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本研究力图了解福建省大学生亚健康水平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干预措施,为预防和改善福建省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为福建省高校健康教育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福建省教育厅等行政决策部门制定健康教育的方针政策提供参考。本论文综合应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共9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现状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亚健康水平的性别特征、城乡特征、性格特征、年级差异性等,进而探究亚健康发生的原因及进行防范的干预策略的研究。其主要结果为:①福建省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亚健康发生率极高。②福建省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在性别、城乡、性格、年级等特征的差异明显。③福建省大学生对亚健康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都说不清楚什么是亚健康。影响福建省大学生亚健康水平的因素主要有:1、社会生活环境不断恶化,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3、大众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4、学校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5、学校教育不当的影响,6、学校生活不良习惯的影响,7、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8、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并提出以下主要干预对策:第一、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指导;第二、不断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杜绝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第三、普及“亚健康”理论知识;第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提倡终身体育;第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第七、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普及,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第八、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多样化;第九、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尽量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中文文摘目录第一章 前言1.1 选题依据1.1.1 研究背景1.1.1.1 健康需求的时代性1.1.1.2 亚健康的普遍性1.1.1.3 对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1.1.2 研究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健康与亚健康概念的界定1.2.1.1 健康的概念1.2.1.2 亚健康的概念1.2.2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1.2.2.1 躯体亚健康1.2.2.2 心理亚健康1.2.2.3 社会适应亚健康1.2.2.4 亚健康的恶化——过劳死1.2.3 亚健康产生的原因1.2.3.1 社会因素1.2.3.2 不良生活方式1.2.3.3 环境污染1.2.3.4 个性因素1.2.4 有关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研究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2.2.2 访谈法2.2.3 问卷调查法2.2.3.1 效度检验2.2.3.2 信度检验2.2.3.3 SRHMS的条目、维度分、子量表分和量表总分的计算方法2.2.4 数理统计法2.2.5 逻辑分析法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3.1 福建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3.1.1 福建省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水平分析3.1.1.1 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特征3.1.1.2 日常生活功能特征3.1.1.3 身体活动功能特征3.1.2 福建省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水平分析3.1.2.1 正向情绪特征3.1.2.2 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特征3.1.2.3 认知功能特征3.1.3 福建省大学生的社会亚健康水平分析3.1.3.1 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特征3.1.3.2 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特征3.1.3.3 社会支持特征3.2 大学生亚健康水平的性别特征3.3 大学生亚健康水平的城乡特征3.4 大学生亚健康水平差异的性格特征3.5 大学生亚健康水平的年级差异性分析3.6 福建省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的原因分析3.6.1 社会因素3.6.1.1 社会生活环境不断恶化3.6.1.2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3.6.1.3 大众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3.6.2 学校因素3.6.2.1 学校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3.6.2.2 学校教育不当的影响3.6.2.3 学校生活不良习惯的影响3.6.3 家庭因素3.6.3.1 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3.6.3.2 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4.1 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指导4.2 不断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杜绝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4.3 普及"亚健康"理论知识4.4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5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提倡终身体育4.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4.7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普及,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4.8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多样化4.9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尽量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第五章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大学生论文; 亚健康论文; 现状论文; 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