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逐渐迈入了一个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纪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自身创新资源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因此以往创新的线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外部社会资本的积累对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信用作为社会资本积累理论上的前因变量,在实践中是否也会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三者间具体关系又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在回顾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企业信用、社会资本、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度量量表,并对三者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常州、无锡两市的200余家工业企业及其关联银行进行问卷调研,获得企业信用、社会资本、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手数据。采用信度与效度分析方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量表的合理性进行检验。最终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多元回归模型来验证三者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社会资本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最终获得如下结论:第一,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信用、社会资本积累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上存在差异。第二,企业信用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其中,企业品质与企业能力均会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管理和创新产出产生影响。同时,企业能力对创新能力三个维度的影响均要高于企业品质。第三,企业信用与企业社会资本积累呈正相关。企业品质与能力对企业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均起到了正向影响。其中,企业品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较企业能力来说更大。第四,企业社会资本与科技创新能力呈正相关。社会资本的供应链关系维以及横向关系维均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管理、产出维度产生了正向影响,且横向关系的影响相对于供应链关系来说更大。但社会关系维度仅对创新管理有影响,对创新投入及产出的影响不显著。第五,企业社会资本在企业信用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中起中介效应。社会资本对企业信用的品质维度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而对能力维度则起的是部分中介效应。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企业信用法律探析[J]. 中国市场 2018(29)
- [2].企业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信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06)
- [3].信用档案——企业社会信用大厦的基石[J]. 现代企业教育 2008(14)
- [4].我国当前企业信用建立和运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7)
- [5].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与治理——从企业信用视角[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6].企业信用管理模式探讨——基于企业的案例分析[J]. 智富时代 2016(04)
- [7].企业信用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J]. 中国市场 2019(36)
- [8].企业信用秩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11)
- [9].企业信用的现代经济学分析[J]. 中外企业家 2012(08)
- [10].新形势下企业信用监管模式浅析[J]. 企业导报 2016(12)
- [11].企业信用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 市场观察 2015(S2)
- [12].企业信用的缺失及治理[J]. 财会研究 2010(23)
- [13].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途径分析[J]. 中国市场 2015(47)
- [14].企业信用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商业会计 2014(03)
- [15].政府对企业信用的治理:从管制走向服务[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0)
- [16].企业信用情报系统构建研究[J]. 情报科学 2011(02)
- [17].我国企业信用分析及对策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09)
- [18].试论企业信用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 现代经济信息 2013(09)
- [19].企业信用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9(17)
- [20].论企业信用与经济发展——以江浙为例[J]. 当代经济 2009(02)
- [21].完善企业信用体系 构建和谐市场经济[J]. 管理观察 2008(25)
- [22].浅析企业信用现状及管理[J]. 现代商业 2011(29)
- [23].论企业信用与道德功能[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1)
- [24].网络时代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探析[J].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2018(11)
- [25].试论工商部门对企业信用的管理[J]. 怀化学院学报 2009(03)
- [26].我国企业信用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 企业技术开发 2008(12)
- [27].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 沧桑 2008(04)
- [28].论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J]. 知识经济 2013(24)
- [29].我国当代企业信用危机及其治理策略[J]. 财政监督 2013(11)
- [30].强化企业信用 建设和谐社会[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