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绵状静脉畸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连续激光,Nd,YAG
海绵状静脉畸形论文文献综述
徐遵迪,侯劼,李勇[1](2016)在《Nd:YAG连续激光经皮介入治疗皮下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186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Nd:YAG连续激光经皮介入治疗皮下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患者186例,女性97例,男性89例;年龄10~60岁。瘤体位于四肢48例、头皮47例、腹部36例、手足31例、背部24例,瘤体最大直径1~16 cm。使用Nd:YAG连续激光,波长1 604nm,光纤末端功率12~18 W,光纤直径600(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刘鹤,胡明成,邢健,任春慧,包权[2](2016)在《脑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0T磁敏感加权成像(VEN-BOLD)技术在脑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脑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2例,均行常规T1WI、T2WI、FLAIR及SWI。结果:头部MR平扫T1WI、T2WI、FLAIR像无法完全显示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磁敏感技术清楚地显示了中央静脉及髓静脉,以及海绵状血管瘤。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优于常规扫描序列更清楚显示脑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通过对脑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分析,为临床无创性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6年06期)
张培峰,曹勇,蔡楚伟,许海雄,王硕[3](2015)在《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手术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时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患者12例。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展开分析。结果男性、女性患者各6例,年龄12~72岁,中位年龄31.92岁,均以症状性脑出血起病。其中1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拒绝手术自动出院。根据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形态将患者归纳为5种模式:1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和(或)前方汇入直窦或Galen’s静脉的末端(3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2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侧方汇入岩上窦(3例患者),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病灶。3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外侧方汇入同侧的乙状窦(2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4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汇入横窦(2例患者),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病灶。5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的腹侧进入四脑室汇入室管膜静脉(2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术后所有患者无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水肿,其中1例术后急诊行枕下减压术。所有手术患者在平均随访34.3个月内预后良好且无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结论发育性静脉畸形的终末分支通常覆盖于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前上方,本研究中未发现发育性静脉畸形的主干向下方扩展,手术以后正中入路,乙状窦后入路为主。该策略并未引起脑出血或脑梗死等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陈远征,白南[4](2015)在《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浅表静脉畸形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浅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2014年6月,采用低浓度平阳霉素(0.5mg/ml)及常规浓度平阳霉素(2 mg/ml)分别治疗体表单发、局限性海绵状静脉畸形各232例。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建立患者标准化数据收集表格,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大小、病史专科检查、注射药量,治疗次数、临床反应、副作用以及随访。常规消毒后,4号半针头从距病变边缘0.5cm处正常皮肤黏膜处进针,回抽出血确定注射器刺入的静脉区域,缓慢注射至局部肿胀,稍显苍白。对面积稍大的静脉畸形,一处进针药液不能浸润到的部位,可采用多点注射。每次注射的药液体积是0.7~6.0ml。治疗后局部压迫穿刺点3min以防药液外溢。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治疗的次数,2次治疗间隔15d。每次治疗后留观0.5h。两组治疗操作均为一人独立完成。统计学方法两组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年龄和病变面积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的疗效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间的不良发应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用SPSS16.0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6次注射治疗后,随访12~16个月,均未见有肺纤维化及肝肾功能损害现象,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两组患者治疗后病变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疼痛,在临床观察中低浓度组表现程度远小于正常浓度组。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结论低浓度平阳霉素较常规浓度平阳霉素硬化治疗浅表静脉畸形,疗效无差别,局部肿胀、疼痛等并发症减少,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暨第叁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乳房与形体整形美容高峰论坛、第十七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8-01)
张跃海,孔令伟[5](2015)在《磁敏感加权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7例和动静脉畸形18例患者的磁敏感加权(SWI)和常规MRI序列(T1WI、T2WI,T1WI增强)图像,分析并比较其影像学特征及(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7-16)
张跃海,孔令伟,高源统,贾庆,王凡[6](2014)在《磁敏感加权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7例和动静脉畸形18例患者的磁敏感加权(SWI)和常规MRI序列(T1WI、T2WI,T1WI增强)图像,分析并比较其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序列病灶检出率。结果 T1WI、T2WI、T1WI增强、S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阳性率分别为48.1%、59.3%、70.4%、92.6%,SW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T1WI、T2WI、T1WI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序列和SWI检出病灶最大径分别为(3.12±1.27)cm和(2.27±0.97)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WI增强和SWI对病灶检出率相仿(P>0.05),两者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T1WI、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加权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4年15期)
林瀚[7](2013)在《硬脊膜外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脊髓硬膜外血管的分类、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硬脊膜外动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病理变化等进行总结。结果 9例脊柱硬膜外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手术后均无并发症产生,其中2例双下肢肌力3级患者术后肌力得到轻度恢复,7例术后脊髓受压症状明显的患者,疼痛已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结论脊髓硬膜外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及时住院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康复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3年03期)
郑凤丽,严煜林,陈深[8](2013)在《广西汉族婴幼儿海绵状静脉畸形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广西汉族婴幼儿海绵状静脉畸形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广西汉族海绵状静脉畸形患儿52例和汉族健康正常人103例的HLA-DQA1,DQB1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广西汉族海绵状静脉畸形患儿HLA-DQA1*0103、DQA1*0401、DQA1*0601基因频率显着降低(OR=0.883,χ2=5.037,P=0.025;OR=2.856,χ2=4.255,P=0.039,OR=3.459,χ2=4.043,P=0.044)。结论:HLA-DQA1*0103、DQA1*0401、DQA1*0601等位基因与广西汉族婴幼儿海绵状静脉畸形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黄理金,冯文峰,漆松涛,李明洲,张国忠[9](2012)在《海绵状血管畸形伴静脉畸形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海绵状血管畸形(CM)伴静脉畸形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治疗的CM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观察和判断是否伴随静脉畸形,并将病例分为伴静脉畸形组和不伴静脉畸形组,分析两组病人的资料,对CM伴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外科处理策略提出建议。结果术中显微镜下发现伴静脉畸形14例,术前MRI增强扫描检出伴静脉畸形12例,DSA检出伴静脉畸形1例,MRA未检出伴静脉畸形。伴静脉畸形组和不伴静脉畸形组病灶大小、病变部位、首发症状和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静脉畸形可能是CM病变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伴静脉畸形组因术中切断静脉畸形而出现严重脑肿胀2例,其中1例死亡。结论 MRI增强扫描应列为CM的术前常规检查;伴静脉畸形的病例应在设计手术入路时,尽量避开静脉畸形血管,并在术中加以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07期)
张博[10](2012)在《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病理学及血管内皮细胞P27~(kip1)变化和凋亡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形态及病理学变化情况,经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了解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P27kip1的表达差异和经TUNEL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进一步探讨铜针留置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可能的机制。方法:①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叁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海绵状静脉畸形患者6例(共留取对照性标本12例)。患者本人及其合法监护人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②采用工业用铜线,制备成一端尖,另一端圆形的铜针,用细砂纸反复擦净表面氧化膜层,使纯铜外露。高压蒸汽灭菌备用。所有患者均在麻醉下行病变局部铜针留置治疗,留置铜针12~56枚,平均30枚,留置时间均为1周。③标本经苏木精-伊红染色,然后在Nikon Eclipse80i显微镜下观察铜针留置前后畸形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观测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的表达差异,同时计算图像阳性面积率。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铜针留置前后畸形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采用Nikon DS高分辨率数码相机经NIS-ElementsAR3.0软件拍照。采用Ver3.00程序软件做图像数字采集和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患者(共留取铜针留置前后标本1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肉眼可见铜针留置治疗后的海绵状静脉畸形病损范围较治疗前缩小。②组织病理学变化:治疗前海绵状静脉畸形的部分血管呈囊状不规则扩张,其管腔大小不一、管壁厚薄不均;铜针留置后血管结构大部分萎缩或消失,残留大量淡染的结构不清晰的结缔组织填充,可见大量浸润的炎性细胞。③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海绵状静脉畸形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均弥散分布呈棕黄色颗粒。④铜针留置后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水平明显高于留置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凋亡。铜针留置后凋亡水平较铜针留置前上调不显着,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铜针留置后病变体积及病损面积均缩小,其组织内血管的管腔缩小或闭锁,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结构萎缩或消失,血管周围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多。②铜针留置后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铜针留置前水平。③铜针留置前后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凋亡。铜针留置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水平较铜针留置前上调不显着。④铜针留置术可能是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的表达,阻滞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5-01)
海绵状静脉畸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3.0T磁敏感加权成像(VEN-BOLD)技术在脑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脑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2例,均行常规T1WI、T2WI、FLAIR及SWI。结果:头部MR平扫T1WI、T2WI、FLAIR像无法完全显示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磁敏感技术清楚地显示了中央静脉及髓静脉,以及海绵状血管瘤。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优于常规扫描序列更清楚显示脑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通过对脑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分析,为临床无创性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绵状静脉畸形论文参考文献
[1].徐遵迪,侯劼,李勇.Nd:YAG连续激光经皮介入治疗皮下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186例临床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6
[2].刘鹤,胡明成,邢健,任春慧,包权.脑静脉畸形合并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序列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
[3].张培峰,曹勇,蔡楚伟,许海雄,王硕.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手术策略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5
[4].陈远征,白南.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浅表静脉畸形的对照研究[C].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暨第叁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乳房与形体整形美容高峰论坛、第十七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5].张跃海,孔令伟.磁敏感加权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价值探讨[C].2015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6].张跃海,孔令伟,高源统,贾庆,王凡.磁敏感加权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
[7].林瀚.硬脊膜外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
[8].郑凤丽,严煜林,陈深.广西汉族婴幼儿海绵状静脉畸形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
[9].黄理金,冯文峰,漆松涛,李明洲,张国忠.海绵状血管畸形伴静脉畸形的诊治[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
[10].张博.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病理学及血管内皮细胞P27~(kip1)变化和凋亡情况[D].中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