生则细化到“值域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求值域的几个注意点”等。每个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层次上有所进步。
二、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复习
高考复习必须按效率最优化原则选择对策。研究性复习由于其个性化特征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能克服目前教师“过度期望,过度干预,过度包办”的弊病。每个学生找出自己的位置,分析自己的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成功中获得经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把整个复习变成一次次对知识的体验和对困难的征服,在此过程中形成能力。
三、怎样进行研究性复习
研究性复习分为确定专题、展开研究和检测调控等环节。研究专题的确定,一是取决于学生迫切需要,二是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三是取决于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总之,它是对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过程服务。
研究专题大致可归类为以知识点联系为研究对象的知识网络专题,以解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题型方法专题,以思维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元认知专题,以答卷策略为研究对象的对策问题。例如有关分段函数的常见题型、线面垂直在立体几何中的地位、高考中对二项式定理的考查、应用题的审题规律、解题后如何反思、考试中怎样合理分配时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