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对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Ito et Imai)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来源方面,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皱孔菌科(Meruliaceae)、胶韧革菌属(Gloeostereum)的真菌。干燥的子实体入药。性状鉴定,新鲜的野生榆耳子实体耳形,胶质,直径2-10(13)cm,厚0.5-1cm,上表面肉粉色且密生污白色至土黄色绒毛,厚约1mm。下表面乳白色至浅橘红色,有泡状突起,直径1×1-3mm,呈放射状排列。断面胶质,肉粉色。气微,味淡。栽培榆耳的不同之处是,子实体个体大小较平均,菌盖直径4-8cm,菌肉较厚0.7-1.5cm。上表面绒毛较长,1.5-2mm,污白色。下表面浅橘红色。干燥的野生榆耳子实体极为坚硬,不易折断,且子实体体积变小,直径2-3(5)cm。折断面凹凸不平,有蘑菇香气,味微淡。水试体积变化很小,浸出液颜色为红棕色,且在日光下呈现黄绿色荧光,将其晾干体积变化不大。栽培榆耳的不同之处有,干后较坚硬,子实体大,直径4-7cm。水试体积膨大至2-5倍,浸出液颜色为淡红棕色,晾干后呈薄片状且很脆。产地方面,野生榆耳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和吉林省。其中以四平市叶赫镇分布量较大,吉林省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栽培榆耳的产地则主要集中在吉林省蛟河市天北镇和四平市叶赫镇两地,其年总产量可占市场总量的70~80%。采收期方面,野生榆耳一年采收一次,7-9月产生子实体;栽培榆耳一年采收两次,春季6-7月,秋季9~10月为宜。都是平摊晒干。显微鉴定,榆耳子实体结构分为上表层、中间层和子实层三部分。上表层由菌丝束构成,中间层的菌丝富有锁状联合。其中中间层存在的大量气泡状空隙是引起子实层表面泡状突起的原因。野生榆耳子实层担孢子较栽培榆耳多。化学成分方面,榆耳子实体经干燥、粉碎后,用甲醇在50℃下提取三次,将提取液合并、浓缩并滤去沉淀,加入等倍量硅胶,水浴蒸干。再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和甲醇索氏提取三次,提取液分别合并、浓缩,得初提物石油醚层、氯仿层、乙酸乙酯层、丙酮层、甲醇层和水层六个组分。石油醚层于4℃下静置72小时,析出物用乙醚纯化,得化合物1。氯仿层经硅胶柱吸附,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2:0.5)溶剂系统洗脱,得到6个部分,部分3再次上硅胶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7:0.5)溶剂系统洗脱,得到5个部分,部分2中得到化合物2。丙酮层室温静置72小时,析出结晶,经丙酮、无水乙醇和甲醇重结晶得到化合物3。所得化合物经理化检识、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分析,依次为麦角甾醇、11—α—戊烯基—2,9,16—十八碳三烯、甘露醇。其中,11—α—戊烯基—2,9,16—十八碳三烯为新化合物。理化鉴定,榆耳中可能含有黄酮类、强心苷类、生物碱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甾醇及三萜类、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类化学成分。经薄层色谱分析,单体化合物2可作为榆耳的鉴别的特征成分。此外,榆耳粉末出现微量升华现象,其生成的黄色霜花状结晶为挥发油类物质。含量测定,榆耳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糖及多种微量元素,但采自四平市叶赫镇的野生榆耳及来自蛟河市的栽培榆耳中分别铅和砷含量超出国家标准限量。经气相色谱分析,两者的六六六、滴滴涕的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限量。药理作用,采用纸片法对榆耳石油醚层、氯仿层、乙酸乙酯层、丙酮层、甲醇层、水层和单体化合物2进行体外抑菌率的检测。结果表明,各个组分对大肠杆菌ATCC25 923和大肠杆菌EΠR£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以甲醇层抑制率最高,具有量效关系。除氯仿层、丙酮层外,其它组分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O41ermc抑制作用不显著。丙酮层(84mg/mL)抑制率可达73.17%,不具有量效关系。石油醚层六个浓度和乙酸乙酯层(50mg/mL、25mg/mL)对大肠杆菌ERcat的抑制作用均高于庆大霉素,其中以石油醚层(30mg/mL)的抑制率最高,可达160.2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氯仿层(50mg/mL)对大肠杆菌ERcat的抑制率达95.61%。氯仿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19NMA1的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变化,在50mg/mL时抑制率最高,为34.0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乙酸乙酯层(50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19NMA1的抑制率为39.36%,呈量效关系变化;丙酮层(84mg/mL)对大肠杆菌ATCC25 923的抑制率达49.8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丙酮层对大肠杆菌ERcat在42mg/mL和21mg/mL时的抑制率最高,均为80.1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甲醇层6个浓度对大肠杆菌ERcat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75mg/mL时最高,达74.94%,但不具有量效关系;单体化合物2对大肠杆菌ATCC25 92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 923以及大肠杆菌EΠR£的抑菌活性明显,其中对大肠杆菌EΠR£的抑制作用随浓度降低而增强。单体化合物2(0.011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O41ermc的抑制率可达48.78%。总而言之,榆耳的丙酮层、甲醇层、水层和氯仿层及单体化合物2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榆耳水层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有抑制作用,药物剂量为5g/kg时抑肿率最高,可达15.86%,但与阴性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本论文首次从生药学角度对榆耳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研究,且对分离到的多个组分进行了抑菌活性检测。从榆耳子实体中分离并鉴定了麦角甾醇、11—α—戊烯基—2,9,16—十八碳三烯及甘露醇三个化合物。其中,麦角甾醇和甘露醇为首次在榆耳中报道,11—α—戊烯基—2,9,16—十八碳三烯为新化合物。它不仅具有抑菌活性,而且还可作为其特征性成分用于对榆耳的鉴定。这为榆耳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药学研究生培养应注意的几个研究方向[J]. 现代医药卫生 2011(15)
- [2].马尾连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06)
- [3].青海省甘西鼠尾草的生药学研究[J]. 药学研究 2015(03)
- [4].水杨梅的生药学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 2012(20)
- [5].甜叶菊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8(09)
- [6].蕤仁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02)
- [7].金樱根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药房 2009(36)
- [8].新疆粗柄独尾草生药学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11)
- [9].桫椤叶的生药学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3(01)
- [10].骆驼蓬草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05)
- [11].小蓬草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3)
- [12].滇黄芩的生药学研究[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10)
- [13].人头七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9(05)
- [14].群心菜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8(01)
- [15].菊苣子的生药学研究[J]. 新疆中医药 2008(01)
- [16].抱树莲生药学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05)
- [17].一种金鸡菊花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9(01)
- [18].红车轴草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8(03)
- [19].球序卷耳的生药学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6(05)
- [20].土家族药菟丝子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9(03)
- [21].金花茶生药学研究[J]. 海峡药学 2008(06)
- [22].铁甲草的生药学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0(03)
- [23].石龙芮的生药学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24].黑面神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08)
- [25].短萼黄连的生药学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09)
- [26].怀地黄叶的生药学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4)
- [27].空心柴胡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0(01)
- [28].虎眼万年青生药学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29].叶底珠根皮的生药学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 2015(06)
- [30].羚羊角与柴性羚羊角生药学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