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婷[1](2021)在《丹贝益肺颗粒对肺纤维化大鼠miRNA-21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丹贝益肺颗粒对肺纤维化大鼠进食量、肺系数、smad7以及miRNA-21指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丹贝益肺颗粒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本实验采用重复刺激、雾化吸入博来霉素的方式造模。2.将清洁级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20只:分为空白组(F组)、模型对照组(D组)、甲泼尼龙阳性药对照组(J组)、丹贝益肺颗粒高剂量组(A组)、丹贝益肺颗粒中剂量组(B组)、丹贝益肺颗粒低剂量组(C组)。3.模型制备成功后第2天起进行日1次常规灌胃给药。各组大鼠分别在灌胃给药的第14天、第28天进行取材,用电子天平记录肺湿重、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用Western-blot法测定肺组织中smad7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miRNA-21含量、记录大鼠进食量。4.数据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空白组的大鼠身体壮实,皮毛及光泽度良好,表现出灵敏的反应,进食量正常,呼吸平稳不急促;模型对照组大鼠对外界的刺激表现迟钝,安静、少动,伴见精神状态不佳、呼吸喘促,个别口鼻出现暗红色的分泌物,皮毛干枯稀疏,没有光泽,部分还出现严重的脱毛现象,跟空白组相比,进食量下降,体重增长变得迟缓;各给药组大鼠,随给药时间的推进,活动量减少、进食量下降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体重也逐渐增加。2.病理形态学:①HE染色:空白组大鼠:肺组织呈现完整清晰的结构,没有明显形态学上的变化;模型对照组大鼠:与空白组相比,大鼠肺泡结构不完整,肺泡间隙明显变宽,部分肺泡结构出现紊乱和塌陷的情况,同时伴有炎性细胞的堆积和浸润;给药组大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出现肺泡炎症的情况都有改善,但是甲泼尼龙阳性药对照组肺泡区结构仍出现较多炎性浸润和水肿,而丹贝益肺中、高剂量组肺泡区改善较甲泼尼龙阳性对照组程度更显着。②Masson染色:空白组大鼠:肺组织的结构完整,支气管壁未有明显增厚现象,胶原层显示较为薄弱,部分肺泡区出现少量浅蓝色的胶原纤维;模型对照组大鼠:肺内大多支气管、血管、以及肺泡隔厚度增加,可以看见大量的蓝色胶原纤维,肺泡结构显示不完整;给药组大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肺组织肺纤维化程度相对较轻,肺间质及其周围的支气管、血管、肺泡等区域,胶原蓝染部分减少,其中,丹贝益肺中、高剂量组胶原蓝染的区域,明显少于甲泼尼龙阳性对照组。3.smad7含量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smad7的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丹贝益肺各剂量组能提高肺组织 smad7的表达水平;与甲泼尼龙阳性对照组相比,丹贝益肺中、高剂量组作用明显,有统计学意义。4.miRNA-21含量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miRNA-21的表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丹贝益肺各剂量组能抑制miRNA-21的过度表达,减轻肺纤维化;与甲泼尼龙阳性对照组相比,丹贝益肺中、高剂量组作用明显,有统计学意义。5.进食量观察:肺纤维化大鼠进食量下降,用药后各组进食量都有所恢复,但甲泼尼龙阳性对照组进食量恢复低于丹贝益肺中、高剂量组。6.肺系数结果:丹贝益肺各剂量组肺系数数值低于甲泼尼龙阳性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结论:1.丹贝益肺颗粒能够较好地改善肺纤维化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肺泡炎和纤维化程度以及肺系数。2.丹贝益肺颗粒能抑制miRNA-21的表达。
杨帆[2](2021)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观察及机理实验探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动物实验以探究其作用机制,为今后治疗此疾病提供更多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门诊从2019年09月至2020年09月收治的3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和吡非尼酮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3个月进行中医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和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以观察其效果。第二部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吡非尼酮组、加味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均用博莱霉素气管滴入法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给药28天后处死大鼠,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对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ELISA法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对肺纤维化大鼠血清中VEGF、PDGF-BB、TGF-β1含量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和PCR法检测肺组织中Wnt/β-catenin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相关信号蛋白及对应m RNA的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肺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指标α-SMA、COL1A1、E-cad的表达量及v WF表达量,以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第一部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和6MWT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加味补阳还五汤组治疗前后6MWT呈下降趋势,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各项中医临床症状均有改善,除胸痛外均有显着差异(P<0.05);吡非尼酮组治疗前后6MWT呈下降趋势,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各项中医临床症状除咳嗽外均无显着差异(P>0.05)。加味补阳还五汤组与吡非尼酮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总分和证候疗效有显着差异,且加味补阳还五汤组优于吡非尼酮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造模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均示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改变和胶原沉积,证明造模成功。加味补阳还五汤降低大鼠肺纤维化程度,降低血清中VEGF、PDGF、TGF-β1的水平,下调肺组织中Wnt3a、β-catenin、GSK-3β、Smad3、α-SMA、COL1A1、v WF的表达量,上调E-cad的表达量,抑制Wnt3a m RNA、β-catenin m RNA、GSK-3βm RNA、Smad3 m RNA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吡非尼酮改善大鼠肺纤维化程度,降低血清中TGF-β1的水平,下调肺组织中GSK-3β、Smad3、Wnt3a、GSK-3βm RNA、Smad3 m RNA、COL1A1、α-SMA、VWF的表达量,上调E-cad的表达量,有显着差异(P<0.05),但对PDGF-BB、β-catenin、β-catenin m RNA、Wnt3a m RNA的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且疗效低于加味补阳还五汤组。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能明显改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及6MWT实验结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转导蛋白的表达、抑制纤维化肺组织中EMT过程和异常血管新生来实现的。
王加豪[3](2021)在《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效应及其调控miR-210-3P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中医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IPF的可行性,然后通过临床研究探讨益气温阳活血法的代表方剂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IPF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经济效益,随之通过网络药理学对相关靶点机制进行初步预测,最后通过实验研究探讨mi R-210-3P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在IPF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加味补阳还五汤对mi R-210-3P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第一部分理论探讨:从传统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方面剖析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IPF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取临床对照试验的方法,对照组给予吡非尼酮治疗,实验组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三个月后,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肺功能相关指标(TLC及TLC%、DLCO-SB及DLCO-SB%、FVC及FVC%)、氧饱和度、6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及治疗费用等指标进行评价。第三部分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网络(BATMAN-TCM)获得加味补阳还五汤的药物活性成分与相关靶点,通过OMIM、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收集IPF的相关靶点,取交集后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建立“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对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第四部分实验研究:实验一探讨mi R-210-3P对TGF-β1诱导的MRC-5细胞中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选用MRC-5细胞,将实验分为六组:空白组、模型组、mi R-210-3P mimic组、mi R-210-3P mimic negative control组、mi R-210-3P inhibitor组、mi R-210-3P inhibitor negative control组。培养48h后,q RT-PCR法检测空白组和模型组α-SMA m RNA和fibronectin m RNA表达情况,验证造模效果,然后检测六组间mi R-210-3P、VEGFm RNA、PEDFm RNA、HIF-lαm RNA、PDGF-BBm 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PEDF蛋白的表达情况。实验二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对TGF-β1诱导的MRC-5细胞中mi R-210-3P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选用MRC-5细胞,将实验分为四组:空白组、模型组、加味补阳还五汤组、空白血清组。培养48h后,q RT-PCR法检测各组mi R-210-3P、VEGFm RNA、PEDFm RNA、HIF-lαm RNA、PDGF-BBm 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PED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理论分析后我们发现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IPF具有可行性。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实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而具体从几种典型症状来看,实验组在咳嗽、喘憋、自汗方面并无统计学改善,但在咯痰、乏力、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症状上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在各种典型症状上均无统计学改变;对于肺总量(TLC及TLC%)和6分钟步行试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结局指标有所加重,病情有轻度恶化,实验组虽也有轻度进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较对照组病情进展相对更慢;对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SB及DLCO-SB%)、用力肺活量(FVC及FVC%)、经皮动脉氧饱和度(Sa O2)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治疗前后,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差异亦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用药消费情况,对照组治疗三个月人均消费超过2万元,实验组应用中药人均消费2千多元,对照组治疗花费远远超过实验组;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实验组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药物减量后反应消失,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实验组。第三部分网络药理结果显示: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IPF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炎症损伤修复、血管新生等,癌症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为其重要通路,而文献显示mi R-210-3P的靶点预测同样集中在癌症通路、HIF-1信号等通路中,与血管新生机制关系密切。因此我们针对血管新生展开研究,选取HIF-1信号通路中的代表性分子指标,作为后续实验部分的研究方向。第四部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一:(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mi R-210-3P、VEGF、HIF-1α、PDGF-BB、α-SMA、fibronectin表达量均有所增高,PEDFm RNA及蛋白表达量降低。(2)与模型组相比,mi R-210-3P mimic组的mi R-210-3P、VEGF、HIF-1α、PDGF-BB表达量增高,PEDFm RNA及蛋白表达量降低。(3)与模型组相比,mi R-210-3P inhibitor组的mi R-210-3P、VEGF、HIF-1α、PDGF-BB表达量降低,PEDFm RNA及蛋白表达升高。(4)模型组、mi R-210-3P mimic negative control组、mi R-210-3P inhibitor negative control组三组间mi R-210-3P、VEGF、HIF-1α、PDGF-BB、PEDF无明显差异。实验二:(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加味补阳还五汤组、空白血清组mi R-210-3P、VEGF、HIF-1α、PDGF-BB表达量均有增高,PEDFm 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有显着减少。(2)与模型组相比,空白血清组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差异。(3)与模型组及空白血清组相比,加味补阳还五汤血清组的mi R-210-3P、VEGF、HIF-1α、PDGF-BB表达减少,PEDFm RNA及蛋白表达量增多。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可以发现,IPF总体上是渐进发展的,但相较于吡非尼酮,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患者在六分钟步行距离、TLC等指标上进展更慢,且中药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上较治疗前略有改善,但对咳嗽、喘憋无明显改善,对咯痰、乏力、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症状略有改善,结合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加味补阳还五汤的治疗效果较之吡非尼酮相对更好,尤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控制疾病进展、减少不良反应以及用药花费等方面,中药更具优势。第二,从网药分析及实验结果可见,mi R-210-3P能够调控VEGF、HIF-1α、PEDF等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而加味补阳还五汤则可能是通过调控mi R-210-3P,进一步干预VEGF、HIF-1α、PEDF等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从而延缓肺纤维化疾病进程。因此,益气温阳活血法的代表方加味补阳还五汤对IPF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肖梦珂[4](2021)在《基于iTRAQ技术筛选三种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分子靶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由于肺泡损伤后的异常伤口愈合,导致慢性炎症、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沉积和肺组织瘢痕形成,其预后差、死亡率高。P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以及相关通路在PF发生中的作用。蛋白质组学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对组织中的所有蛋白质表达水平、功能及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因此,利用蛋白质组学从整体水平探讨PF的发病机制,寻找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分子靶标,对于阐明PF的分子机制和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复制建立分别由二氧化硅、百草枯、博莱霉素诱导的三种常用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蛋白组学技术检测鉴定三种肺纤维化模型肺组织中的蛋白;筛选不同类型肺纤维化的共同差异表达蛋白,为肺纤维化的分子靶标筛选和药物研发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三种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二氧化硅PF模型组(Silica组)和对照组、百草枯PF模型组(PQ组)和对照组、博莱霉素PF模型组(BLM组)和对照组。二氧化硅PF模型组于气管软骨环间隙穿刺,每只大鼠注入5 mg/kg的二氧化硅悬液,百草枯PF模型组给予百草枯50 mg/kg灌胃染毒造模,博莱霉素PF模型组于软骨环间注入盐酸博莱霉素5 mg/k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在给药后第28d处死,完整分离每只大鼠的双侧肺组织,进行HE染色,并且对三种肺纤维化模型组和对照组进行肺系数、羟脯氨酸含量、肺纤维化程度、肺泡炎系数进行评分,评估是否造模成功。2.三种肺纤维化模型肺组织蛋白的iTRAQ检测分析。对三种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肺组织进行蛋白质的提取及肽段酶解,iTRAQ标记肽段、标记后肽段离线预分离,预分离的蛋白肽段样品用iTRAQ联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进行蛋白的鉴定和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KEGG和GO生信分析。3.分子靶标候选靶蛋白的验证。q PCR及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表达蛋白血红素氧合酶1(HO-1)、半乳糖凝集素3(Gal-3)、前列腺素E合酶(PTEGS)的表达。结果1.HE染色结果表明,三组大鼠肺纤维化模型肺组织结构混乱,伴随纤维增生的增加,肺泡间隔明显肿胀。相比之下,各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正常,肺泡壁基本完整,未出现炎性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肺泡炎评分和PF评分都显着增加,模型组的肺系数和羟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大鼠肺纤维化模型成功复制建立。2.Silica组与PQ组相比,差异表达蛋白共有218个(表达上调的151个,表达下调的67个);Silica组与BLM组相比,差异表达蛋白共有68个(表达上调的28个,表达下调的40个);PQ组与BLM组相比,差异表达蛋白共有78个(表达上调的40个,表达下调的38个)。三种肺纤维化模型差异表达蛋白共有57个(表达上调的21个,表达下调的36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KEGG与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发生的通路有ECM-受体相互作用离子、造血细胞系、肾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有:创伤反应、止血、凝血、免疫应答等;其细胞组分主要有血小板α颗粒、分泌颗粒、囊泡等;参与的分子功能主要有肽酶活性、酶抑制活性等。4.Western blot与q 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三种PF模型组中HO-1、Gal-3、PTGES蛋白表达量及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iTRAQ技术检测和筛选了三种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之间的共同差异表达蛋白,并对三种分子靶标候选靶蛋白进行了初步的表达分析验证。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阐明PF的发病机制,为PF的预防和治疗寻找新的分子靶标。
曾科星[5](2021)在《“天龙竭”分期治疗方案对晚期IPF患者的综合疗效及血清KL-6、CCL18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客观评价“天龙竭”分期治疗方案对晚期IPF患者综合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血清KL-6、CCL18的变化,为该方案的应用推广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6例晚期IPF患者,使用随机同期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试验组采用“天龙竭”分期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则用吡非尼酮,两组患者均服用相应模拟剂,疗程为3个月。观察试验前后HRCT评分、肺功能(TLC、VC、DLCO)、血清KL-6及CCL18水平、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同时对安全性指标(肝肾功等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评估。结果: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和中医证候评分上看,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所缓解,且试验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从试验前后血清KL-6、CCL18水平的变化来看,两组均能一定程度降低血清KL-6、CCL18水平(P均<0.05),但两组对比,并无明显差异;从HRCT评分和肺功能指标(TLC、VC、DLCO)上看,两组患者试验后DLCO均有升高(P<0.05),且试验组增幅高于对照组(P<0.05),余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天龙竭”分期治疗方案对晚期IPF患者有确切临床疗效,能一定程度上稳定IPF影像学进展、改善肺功能,可显着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后患者血清KL-6、CCL18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相比吡非尼酮并无明显差异;试验观察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
章莉[6](2021)在《“党参平肺活血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党参平肺活血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该病的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肺间质纤维化诊断标准的患者,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将“党参平肺活血汤”和常规西医治疗联合使用,疗程为3个月。对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及总有效率、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经皮血氧饱和度、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一氧化碳弥散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以评价“党参平肺活血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候积分(18.52±4.94 vs 17.75±5.95)、圣乔治呼吸问卷总评分(28.01±12.03 vs 33.95±12.65)、圣乔治呼吸问卷症状评分(48.96±16.62 vs 54.71±15.39)、圣乔治呼吸问卷活动评分(28.51±17.40 vs 34.19±12.90)、圣乔治呼吸问卷心理评分(20.23±11.42 vs 24.06±13.22)、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459.87±65.19m vs 446.13±63.48m)、经皮血氧饱和度(94.22±2.34%vs 93.05±2.11%)、用力肺活量(2.31±0.76L vs 2.42±0.70L)、第1秒用力呼气量(1.91±0.58L vs 2.01±0.59L)、一氧化碳弥散(4.94±1.25mmol/min/kPa vs 4.64±1.33mmol/min/kPa)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中医症候积分及总有效率:经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为10.65±5.08分,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为14.30±4.22分,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前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进行比较,治疗组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为3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总评分为19.45±9.37分,对照组总评分为25.07±6.27分,两组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将两组治疗后的总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症状评分方面,治疗组在治疗后的评分为40.25±14.96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为52.79±13.26分,较前无明显改善(P>0.05);在活动评分方面和心理评分方面,治疗组评分(18.64±11.36;11.24±6.82)较前改善(P<0.01),对照组评分(25.04±8.35;18.35±8.47)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活动和心理3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经治疗后,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为507.84±75.58m,经皮血氧饱和度结果为95.13±1.69%,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而对照组的6分钟步行距离(465.21±56.22m)和经皮血氧饱和度(94.05±1.79%)均较前无明显改善(P>0.05),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肺功能:治疗组的用力肺活量(2.29±0.78L)、第1秒用力呼气量(2.00±0.71L)、一氧化碳弥散(4.85±1.13mmol/min/kPa)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用力肺活量(2.31±0.68L)、第1秒用力呼气量(1.94±0.61L)、一氧化碳弥散(4.31±1.38 mmol/min/kPa)也较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一氧化碳弥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3个月内,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生的白细胞降低、谷丙转氨酶升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党参平肺活血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夹瘀证具有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运动耐量,改善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周静[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张念志教授诊治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经验总结及补肾活血法干预肺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1.1临床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张念志教授诊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学术经验与用药规律,分析其临床有效治法和组方原则,为临床认识和治疗IPF提供名中医经验理念。1.2实验研究:研究补肾活血法干预肺纤维化模型大鼠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揭示补肾活血法逆转或延缓肺纤维化进程、防治肺纤维化的机制。2方法2.1临床研究:本研究通过收集临床病例资料,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做回顾性的总结和归纳,探寻张念志教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常用中药、核心方剂及证候要素等。2.2动物实验:将66只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吡非尼酮组、补肾活血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组的其余5组大鼠均采用气管内滴注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给药28天后留取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及马松(Masson)染色法对肺组织予以病理学观察;ELISA法检测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TGF-β1、CTGF、Nrf2、HYP表达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支气管肺组织MMP-9和TIMP-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肺组织Smad2和CHOP蛋白表达。3结果3.1临床研究3.1.1基本信息资料:72例IPF患者中,男﹕女=1.32﹕1,平均年龄(65.02±12.16)岁。3.1.2证候学挖掘结果:IPF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劳力性气促、胸闷、咳嗽咳痰、干咳无痰、气短。排名前5位中医证型分别为:肺肾阴虚证+血瘀证,肺肾气虚证+血瘀证,肺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肺燥证,肺脾气虚证。3.1.3中药挖掘结果:中药以补益、化痰、清热、活血为主,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五的是:补虚药、化痰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用药多寒温并用,补而不滞,四气中使用频次排名前五的是微寒、平、温、寒、微温,五味中使用频次排名前五的是甘味、苦味、辛味、微苦、酸味。治疗重在肺肾,兼顾脾胃,中药的归经使用频次排名前五的是肺经、肾经、脾经、胃经、心经。根据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黄芪,赤芍,补骨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五味子;党参,白术,茯苓;浙贝母,杏仁,款冬花,诃子;苍术,砂仁,厚朴,薏苡仁;百合,枇杷叶,虎杖;连翘,金银花,芦根;麦冬,南沙参,百合。提炼出1个核心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百合、枇杷叶、麦冬、南沙参、浙贝母、苦杏仁、山药、山茱萸、熟地黄、黄精、赤芍、补骨脂、虎杖。3.2动物实验3.2.1 HE染色:空白组大鼠肺组织结构轮廓完整清晰,未见明显出血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未见明显增厚。补肾活血低、中剂量组大鼠肺组织肺泡结构均破坏,肺泡间隔增厚,程度较模型组稍减轻。补肾活血高剂量组、吡非尼酮组大鼠组肺组织病理变化程度相近,肺泡结构稍有破坏,肺泡间隔轻度增厚,较模型组有明显减轻。3.2.2 Masson染色:空白组大鼠肺泡区见少许浅蓝色胶原纤维分布。补肾活血低、中剂量组较模型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纤维化程度减轻,补肾活血高剂量组及吡非尼酮组较模型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肺泡结构较为完整,胶原含量明显减少。3.2.3 MMP-9和TIMP-1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MMP-9染色程度明显加深,吡非尼酮组MMP-9的染色情况与补肾活血中剂量组接近,均高于明显空白组,低于模型组,补肾活血中剂量组、补肾活血低剂量组的染色程度均高于补肾活血高剂量组。模型组大鼠肺组织TIMP-1的染色情况可见显着阳性染色,补肾活血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均可见明显不同程度的染色,染色程度与给药剂量呈负相关,以补肾活血高剂量组对于抑制大鼠肺组织TIMP-1的分布与表达作用最为显着。3.2.4 TGF-β1、CTGF、Nrf2、HYP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TGF-β1、CTGF、HYP的水平明显升高,各治疗组大鼠血清TGF-β1、CTGF、HYP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补肾活血高剂量组降低最明显。空白组大鼠肺组织中Nrf2含量最低,应用药物干预后各组Nrf2含量较模型组表达进一步升高,且补肾活血高剂量组Nrf2含量高于补肾活血中剂量组、补肾活血低剂量组及吡非尼酮组。3.2.5 Smad2和CHOP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其余各组中CHOP和Smad2蛋白的表达升高,补肾活血高剂量组、补肾活血中剂量组、补肾活血低剂量组以及吡非尼酮组中CHOP和Smad2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且补肾活血高剂量组降低CHOP和Smad2蛋白表达的作用要强于补肾活血中剂量组、补肾活血低剂量组以及吡非尼酮组。4结论4.1经数据挖掘研究发现,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临床以肺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肺燥证、肺脾气虚证等为主要证型,其发病基础为肺肾两虚,主要病理因素为瘀血、痰浊、水饮,临床多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张念志教授在中药使用上以补益、化痰、清热、活血为主,用药多寒温并用,补而不滞,治疗重在肺肾,兼顾脾胃。并且重视药对药组的灵活加减运用,提炼出的核心处方补泻相和,肺肾脾同治,虚实兼顾,具有益气养阴、补肺益肾、活血化瘀之功用,通过合理的加减化裁,临床可应用于IPF各证型的治疗。4.2动物实验研究得出,补肾活血法能够缓解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肺纤维化病变,通过减少TGF-β1、CTGF、HYP含量,调控抗氧化基因Nrf2表达,抑制Smad2和CHOP蛋白表达,达到减轻肺部炎症,调节细胞因子平衡,降低细胞毒性,抑制胶原沉积,从而延缓和抑制肺纤维化病理改变进程,达到治疗目的。4.3综合数据挖掘及动物实验结果得出,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在临床及动物实验中均疗效确切,临床须根据不同证型及病因病机灵活加减运用,动物实验的具体疗效靶点机制尚需进一步发掘。
白晓青[8](2021)在《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表明,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发生肺癌的风险显着增加。这种疾病组合的死亡率是巨大的。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在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等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总共纳入患者135例,将其分为两组:特发性肺纤维化组(IPF);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组(IPF-LC)。其中IPF组83例,IPF-LC组52例。分别收集(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指数、体重指数)、肿瘤特征(分布位置、病理分型、肿瘤分期)以及确诊方式,并进行总结分析。(2)描述IPF组及IPF-LC组在胸部CT的临床表现。(3)对IPF-LC组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总结分析。(4)对IPF组及IPF-LC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肺功能(PFT)、血气、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糖链抗原199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19片段)。(5)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确诊时间至2020年12月。观察两组之间中位生存时间有无差异,以及在进行抗纤维化治之后对IPF组和IPF-LC组患者对生存期有无影响。结果52例IPF-LC患者中,以男性(n=51,98.1%)多见,平均年龄(68.3±7.3)岁,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主(n=40,76.9%),IPF合并肺癌患者明确诊断以支气管镜活检及经皮肺穿刺为主,临床分期多见于III期及IV期。IPF在胸部CT中多表现为以肺外周为主,网格状及蜂窝状多见。而IPF合并肺癌患者中肺癌多位于胸部CT外周及肺纤维化区域,以上叶和下叶多见。治疗方式多为对症支持及单纯化疗。少数患者采用手术根治(n=3)、放疗(n=2)及靶向治疗(n=4)。IPF和IPF-LC患者两组间通过分析后得出,其性别、吸烟指数、一秒率(FEV1/FVC%)、肺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TLC(%))、PH、动脉氧分压(P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Cox回归模型,对年龄、性别、吸烟与否、BMI、FEV1/FVC(%)、RV/TLC(%)、DLco(mmol/mim/kpa)、PH、PO2mm Hg、PCO2(mm Hg)、超敏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人血白蛋白(ALB)等因素分析显示,年龄、RV/TLC(%)及CRP是对IPF-LC患者预后有影响的因素(年龄:P=0.027;RV/TLC%:P=0.018;CRP:P=0.004)。对IPF、IPF-LC两组中位生存时间(MST)进行比较发现,IPF-LC组MST较IPF组长(IPF:57月,95%CI:41.1-72.9;IPF-LC:15月,95%CI:11.5-18.5),P<0.01。IPF组行抗纤维化治疗(吡非尼酮/尼达尼布)较未行抗纤维化治疗的IPF组MST较长,P<0.05。IPF患者合并肺癌患者是否行抗纤维化治疗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5。结论1、IPF-LC患者以男性、吸烟者多见,与年龄相关,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临床分期多见肺癌晚期,分布多位于上叶、下叶及纤维化区域。2、年龄、RV/TLC(%)及CRP是IPF-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IPF-LC较IPF患者生存率差。4、建议明确诊断为IPF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抗纤维化治疗以延长生存期。
黄高[9](2020)在《培土生金通络法抑制特发性肺纤维化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类以损伤、炎症、免疫和纤维沉积为特征的间质性肺炎。中医学将其归为肺痹和肺痿范畴,整理综合较有代表性历代医家相关中医论述,阐明该病的中医发病机制与常用治法方药,并以此为基础突出培土生金通络法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课题组前期中西医理论与实验研究基础,复制IPF小鼠肺脾两虚模型和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模型,从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视角调控IPF的发展,探究培土生金通络法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麦门冬汤”加减方可以通过调控NF-κBp65高表达对其产生的作用,从而为培土生金通络法治疗IPF提供可靠的理论、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探讨:查阅中国古代和现代医家记录肺痹、肺痿、IPF、培土生金通络法的相关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报道,分析肺痹、肺痿与IPF共有病机特点与治法方药,阐明培土生金通络法防治IPF的中医机制。2.实验研究:实验先将C57BL/6小鼠建成小鼠IPF肺脾两虚模型进行动物实验,并用LPS诱导巨噬细胞模型进行细胞实验。动物实验部分先建立IPF肺脾两虚模型,通过体重、脾虚证表观情况分级观察进行脾虚证证候评价;通过一般状态观察与肺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病理学检测后的病理分级标准判断IPF造模情况和“参苓白术散”合“麦门冬汤”加减方对其作用的影响。应用ELISA法检测“参苓白术散”合“麦门冬汤”加减方对IPF肺脾两虚模型小鼠血浆IL-1β、IL-18、TGF-β1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参苓白术散”合“麦门冬汤”加减方对IPF肺脾两虚模型小鼠肺组织CollagenⅢ、NLRP3、Caspase-1、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RT-PCR检测“参苓白术散”合“麦门冬汤”加减方对IPF肺脾两虚模型小鼠肺组织NLRP3、caspase-1、IL-1β、IL-18mRNA表达的影响。细胞实验部分先建立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模型,通过“参苓白术散”合“麦门冬汤”加减方含药血清干预后,用ELISA法检测该含药血清对LPS诱导巨噬细胞模型培养液中IL-1β和IL-18的影响;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该含药血清对LPS诱导巨噬细胞模型中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1.1脾虚证小鼠模型造模观察结果1.1.1脾虚证造模前后各组小鼠体重的比较实验过程中,分别在建立脾虚模型前、造模第4天和造模第7天后进行3次测量体重发现,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体重在缓慢增加,但是3次体重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建立脾虚模型第1天给药前,脾虚造模组、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体重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建立脾虚模型第1天给药前、造模第4天和造模第7天后3次体重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其表现为体重依次降低,造模第7天相比其他2个时间段最低,造模第4天次之,建立脾虚模型第1天给药前体重最高(P﹤0.05)。1.1.2脾虚证小鼠一般状态的观察脾虚造模前后各组小鼠表观情况分级统计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脾虚造模组在身体气味、精神状态、身体感温情况、毛发色泽和大便形态五种分级评分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假手术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1.2小鼠IPF肺脾两虚造模观察结果1.2.1一般状态的观察脾虚模型基础上IPF(肺虚)造模后发现,造模各组小鼠表现为气促、气短、咳嗽、挠鼻,精神萎靡,倦怠,蜷缩,反应迟钝,毛色枯槁、易脱落,食欲差,饮水量减少等,而空白与假手术对照组无上述表现。经过28天治疗,激素对照组和中医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精神尚可,反应较敏捷,毛色欠光泽,时有咳嗽、气促、气短,食量欠佳等一般状态均明显优于模型组;激素对照组和中医高、中剂量组小鼠一般状态优于中医低剂量组。1.2.2肺组织病理结果1.2.2.1 HE染色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肺组织中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及肺泡间隔等肺组织结构完整。假手术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结构完整与空白对照组相似,偶有炎细胞浸润。模型对照组小鼠肺组织可见结构紊乱,肺泡塌陷、融合,肺泡壁明显增厚,炎细胞浸润明显,成纤维细胞开始增生,纤维组织沉积,出现大片实变区域。激素对照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可见结构紊乱,但程度均较模型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减轻,又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破坏严重。HE染色肺泡炎评分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对照组与4个药物治疗组小鼠肺组织病理评分均明显增高(P﹤0.01),而假手术对照组肺组织肺泡炎评分与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除中药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中药低剂量组与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2.2Masson染色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肺组织中各级支气管、肺泡等肺组织结构完整,在肺泡间隔上偶尔可见很薄的蓝色胶原纤维。假手术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结构完整与空白对照组相似,小部分有极轻微的间质纤维化。模型对照组小鼠肺组织可见结构错乱,有明显的纤维化增生改变,在肺泡间隔、各级支气管、血管外模均能见到明显的蓝色胶原纤维。激素对照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均可见结构杂乱,纤维化程度均较模型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轻,又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重。Masson染色中肺组织胶原程度评分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对照组与4个药物治疗组小鼠肺组织胶原程度评分均明显增高(P﹤0.01),而假手术对照组肺组织胶原评分与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除中药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肺组织胶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中药低剂量组较其无明显差异(P﹥0.05)。1.3 ELISA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对照组与4个药物治疗组小鼠血浆IL-1β、IL-18、TGF-β1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假手术对照组与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血浆IL-1β、IL-18、TGF-β1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激素对照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浆IL-1β、IL-18、TGF-β1含量均明显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1.4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对照组与4个药物治疗组小鼠肺组织中CollagenⅢ、NLRP3、Caspase-1和NF-kβp65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而假手术对照组4种蛋白表达与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肺组织CollagenⅢ、NLRP3、Caspase-1和NF-κBp65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CollagenⅢ、NLRP3、Caspase-1和NF-κBp65均明显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激素对照组和中药中剂量组小鼠肺组织NLRP3、Caspase-1和NF-κBp65蛋白表达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CollagenⅢ、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5 RT-PCR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对照组与4个药物治疗组小鼠肺组织IL-1β、IL-18、NLRP3、Caspase-1、NF-kβp65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而假手术对照组5种基因表达与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肺组织IL-1β、IL-18、NLRP3、Caspase-1、NF-κBp65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激素对照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5种基因表达均明显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IL-18mRNA均明显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IL-1β、NLRP3、Caspase-1、NF-κBp65mRNA表达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细胞实验结果统计24小时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IL-18含量可知,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和NF-κB抑制剂组上清液IL-1β、IL-18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而正常血清对照组上清液IL-1β、IL-18含量与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上清液IL-1β、IL-18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血清中、高剂量组和NF-κB抑制对照组上清液IL-1β、IL-18含量均明显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中药血清高剂量组上清液IL-1β和NF-κB抑制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4小时各组细胞NLRP3和Caspase-1平均荧光强度检查,结果统计可知,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4种不同药物处理组细胞NLRP3和Caspase-1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强(P﹤0.01),而正常血清对照组细胞NLRP3和Caspase-1平均荧光强度与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细胞NLRP3和Caspase-1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减弱(P﹤0.05)。中药血清中、高剂量组和NF-κB抑制对照组两种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弱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中药血清高剂量组和NF-κB抑制对照组两种蛋白平均荧光强度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由理论探讨可知:IPF病机的本虚主要表现为肺气阴两虚,常伴脾肾不足,标实主要体现在痰浊、血瘀、络阻相互夹杂。培土生金通络法是治疗IPF的有效方法。2采用脾虚证造模法和IPF肺虚造模法相结合能呈现出IPF肺脾两虚证相似证候,与大鼠IPF肺脾两虚复合模型造模效果类似。3培土生金通络法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麦门冬汤”加减方能通过调控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蛋白对IPF有一定改善作用。4培土生金通络法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麦门冬汤”加减方对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与该方调控NF-κB的表达有关,该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NF-κB通路进而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蒋红梅[10](2020)在《培本宁肺、益肾通络法治疗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COPD-PF)稳定期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培本宁肺、益肾通络法治疗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COPD-PF)稳定期(肺肾两虚、痰瘀互结证)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方案上加用中医辨证给予中药汤剂(自拟方)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总疗效、中医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中医症候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情况、呼吸困难改善情况、动脉血气分析变化情况、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指标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后,进而综合分析评定两组患者不同临床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获得总疗效中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7.89%、84.21%,对照组获得总疗效中显效率剂有效率分别为27.50%、75.00%,两组总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分析上:两组患者治疗后气促、咳嗽、咯痰、喘息、胸闷、紫绀、乏力、自汗、恶风、易感冒、腰膝酸软、恶寒肢冷症状体征组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均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夜尿频多症状组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均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上: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总疗效,经统计学比较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呼吸困难程度分析比较上,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在肺功能相关指标上:治疗后FVC、FEV1、TLC、FEV1/FVC(%)、DLCO指标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均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FR、MVV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均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在动脉血气相关指标上:治疗后两组患者Pa CO2、Pa O2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在安全性指标观察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除白细胞指标外,其余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分析,均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个组患者组内白细胞指标比较分析,均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培本宁肺、益肾通络法治疗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稳定期(肺肾两虚、痰瘀互结证)患者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不管是在临床症状气促、咳嗽、咯痰、喘息、胸闷、紫绀、乏力、自汗、恶风、易感冒、腰膝酸软、恶寒肢冷方面,还是实验室检查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肺功能中FVC、FEV1、TLC、FEV1/FVC(%)、DLCO相关指标的改善,一定程度上优于对照组。因此,在临床上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疾病,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二、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丹贝益肺颗粒对肺纤维化大鼠miRNA-21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认识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关于动物模型制备的讨论 |
2关于丹贝益肺颗粒讨论 |
3实验分析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2)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观察及机理实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临床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二、治疗及观察方法 |
(一)治疗方法 |
(二)观察指标 |
(三)中医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四)安全性评价 |
(五)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观察指标分析 |
四、讨论 |
(一)IPF的西医学认识与诊疗现状 |
(二)IPF的中医学认识与辨证论治 |
(三)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IPF的临床疗效与物质基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药物 |
(三)主要试剂与耗材 |
(四)主要仪器和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一)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
(二)标本取材与处理 |
(三)肺组织病理学与免疫学观察 |
(四)ELISA法检测相关因子 |
(五)Western Blotting测定蛋白表达水平 |
(六)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相关mRNA转录水平 |
(七)统计学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一)一般情况观察 |
(二)加味补阳还五汤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三)加味补阳还五汤降低肺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信号蛋白表达 |
(四)加味补阳还五汤抑制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EMT过程 |
(五)加味补阳还五汤抑制肺纤维化大鼠血管生成过程 |
四、讨论 |
(一)大鼠IPF模型的制备 |
(二)EMT与 IPF的关系 |
(三)异常血管新生与IPF的关系 |
(四)Wnt/β-catenin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对肺纤维化进程的影响与交互作用 |
结语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特发性肺纤维化相关分子途径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
一、IPF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途径 |
(一)PI3K/Akt/m TOR信号通路 |
(二)TGF-β/Smad信号通路 |
(三)ATX/LPA信号通路 |
(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二、中药干预肺纤维化机制 |
(一)中药复方干预肺纤维化机制研究 |
(二)中药单体干预肺纤维化机制研究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效应及其调控miR-210-3P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一.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西医理论基础 |
(一)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流行病学基础 |
(二)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理病机 |
(三)血管新生机制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探讨 |
(四)miRNA在肺纤维化血管新生机制中的作用探讨 |
二.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理论基础 |
(一)肺为气脏,肺脏病则气虚 |
1.肺主诸气 |
2.肺脏病则气虚 |
(二)肺为血脏,肺脏病则血瘀 |
1.肺脏参与血液生成 |
2.肺脏参与血液运行 |
3.肺脏病变则瘀血内生 |
(三)阳虚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探讨 |
1.阳气虚为肺纤维化发病之因 |
(1)阳气虚则卫外不力 |
(2)阴邪为患,源自阳虚 |
2.阳气虚为肺纤维化必然之果 |
(1)肺纤维化必有肺阳虚 |
(2)肺纤维化必有肾阳虚 |
(四)益气温阳活血法的应用价值探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脱落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四.临床评价指标 |
五.统计学分析 |
六.结果 |
七.结论 |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分析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一)加味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筛选 |
(二)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靶点收集 |
(三)靶点交集及网络的构建和分析 |
(四)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三.结果 |
(一)加味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及靶点的收集 |
(二)IPF的靶点收集 |
(三)药物靶点及疾病靶点交集 |
(四)GO基因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四.结论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miR-210-3P调控TGF-β1诱导的MRC-5细胞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 |
(一)细胞株 |
(二)主要试剂与耗材 |
(三)主要仪器与设备 |
(四)引物信息 |
二.方法 |
(一)细胞培养 |
(二)实验分组 |
(三)细胞转染 |
(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五)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六)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一)空白组和模型组间α-SMA mRNA以及Fibronectin mRNA表达情况 |
(二)各组间miR-210-3P表达的结果统计 |
(三)各组间VEGF表达的结果统计 |
(四)各组间PEDF表达的结果统计 |
(五)各组间HIF-lαm RNA、PDGF-BBm RNA的表达情况 |
四.结论 |
实验二 .加味补阳还五汤调控TGF-β1诱导的MRC-5细胞中miR-210-3P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 |
(一)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
(二)实验药物 |
(三)主要试剂与耗材 |
(四)主要仪器与设备 |
二.方法 |
三.结果 |
(一)各组间miR-210-3P表达的结果统计 |
(二)各组间VEGF表达的结果统计 |
(三)各组间HIF-1α、PDGF-BB表达的结果统计 |
(四)各组间PEDF表达的结果统计 |
四.结论 |
讨论 |
一.特发性肺纤维化概述 |
二.益气温阳活血治法浅析 |
(一)气虚血瘀阳衰为IPF发病之机 |
1.气虚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分析 |
2.血瘀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分析 |
3.阳虚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分析 |
(二)益气温阳活血法为IPF重要治法 |
三.加味补阳还五汤方剂分析及现代研究 |
(一)加味补阳还五汤历史溯源 |
(二)加味补阳还五汤配伍规律及药物分析 |
四.结论分析及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特发性肺纤维化现代研究进展 |
一.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疗现状 |
二.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
(一)炎症损伤学说 |
(二)损伤修复学说 |
(三)肺纤维化中的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 |
(四)血管新生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
(五)miRNA与血管新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及检索证明 |
(4)基于iTRAQ技术筛选三种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分子靶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纤维化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天龙竭”分期治疗方案对晚期IPF患者的综合疗效及血清KL-6、CCL18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受试对象的选择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与材料 |
2.1 设计原则 |
2.2 样本量的确定 |
2.3 分组方法 |
2.4 试验方法 |
2.5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5.1 主要仪器 |
2.5.2 试剂盒 |
2.6 疗效评价体系 |
2.6.1 实验室核心指标 |
2.6.2 血清标志物 |
2.6.3 中医证候评分 |
2.6.4 生活质量评价 |
2.6.5 安全性评价 |
2.7 观察记录方法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入组情况 |
3.2 患者基本情况 |
3.3 HRCT评分分析 |
3.3.1 组内比较 |
3.3.2 组间比较 |
3.4 肺功能指标分析 |
3.4.1 试验前组间比较 |
3.4.2 试验前后组内比较 |
3.4.3 试验后组间比较 |
3.5 血清KL-6、CCL18 水平分析 |
3.5.1 试验前组间比较 |
3.5.2 试验前后组内比较 |
3.5.3 试验后组间比较 |
3.6 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
3.6.1 组间比较 |
3.6.2 组内比较 |
3.7 生活质量评价分析: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 |
3.7.1 组内比较 |
3.7.2 组间比较 |
3.8 安全指标分析 |
3.9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研究背景 |
4.2 生物学标志物与KL-6、CCL18 |
4.3 中医研究进展 |
4.4 “天龙竭”分期治疗方案前期研究基础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患者基础数据分析 |
5.2 HRCT评分结果分析 |
5.3 肺功能结果分析 |
5.4 血清标志物KL-6、CCL18 结果分析 |
5.5 中医证候评分结果分析 |
5.6 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分析 |
5.7 安全性评价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党参平肺活血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肺间质纤维化的认识 |
1.1 病名及沿革 |
1.2 病因病机分析 |
1.3 辨证论治经验 |
1.4 临床用药规律 |
2 西医学对肺间质纤维化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
1.8 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性资料 |
4.2 疗效性评价 |
4.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背景 |
2 “党参平肺活血汤”选方依据 |
2.1 方药来源 |
2.2 方药组成 |
2.3 组方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党参平肺活血汤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
3.2 党参平肺活血汤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的影响 |
3.3 党参平肺活血汤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与SPO_2%的影响 |
3.4 党参平肺活血汤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
3.5 党参平肺活血汤的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2 圣乔治呼吸问卷 |
3 缩略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张念志教授诊治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经验总结及补肾活血法干预肺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张念志教授诊治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经验总结 |
1.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与筛选 |
1.2 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信息采集 |
2.2 症状及中药名称标准化 |
2.3 研究工具选择 |
2.4 门诊病历录入 |
2.5 舌苔、脉象、诊断、治法录入 |
2.6 处方信息录入 |
2.7 病历复核查对 |
2.8 病历导入及处理 |
2.9 数据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资料统计结果 |
3.1.1 性别统计结果 |
3.1.2 年龄统计结果 |
3.2 数据挖掘结果 |
3.2.1 描述性统计 |
3.2.2 关联规则分析 |
3.2.3 聚类分析统计 |
3.2.4 复杂网络分析 |
4.讨论 |
4.1 IPF患者基本信息资料分析 |
4.2 张念志教授对IPF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1 肺肾两虚是发病基础 |
4.2.2 瘀血、痰浊、水饮是主要病理因素 |
4.3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4.3.1 中医证候分析 |
4.3.2 中药使用分析 |
4.3.3 药对药组使用分析 |
4.3.4 核心方剂分析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补肾活血法干预肺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主要试剂 |
1.4 实验主要器材 |
1.5 实验动物分组 |
1.6 动物模型复制 |
1.7 给药方法 |
1.8 取材与标本采集 |
1.9 指标检测与方法 |
1.9.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
1.9.2 HE染色 |
1.9.3 Masson染色 |
1.9.4 免疫组化法检测MMP-9和TIMP-1 |
1.9.5 ELISA法检测TGF-β1、CTGF、Nrf2、HYP |
1.9.6 Western blot法检测Smad2和CHOP |
1.10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大鼠一般状况观察 |
2.1.1 大鼠精神状态、活动、饮食等情况观察 |
2.1.2 大鼠死亡情况及分析 |
2.1.3 大鼠体重变化 |
2.2 肺组织形态观察 |
2.3 大鼠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
2.3.1 HE染色 |
2.3.2 Masson染色 |
2.4 免疫组化法检测支气管肺组织MMP-9和TIMP-1 表达 |
2.4.1 大鼠肺组织MMP-9 免疫组化染色 |
2.4.2 大鼠肺组织TIMP-1 免疫组化染色 |
2.5 ELISA法检测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 CTGF、HYP、Nrf2、TGF-β1表达影响 |
2.5.1 ELISA法检测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CTGF表达影响 |
2.5.2 ELISA法检测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HYP表达影响 |
2.5.3 ELISA法检测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Nrf2 表达影响 |
2.5.4 ELISA法检测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TGF-β1 表达影响 |
2.6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肺组织CHOP和 Smad2 蛋白表达 |
3 讨论 |
3.1 补肾活血法的选用依据及其药物研究 |
3.1.1 补肾活血法选用依据 |
3.1.2 补肾活血法组方特点 |
3.1.3 补肾活血法单药研究 |
3.2 补肾活血法对肺纤维化模型大鼠干预机制研究 |
3.2.1 补肾活血法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效果分析 |
3.2.2 补肾活血法干预肺纤维化作用机制分析 |
3.2.2.1 补肾活血法对TGF-β1、CTGF、Nrf2、HYP表达影响 |
3.2.2.2 补肾活血法对MMP-9和TIMP-1 表达影响 |
3.2.2.3 补肾活血法对Smad2和CHOP蛋白表达影响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特发性肺纤维化研究新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9)培土生金通络法抑制特发性肺纤维化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理论探讨 |
1 IPF中医辨治源流探析 |
1.1 《内经》论述肺痹、肺痿 |
1.2 《伤寒杂病论》论述肺痿 |
1.3 两晋、隋唐时期中医药着作论述肺痹、肺痿 |
1.4 宋、元、明时期中医药着作论述肺痹、肺痿 |
1.5 清代中医药着作论述肺痹、肺痿 |
2 IPF的中医临床病证探讨 |
2.1 IPF病因病机 |
2.2 IPF病位病性 |
2.3 IPF分型治疗 |
3 培土生金通络法理论探讨 |
3.1 培土生金法理论探讨 |
3.1.1 母子相生 |
3.1.2 经脉相连 |
3.1.3 功能联系 |
3.1.4 病理影响 |
3.1.5 培土生金分类论治 |
3.2 通络法理论探讨 |
3.2.1 络脉的正常功能 |
3.2.2 络脉闭阻的病理特点 |
3.3 培土生金通络法在 IPF 中常用药物研究 |
4 “参苓白术散”合“麦门冬汤”加减方理论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IPF小鼠肺脾两虚模型的建立、证候评价与肺组织病理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器材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建立番泻叶灌胃脾虚模型 |
2.2 观察造模前后各组小鼠一般状态 |
2.3 建立BLM气管滴注诱导小鼠IPF肺虚模型 |
2.4 实验动物分组给药 |
2.5 各组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
2.5.1 取材 |
2.5.2 各组肺组织切片制作过程 |
2.5.3 各组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
2.5.4 病理切片下肺泡炎和肺纤维化分级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脾虚证小鼠模型造模观察指标 |
3.1.1 脾虚证造模前后各组小鼠体重的比较 |
3.1.2 脾虚证小鼠一般状态的观察 |
3.2 脾虚模型基础上IPF造模观察指标 |
3.2.1 一般状态的观察 |
3.2.2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4 讨论 |
4.1 模型评价 |
4.2 脾虚模型和IPF模型的判定 |
4.3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探讨 |
实验二 培土生金通络法对IPF肺脾两虚模型小鼠血浆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耗材 |
1.3 主要试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给药、取材 |
2.2 ELISA检测血浆IL-1β、IL-18、TGF-β1 含量 |
2.2.1 ELISA检测各组血浆IL-1β、TGF-β1 含量 |
2.2.2 ELISA检测各组血浆IL-18 含量 |
2.3 计算与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培土生金通络法对IPF肺脾两虚模型小鼠焦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耗材 |
1.3 主要试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给药、取材 |
2.2 肺组织前期预处理 |
2.3 总蛋白定量:选用微板检测法进行 |
2.4 Western blot 凝胶电泳 |
2.5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培土生金通络法对IPF肺脾两虚模型小鼠焦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耗材 |
1.3 主要试验仪器 |
2 引物设计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给药、取材 |
3.2 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IL-1β、IL-18、NLRP3、caspase-1、NF-κBmRNA表达 |
3.2.1 各组小鼠肺组织总mRNA提取 |
3.2.2 去RNA中基因组DNA并合成cDNA |
3.2.3 Real Time-PCR检测 |
3.3 结果与计算 |
3.4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IPF小鼠肺组织IL-1βmRNA表达 |
4.2 IPF小鼠肺组织IL-18mRNA表达 |
4.3 IPF小鼠肺组织NLRP3mRNA表达 |
4.4 IPF小鼠肺组织Caspase-1mRNA表达 |
4.5 IPF小鼠肺组织NF-κBmRNA表达 |
5 讨论 |
实验五 培土生金通络法对LPS诱导巨噬细胞焦亡相关细胞因子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试剂耗材 |
1.3 大鼠含药血清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RAW264.7 细胞生长曲线筛选 |
2.2 RAW264.7 细胞分组加样培养 |
2.3 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IL-18 含量 |
2.4 免疫荧光检测 |
2.5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生长曲线 |
3.2 细胞活性 |
3.3 ELISA检测结果 |
3.424 小时平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IPF产生的病因 |
2 NLRP-3 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促进IPF形成的机制探讨 |
2.1 IPF产生机制之一是肺泡上皮损伤,异常修复而形成,可诱导肺泡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 |
2.2 在肺损伤条件下,炎症与免疫反应促进IPF的形成 |
2.3 AM、AECs等引导的炎症反应是IPF发病的重要原因,该反应与IL-1β、IL-18 高表达有关 |
2.4 NLRP-3 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在IPF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 |
2.5 NF-κB高表达可能调控着NLRP-3 炎症小体的活化,共同影响IPF的发展 |
2.6 NLRP3 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通路促进IPF的形成 |
3 西医治疗探讨 |
4 IPF肺脾两虚模型实验相关研究 |
5 培土生金法在IPF实验中的相关应用 |
6 实验研究结果探讨 |
6.1 培土生金通络法对IPF肺脾两虚模型小鼠探讨 |
6.2 培土生金通络法对IPF肺脾两虚模型小鼠血浆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 |
6.3 培土生金通络法对IPF肺脾两虚模型小鼠焦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 |
6.4 培土生金通络法对IPF肺脾两虚模型小鼠焦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 |
6.5 培土生金通络法对LPS诱导巨噬细胞焦亡相关细胞因子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培本宁肺、益肾通络法治疗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COPD-PF)稳定期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1.引言 |
2.临床研究 |
2.1 试验目标 |
2.2 病例选择 |
2.2.1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2.7 统计原则 |
3.临床试验方法 |
3.1 治疗方案 |
3.1.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3.1.2 治疗组方案 |
3.2 疗程 |
3.3 观察指标 |
3.3.1 疗效观察指标 |
3.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4 统计分析 |
3.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3.5.1 总疗效评定标准 |
3.5.2 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3.5.3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3.5.4 COPD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3.5.5 呼吸困难等级评定标准 |
3.6 技术路线 |
4.临床资料分析 |
4.1 一般资料结果 |
4.1.1 性别 |
4.1.2 年龄 |
4.1.3 病程 |
4.1.4 吸烟史 |
4.1.5 病情严重程度 |
4.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4.2.1 呼吸困难等级 |
4.2.2 中医症状体征比较 |
4.2.3 肺功能 |
4.2.4 动脉血气分析 |
4.3 治疗后疗效评价 |
4.3.1 总疗效 |
4.3.2 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4.3.3 中医症候总疗效 |
4.3.4 呼吸困难等级 |
4.3.5 肺功能 |
4.3.6 动脉血气分析 |
4.4 治疗前后安全性分析 |
4.4.1 肝、肾功能 |
4.4.2 血常规 |
5.讨论 |
5.1 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的中医病名及病因 |
5.2 培本宁肺法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肾两虚证)前期研究及理论基础 |
5.3 培本宁肺、益肾通络治法的确立依据 |
5.4 中药处方依据 |
5.4.1 处方 |
5.4.2 中药组方依据 |
5.4.3 各味中药药理学研究 |
5.5 治疗疗效评价 |
5.5.1 中医各症状体征评价分析及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分析 |
5.5.2 呼吸困难疗效评价分析 |
5.5.3 肺功能疗效评价分析 |
5.5.4 动脉血气疗效评价分析 |
5.5.5 治疗安全性评价分析 |
5.5.6 不良反应分析 |
6.结论 |
7.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1 |
文献综述 |
1.肺纤维化(PF) |
1.1 肺纤维化的中医病名及病机 |
1.2 纤维化的病理产物 |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
2.1 慢阻肺的中医病名 |
2.2 慢阻肺中医病机 |
3.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西医发病机制 |
3.1 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西医发病机制 |
3.2 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的治疗 |
参考文献2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丹贝益肺颗粒对肺纤维化大鼠miRNA-21表达水平的影响[D]. 杨雅婷.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2]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观察及机理实验探讨[D]. 杨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效应及其调控miR-210-3P表达的实验研究[D]. 王加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iTRAQ技术筛选三种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分子靶标的研究[D]. 肖梦珂.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天龙竭”分期治疗方案对晚期IPF患者的综合疗效及血清KL-6、CCL18的影响[D]. 曾科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6]“党参平肺活血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章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张念志教授诊治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经验总结及补肾活血法干预肺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 周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D]. 白晓青.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9]培土生金通络法抑制特发性肺纤维化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黄高.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培本宁肺、益肾通络法治疗慢阻肺合并肺纤维化(COPD-PF)稳定期随机对照研究[D]. 蒋红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