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桂林高校为例

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桂林高校为例

论文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网络世界,热衷于网络交往,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逐步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然而网络交往在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中带来的异化现状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目前国内理论界关于网络异化的研究还很少,网络交往异化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课题尝试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交往异化现状。虽然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已经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现象的各个层面都有论述,这其中多数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将结合本学科特点从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交往。纵观以往研究发现,目前学者们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结合实证调查还很鲜见,特别是在广西桂林市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现状问题提出建议的研究则更加缺乏。本文研究目的是在延续先前学者研究的成果上,通过对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共五所广西桂林市高校的实证调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进行理性思考,为引导和指导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降低其消极影响,最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数据调查结果的分析,将从大学生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大学生作为主体在网络交往中存在的异化表现与特征:分别是大学生自我关系异化包括人格异化、角色异化和能力异化;大学生与他人关系的异化包括伦理关系异化、人际交往异化和信任感异化;大学生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包括社会责任感异化、社会价值观异化、理想信念异化和社会适应能力异化。从网络特性、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寻找原因并提出对策。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的形成原因有:网络交往空间特性包括开放性、虚拟性和匿名性;大学生自身原因包括对网络的非理性认识、大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特点、心理压力和精神空虚;学校教育存在漏洞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网络道德教育欠缺、教师职责缺失、校园文化生活单调;家庭监督难以奏效包括家庭管教突然松绑、家庭教养方式错误、家长网络知识缺乏;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包括网络法律建设相对滞后、网络技术监控难度大、网络道德调控缺乏、社会舆论导向错误。消除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的对策是:首先,大学生自身要严格要求自我,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包括树立健康网络交往观、认识自我充实自我、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其次,学校方面要强化校园网络教育建设包括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网络道德教育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拓展教师的职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再次,家庭方面要发挥家庭教育积极作用包括牢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增强家庭辅导作用、提高家长的网络与教育技能;最后,社会方面要扩大社会的正面效应包括完善网络法律和法规、加强网络监控技术、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本研究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法和文献法。通过对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文献资料的整理汇总,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统计分析。问卷法是使用设计的自填式问卷,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结果利用SPSS和EXCEL进行分析处理。文献法是通过对相关书籍、论文、网络资料等的分析与综合,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实证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通过个案实证调查,从实证、客观角度科学探索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现象,从异化理论角度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进行了辩证分析,有针对性地为加强高校网络交往管理提供对策和建议,希望为校园建立一个和谐、健康和文明的网络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对象
  • (二) 基本概念界定
  • 1、网络交往的概念界定
  • 2、网络交往的特征
  • 3、网络交往异化的含义
  • 4、网络交往异化的特征
  • (三) 研究现状
  • 1、对异化问题的研究
  • 2、网络交往问题的研究
  • 3、网络交往异化问题的研究
  • 二、网络交往异化理论的基础阐述
  •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异化理论
  • 一书摘要》中的交往异化'>1、《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的交往异化
  •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交往异化
  • 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异化
  • 4、《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的交往异化
  •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异化理论
  • 1、萨特的交往异化思想
  • 2、弗洛姆的交往异化思想
  • 3、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思想
  • (三) 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表现与特征——以桂林五所高校为个案
  • (一)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假设
  • 3、研究对象
  • 4、研究工具
  • 5、调查方法
  • 6、研究程序
  • 7、统计工具
  • 8、研究结果
  • (二) 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表现与特征
  • 1、大学生主体自我关系异化
  • 2、大学生与他人关系的异化
  • 3、大学生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 四、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的原因分析
  • (一) 网络交往空间先天特性
  • 1、网络交往空间的开放性
  • 2、网络交往空间的虚拟性
  • 3、网络交往空间的匿名性
  • (二) 大学生自身原因
  • 1、对网络的非理性认识
  • 2、大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特点
  • 3、心理压力和精神空虚
  • (三) 学校教育存在的漏洞
  •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
  • 2、网络道德教育欠缺
  • 3、教师职责缺失
  • 4、校园文化生活单调
  • (四) 家庭监督难以奏效
  • 1、家庭管教突然松绑
  • 2、家庭教养方式错误
  • 3、家长网络知识缺乏
  • (五)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
  • 1、网络法律建设相对滞后
  • 2、网络技术监控难度大
  • 3、网络道德调控缺乏
  • 4、社会舆论导向错误
  • 五、消除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的对策研究
  • (一) 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 1、树立健康网络交往观
  • 2、认识自我充实自我
  • 3、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 (二) 强化校园网络教育建设
  • 1、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2、渗透网络道德教育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 3、拓展教师的职能
  •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三) 发挥家庭教育积极作用
  • 1、牢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 2、增强家庭辅导作用
  • 3、提高家长的网络与教育技能
  • (四) 扩大社会的正面效应
  • 1、完善网络法律和法规
  • 2、加强网络监控技术
  • 3、构建网络交往道德规范体系
  • 4、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分析[J].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 [2].“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教学设计[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4(05)
    • [3].女大学生网络交往依赖相关因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2)
    • [4].羞怯对网络交往的影响: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4)
    • [5].引导小学生健康网络交往的策略探究[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8(05)
    • [6].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J]. 教书育人 2013(27)
    • [7].广东大学生文明网络交往机制建构探析[J]. 探求 2018(02)
    • [8].浅析大学生网络交往能力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 2016(02)
    • [9].网络交往中的虚拟自我研究[J]. 东南传播 2014(02)
    • [10].大学生“绿色”网络交往的教育引导[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4(11)
    • [11].“身体在场”:网络交往研究的新视角[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05)
    • [12].哲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的论析[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09)
    • [13].哈贝马斯视域下的网络交往合理性构建——从“谣言”说起[J]. 文化学刊 2020(11)
    • [14].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08(02)
    • [15].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其对策探究[J]. 现代交际 2019(08)
    • [16].大学生网络交往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09)
    • [17].大学生网络交往素养培育途径探析[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06)
    • [18].为网络交往构筑道德“防火墙”[J]. 人民论坛 2018(24)
    • [19].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现状及对策的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8)
    • [20].网络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教书育人 2011(36)
    • [21].大学生网络交往分析与教育对策[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23)
    • [22].网络交往方式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J]. 科技信息 2013(06)
    • [23].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理论分析及其伦理调适[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10)
    • [24].《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反思——学校应关注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现象[J]. 文理导航(上旬) 2016(03)
    • [25].网络交往与人的发展思想[J]. 青春岁月 2011(10)
    • [26].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及对策分析[J]. 经济师 2012(10)
    • [27].网络交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探析[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8].浅谈网络交往的人际信任[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1)
    • [29].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研究进展的分析[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1)
    • [30].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对网络交往异化的哲学思考[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9(02)

    标签:;  ;  ;  

    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桂林高校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