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旱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西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干旱与缺水是小麦稳定增产的主要障碍,并且在水资源日益匮乏,传统灌溉农业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只有充分发掘省内现有的种质资源,在品种中集聚不同的抗旱性基因获得持久抗性,提高小麦自身的抗旱性才有可能取得突破。而RAPD标记不需专门设计引物,操作简便,而广泛应用于作物品种间遗传差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本研究选取西北地区主栽品种、区域推广新品种、两个外调品种和小黑麦等47个不同抗旱基因型春小麦为实验材料,进行RAPD分析以及苗期抗旱性的研究,旨在分析省内各地主要栽培品种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苗期抗旱性之间存在的差异,为寻找特异标记,目的基因克隆以及培育适于西北地区生长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47个不同抗旱基因型小麦品种在PEG胁迫下苗期叶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的大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SOD酶活性等4个抗旱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归纳为4大类型:第Ⅰ类为对照组,包括:6-90、7015、21351、离鉴8号等4个水地品种;第Ⅱ类8个品种,包括定丰889、15- 2-106、1513、小红麦、小鉴5号、高原671、陇辐3号、9053,抗旱性较弱;第Ⅲ类4个品种,包括定西38号、1533、定西37号、西旱1号,抗旱性较强;第Ⅳ类有91050、1509等31个品种聚为一类,抗旱性中等。(2)以47个旱地春小麦幼苗叶片为试材,构建RAPD反应体系,在样本间取得了较好的扩增效果。即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3 min ,37℃退火1 min ,72℃延伸2 min,循环4次,94℃变性1 min,37℃退火1 min,72℃延伸2 min,再从94℃变性1 min开始循环40次,最后72℃延伸10min;25μL反应体系:为2.5 mmol/L Mg2+,0.2 mmol/L dNTP,10pmol引物,25ng模板,0.75 UTaq酶。(3)RAPD分析结果显示,47个品种多态性条带数在3~13之间,分子量集中在250bp~2500bp之间,共扩增出134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22条,占91.04%,说明不同小麦品种内存在相当高的遗传多样性。(4)经聚类分析,将47个供试材料共分为6类: 02-7570由于其分子水平特异性较高,故单独为一类;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是小鉴8号、SW1026、92067、15-3-106、小品33-1528、小鉴5号、1513、21351、1509、离鉴8号、陇春20号、9306-7、9256-10、9349-1、9244等21个品种归为一类;与其亲缘关系较远的Z18、9053、Z32、9054-15为一类;区域推广新品种西旱1号与29、Z5、91050、小品20-1528归为一类;Z36、93054-3、Z45、94474、54、定丰889归为一类;其余12个品种聚为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