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经理的股票期权

国企经理的股票期权

一、国企经理们的股票期权(论文文献综述)

吴宇晖,佟训周[1](2012)在《市场失灵,还是制度失灵?——论企业内资源非配置型效率》文中研究表明资源非配置型效率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消耗稀缺资源而产生的效率问题,尤其是指企业内部存在的生产低效率问题,这种低效率与价格和市场结构无关,它是一种未被当做经济学理论一部分的低效率。企业内非配置型低效率导致了稀缺资源巨大的浪费,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由市场配置低效率而产生的社会福利净损失,而正统经济学家却对此熟视无睹。委托代理关系和不完全性信息及非对称信息只是企业内低效率产生的必要条件,其根本原因应当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里寻找答案。只有对现存的企业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才能彻底解决企业内的生产低效率问题。

康富[2](2010)在《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的有限理性分析》文中提出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一直是理论的热点。现阶段国有企业经理人侵害企业利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理论界研究集中于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方面。本文以有限理性为视角,运用有限理性理论分析了影响我国国企经理人行为理性的因素;并针对国企经理人经营企业的理性不足的现状,分析得出现有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行为偏差;通过借鉴国外公司治理和委托代理经验,力图构建转型期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使国有企业经理人行为的内外部制度得到有效结合;最后,提出了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制度的政策建议。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及其经理人问题既有其深刻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行为特点进行分析,认识到现有国企领导行政任命制和国企所有者缺位等构成了对我国国企经理人的理性约束,并且以有限理性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心智成本、信息维度、不确定性维度和制度维度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国有企业经理人理性实现程度的作用机制。同时也提出加强完善市场和企业制度,对解决转型期我国国企改革乃至国民经济繁荣和稳定都有着现实意义。

周艳,童勋[3](2008)在《经营者控制的必然性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论是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或是根据决定组织制度结构的要素相对重要性来进行分析,经营者控制都是一种必然趋势。在提高企业决策科学性的同时,它也可能带来经理人员为了个人私利损害所有者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应该通过健全的内外部监督机制以及完善的激励计划来对此加以控制。

李森[4](2008)在《大股东“隧道挖掘”及其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代理理论主要是基于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关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分离的观点,研究的是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冲突。但是,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发现(La Porta et al,1999;Becht and Mayer,2001),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冲突已不是现代公司的主要冲突,而另外一种因股权结构差异而导致的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凸显。在这种利益冲突下,理性的大股东选择“隧道挖掘”行为,利用投票权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掠夺上市公司资源,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这已成为现代公司的普遍现象。中国上市公司也存在许多大股东大量进行“隧道挖掘”、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案例。从ST猴王,到顾雏军的科龙,许多曾经辉煌却最终破灭的股市“神话”背后,都有着上市公司被控股大股东“隧道挖掘”、掏空资源的悲剧。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初步完成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控股股东“隧道挖掘”的侵占行为模式和手段等将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的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虚构上市公司利润等形式,逐渐变为以散布信息配合二级市场股价操纵、内幕交易等为主,其违法获利更为快速、手段更具隐蔽性。控股大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危害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基于大股东——中小股东代理理论,对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特点、方式、动机以及收益风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中国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如ST猴王崩溃的过程,说明上市公司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制度根源、侵占手段以及严重危害,最后提出上市公司应构建制衡型内部监管机制,并从大股东监管、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以及加强资本市场监管等四方面提出外部监管的具体措施。论文首先从代理理论出发,梳理了代理理论发展的新特点和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在大股东“隧道挖掘”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评价。同时,针对国内大股东“隧道挖掘”现象日益严重的现象,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剖析,指出:国有股“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股票市场上“股权分置”的“二元”股权结构、缺乏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措施以及资本市场监督力量薄弱等缺陷是导致大股东“隧道挖掘”在我国这一新兴资本市场更加严重的原因。接着对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大股东之所以进行“隧道挖掘”行为,是因为大股东能够获得超过其股权比例的控制权私有收益。这部分收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占用或转移上市公司资源,包括非公平关联交易、资金占用、利润操纵、现金股利。二是利用二级市场股价波动和股票份额变动来获取资本利得,如通过股价操纵实现高抛低收,侵占小股东利益;再如通过股票发行稀释其他股东权益、冻结少数股权、内部交易,渐进的收购行为,以及其他不利于中小股东的各种财务交易行为。大股东具有的资金、信息和控制权等天然优势,使得“隧道挖掘者天然是大股东”的命题成立。通过构建大股东“隧道挖掘”的风险收益函数,得出了减少大股东侵害的对策:减持国有股,加快国有股、法人股流通,从而降低其国有资本的锁定风险,增大侵害的机会成本;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督,加大对大股东侵害的惩罚程度;降低大股东“隧道挖掘”侵害行为的额外收益;稳定经营公司,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提高未来收益的贴现率,可以有效的减少大股东“隧道挖掘”侵害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到大股东从上市公司直接获得的收益与二级市场上获得的收益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大股东一般不会单纯利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来获取收益,也不会单纯将上市公司的资源一直转移殆尽以“杀鸡取卵”,而是在不同的“隧道挖掘”方式之间进行权衡和配合,以求控制权收益的最大化。ST猴王的案例显示了上市公司大量优质资源被控股大股东“隧道挖掘”收入囊中,最后导致上市公司资源枯竭,原本绩优的上市公司陷入退市的深渊。ST猴王之所以落到如此下场,从根本上来讲,源于其控股股东猴王集团对上市公司的超额控制(这种超额控制是由政府的决策和畸形的股权结构导致的),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不独立,集团公司将上市公司作为自己的银行或提款机,上市公司没有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外部没有高效的监管措施,这些都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不公平关联交易、操纵虚假的利润信息等“隧道挖掘”行为提供了便利。ST猴王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抑制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不仅需要完善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机制,还要构建有效的外部监管制度。论文借鉴多个大股东股权制衡的理论模型,构建出多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的最优股权结构模型。并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调整目前国有股高度集中型的股权结构为多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的股权结构,构建制衡型公司治理内部机制。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我国畸形的股权结构将会得到改善,逐步建立起全流通条件下的股票市场,股票的全流通和多样化的持股主体将有利于制衡型的内部治理机制的形成,多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的内部治理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但是,只有制衡型内部治理机制并不能够完全制止大股东侵占行为,同时,还需要设计相关的外部监管机制。在“后股权分置”时期,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信息披露制度所出现的新问题和上市公司监管面临的新挑战,论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总之,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大股东基于自身的利益函数常常利用手中的控制权进行“隧道挖掘”行为,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影响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完成和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大股东“隧道挖掘”将变得更加隐蔽、更加快捷。针对股票全流通条件下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监管措施的设计,以及在股票全流通条件下如何设计有效的控制权市场机制来抑制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焦点。

李如胜[5](2008)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总结和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实的融资体制背景,运用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特有的股权结构特征根源于制度性因素,并进一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其中,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普遍偏低,股权激励对管理层和资本结构的激励作用不大,且上市公司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负债比率负相关但不显着,即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企业负债比率越低;管理层持股比例越低,则企业负债比率越高。非流通股中的国家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并不是积极的监督者,难以对管理者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约束,因此国有控股企业的非流通股比例与企业负债比率负相关,即国有控股企业的非流通股比例越高,企业负债比率越低;国有控股企业的非流通股比例越低,则企业负债比率越高。而非流通股中的法人股却有激励和能力来监督和约束管理者,从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非国有控股企业的非流通股比例与企业负债比率正相关,即非国有控股企业的非流通股比例越高,企业负债比率越高;非国有控股企业的非流通股比例越低,则企业负债比率越低。对于国有控股公司,以小股东为主的流通股持股者中普遍存在“搭便车”行为,其弱化了股权所有者的监督功能、助长了管理者的过度投资倾向,因此国有控股企业的流通股比例与企业负债比率正相关,即国有控股企业的流通股比例越高,企业负债比率越高;国有控股企业的流通股比例越低,则企业负债比率越低。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由于流通股股东不能监督管理者,导致管理者有意愿降低债务比率,回避风险,因此非国有控股企业的流通股比例与企业负债比率负相关,即非国有控股企业的流通股比例越高,企业负债比率越低;非国有控股企业的流通股比例越低,则企业负债比率越高。我国上市公司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往往与管理者共谋,侵占外部中小股东利益,因此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负债比率负相关,即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负债比率越低。而少数大股东的联盟治理结构能够使第一大股东的行动受到制衡,进而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减少代理成本,因此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和其他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差与负债比率负相关,即第一大股东和其他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差越大,企业负债比率越低;第一大股东和其他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差越小,则企业负债比率越高。此外,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还受资产担保价值、企业规模、非负债税盾、企业绩效和成长性的影响。

卢斌[6](2007)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治理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国内外热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一场公司治理的革命。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依据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公司治理状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国有公司治理机制的对策。

阮茂荣[7](2006)在《企业信誉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赢得未来企业竞争的胜利,企业主体必须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特别是要“独善其身”,努力提高企业信誉。然而,近些年来,我国企业信誉不但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下降,出现了大量弄虚作假、欺骗愚弄公众、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等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深刻反思。众所周知,与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的资本主义企业不同,社会主义企业除了实现投资者的盈利目标以外,还有自己的社会目标,就是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主要是:第一,对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尽到责任。即要以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社会(造福社会),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唯如此,才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力。第二,对企业的员工尽到责任。员工是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之根本。企业既要给员工提供一个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平台,又要给员工提供不断提高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第三,对客户尽到责任。坚持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实现双赢。第四,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到责任。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上这“四大责任”,有些是由正式的法律性契约规定的,有些是无正式契约文件的承诺,还有许多是属于社会通行惯例与道德准则要求的。一个企业,对所有这些责任的履行程度,就是该企业的信誉程度,也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可持续程度。社会经济活动体系,由若干作为基本经济组织的企业组成。所有企业都坚持诚信,全面履行上述责任,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就能顺畅有效。如有部分企业甚至一个企业不守信、不履行责任,就会破坏这个经济运行链,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受损。企业信誉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实践问题。经济学对信誉的分析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就可以看到,英国从19世纪初逐步建立起信用制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尽管出现了像“安然”、“安达信”这类失信事件,但信用制度在西方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在我国企业信誉问题却刚刚起步。信用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00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开辟专章论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高度发展了的商品货币经济,交易方式的货币化、信用化是其突出的特点。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变动和发展的过程时,逻辑地揭示信用的产生及其作用,阐述了信用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尤其重要的是,在对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有关信用的二重性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质是:一方面,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又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信用是促使资本集中进而垄断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股份制产生的重要基础,同时,信用又会助长投机盛行,并加速资本主义危机的到来。马克思的信用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当时的市场经济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抛开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因素,其对一切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都是适用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和消费、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全面调节经济生活等等。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有关信誉问题的研究大致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围绕信誉本质和职能等一般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信誉理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

吴梦云,赵喜仓,张济建[8](2005)在《国企经营者长期化行为研究——控制权、声誉的长期激励效应》文中研究指明转型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控制权和声誉机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分析控制权和声誉机制的长期激励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国企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表现及原因,并就建立有效的控制权和声誉机制,激励经营者行为长期化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安玉荣[9](2004)在《山东常林机械集团MBO管理层收购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西方国家,管理层收购经过几次并购浪潮后发展了20年,有着一套相对规范完善的实施程序,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并构方式,MBO实践也表明,它可以将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和管理层的切身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在较大程度上起到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的作用。 事实上,国内上市公司的MBO热只是刚刚启动,催生的根源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与收缩所引发的国企产权改革。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以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部门向战略部门集中,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重要内容。随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正式承认了民营企业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者地位,使得民营化成为解决企业产权问题的重要手段。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2也首次对管理层收购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表明MBO的收购形式获得了肯定。从山东常林机械集团和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实践来看,MBO在中国的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MBO这个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这个并不规范、完善的市场中实施,必然会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引发了学者界对我国实践MBO的大争论,甚至这些争议从MBO延伸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议。我国的MBO的实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定价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收购的合法性、融资方面的障碍、利用信息不对称逼迫大股东转让股权、引发的新的社会腐败问题、更加严重的内部人交易问题、资本套现等。 根据我国当前MBO实践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管理层收购,使得MBO能够在我国健康的发展。主要措施有:政府应提供明确的MBO产业指导意见和政策、对具体的MBO重要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完善MBO监管法规、加强对MBO后企业运作监管、建立MBO外围监督体系(包括市场投资者的监管和中介机构的监管)等。

张晓坚[10](2004)在《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探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中国职业经理人,他们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开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日显活跃。然而,近几年来,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企业所有者上演了一幕幕分分合合之剧,问题的焦点集中于“诚信”,企业和企业所有者困惑于难以找到值得信任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却也倍感失落为寻求值得信任的企业所有者而努力。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对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诚信问题做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社会信用制度等来解决职业经理人诚信问题。然而诚信问题首先是道德价值问题,需要从伦理学领域进行分析,明确职业经理人应该遵循的价值理念。本文即从伦理学的视野出发探讨了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的构建,为解决职业经理人诚信问题提出了一己之见。本文从中国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发生矛盾的两个典型案例入手,从中引申出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问题,并为进一步探讨该问题奠定了理论分析前提;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分析了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的基本构成——谁的诚信和对谁诚信,提出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的多向度;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的各种因素,包括了个人、企业、社会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针对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的多向度,研究了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内部发生冲突时的评判问题,并通过确定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优先性评判的准则构建了一个简单的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评判模式;最后基于以上的分析,站在伦理学的角度,主要提出从伦理制度的建设和个人美德的培养两个方面来保障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的确立及运行。

二、国企经理们的股票期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经理们的股票期权(论文提纲范文)

(1)市场失灵,还是制度失灵?——论企业内资源非配置型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X效率
三、监督成本
四、代理成本
五、结论

(2)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的有限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论文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文献综述
    2.1 有限理性理论和文献综述
        2.1.1 理性人假设和有限理性
        2.1.2 有限理性行为决策理论
    2.2 经理人综述
        2.2.1 国外职业经理人综述
        2.2.2 国有企业经理人研究动态
    2.3 小结
第3章 国有企业经理人的有限理性分析
    3.1 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行为现状
        3.1.1 经理人行为现状
        3.1.2 经理人行为特点
    3.2 经理人有限理性行为研究
        3.2.1 经理人有限理性的影响因素
        3.2.2 经理人有限理性的作用机理
        3.2.3 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有限理性衡量
    3.3 国企经理人理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3.3.1 选拔主体错位
        3.3.2 市场机制乏效
        3.3.3 激励机制乏力
        3.3.4 约束机制欠缺
第4章 有限理性与制度建设
    4.1 制度的功能
        4.1.1 制度能扩展个体的有限理性
        4.1.2 制度供给不足约束经理人理性
    4.2 经理人行为理性的制度环境分析
        4.2.1 我国国家制度理论
        4.2.2 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定位
        4.2.3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方式
        4.2.4 西方国家企业制度经验
    4.3 制度与市场
        4.3.1 我国市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4.3.2 我国经理人市场制度现实阻碍
第5章 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理性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经理人市场机制
        5.1.1 培育经理人市场
        5.1.2 完善相关配套体系
    5.2 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5.2.1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5.2.2 优化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经营者控制的必然性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解释
    1.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困难
二﹑经营者控制的弊端
三、经营者控制的对策
    1.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2.健全外部监督制度
    3. 确定合理的报酬和激励计划

(4)大股东“隧道挖掘”及其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理论分析
    2.1 文献综述
    2.2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制度背景
    2.3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基本特征
    2.4 小结
第3章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行为分析
    3.1 "隧道挖掘"者天然是大股东
    3.2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一般方式
    3.3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风险收益分析
    3.4 大股东与经理合谋进行"隧道挖掘"
    3.5 小结
第4章 大股东"隧道挖掘"案例分析
    4.1 案例介绍
    4.2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手段
    4.3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经济后果
    4.4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根源
    4.5 小结
第5章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内部监管设计——构建制衡型公司治理机制
    5.1 多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的公司治理机制
    5.2 调整股权结构,构建内部制衡机制
    5.3 发挥独立董事监督职能
    5.4 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
    5.5 小结
第6章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外部监管设计——法律和市场的结合
    6.1 加强对大股东行为的监管
    6.2 加强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
    6.3 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
    6.4 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力量
    6.5 小结
第7章 论文结论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 概念范畴界定
        1.3.1 股权结构
        1.3.2 资本结构
    1.4 创新与局限性
        1.4.1 论文的主要创新
        1.4.2 论文的主要不足
2 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
    2.1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述评
        2.1.1 MM定理阶段
        2.1.2 不对称信息阶段
        2.1.3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互动阶段
        2.1.4 控制权理论阶段
        2.1.5 行为金融阶段
    2.2 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股权利结构与资本结构关系的理论分析
    3.1 股权结构的概念及其历史变迁
        3.1.1 股权结构的概念
        3.1.2 企业股权结构的历史变迁
    3.2 股权结构治理理论概述
        3.2.1 股权集中度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效率
        3.2.2 管理者持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效率
        3.2.3 股权持有者身份构成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效率
    3.3 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3.3.1 股权集中度与资本结构
        3.3.2 管理者持股与资本结构
        3.2.3 股权持有者身份构成与资本结构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分析
    4.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
        4.1.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概述
        4.1.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效应
    4.2 股权结构及其治理效应的国际比较
        4.2.1 西方发达国家两种股权结构模式特征
        4.2.2 西方发达国家两种股权结构模式的公司治理效应
    4.3 本章小结
5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的成因分析
    5.1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描述
        5.1.1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分析
        5.1.2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5.2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5.3 现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成因分析
        5.3.1 直接原因
        5.3.2 制度根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假设
    6.2 变量说明及数据选择
        6.2.1 研究变量
        6.2.2 研究样本
    6.3 模型构建及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科学定位资本市场的功能,完善资本市场的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7.2.2 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强化股权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附:部分样本数据

(7)企业信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二) 选题的理论背景及意义
    二、信誉理论研究综述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信誉理论的研究及贡献
        (二)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信誉问题的论述
        (三) 国内理论界对信誉问题研究的现状
        (四) 对信誉理论研究现状的评价及本文研究的起点和思路
    三、本文的分析方法和框架结构
        (一) 分析方法
        (二) 框架结构
    四、本文的创新与贡献
第二章 企业信誉及其基本问题研究
    一、信誉及其相关概念
        (一) 信誉的概念及其经济学意义
        (二) 信誉的分类
        (三) 信誉的功能与作用
        (四) 信誉与信用、声誉、商誉的关系
    二、企业信誉及其本质与特点
        (一) 企业信誉问题的产生根源和本质
        (二) 企业信誉的内涵及特点
        (三) 企业信誉的重要性及信誉缺失的现状分析
        (四) 当前我国企业信誉的主要问题
        (五) 企业失信问题的成因
第三章 企业信誉的决定机制研究
    一、劳动分工是信誉存在的前提
        (一) 社会成员完全无分工状态下的信誉
        (二) 社会成员固定性分工状态下的信誉
        (三) 社会成员一般性分工状态下的信誉
    二、产权是企业信誉存在的基础
        (一) 纯公有制产权模式下的企业信誉
        (二) 混合产权体制下的企业信誉
第四章 影响企业信誉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个人信誉及企业信誉
        (一) 个人信誉与集体信誉
        (二) 延期报酬与企业信誉
        (三) 股票期权与企业信誉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信誉
        (一) 企业及企业文化的概念
        (二) 企业文化对企业信誉的作用
    三、品牌与企业信誉
        (一) 品牌的内涵及功能
        (二) 品牌是企业信誉的载体
        (三) 企业信誉主体与企业品牌的关系
        (四) 企业信誉受体与企业品牌的关系
        (五) 企业信誉传播与企业品牌的关系
        (六) 品牌在信誉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七) 品牌的信誉管理
        (八) 加强企业的品牌经营战略与信誉管理的结合
    四、道德、法律与企业信誉
        (一) 法律对企业信誉的作用
        (二) 道德与企业信誉
        (三) 与法律、道德密切相关的其它因素对企业信誉的影响
    五、中介机构与企业信誉
        (一) 信誉中介机构的产生及功能
        (二) 信誉评估对企业信誉的意义
    六、政府与企业信誉
        (一) 政府信誉与权利体制
        (二) 政府干预与企业信誉
第五章 构建和培育我国企业信誉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信誉问题的表现及对企业的影响
    二、构建和培育我国企业信誉的基本思路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及论文
后记

(8)国企经营者长期化行为研究——控制权、声誉的长期激励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控制权、声誉的长期激励效应
二、转型时期国企经营者行为分析
三、完善控制权和声誉机制,激励国企经营者行为长期化

(9)山东常林机械集团MBO管理层收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管理层收购篇
    一、 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
        (一) 管理层收购的起源
        (二) 管理层收购的国际化潮流
        (三) 管理层收购是一种杠杆收购
    二、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应用
    一、 管理层收购与我国的国企改革
        (一) 国企改革面临的考验
        (二) 国企产权改革催生管理层收购
    二、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资本市场的作用
    三、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管理层收购操作篇
    一、 管理层收购的操作流程
    二、 管理层收购的评估定价
    三、 管理层收购的融资问题
第四部分 山东常林机械集团篇
    一、 山东常林机械集团概述
    二、 山东常林机械集团管理层收购之路
    三、 管理层收购后的山东常林机械集团
第五部分 案例与总结篇
    一、 国内其它管理层收购典型案例
    二、 国内外管理层收购实施的不同
    三、 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四、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解决对策
结束语
本文分析问题的不足
参考文献

(10)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案例和理论分析的前提
    1.1 案例
    1.2 前提设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的构成
    2.1 谁的诚信--职业经理人的诚信
    2.2 对谁的诚信-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的多向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的因素
    3.1 职业经理人个人价值观
    3.2 企业所有者的行为和道德
    3.3 企业文化
    3.4 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冲突的评判
    4.1 诚信价值冲突评判的原则
    4.2 评判原则的优先性问题
    4.3 诚信价值冲突的评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如何保障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5.1 伦理制度的建设
    5.2 个人美德的培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企经理们的股票期权(论文参考文献)

  • [1]市场失灵,还是制度失灵?——论企业内资源非配置型效率[J]. 吴宇晖,佟训周.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2(02)
  • [2]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的有限理性分析[D]. 康富. 中国政法大学, 2010(12)
  • [3]经营者控制的必然性及对策分析[J]. 周艳,童勋. 商场现代化, 2008(36)
  • [4]大股东“隧道挖掘”及其监管研究[D]. 李森. 山东大学, 2008(05)
  • [5]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研究[D]. 李如胜. 暨南大学, 2008(03)
  • [6]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治理结构研究[J]. 卢斌.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 [7]企业信誉问题研究[D]. 阮茂荣.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8]国企经营者长期化行为研究——控制权、声誉的长期激励效应[J]. 吴梦云,赵喜仓,张济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08)
  • [9]山东常林机械集团MBO管理层收购策略研究[D]. 安玉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1)
  • [10]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探究[D]. 张晓坚. 东南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国企经理的股票期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