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房间论文-赵乾,陶振伟,邓时滔,孙圣权,骆枫

通风房间论文-赵乾,陶振伟,邓时滔,孙圣权,骆枫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风房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污染物,数值模拟,通风空调

通风房间论文文献综述

赵乾,陶振伟,邓时滔,孙圣权,骆枫[1](2019)在《通风房间污染物分布特性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送风条件下室内污染物体浓度的分布规律,对某常用房间类型进行数值建模,形象地、直观地模拟出室内气流流动,首先针对换气效率相对较高且工业上常用的单侧上送下回(同侧)和单侧上送下回回(异侧)送风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污染源位置一定的情况下,双侧上送下回的方式对污染物的排出优于单侧上送下回式;同时,针对不同送风速度下对房间气流组织和污染物浓度进行了模拟分析,验证了房间换气次数与房间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关系存在合理值。(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倩,张浩,姚聚鹏[2](2018)在《某置换通风房间内甲醛扩散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空气品质的好坏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室内装修材料和人造板材散发的甲醛是室内甲醛的主要来源。采用CFD的方法对空调房间内的温度场、速度场及甲醛分布情况进行模拟,得出室内甲醛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置换通风房间内的甲醛分布主要受室内空气气流组织的影响,甲醛浓度出现分层现象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桌子及房间角落由于有漩涡的产生导致局部气流组织较差,在其附近及回风口位置甲醛含量较高。对置换通风房间内的甲醛扩散模拟及分析,对空调房间布局及气流组织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洁净与空调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章重洋[3](2018)在《置换通风房间中人体呼出污染物扩散规律和人员暴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规模爆发的呼吸道疾病引起了人们对空气传播疾病的高度重视,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人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等呼吸活动产生大量携带病原体、真菌或细菌的飞沫以及飞沫核,倘若被易感染人员吸入体内,会导致疾病交叉感染。室内环境是人员活动主要场所,感染人员与易感染人员之间发生空气传播疾病交叉感染的几率更大。因此,探究和掌握人体呼出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以及人员暴露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为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疾病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室内通风和人员安全间距控制提供依据。本文在自由射流理论的基础上对人体呼出气流建立理论模型,设计并搭建水箱实验台,初步验证射流积分模型预测射流浮升轨迹及分层环境中“滞留现象”的有效性。利用文献中全尺度呼吸假人的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模型预测人体呼出射流浮升轨迹、浓度衰减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利用该理论模型分析并讨论了影响人体呼出气流扩散特性的各项因素,给出了降低室内环境中呼吸疾病交叉感染风险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根据呼出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给出了房间中人员的最大暴露浓度曲线,依据射流积分模型发展了易感染人员暴露模式判别模型,用于快速预测不同通风方式下易感染人员发生直接暴露的最大距离。本文以置换通风房间中侧卧感染人员以及易感染人员为研究对象,关注感染人员呼出气流的发展规律及污染物在感染人员微环境中的散布情况,探讨了不同情况下易感染人员的暴露情况,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水箱实验验证了射流积分模型,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预测分层环境下热射流的浮升特性;文献中全尺度实验数据表明射流积分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温度均匀和分层环境下人体呼出射流的运动特性及气流携带污染物在空间中的扩散规律,为预测污染物浓度暴露和减少传染疾病交叉感染提供了一种快速、系统的计算模型。(2)感染人员呼气特征(呼气角度、口径、速度)及房间通风条件(呼气温差、温度梯度、背景流速)等众多因素中,室内温度梯度对呼出污染物滞留高度的影响最大,在房间通风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温度梯度的控制,避免呼出污染物在易感染人员呼吸区域滞留。(3)置换通风房间中人员间距大于1.5 m后人员远距离处人员最大暴露浓度与房间中污染物滞留高度以及人员呼吸高度有关,高度差越小暴露浓度越高。人员呼吸区域位于污染物滞留高度时,发生直接暴露的范围最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左滨[4](2018)在《碰撞射流通风房间室内粒子浓度分布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风方式对空调通风房间室内热环境、污染物的分布特性和能耗都有直接影响。因此,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在空调系统设计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已有的通风方式中,置换通风虽然同时实现了节能和良好空气品质的目标,但不能用于热风供暖;而混合通风虽可以兼顾供冷与供热的需求,但送风能量的利用率较低。由于碰撞射流通风在原理上同时具有混合通风和置换通风的优点,因而成为一种潜在的替代传统通风方式的新型空调通风策略。关于碰撞射流通风房间热环境和空气品质的已有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特别是这种通风房间内的已沉积粒子的再悬浮机理,以及悬浮粒子的扩散和分布特征等问题的结果还很少见到。此外,由于碰撞射流通风系统送风速度相对较高,气流以较大的动量垂直撞击地面,这不但造成碰撞射流送风气流引起地面已沉积粒子再悬浮的风险较大,也使得其气流形态与其他通风方式明显不同。因此,作为传统通风方式潜在的替代通风策略,有必要了解和分析碰撞射流通风相对于其他空调通风方式的优势与劣势。本文同时对碰撞射流、地板送风、置换通风和混合通风这4种空调通风方式对应的室内热环境和空气品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详细研究了碰撞射流通风房间已沉积粒子的再悬浮规律,探讨了避免沉积粒子再悬浮的途径。采用数值模拟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碰撞射流及其他3种常用通风方式房间的温度场和流速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碰撞射流通风房间虽然送风冷气流以较大动量直接进入人员活动区域,但仅在人体足部产生较大的吹风感,其他位置室内气流速度均小于0.3 m/s,可完全满足室内人员热舒适要求。碰撞射流通风房间的室内温度分布与置换通风房间类似,沿空间高度方向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相对于混合通风,可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为了解碰撞射流送风气流是否引起地面已沉积粒子再悬浮,以及对室内粒子浓度分布的影响,通过连续实测碰撞射流房间内不同送风条件下的室内气溶胶粒子浓度水平,分析了送风气流对地面已沉积粒子再悬浮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碰撞射流房间地面已沉积粒子再悬浮的风险高于置换通风和混合通风房间,但可以通过控制送风速度的方法来避免粒子的再悬浮对空气品质的影响。为此,本文给出了送风口靠墙的碰撞射流房间不同送风口高度下避免各粒径段粒子再悬浮的临界送风速度uc。这一临界送风速度uc主要随送风口高度h的增加和粒子粒径dp的减小而增加。当送风口高度为0.6和0.3 m时,为避免发生粒子再悬浮,送风速度us应分别控制在2.6和2.2 m/s以内;当送风口高度大于0.9 m时,粒子再悬浮的风险可以忽略,送风速度只需控制在人体热舒适要求达到的常规范围内即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再悬浮风险随着粒子尺度的减小而下降,且大粒子向上扩散的能力有限,即使碰撞射流系统出现了短时间内送风速度过大的异常现象,送风气流引起了粒子再悬浮,其再悬浮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超过一个人行走引起的再悬浮量,并且很难上浮到人体呼吸高度处,对室内空气品质恶化的风险较小。人员在室内的行走和其他行为都可能会引起粒子再悬浮效应。为比较碰撞射流与其他通风方式房间已悬浮粒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本文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夏季供冷工况时碰撞射流房间人员行走产生的悬浮粒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的稳态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典型使用功能空间中,不同粒径悬浮粒子对室内呼吸高度及其他重要位置处粒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置换通风房间相似,碰撞射流房间室内人员行走区域、人体周围和外墙内表面周围粒子浓度较高;室内坐姿人员周围的粒子浓度明显受到人员空间位置的影响,距离送风口越远,粒子浓度越高。与混合通风房间相比,碰撞射流房间人体站姿和坐姿时呼吸区粒子平均质量浓度更低。此外,各通风方式房间的已悬浮粒子分布的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混合通风房间气流形态仅受到送风气流惯性的影响,而碰撞射流通风的气流形态受到送风惯性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因此,前者人体周围粒子浓度浓度峰值只出现一次,而后者人体周围有两次浓度峰值出现,其中近地面处由惯性力引起的浓度峰值远高于其他通风方式的相应水平。(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8-05-01)

冯国会,姜编,黄凯良,张亿先,杨雪[5](2017)在《严寒地区通风房间室内甲醛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向室内引入新风是解决由装修材料加工工艺导致室内甲醛超标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为了研究不同通风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效果进行研究并分别分析不同送风口温度和不同送风速度对室内不同高度位置处的甲醛浓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自然通风工况下,不同送风温度下的甲醛浓度均超标,机械通风工况下,不同送风速度下的甲醛浓度均未超标;当进风口速度为2 m/s时,甲醛浓度最低;通过数值模拟,同一送风温度下,自然通风甲醛的浓度是机械通风的2.07倍。本文将模拟的2种工况在沈阳、营口进行实测,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7年11期)

石峰,詹学渊[6](2017)在《厦门地区单侧通风房间的窗户开口形式对室内风环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厦门地区的气候特征及自然通风条件,对该地区建筑中有代表性的单侧通风房间进行简化抽象,得到五种不同通风开口形式的单侧通风物理模型,并加入不同楼层高度这一变量,运用CFD方法对其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得出,楼层高度可影响进入室内的风速、方向以及室内风场的分布,在单侧通风模型迎风面的竖向增设通风开口可在局部或整体上提高室内通风效果并且可以增强地面除潮和室内采光效果,但仍需从构造上解决此类开口形式的防水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王军亮,王清勤,范东叶[7](2017)在《渗透通风房间室内外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某气密性较好的办公房间的渗透通风实验,分析了室内外累积粒径颗粒物和分段粒径颗粒物的逐时质量浓度分布,以及室内外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相关性。研究发现: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相关性差异很大,小粒径颗粒物相关性较强,随着粒径的增大,相关性逐渐降低,当粒径大于5μm时,室内外颗粒物质量浓度无明显相关性;分段粒径颗粒物的室内外质量浓度相关性更能反映建筑围护结构的阻隔性能和室内颗粒物的污染特征。(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7年06期)

吴文忠[8](2017)在《通风房间常见微生物颗粒蒸发特性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风调节房间环境参数,影响微生物颗粒蒸发过程。分析在该过程中颗粒粒径变化规律,构建对应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并选择典型通风房间和常见微生物颗粒释放源,应用该模型计算它们的蒸发过程,包括:在较低、较高和典型相对湿度的室内环境中,这些颗粒的蒸发过程。(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秦怡,李丽,周孝清,董旭艳,赵凌君[9](2016)在《送风速度对层式通风房间空气品质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层式通风空调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当换气次数和送风温度一定时,送风速度对室内流场、温度场和污染物CO2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设定换气次数为7次,送风温度为23℃,送风速度为0.44m/s左右时,室内热分层较好,且有利于污染物CO2的排除,室内空气质量良好。(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四川)》期刊2016年03期)

刘飞,张栋梁,杨建明,莫万[10](2016)在《夏季自然通风房间工作台专用空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稳态模拟在夏季自然通风房间内使用工作台专用空调的人体周围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人体周围温度场基本稳定的作用时间,并根据研究成果给出了一组供参考的送风参数选择范围。通过实验观察测试者在使用工作台专用空调过程中的热状态变化,评价装置使用舒适性及能耗情况。并对专用空调研究进行了技术展望。(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6年01期)

通风房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室内空气品质的好坏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室内装修材料和人造板材散发的甲醛是室内甲醛的主要来源。采用CFD的方法对空调房间内的温度场、速度场及甲醛分布情况进行模拟,得出室内甲醛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置换通风房间内的甲醛分布主要受室内空气气流组织的影响,甲醛浓度出现分层现象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桌子及房间角落由于有漩涡的产生导致局部气流组织较差,在其附近及回风口位置甲醛含量较高。对置换通风房间内的甲醛扩散模拟及分析,对空调房间布局及气流组织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风房间论文参考文献

[1].赵乾,陶振伟,邓时滔,孙圣权,骆枫.通风房间污染物分布特性模拟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

[2].王倩,张浩,姚聚鹏.某置换通风房间内甲醛扩散模拟研究[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8

[3].章重洋.置换通风房间中人体呼出污染物扩散规律和人员暴露研究[D].东南大学.2018

[4].左滨.碰撞射流通风房间室内粒子浓度分布特征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8

[5].冯国会,姜编,黄凯良,张亿先,杨雪.严寒地区通风房间室内甲醛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研究[J].流体机械.2017

[6].石峰,詹学渊.厦门地区单侧通风房间的窗户开口形式对室内风环境的影响研究[J].建筑科学.2017

[7].王军亮,王清勤,范东叶.渗透通风房间室内外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关性分析[J].暖通空调.2017

[8].吴文忠.通风房间常见微生物颗粒蒸发特性的仿真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17

[9].秦怡,李丽,周孝清,董旭艳,赵凌君.送风速度对层式通风房间空气品质影响的数值模拟[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6

[10].刘飞,张栋梁,杨建明,莫万.夏季自然通风房间工作台专用空调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6

标签:;  ;  ;  

通风房间论文-赵乾,陶振伟,邓时滔,孙圣权,骆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