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氧氟沙星缓释微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左氧氟沙星,胃漂浮缓释微丸,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血药浓度
氧氟沙星缓释微丸论文文献综述
邱妍川,钟玲,何静[1](2019)在《左氧氟沙星片及胃漂浮缓释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左氧氟沙星浓度的方法,并比较左氧氟沙星片及胃漂浮缓释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片组和左氧氟沙星胃漂浮缓释微丸组,每组6只。分别空腹灌胃相应药物40 mg/kg(以生理盐水为溶剂),并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25、0.5、1、2、4、8、12、24 h自眼眶取血0.3 mL,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大鼠血浆中左氧氟沙星的浓度。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乙腈(78∶22,V/V),流速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294 nm,柱温为40℃,进样量为2μL。采用DAS 3.0软件计算两组大鼠的药动学参数,采用F检验考察两者的差异。结果:左氧氟沙星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0~20.12μg/mL,定量下限为0.20μg/mL,最低检测限为0.04μg/mL;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回收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生物样品定量分析的相关要求。大鼠单剂量灌胃左氟氧沙星片及胃漂浮缓释微丸后的平均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达峰浓度(c_(max))分别为(12.13±1.67)、(8.76±1.13)μg/mL,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0.86±0.15)、(2.48±0.45)h,消除半衰期(t_(1/2β))分别为(4.67±0.95)、(6.67±1.0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分别为(42.95±4.21)、(126.48±9.44)μg·h/mL,AUC_(0-∞)分别为(50.66±6.72)、(132.61±10.63)μg·h/mL。与左氧氟沙星片比较,左氧氟沙星胃漂浮缓释微丸的c_(max)显着降低,t_(max)、t_(1/2β)、AUC、平均驻留时间均显着延长或升高(P<0.05);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9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UPLC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精密度高,可用于大鼠血浆中左氧氟沙星质量浓度的检测及药动学的研究。将左氧氟沙星制成胃漂浮缓释微丸后,其药动学参数变化明显,药物在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明显延长,生物利用度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10期)
裴志强,尹莉芳,周建平,赵存婕[2](2008)在《氧氟沙星缓释微丸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氧氟沙星缓释微丸,开发氧氟沙星新剂型。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体外累积释药百分率为指标,筛选缓释微丸的最佳处方,并考察制剂的稳定性。结果:缓释微丸的释药动力学符合Higuchi方程,制剂的稳定性良好。结论:氧氟沙星缓释微丸制备工艺可靠,质量可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08年07期)
万慧杰[3](2004)在《氧氟沙星缓释微丸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氟沙星(ofloxacin)是第叁代氟诺酮类合成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完全、体内分布广、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但随着应用的广泛,各种不良反应屡见报道,有些反应较严重,因此制备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制剂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据文献报道,氧氟沙星有效抑菌浓度低,对多数致病菌的MIC_(90)在1μg·mL~(-1)内,这一特点使缓释制剂的应用成为可能。因此制备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制剂十分必要。本文以减少副作用,针对治疗尿路感染为目的,研制了氧氟沙星缓释微丸 采用HPLC法进行微丸中药物的含量测定,UV法对释放度进行测定,HPLC法和UV法对大鼠肠吸收药物进行测定,建立了紫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 处方前研究表明:氧氟沙星在水及各种生理范围内的介质中溶解度低(除在人工胃液中约为40.7mg/ml外,其他pH>4.5介质均小于5mg/ml),油/水分配系数有显着的pH的依赖性。 采用大鼠在体灌流方案,通过不同肠段的结扎对氧氟沙星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进行实验研究。在2.0~10.0μg·mL~(-1)浓度范围内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K_a值基本保持不变;在pH5.5至pH7.4范围内吸收受pH影响;各肠段的吸收速度常数有显着性差异,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544h~(-1),0.0368h~(-1),0.0032h~(-1),在结肠几乎末检测到吸收。氧氟沙星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在小肠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最佳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用离心造粒法制备氧氟沙星缓冲型和非缓冲型两种微丸,采用粉末层积法进行实验。以MCC与糖乳(1.5:1)为稀释剂,缓冲型和非缓冲型氧氟沙星微丸主药含量分别为70%、75%时易于操作。微丸目标粒径在18~24目之间。 采用流化床悬浮包衣法对氧氟沙星微丸进行缓释包衣。单因素考察最终确定pH依赖型氧氟沙星微丸的包衣液的处方组成和包衣工艺。包衣液采用Eudragit NE30 D与Eudragit L30D-55(1:8),包衣增重为4%,老化时间为24小时,增塑剂(PEG)、抗粘剂滑石粉及抗静电剂(SDS)分别占包衣聚合物量的20%、30%、0.15%。老化时间为24小时,释药机制研究表明:氧氟沙星pH依赖型缓释微丸释药符合一级动(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4-04-01)
氧氟沙星缓释微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氧氟沙星缓释微丸,开发氧氟沙星新剂型。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体外累积释药百分率为指标,筛选缓释微丸的最佳处方,并考察制剂的稳定性。结果:缓释微丸的释药动力学符合Higuchi方程,制剂的稳定性良好。结论:氧氟沙星缓释微丸制备工艺可靠,质量可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氟沙星缓释微丸论文参考文献
[1].邱妍川,钟玲,何静.左氧氟沙星片及胃漂浮缓释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研究[J].中国药房.2019
[2].裴志强,尹莉芳,周建平,赵存婕.氧氟沙星缓释微丸的研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
[3].万慧杰.氧氟沙星缓释微丸的研制[D].沈阳药科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