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机制及中药对其影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机制及中药对其影响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指具有与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SH)相同的病理改变,却没有习惯性饮酒史,也不是肝炎病毒所致的一类肝脏疾病。NASH的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主要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作用、脂质过氧化作用、胰岛素抵抗和细胞因子的释放等[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intestinal endotoxaemia,IETM)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之一。本试验通过观察NASH模型大鼠外周血内毒素水平、肝组织内毒素受体表达及其与肝脏病理学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NASH可能的作用途径,旨在阐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NASH发病中的作用和探索中药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模型组(M)、低剂量治疗组(LT)、中剂量治疗组(MT)、高剂量治疗组(HT)、阳性对照组(D)、预防组(P)和正常组(C)。用喂饲高脂饮食的方法复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动物模型。4周后用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分低、中、高剂量和立普妥分别进行治疗,预防组则从第1周开始用中剂量的中药进行干预,12周后处死大鼠测定其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 )、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内毒素(endotoxin, ET)、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1β, IL-1β)的含量;HE染色法和苏丹III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组织CD14和核转录因子(nuclear transcriptional factorκB, NF-κB)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观察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 LBP)和4型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4, TLR-4)mRNA的表达。同期正常饮食饲养大鼠作对照。结果:(1)血清学指标:实验第12周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就已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他各组大鼠ALT水平较模型组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中剂量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12周TG水平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他各组大鼠TG水平较模型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意义。各组大鼠血清TC水平在12周时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12周时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和预防组大鼠血清LDL水平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高剂量治疗组大鼠LDL水平与模型组一致处于较高水平。中剂量治疗组和预防组大鼠血清HDL水平在12周时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他各组大鼠HDL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第12周时,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治疗组和中剂量治疗组大鼠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高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和预防组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稍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周时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他各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稍低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差异。12周时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和预防组大鼠血清IL-1β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IL-1β水平几乎与模型组无差别。(2)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实验12周时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脂肪变的肝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消失,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低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和预防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有所减轻,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高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汇管区炎症浸润的程度与模型组无差别。但各组仍未发现有窦周和间隔的纤维化的存在。(3)肝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正常组大鼠肝组织仅有少量CD14阳性细胞表达,主要位于肝窦内;12周时,模型组大鼠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主要分布于肝窦内,部分呈灶型聚集,同时也分布于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其他各组大鼠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数量与模型组没有差异。12周模型组和高剂量治疗组可见少量细胞核染色的NF-κB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汇管区,正常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和预防组均未见NF-κB阳性染色细胞。(4)肝组织LBP和TLR-4mRNA的表达:正常组大鼠肝组织也有LBP mRNA表达,但程度较弱。模型组大鼠12周肝组织LBP mRNA表达明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LBP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调,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和预防组大鼠肝组织LBP mRNA表达比模型组减弱,但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LBP mRNA表达与模型组同处于较高水平,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正常组大鼠肝组织也有TLR-4 mRNA表达,但程度较弱。模型组大鼠12周肝组织TLR-4 mRNA表达明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TLR-4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调,有显著性差异,但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各组大鼠肝组织TLR-4 mRNA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减弱,有显著性差异,且与正常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2)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和下调肝组织内毒素相关受体表达继而减轻炎症性肝损害有关。

论文目录

  • 一、正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材料与方法
  • (五) 结果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机制及中药对其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