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楚鎏慈[1](2021)在《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验方的挖掘及其网络药理学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收集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临床经验与核心验方;对宋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核心经验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探讨宋师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2010年1月-2020年9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门诊就诊,由导师宋立群教授诊治的567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例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于症候、方药等进行数据挖掘,结合宋师相关医案、论着进行研读,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宋师辨治经验及核心经验方。2.选取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核心经验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我们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宋师经验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5、OMIM、Pharm GKB等数据库检索糖尿病肾病的基因靶点,使用Uniprot、Perl及R软件将药物相关成分靶点及疾病相关基因靶点进行整合汇总,筛选出共同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构建药物与疾病调控网络,利用STR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运用R软件进行GO与KEGG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并可视化,使用Autodock vina对活性成分及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最终纳入567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首诊处方,共计诊次2194次,男性(358例,63.14%)多于女性(209例,36.86%);宋师辨证分型后将本虚证型分为脾肾亏虚证(401例,70.72%)和肝脾肾虚证(166例,29.27%),兼夹的标实证分为水湿证(259例,46.67%)、血瘀证(156例,27.51%)及不兼实证(152例,26.82%)。2.症状情况:本研究纳入的567例病例中,主要症候为腰膝酸软、尿多泡沫、呕恶纳呆、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手足浮肿、肢体浮肿、面目浮肿等;脾肾亏虚证的主要症候为腹胀便溏、少气懒言、呕恶纳呆、面色萎黄等;肝脾肾虚证的主要症候为咽干口燥、盗汗、视物模糊、大便干结、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渴喜饮等;水湿证的主要症候为肢体浮肿、手足浮肿、肢体困重、形体肥胖、胸闷不舒等;血瘀证的主要症候为皮下瘀斑、口唇紫暗、定位刺痛、夜间加重、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尿血等。3.处方用药情况:首诊处方567张,共涉及中药217味,总使用频数9831次,频次排名前10味的中药为:黄芪、白术、金樱子、女贞子、芡实、茯苓、覆盆子、沙苑子、菟丝子、白果;脾肾亏虚证特色用药为:陈皮、锁阳、石莲子、桑螵蛸;肝脾肾虚证特色用药为:桑椹、墨旱莲、山茱萸、牛膝、山楂、鸡内金;水湿证特色用药为:桑白皮、路路通、穿山龙、苏木;血瘀证特色用药为:生地黄炭、熟地黄炭、大蓟炭、小蓟炭、丹参、郁金、鸡血藤、瓜萎;用药药性主要为平性药,其次为温性药、寒性药,药味以甘性药、苦性药、酸性药为主,归经以肾经,脾经和肝经为主,宋立群教授常用药对组合6对,药物组合9组,567首方剂聚类分析共聚为4类。4.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分子对接技术验证:经过筛选得知,宋师经验方中46种活性成分可作用于糖尿病肾病的223个靶点,主要活性成分为β-胡萝卜素、β-谷苗醇、鞣花酸、刺芒柄花素、异鼠李素、山柰酚、木犀草素、苦参碱、槲皮苷、芝麻素等;核心靶点为MYC、JUN、CCND1、TP53、CDKN1A、RB1、AKT1、MAPk1、RELA、CTNNB1 等;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聚合酶Ⅱ转录调节复合物活化、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全酶复合物、转录调节复合物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 K-Akt信号通路,Th 17细胞分化机制,p53信号通路等;度值最高的有效成分配体与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得到19对配体-受体(结合自由能≤-5.0KJ·mol-1)的分子对接结果。结论:1.黄芪、白术、茯苓、覆盆子、女贞子、芡实、金樱子、菟丝子、沙苑子为宋立群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核心经验方。2.宋师认为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治疗时始终秉承“肝脾肾同调,补虚扶正;湿与瘀并治,泻实祛邪”的诊疗思路。3.宋师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该方主要通过调节AGE-RAGE、IL-17、TNF等信号通路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糖脂代谢反应、胰岛素效应及细胞生长因子等生物学功能,从而作用于糖尿病肾病,以达到控制其发生、发展的目的。
刘雅真[2](2021)在《2型糖尿病肾病(消渴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究各证型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为规范中医临床辨证提供相关依据,为完善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467例2013年1月至2020年11月间就诊于银川市中医医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四诊信息,严格按照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辨证分型。提取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等内容,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6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法探究DN部分流行病学特征,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证型和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67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男性占56.7%,女性占43.3%;年龄55-70岁之间患者占91.7%;平均病程13.25±7.18年;DN早期患者占61.8%,中期占29.6%,晚期占8.6%;同时患有其他DM并发症的患者占89.5%,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占92.2%。2.本证出现频率:肝肾阴虚证134例,占28.7%、脾肾阳虚证117例,占25.0%、气阴两虚证112例,占24.0%、阴阳两虚证104例,占22.3%;兼证出现频率:痰湿证207例,占44.3%、血瘀证106例,占22.7%、湿热证80例,占17.2%、无兼证74例,占15.8%。本证与兼证分布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3.DN早期气阴两虚证占31.1%、肝肾阴虚证占33.2%,中期脾肾阳虚证占35.5%。晚期阴阳两虚证占50%,肾病分期与证候分布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4.年龄、糖尿病病程、腰臀比、SBP、BMI、FBG、Hb A1c、Scr、MALB、TG是与中医证型相关的临床指标。5.本证、兼证因变量分别以气阴两虚证、无兼证为参照,自变量参照赋值最后一项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显示:FBG>16.3mmol/L(OR=4.301,P=0.012)、Hb A1c>10%(OR=2.735,P=0.038)、TG≥2.25 mmol/L(OR=3.706,P=0.005)出现肝肾阴虚证的风险更高。MALB>300mg/L(OR=3.004,P=0.29)出现脾肾阳虚证的风险更高;病程>20年(OR=16.673,P=0)、病程11-20年(OR=5.434,P=0.011)、Scr>111 mmol/L(OR=26.159,P=0)出现阴阳两虚证的风险更高;BMI>27(OR=3.272,P=0.019)、病程>20年(OR=3.165,P=0.043)出现血瘀证的风险更高。TG≥2.25mmol/L(OR=1.898,P=0.048)出现痰湿证的风险更高。病程>20年(OR=3.634,P=0.029)出现湿热证的风险更高。结论:消渴病肾病肝肾阴虚证为最常见本证,痰湿证为最常见兼证;DN早期向晚期进展过程中,中医证型呈现从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向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转化的特征,阴阳两虚证为晚期最主要证型。证型与多种临床指标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提示:本证参照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FBG、Hb A1c、TG。脾肾阳虚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ALB。阴阳两虚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病程、Scr;兼证参照无兼证,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病程。痰湿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TG。湿热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病程。
杨丽虹[3](2020)在《基于中医药真实世界数据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最小临床意义差值的确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尝试回答接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以尿蛋白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试验中,经治疗后尿蛋白较基线下降多少才能认为该变化幅度具有临床意义这一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基于中医药治疗DKD的真实世界队列数据,确定DKD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后尿蛋白变化的最小临床意义差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为合理评价中医药治疗DKD的临床疗效提供判断界值的科学依据,亦为未来中医药治疗DKD的同类临床试验进行样本量估计时提供计算依据。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批(伦理批件号:BE2020-129-01)。第一部分内容是系统检索并纳入中医药治疗DKD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计算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 excretion,24h UPE)、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24h UAE)、尿蛋白/肌酐比(protein-creatinine ratio,PCR)和尿白蛋白/肌酐比(aluminum-creatinine ratio,ACR)4个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作为相应MCID确定的参考范围。第二部分内容是基于中医药治疗DKD的真实世界队列,采用效标法估算尿蛋白变化的MCID,采用分布法估算尿蛋白变化的最小可测变化值(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MDC);并以效标法为主、分布法为辅、参考文献分析法的综合策略确定尿蛋白4个检测指标最终的MCID值。通过广东省中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筛选并纳入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tpye 2diabetic mellitus,T2DM)、疾病分期属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1期和CKD2期、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且随访大于3个月的成年DKD患者。效标法估算尿蛋白初始MCID:选择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肌酐翻倍和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较基线下降40%(40%GFR下降)作为备选效标,尿蛋白变化值与血肌酐和e GFR的相关系数r大于0.3者选择为正式效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法和均数差法估算4个尿蛋白指标的初始MCID。仅当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大于0.7者以及均数差法中进展组和未进展组(以是否达到效标结局来分组)的尿蛋白变化值具有统计学差异时,方取其估算结果作为MCID初始估算值。两方法所得结果的均数作为效标法估算的合并MCID。分布法估算尿蛋白MDC:以效应量(effect size,ES)、标准化反应平均数(standardized response mean,SRM)、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标准测量误差(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SEM)法计算4个尿蛋白指标的MDC,以|ES|和|SEM|在0.2-0.5之间的尿蛋白前后差值、基线尿蛋白1/2SD和1.96SEM作为MDC估计值,并取4者均数作为分布法估算的合并MDC。综合确定尿蛋白的最终MCID:若初始MCID值大于MDC值时,以初始MCID值作为最终的MCID值;若初始MCID小于MDC值时,结合参考文献分析法的尿蛋白变化范围和MDC值确定最终MCID。结果:1.基于文献的尿蛋白变化值检索获得逾5万篇中英文文献,最终纳入18篇以安慰剂作为对照的中医药治疗DKD的RCT文献。这些研究共纳入了2378例DKD患者,平均年龄55.1岁,基线24h UPE为961mg/24h、24h UAE为186.88mg/24h。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西医支持治疗且不使用肾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的情况下,中药组治疗8-12周后24UPE下降285.40mg/24h(P<0.05)、24h UAE下降83.08mg/24h(P<0.05)。在西医支持治疗和肾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使用的基础上,中药组治疗后24h UPE下降111.89mg/24h(P<0.05)、24h UAE下降102.89mg/24h(P<0.05)。2.基于真实世界队列估算尿蛋白初始MCID和MDC:临床数据来源于2011年至2019年广东省中医院住院诊断为DKD以及诊断为T2DM且尿蛋白或尿白蛋白异常升高的患者。导出数据包含3487名患者,最终纳入CKD1-2期的DKD合格样本共145人,平均随访时间为3.35年,中位数年龄为57岁,基线血肌酐和e GFR中位数为69μmol/L和85ml/min/1.73m2、24h UPE中位数为933mg/24h、24h UAE中位数544mg/24h。纳入样本人群以非肾病水平蛋白尿为主(86.2%)。因有效样本中,24h UAE、ACR和PCR三个指标的复查检测率较低,无法完成MCID估算,故本研究仅对24h UPE的MCID进行估算。(1)效标法估算初始MCID值(1)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6月-1年、1-2年和2-3年的24h UPE变化值与3个备选效标发生时点的血肌酐和e GFR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3年的24h UPE变化值与3个效标的相关性系数r>0.3,故3个备选效标均符合作为效标的要求,可作为本研究的效标。(2)均数差法估算的MCID值以上述3个效标分组,3-6月和6月-1年24h UPE变化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年24h UPE变化值仅以40%e GFR下降为效标分组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CID为-1045mg/24h;其中CKD1期亚组MCID为-1552mg/24h,CKD2期亚组MCID为-953mg/24h。以3个效标分组,2-3年24h UPE变化值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3个效标估算的MCID的均值作为合并MCID,为-1668mg/24h;CKD1期亚组合并MCID为-2474mg/24h,CKD2期亚组合并MCID为-1838mg/24h,非肾病水平尿蛋白亚组合并MCID为-1686mg/24h。(3)ROC曲线法估算的MCID值因为3-6月24h UPE变化值与效标发生时点的血肌酐和e GFR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而6月-1年和1-2年的24h UPE变化值与3个效标的相关性系数r为0.13-0.29<0.3,所以3-6月、6月-1年、1-2年的24h UPE变化的MCID不采用ROC曲线法进行估算,仅对2-3年的24h UPE变化的MCID进行估算。2-3年24h UPE的合并MCID为-1027mg/24h,CKD2期亚组的合并MCID为-680mg/24h,非肾病水平蛋白尿亚组的合并MCID为-1027mg/24h。(4)效标法估算的合并MCID值1-2年24h UPE变化的合并MCID为-1045mg/24h,CKD1期亚组MCID为-1552mg/24h,CKD2期亚组MCID为-953mg/24h,非肾病水平尿蛋白亚组MCID为-953mg/24h。2-3年24h UPE变化的合并MCID为-1348mg/24h,CKD1期亚组MCID为-2474mg/24h,CKD2期亚组MCID为-1259mg/24h,非肾病水平尿蛋白亚组MCID为-1356mg/24h。(2)分布法估算MDC值基于ES、SRM、SD和SEM法估算的MDC均值获得合并MDC:3-6月24h UPE变化的MDC为189mg/24h,6月-1年24h UPE变化的MDC为116mg/24h,1-2年24h UPE变化的MDC为99mg/24h,2-3年24h UPE变化的MDC为109mg/24h。分布法估算24h UPE的合并MDC为99-189mg/24h。为避免增加假阳性结果的风险,取其范围上限189mg/24h作为最终的24h UPE的MDC值。(3)最终MCID值效标法以3个效标估算的合并MCID值均大于分布法估算的合并MDC值,可判断尿蛋白下降达到效标法估算的MCID值是真正存在差异并非是由测量误差所致。文献分析仅获得短期随访2-3月的24h UPE下降范围,本研究的目标人群是随访3个月以上的DKD患者,因此,基于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不作为本研究估算尿蛋白MCID的参考。取效标法估算的合并MCID值作为24h UPE的最终MCID值。1-3年24h UPE的MCID绝对变化值为1045-1348mg/24h。因为效标选择的关系,该MCID值可能偏大,所以取其范围下限1045mg/24h(相对变化值52%)作为最终MCID。为方便临床应用和推广,取整为1000mg/24h(相对变化值50%)。结论:原发病为T2DM的早期DKD(CKD1-2期)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接受中药治疗后24h UPE的MDC为189mg/24h,即在接受治疗后24h UPE变化值超过189mg/24h可说明其变化数值是真正存在差异而并非由测量误差所致。该人群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1-3年24h UPE的MCID绝对变化值为1000mg/24h(相对变化值50%)。即该人群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1-3年,针对24h UPE来说降低1000mg/24h或较基线降低50%说明研究结果有临床意义。但是,本研究所选效标为肾脏病临床重要终点或替代终点,以其为效标能区分出疾病进展和无进展的患者,但无法区分出轻度恶化和/或轻度改善和无变化的患者,所以基于该系列效标所得的MCID可能不是最小的变化差值。因此,在使用本研究的尿蛋白MCID结果时需按实际情况分析。
徐常清[4](2021)在《南京与新加坡中医糖尿病肾病诊疗特色分析及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古今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肾病)的学术思想。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新加坡及南京地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比两地治疗思想的异同。3.通过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以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而为中医药治疗消渴性肾病提供诊疗参考,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打下基础。方法:1.基于古代文献研究古代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肾病)的经验,并做一简要论述。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归纳现代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并做出回顾性的总结。2.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收集新加坡富乐康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典型医案做对比分析,整理两地治疗本病的学术特色及差异。3.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基础西药治疗联合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中药治疗,疗程为三个月。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和临床资料并记录相关研究量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血肌酐、eGFR等指标,最后统计分析本治法的临床疗效并对安全性做出评价。结果:1)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数据挖掘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86诊次病案,其中江苏省中医院糖尿病肾病病案92诊次,新加坡富乐康中医院糖尿病肾病病案94诊次。对两组病案的性别统计可以看出新加坡病案中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南京病案中男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女性患者。从两地年龄段分布统计结果看出:新加坡病案在60-69岁年龄段DN患者分布的人数最多,为29人,占比为32%;其次为大于70岁年龄组为26人,50~59、40~49、30~39岁年龄段的人数依次递减分别为17、14、6人。南京中医糖尿病肾病病案在60~6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为30人,占比为32%;其次为50~59岁年龄组为26人,70以上、40~49、30~39岁年龄段的人数依次递减分别为19、14、6人。新加坡DN病案症状频次≥12次的症状共11种,依次为夜尿频数,口干多饮,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大便干结,肢体麻木,而怕冷、腰酸、小便泡沫、下肢水肿、关节疼痛此5种症状均出现12次位列第十。而南京DN病案中医症状频次排在前十位的症状有视物模糊,小便泡沫,口干多饮,夜尿频数,肢体麻木,倦怠乏力,头晕,下肢水肿,大便干结,皮肤瘙痒。新加坡富乐康中医院共纳入94诊次病案,江苏省中医院纳入92诊次病案,两地区皆得出8种中医证型。新加坡病案证型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肾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水停、阴虚热盛、湿热内蕴、血瘀脉络。南京病案证型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阴虚血瘀、湿热瘀阻、脾肾两虚、气阴两虚、阴虚夹湿、湿热内蕴、肾虚湿热、阳气不足。通过频数统计,新加坡病案用药总频数为1640次,南京病案用药总频数为1364。对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得出:新加坡病案使用频率排名前十的药物按照降序排列如下:茯苓、山药、白术、熟地黄、泽泻、山茱萸、党参、黄芪、炙甘草、丹皮;南京病案中使用频率排名前十的药物按照降序排列如下:山药、黄芪、茯苓、川牛膝、六月雪、蛇舌草、槲寄生、丹参、石斛、山萸肉。对两地区临床症状的内在关联关系统计得出:新加坡病案临床症状支持度按升序排列前五项为: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倦怠乏力→口干多饮,倦怠乏力→夜尿频数,口干多饮→夜尿频数。南京病案临床症状中视物模糊→小便泡沫支持度最高,其中支持度按升序排列前五位:视物模糊,小便泡沫→口干多饮,肢体麻木→视物模糊,视物模糊→口干多饮,小便泡沫→口干多饮,视物模糊→小便泡沫。药物内关联结果按照支持度由高到低排列:新加坡病案前十位对药关联结果按支持度升序分别是: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白术→茯苓,茯苓,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茱萸,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茱萸→茯苓,熟地黄→山茱萸,熟地黄→ 茯苓,山药→茯苓。南京病案前十位对药关联结果按支持度升序分别是:川牛膝→茯苓,槲寄生→山药,六月雪→黄芪,山萸肉→山药,蛇舌草→六月雪,山药→川牛膝,山药→六月雪,山药→茯苓,黄芪→茯苓,山药→黄芪。新加坡病案的症状-药物关联度较高的为:肢体麻木→山药,肢体麻木→茯苓,倦怠乏力→茯苓,夜尿频数→茯苓,倦怠乏力→山茱萸,倦怠乏力→山药,口干多饮→山药,口干多饮→茯苓,倦怠乏力→熟地黄,大便干结→山药,大便干结→茯苓,上述十一组关联结果置信度均≥0.75。南京病案的症状药物关联度较高的为:下肢水肿→山药,下肢水肿→茯苓,倦怠乏力→黄芪,小便泡沫→山药,下肢水肿→川牛膝,口干多饮→山药,口干多饮→黄芪,倦怠乏力→山药,夜尿频数→六月雪,肢体麻木→山药,肢体麻木→川牛膝,大便干结→茯苓,上述十二组关联结果置信度均≥0.60。根据新加坡地区中医师“方证相应”的临床遣方用药思路,进行“人机结合”式筛选、分析、总结,可归纳出5类核心方。根据南京地区“病证合参”的临床遣方用药思路,进行“人机结合”式筛选、分析、总结,可归纳出8类核心方。2)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52例,脱落2例,余50例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其中32例为女性,18例男性。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可见,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FBG)、血肌酐、尿蛋白定量(U-TP)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治疗后患者血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经治疗后,对疗效做出评价:其中症状疗效判定总共纳入50例患者,治疗后显效的0例,有效有25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50%;对疾病疗效判定亦纳入50例患者,其中显效11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说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本研究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方面:在治疗的12周及随访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心脑血管严重不良事件。出现的不良事件主要为头晕、胃肠道不适。其中有两例患者合并肾性贫血,考虑头晕与贫血有关,故未予特殊处理,后续未再加重。另有2例表现为肠道不适,主要表现为腹泻症状,因方中含有大黄,故考虑与药物功效有关,予减量大黄用量后症状缓解。结论:1)数据挖掘研究关于本病两地患者的年龄分布大致相仿,主要呈现为一个随年龄递增的发病人数,但超过七十岁以后的各年龄段占比逐渐减少。两地区虽然证型分布上存在差异,但是具体用药上皆善用补益脾肾清利活血的中药配伍。新加坡DN病案聚类出5类核心方,多适用于消渴后期阴损及阳,消渴肾病兼有水肿,消渴肾病气阴两虚兼有热证,消渴肾病肾虚湿热证,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者。南京DN病案则聚类出8类核心方分别适用于本病中后期虚实夹杂之阴虚血瘀证,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消渴肾病合并消化道症状,本病各期而有虚证、咳喘,以蛋白尿表现为主而虚像不显或无明显症状,消渴病口干多饮症状明显以及针对消渴肾病单纯的辨病治疗药物组合。2)临床研究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血肌酐、尿蛋白定量(U-TP)、中医证候积分、血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若进一步研究其具体作用机制,或许可为新加坡中医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朱俊[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高振桓[6](2020)在《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评价基于补肾活血法的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干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Ⅲ~Ⅳ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流变、血脂、血糖、营养及中医证候积分为评价指标,探讨中医慢病管理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优势,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7月首次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及病房,天津市红桥区铃铛阁社区服务中心、丁字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DKDⅢ~Ⅳ期患者96例,按照患者是否接受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入组健康宣教,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其他对症治疗的基础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基于补肾活血法的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干预时间为6个月。试验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指标。监测疗效指标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于入组、2个月、4个月、出组各检测1次),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中医证候积分(入组、出组各检测1次)。营养及安全性指标:体重指数、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每3个月至少1次)。通过SPSS22.0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截止随访周期结束,观察组脱落4例(2例未按要求服药、2例失访),对照组脱落7例(3例未按要求服药、2例失访、2例退出)。最终观察组44例,对照组41例,完成了整个随访周期并纳入统计。1临床疗效:经干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3%;对照组总有效率68.29%。两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1.1肾脏相关指标:控制蛋白尿方面,两组均伴随治疗,呈逐步好转趋势,观察组好转趋势更显着(P<0.05);控制血肌酐和尿素氮,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方面,对照组在治疗初期获得一定疗效,但整体处于波动状态,好转趋势并不明显,观察组整个干预过程,呈现出逐步好转、继而稳定的趋势;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方面,两组均较干预前好转(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1.2血流变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有明显改善(P<0.05),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3血脂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4血糖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5营养指标: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无显着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红蛋白、白蛋白保持稳定(P>0.05),体重指数有所改善(P<0.05);组间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73.17%,观察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夜尿清长、肢体麻木、水肿、畏寒肢冷得到有效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肢体麻木、水肿得到有效改善(P<0.05),肢体困重、畏寒肢冷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减轻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畏寒肢冷方面有显着优势(P<0.05),在改善肢体困重、肢体麻木和水肿方面优势不明显(P>0.05)。结论:1、中医慢病管理较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可以进一步有效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血流变、血脂、血糖,帮助患者控制体重,以延缓DKD进展。2、中医慢病管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其中以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畏寒肢冷较对照组有显着优势。3、中医慢病管理安全性高,可以更有效地监控疾病进展,提高患者依从性、疾病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深入研究和大规模推广。
刘昉[7](2020)在《基于循证证据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以中国中药学会发布的《课题研究指导原则》为指导,运用GRADE研究方法,参照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提高临床中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减少终末期肾病的发生,提高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方法1.召开课题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完成临床问题构建并确立相关结局指标。2.文献研究:文献检索的资料库包括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考克兰图书馆(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采用计算机和手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的文献进行严格筛选,搜集未公开发表的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进行补充,尽可能减少文献的缺失。3.证据质量评价与证据评级:本次研究纳入文献为RCT研究及Meat分析/系统评价文章,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RCT研究采用文献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able)进行质量评价;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采用AMSTAR量表进行质量评价,为证据评级提供依据。对于研究类型相同、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别相同的RCT研究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证据综合分析,通过Meta分析森林图获得同一种中成药多项研究结果的系统评价与总结,通过倒漏斗图检查Meta分析的某一结局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GRADE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质量评价。4.专家共识:在全国范围内向相关领域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征求药品的推荐意见,并确定推荐药品的适用证型、使用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形成指南的最终推荐意见。研究结果1.Meta分析/系统评价文章量表评分均偏低,不足纳入标准;RCT研究文献共纳入163篇,包括百令胶囊23篇、黄葵胶囊22篇、雷公藤多苷片22篇、复方丹参滴丸17篇、金水宝胶囊12篇、肾炎康复片9篇、尿毒清颗粒8篇、通心络胶囊8篇、渴络欣胶囊5篇、六味地黄丸5篇、肾衰宁(片/胶囊/颗粒)4篇、参芪降糖颗粒3篇、糖脉康(片/颗粒)3篇、芪参益气滴丸2篇、肾炎舒(胶囊/颗粒)2篇、苁蓉益肾颗粒1篇、大黄蟅虫丸1篇、地黄叶总苷胶囊1篇、复方肾炎片1篇、复方血栓通胶囊1篇、金芪降糖胶囊1篇、精乌胶囊1篇、木丹颗粒1篇、脑心通胶囊1篇、蒲参胶囊1篇、芪药消渴胶囊1篇、芪蛭降糖胶囊1篇、香砂六君丸1篇、肾炎片1篇、通脉降糖胶囊1篇、血府逐瘀片1篇、血脂康胶囊1篇、正清风痛宁缓释片1篇。归纳出33种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中成药。2.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中成药能够降低临床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总量、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部分中成药可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且临床应用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整体安全性良好。3.证据质量的GRADE评级显示:大多数文献研究证据质量评级为低质量和极低质量,个别为中质量研究。4.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归纳出的中成药目录进行评议、推荐评价,确定了33种中成药的推荐意见,并确定了适用证型、使用禁忌症,形成了最终的指南意见。研究结论此次指南研究我们主要参照《课题研究指导原则》,运用了GRADE系统方法结合专家共识,最终对百令胶囊、黄葵胶囊、雷公藤多苷片、复方丹参滴丸、金水宝胶囊、肾炎康复片、尿毒清颗粒、通心络胶囊、渴络欣胶囊、六味地黄丸、肾衰宁(片/胶囊/颗粒)、糖脉康颗粒、肾炎舒(胶囊/颗粒)、苁蓉益肾颗粒、复方肾炎片、肾炎片予以弱推荐。
章凯文[8](2020)在《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方证关联的原理,在全面收集中医药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文献的基础上,引入数据挖掘的方法,从中医辨病与辨证及中西医结合等不同维度上,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思路、组方用药及方证对应的规律,以为基于文本数据的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一种新的思路,为提高中医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水平及新药创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中药”、“中医药”,“2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T2DM”为主题词,全面收集中国知网(CNKI)从建库至2019年10月有关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的文献。将信息提取到Excel表中,包括文献编号、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证型、对照组干预措施、治疗组干预措施、方剂名称、方药组成、剂型、剂量等,对中药名、西药名、证型进行规范化处理,使之成为结构化数据。将规范以后的结构化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使用软件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76篇文献,涉及10种并发症,18种合并症,5种伴随主症;所用中药剂型涉及9利种,其中较多使川的有汤剂、颗粒剂、丸剂及胶囊。在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二种模式中,辨证论治文献占比超过四分之三。2.总体用药规律:用药谱涉及344味药,使用频数较高的前30位药的配伍涉及传统方剂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黄连等。3.因病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当归、川芎、丹参、赤芍、葛根、天花粉、炙甘草等。4.辨证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炒白术、当归、川芎、葛根、黄连等。5.本病的中医辨证涉及证型共有89种,较多见的证型有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阴虚热盛、湿热困脾、痰瘀互结、肾虚血瘀。其中气阴两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太子参、丹参、当归、川芎、赤芍、地龙等;气阴两虚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玄参、五味子、丹参、茯苓等;气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补阳还五汤、桂枝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地龙、川牛膝等;气阴两虚痰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二陈汤、泽泻汤、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黄精、清半夏、茯苓、丹参等;阴虚热盛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麦冬、山药、知母、黄连、天花粉、丹皮等;湿热困脾证高频用药涉及三仁汤、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五苓散、泽泻汤、平胃散、二陈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茯苓、炒白术、葛根、黄芩、黄连、清半夏、陈皮、丹参等;痰瘀互结证高频用药涉及平胃散、泽泻汤、二陈汤、小陷胸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清半夏、陈皮、竹茹、茯苓、丹参、赤芍等;肾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炙黄芪、丹参、川牛膝、红花、川芎等。6.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理中丸、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苍术、茯苓、黄连、丹参、葛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等。7.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的组方规律:(1)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并发肾病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等;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鸡血藤等;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山药、枸杞子、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丹参、三七、葛根等;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地龙、水蛭、川牛膝、桂枝等。(2)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合并高脂血症的高频用药涉及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丹参、清半夏、炒白术、茯苓、山楂、黄连、葛根等;合并抑郁症的高频用药涉及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酸枣仁、郁金等;合并高血压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玉液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清半夏、陈皮、茯苓、炒白术、丹参、川芎、钩藤等。结论:1.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主要涉及益气健脾、滋养肝肾、补肾温阳、养阴生津、祛湿利水、清热泻火、祛浊化痰、活血散瘀、理气升阳、温里祛寒等多类药的配伍,与该病的中医证型及其所涉病机要素(气阴二虚、血瘀、痰瘀、脾虚/气虚、湿热、肾虚、阴虚、热盛、肝郁、痰湿)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性。2.因病与因证不同辨治思路组方中的核心药味趋同,反映了整体用药的稳定性。辨证论治中不同证型涉及配伍药类及其药味基本类同,但各证型的组方在主体用药配伍的药味多寡及主次轻重上有所不同,表明辨证论治中病证-方药之间的关联性。3.2型糖尿病的四种并发症均以黄芪补气为核心,但各症的核心配伍有所不同,表现为重视脏腑经脉定位及对某些专属方/药的选择。三种不同合并症的组方在主体结构和核心药味选配方面各有侧重,其中合并高血脂和高血压都涉及健脾祛湿化痰,高血脂兼行滋养肝肾、清热泻火及祛瘀活血,高血压则侧重于平肝祛风活血,抑郁症则主要定位于养血疏肝,健脾调神。4.本次考察将重点聚焦于药组或药群及核心药味的配伍关系上,同时与着名成方联系起来分析,有利于发现此类方剂的配伍规律。2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方药的总体用药谱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着名成方主要有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玉液汤、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表明经典古方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适价值。5.一定文本数量基础上的药谱及药用频数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总体用药的范围和趋于集中的核心药味。不同支持度条件下的核心药味配伍关系总体上与对药对、药组及药群的分析结果相一致。提示本次数据分析具有良好的效度及稳定性。6.辨证论治条件下,基于核心药味的功效所蕴含的治法,可以推测此类方剂中进退变化可能涉及到的药对或药组及药群,而同类治方中核心药味对于专病治疗具有潜在价值。基于中医病证/病机-治法-方药的关系,参考药味性能,从本次所获得的核心方药及其药法中可以预测到2型糖尿病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尹梦龄[9](2020)在《瘀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瘀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临床指标水平以及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对比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为后续中医证型、西医临床指标的具体关联性奠定研究基础,同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90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的D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DKD早期诊断标准。参考2016年《实用瘀血证诊断标准》对DKD患者的中医瘀血症候积分进行计分,根据患者中医瘀血症候积分进行分组,将分值在0~2分以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12分范围内的患者划入低分组,12~26分的患者划入高分组。三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8例、32例、30例。对比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对比各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指标水平;对比各组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尿β2微球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指标水平;对比各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对比各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对比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资料,结果显示高分组患者的病程与对照组、低分组存在明显差异,高分组的病程明显更长,而低分组的病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比较,低分组及高分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血尿酸水平明显更高,高分组显着高于低分组,而高分组、低分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分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最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比较,低分组及高分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更高,高分组以上指标水平远高于低分组,而高分组、低分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分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3组患者中最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比较,低分组及高分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更低,高分组以上两项指标水平远低于低分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项指标与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的相关性,数据显示与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呈正相关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尿酸、尿素氮;与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呈负相关包括肾小球滤过率、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均是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因素。结论:瘀血证能够对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的肾功能指标、脂代谢指标等造成影响,可将以上指标作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可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甚至阻止糖尿病肾病及终末期肾病的发生、进展及恶化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刘焱[10](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科学计量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由糖尿病引发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在控制病程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由于对既有研究成果缺乏宏观有效的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不清晰,研究方向、方法及范式等不明确,使得后续研究缺乏针对性。这类问题的底层驱动是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变,可以通过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得到有效解答。通过使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析该领域的科学合作网络、学科分布、研究主题,探索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领域概貌,梳理该领域的学科结构,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研究思路上的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本文使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文献聚类分析、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术语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双图叠加等技术研究Web Of Sci-ence 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建库至 2019 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结果显示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检索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文献227篇,制作引文索引后得到相关文献2205篇,我国学者发文量遥遥领先,中国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中国药科大学是发文量排行前列的研究机构。国际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应用领域集中在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主要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为对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研究,对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涉及的作用机制包括了降低高血糖、调节血脂代谢、减轻了氧化应激、调节毛细血管内皮素、抑制肾素-毛细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活跃、抑制肾脏细胞外基质的大量累积、延缓了肾脏细胞纤维化、阻断了肾脏的炎症反应。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文献5683篇,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临床研究、机制研究两部分,临床研究中主要包括辨证分型研究以及用药研究。研究结论:当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的科学合作网络分布较为松散,图谱密度较低,表明各个不同机构需要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以推进领域的发展进程。当前国际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使用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进展,但仍需要注重发挥中医药治疗疾病过程中多靶点、动态调整、辨证施治的优势。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在研究主题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引入了更多使用计算机科学的新方法,是对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联合,有助于学科的发展。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验方的挖掘及其网络药理学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文献综述 |
1. 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2 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2.1 数据挖掘在中医领域的运用情况 |
2.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领域的运用情况 |
3. 技术路线 |
二: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究宋立群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组方规律及经验总结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软件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简介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2.2 疾病分期及疗效判定分析 |
2.3 症候分析 |
2.4 方剂分析 |
3. 讨论 |
3.1 宋立群教授学术经验及治学态度概述 |
3.2 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采撷 |
3.3 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
3.4 验案举隅 |
三: 宋立群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方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宋师治疗DKD Ⅲ-Ⅳ期经验方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 |
1.3 糖尿病肾病作用靶点筛选 |
1.4 药物-成分-靶点-疾病调控网络的构建 |
1.5 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图的构建 |
1.6 GO生物功能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7 分子对接 |
2 结果 |
2.1 宋师治疗DKDⅢ-Ⅳ期自拟经验方的活性成分筛选情况 |
2.2 自拟经验方的潜在作用靶点及DKD相关基因靶点 |
2.3 自拟经验方-糖尿病肾病共同靶点汇总 |
2.4 自拟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调控网络构建 |
2.5 自拟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功能蛋白互作网络 |
2.6 GO功能富集分析 |
2.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8 分子对接 |
3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说明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2)2型糖尿病肾病(消渴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对象 |
2.1 病历来源 |
2.2 观测项目及指标 |
3.诊断标准 |
3.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3.2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 |
3.3 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 |
3.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4.纳入排除标准 |
4.1 病历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5.研究方法 |
5.1 数据采集 |
5.2 统计分析 |
结果 |
1.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分析 |
1.1 性别、年龄段分布情况 |
1.2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布情况 |
1.3 糖尿病肾病分期情况 |
1.4 并发症分布情况 |
1.5 合并症分布情况 |
2.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2.1 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2 本证下兼证分布情况 |
2.3 证型与肾病分期的分布情况 |
3.多元回归分析 |
3.1 各临床指标筛选情况 |
3.2 通过单因素检测的临床指标如下 |
3.3 临床指标赋值情况 |
3.4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
讨论 |
1.本研究结果阐述 |
1.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1.2 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症情况 |
1.3 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症情况 |
2.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2.1 消渴病肾病证型总体分布 |
2.2 本证与兼证分布关系及辨治提示 |
2.3 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 |
3.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
4.中医证型分布相关影响因素 |
4.1 年龄、病程与本病 |
4.2 烟酒与本病 |
4.3 BMI及腰臀比与本病 |
4.4 血压控制与本病 |
4.5 血糖与本病 |
4.6 甘油三酯与本病 |
4.7 尿蛋白排泄率与本病 |
4.8 血肌酐与本病 |
5.中医具体证型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 |
5.1 本证与临床指标影响因素的分析 |
5.2 兼证与临床指标影响因素的分析 |
5.3 多元回归方程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概述 |
1.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及发展 |
1.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 |
1.2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典籍中治疗思路与用药探究 |
1.4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证治的继承与发展 |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2.1 糖尿病肾病发病分子机制 |
2.1.1 遗传易感性 |
2.1.2 糖脂代谢异常 |
2.1.3 氧化应激 |
2.1.4 炎症机制 |
2.2 糖尿病肾病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 |
2.3 糖尿病肾病肾实质病理改变 |
2.4 糖尿病肾病西医治疗 |
3.结语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3)基于中医药真实世界数据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最小临床意义差值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试验中结局指标的系统综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总结与讨论 |
第二节 蛋白尿和白蛋白尿与慢性肾脏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
一、蛋白尿和白蛋白尿的定义 |
二、蛋白尿和白蛋白尿的测量 |
三、蛋白尿和白蛋白尿与慢性肾脏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
第三节 最小临床意义差值估算方法与应用 |
一、最小临床意义差值的概念与定义 |
二、最小临床意义差值的估算方法 |
三、最小临床意义差值的确定方法 |
四、最小临床意义差值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五、最小临床意义差值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六、小结 |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的MCID确定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基于文献分析确定MCID参考范围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基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真实世界数据确定MCID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一、研究概述 |
二、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四、对今后研究建议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南京与新加坡中医糖尿病肾病诊疗特色分析及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部分 理论研究 |
1. 研究意义 |
2. DN中西医的研究概述 |
2.1 DN的西医研究概述 |
2.2 DN的西医治疗及其分析 |
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
3.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辨证分型 |
3.4 其他治疗方法 |
3.5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数据挖掘研究 |
1. 数据挖掘概述 |
1.1 频数分析 |
1.2 关联规则 |
1.3 聚类分析 |
1.4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临床应用举偶 |
3. 基于数据挖掘的南京与新加坡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对比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研究方法 |
3.5 数据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病案选择 |
1.1 病案来源 |
1.2 临床研究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试验方法 |
2.3 观测指标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疗效判定 |
2.7 安全性指标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积分及实验室观察指标对比 |
3.3 总体临床疗效评价--症状判定、疾病判定 |
3.4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一 |
1. 基于数据挖掘的南京、新加坡中医治疗DN经验对比 |
1.1 临床资料分析 |
2. 计量数据解构 |
2.1 症状频数统计 |
2.2 证候统计 |
2.3 药物使用频次及功效统计 |
3.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分析 |
3.1 症状内关联统计 |
3.2 药物内关联统计 |
4. 症状与药物外关联统计 |
5. 聚类分析结果 |
5.1 “人机结合”式症状聚类分析 |
5.2 “人机结合”式药物聚类分析 |
6. 新加坡、南京中医DN诊疗特点辨析 |
6.1 症状表现不一 |
6.2 证型分布差异 |
6.3 用药特点不同 |
6.4 治法大致相似 |
第五部分 讨论二 |
1. 脾肾两虚,湿热瘀阻是糖尿病肾病重要病机 |
2. 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方法 |
3. 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方组方原则及药物分析 |
3.1 组方依据及方药组成 |
3.2 组方配伍分析 |
3.3 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方药解析 |
4. 临床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中西医临床疗效及指标评估 |
4.2 安全性评估 |
5. 结论及意义 |
第六部分 验案举隅 |
1. 糖尿病肾病合并结缔组织病病案 |
2. 糖尿病肾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病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临床研究观察量表 |
附录二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三 两地区DN医案症状、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四 聚类分析报告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2.4 治疗经验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2.8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2.1 中医文献 |
2.2 中医证候 |
2.3 中医方剂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2.5 中药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采集 |
2.1 医案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数据清洗 |
4 数据分析 |
5 数据表达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6 讨论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1 膜性肾病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2 IgA肾病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3 尿酸性肾病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4.3 讨论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5.3 讨论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1.1 古医籍考证 |
1.2 邹氏论“肾劳” |
1.3 数据论证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2.1 导师论述 |
2.2 数据论证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3.1 肾寓阴涵阳 |
3.2 肾气化封藏 |
3.3 保肾元大法 |
3.4 数据论证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5.1 清热利湿 |
5.2 活血化瘀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6.1 利水泄浊 |
6.2 化湿泄浊 |
6.3 降逆泄浊 |
6.4 通腑泄浊 |
6.5 通络泄浊 |
6.6 疏风泄浊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4 撰写访谈报告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样本量的估算 |
2.3 干预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声明 |
2.9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资料收集情况 |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情况 |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糖尿病肾病防治的严峻性 |
1.1 患病人群基数大 |
1.2 多重危险因素促成DKD |
1.3 DKD逐渐成为透析首要因素 |
1.4 缺乏疗效满意的DKD药物 |
2 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的优势 |
2.1 全面管理,实时监控 |
2.2 辨证服用中药汤剂 |
2.3 中医特色疗法 |
3 疗效分析 |
3.1 中医慢病管理对肾脏指标的影响 |
3.2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3.3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脂指标的影响 |
3.4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糖指标的影响 |
3.5 中医慢病管理对营养学指标的影响 |
3.6 中医慢病管理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4 患者中医慢病管理获益分析 |
4.1 监控疾病进展,提高患者依从性 |
4.2 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
4.3 提高整体生存质量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根据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入0、1、2和3分 |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循证证据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指南制定过程 |
1.1 临床问题构建 |
1.2 循证研究方法 |
2.指南研究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结果 |
2.2.1 百令胶囊 |
2.2.2 黄葵胶囊 |
2.2.3 雷公藤多苷片 |
2.2.4 复方丹参滴丸 |
2.2.5 金水宝胶囊 |
2.2.6 肾炎康复片 |
2.2.7 尿毒清颗粒 |
2.2.8 通心络胶囊 |
2.2.9 渴络欣胶囊 |
2.2.10 六味地黄丸 |
2.2.11 肾衰宁(片、胶囊、颗粒) |
2.2.12 参芪降糖颗粒 |
2.2.13 糖脉康(片、颗粒) |
2.2.14 芪参益气滴丸 |
2.2.15 肾炎舒(胶囊、颗粒) |
2.2.16 苁蓉益肾颗粒 |
2.2.17 大黄蟅虫丸 |
2.2.18 地黄叶总苷胶囊 |
2.2.19 复方肾炎片 |
2.2.20 复方血栓通胶囊 |
2.2.21 金芪降糖胶囊 |
2.2.22 精乌胶囊 |
2.2.23 木丹颗粒 |
2.2.24 脑心通胶囊 |
2.2.25 蒲参胶囊 |
2.2.26 芪药消渴胶囊 |
2.2.27 芪蛭降糖胶囊 |
2.2.28 香砂六君丸 |
2.2.29 肾炎片 |
2.2.30 通脉降糖胶囊 |
2.2.31 血府逐瘀片 |
2.2.32 血脂康胶囊 |
2.2.33 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
2.3 证据质量评级 |
2.4 指南推荐意见形成 |
2.4.1 指南应用范围 |
2.4.2 专家名单 |
2.4.3 推荐意见汇总 |
讨论 |
1.循证证据在指南制订中的重要性 |
2.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CKD的有效性 |
3.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CKD的安全性 |
4.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4.1 药品适用证型 |
4.2 纳入研究的质量 |
4.3 疾病的随访 |
4.4 试验相关的干预措施 |
4.5 发表偏倚 |
4.6 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内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及指南研究进展 |
1.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研究 |
2.糖尿病相关肾病指南(共识) |
2.1 中医指南(共识)研究 |
2.2 西医指南(共识)研究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
1.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 |
2. 2型糖尿病原发病的中医药治疗 |
3.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
3.1 治疗微血管并发症 |
3.2 治疗大血管并发症 |
3.3 治疗周围神经病变 |
3.4 治疗糖尿病足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处方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检索策略及结果 |
1.5 资料提取及数据规范化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 |
2.1.1 一般信息 |
2.1.2 涉及的并发症、合并症、伴随主症 |
2.1.3 西药使用类别 |
2.1.4 文献所涉及的中药剂型及其分布 |
2.1.5 中医药治疗的不同模式(因病/辨证论治) |
2.1.6 其他中医疗法 |
2.2 总体用药分析 |
2.2.1 中成药的使用 |
2.2.2 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的总体用药分析 |
2.3 2型糖尿病中医不同辨治形式的组方用药分析 |
2.3.1 因病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
2.3.2 辨证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
2.4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方-证关联的分析 |
2.4.1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证型分布 |
2.4.2 2型糖尿病中医主要证型的组方用药分析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分析 |
2.5.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
2.5.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
2.6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
2.6.1 2型糖尿病肾病的组方用药 |
2.6.2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 |
2.6.3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组方用药 |
2.6.4 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组方用药 |
2.7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
2.7.1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组方用药 |
2.7.2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组方用药 |
2.7.3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组方用药 |
3. 讨论 |
3.1 一般信息分析 |
3.2 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
3.3 2型糖尿病因病与因证论治的组方用药比较 |
3.4 2型糖尿病组方所涉主要药味的用量考察 |
3.5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组方用药规律 |
3.5.1 证型与病机 |
3.5.2 主要证型的方药配伍规律 |
3.6 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及其比较 |
3.6.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 |
3.6.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 |
3.6.3 二种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比较 |
3.7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
3.8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
3.9 对本次研究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瘀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选取标准 |
1.4 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2.2 比较各组患者的血压水平 |
2.3 比较各组患者各项血常规指标水平 |
2.4 比较各组患者的各项肾功能指标间的水平差异 |
2.5 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与各项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
2.6 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与肾功能指标水平多因素回归分析 |
讨论 |
1 现状分析 |
1.1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1.2 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现状 |
1.3 中医药治疗的现状 |
2 结果分析 |
2.1 瘀血证与其他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肾病各指标表达差异 |
2.2 不同中医瘀血症候积分的2型糖尿病肾病各指标表达差异 |
2.3 不同证型、积分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科学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肾病的概念 |
2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科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 |
1 科学计量学的起源与发展 |
2 科学计量学常用工具 |
3 中医药领域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研究的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科学合作网络分析 |
1 数据来源及检索式构建 |
1.1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数据来源及检索式构建 |
1.2 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数据来源及检索式构建 |
2 软件相关运行参数的设置 |
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研究地区、机构分布 |
3.1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研究地区及机构分布 |
3.1.1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研究地区分布 |
3.1.2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
3.2 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学科分布 |
1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基础与领域应用分析 |
2 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学科分类及来源分析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主题分布 |
1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研究主题分布 |
1.1 基于文献共被引的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研究主题分布 |
1.1.1 机制研究 |
1.1.1.1 降低高血糖 |
1.1.1.2 调节血脂代谢 |
1.1.1.3 减轻氧化应激 |
1.1.1.4 调节内皮素 |
1.1.1.5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活跃 |
1.1.1.6 抑制细胞外基质的积聚 |
1.1.1.7 阻止肾纤维化 |
1.1.1.8 阻断肾脏炎症反应 |
1.1.2 临床研究 |
1.2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研究主题分布 |
2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主题分布 |
2.1 临床研究 |
2.1.1 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分型研究 |
2.1.2 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研究 |
2.2 机制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验方的挖掘及其网络药理学机制探讨[D]. 楚鎏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2型糖尿病肾病(消渴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D]. 刘雅真.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中医药真实世界数据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最小临床意义差值的确定[D]. 杨丽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南京与新加坡中医糖尿病肾病诊疗特色分析及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临床研究[D]. 徐常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D]. 高振桓.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循证证据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刘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D]. 章凯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瘀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尹梦龄.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科学计量学研究[D]. 刘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