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00年招生简章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00年招生简章

一、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00年招生简章(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研究指明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高勇[2](2020)在《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取得快速发展,体育教育作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高校视障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特殊性,与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模式相比存在自身的困难。鉴于此,立足视障大学生群体实际情况,探寻视障大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制约因素,制定符合视障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教学策略方式,不仅可以提升视障学生运动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还可以促进视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视障大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本研究以招收视障学生高校的体育教育组织与管理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滨州医学院、河南推拿职业学院四所代表性高校为具体调查对象,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育组织与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1.教学模式上,多为单独编班,少有随班就读,体育融合教育不够。2.教育对象上,视障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虽体育锻炼意识到位但体育参与有待提高。3.硬件及配套设施上,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不足,安全保障措施不够到位,适用体育器材开发、研发不足。4.课程内容设置上,缺乏视障学生专门适用教材,适用教学内容较为传统,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不足。5.课余体育活动上,早操、课间操流于形式,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指导,学生主动性不足,每天运动一小时的目标难以实现。6.考核评价上,存在较大主观性,缺乏定性和定量的考评机制,过于注重形式层面的考核。二、高校视障学生体育锻炼意向影响因素。主观规范对于锻炼态度、锻炼意向、知觉行为控制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对于锻炼态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锻炼态度对于锻炼意向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知觉行为控制对锻炼意向并没有产生影响关系,其中可能存在其他的间接路径与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论证。三、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1.特殊体育教育法律法规不够完善;2.体育师资专业化水平整体不高;3.视障学生体育教育存在较大特殊性;4.视障学生体育教学针对性教学研究薄弱;5.缺乏专门场地设施、体育器材设备适用性不足;6.行业内交流互动缺乏。四、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的优化路径:1.宏观层面: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强顶设计,健全残疾人法律体系,推动高校适应体育教学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中观层面:积极引导,形成正确理解、认知和扶持视障学生体育教育事业的社会氛围;促进行业规范管理,增强行业交流互动;完善体育师资队伍培训体系,配备专门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3.微观层面,加强教学研究,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学生个体认知。

杨娇[3](2020)在《融合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以长春大学视障学生的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在2017年8月,我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的函》(残联教就[2017]12号),首次明确要求在普通高校开展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国残疾人融合教育的发展。长春大学音乐表演专业作为融合教育的全国首批试点工程,在此领域中不断探索前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改革经验。本选题的研究以“融合教育”理念下长春大学特殊教育音乐表演专业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施状况为调查对象,了解目前“融合教育”开展的现状、实施的具体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及评价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分析,总结各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助推其发展的策略。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融合教育相关概念及调研单位长春大学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音乐理论课程乐理课程(融合班)与视唱练耳课程(融合班)的教学调研与分析,分别从问卷调查与分析、课堂观察与分析、师生专访方面展开调研与分析。第三部分是根据调研数据,分析音乐理论课(融合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本选题研究调研的数据、分析的结论、设计的策略,能够为同类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提供参照的样本和经验的借鉴,加速视障学生在融合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实践步伐,促进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赖蓉[4](2020)在《融合教育理念下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以三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等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前进和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潘懋元先生说,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发展。就高等特殊教育内涵发展而言,核心是残疾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和高等师范特殊教育的发展。从最初的隔离教育到如今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融合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特殊教育的明确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让更多的残疾青年能有机会和健全同龄人一起接受高等教育,通过受教育权的行使改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融入社会的能力,将对他们社会地位的提高形成正能量。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进行研究,以B大学特殊教育学院、T大学聋人理工学院和C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个案学校,主要对听力残疾、视力残疾的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356份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并选取8名在校残疾大学生,3名教师、4名教学管理者及其他残疾大学生毕业生和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以国家、高校、家庭三个维度进行现状分析,认识到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确遇到了不少挑战:如国家政策与经费支持不足,社会“标签化”现象普遍、无障碍环境落后,招生类别有限、普特教育分离、培养模式陈旧,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水平低,就业支持不足、就业范围狭窄等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试提出以下建议: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无障碍环境,消除社会排斥;协调单招工作,增加残疾类别;推进残健融合,创新办学模式;促进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发展;加强就业支持,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家校合作,提升个人能力。

王振洲[5](2019)在《我国高校残疾人招生考试政策的历史、现状及趋势》文中认为制定特殊的招考制度或考试支持政策,是实现残疾人高等教育权利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残疾人招生考试政策经历了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对残疾人的限制时期、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对残疾人的宽松时期、残疾人单考单招制度的建立与蓬勃发展时期、高校残疾人招生考试的多元化评价时期。本文通过对我国23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2018年招生简章文本的比较,分析残疾人单考单招的实施现状。基于对残疾人招考政策历史与现状的解读,推测残疾人招考政策将以高考考试支持为原点向两端延伸,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实施残疾人单考单招制度,残疾人招生考试不宜大范围联考或全国统考,适宜小范围内联考或"一校多点考"的招考模式。

李铁绳[6](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卢樱颖[7](2019)在《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初期,台湾经济急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为殷切。随着台湾高等教育机构总数快速增长与规模的持续扩张,高等教育需要更多高水平师资与之配套。为此,台湾高等教育的人才层次重心也不断上移,研究生教育进入了繁荣时期。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台湾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但台湾博士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也逐渐显现。台湾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教育质量保障不仅关系到自身质量,更关系到高等教育师资的水平。因此,台湾博士研究生质量保障制度建设逐渐受到重视。为了更聚焦,选定台湾教育学博士为主体,探究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与访谈法,对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进行研究。首先,对台湾博士研究生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进而对台湾教育学博士的现状,包括学位类型与专业设置、培养机构、培养规模、生源结构进行详细的阐述。然后,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宏观视角分析,将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分为外部质量保障制度和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外部质量保障制度由政府和社会为主体,分别实施宏观控制与积极关注。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则由各大学系/研究所教育学博士的输入环节的质量保障制度、培养环节质量控制制度以及输出环节质量考核制度构成,形成各自各具特色的教育质量标准和保障手段。最后,结合访谈内容,归纳推理出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特点有:政府的政策法规内容完善且与时俱进、质量保障制度内容和过程公开透明、内外部质量保障制度的分工与协调、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具备自主权。同时,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自上而下”的评估制度影响大学的自主意识,缺乏专门的教育学博士质量保障的评估制度,大学的内部质量保障制度执行放宽。基于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政府制定并完善积极的政策引领质量保障制度、健全社会评估机构对教育学博士质量保障制度、强化教育学博士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制度意识、注重内外部质量保障制度整体与个性协调。

刘琪[8](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白娟[9](2018)在《中国第一个残疾人高等教育学府》文中指出在中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一所高校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一所专门面向全国招收盲、聋、肢体等残疾人学生的高校。1987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这是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中国第一个残疾人高等教育学府。改革开放背景下成立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学府提起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创建,不得不说到一个人,那就是中国着名二胡演奏家甘柏林。早在1980年,时任中国盲人协

沈璐璐[10](2017)在《聋人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越来越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这一就业难现象,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如何从内部提升就业能力,加上政府和社会等外部力量的联合作用从而提高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率水平,却很少有人从微观视角入手研究聋人大学生寻找工作这一行为所导致的不同结果。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搜寻努力程度对应着不同的求职结果,那么聋人大学生独特的个体特征是否使他们具备独特的搜寻行为和过程,最终引向不同的求职方向和结果?这是一个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该问题进行探究不仅可以从全新视角呈现聋人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而且可以为聋人大学生就业困境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文章基于工作搜寻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五个方面研究聋生的工作搜寻行为,即信息因素、搜寻努力程度、期望工资和搜寻成本、搜寻自我效能感和感知控制、职业认知。在借鉴成熟问卷的基础上,根据聋生个体特征进行修改编制适合聋生搜寻行为研究的调查问卷。回收的问卷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交叉表分析和回归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一、聋人大学生搜寻行为在性别、家庭所在地、专业、听力等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且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二、聋生搜寻自我效能感以及对搜寻结果的感知控制和职业认知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聋生就业率的提升。三、聋人大学生性别、听力等级、家庭所在地、期望工资、搜寻自我效能感、对就业结果的感知控制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认知均与最终就业状态呈现相关性,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就业结果。四、聋生工作搜寻行为与普通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在搜寻途径、搜寻努力程度、期望工资和搜寻成本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结果,聚焦聋生五个方面的搜寻行为及政府和高校等外部力量联合作用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微观层面:改善聋生搜寻行为,促进聋生就业:1.充分借助互联网搜寻平台,定制自身个性化信息搜寻渠道。2.增加搜寻努力程度,提升自身内部就业竞争力。3.客观评价自身能力,确定符合市场规律的期望工资。4.提高搜寻自我效能,增强感知控制度。5.明晰职业目标,使搜寻更具针对性。7.转变就业观念,在职搜寻与曲线搜寻并重。二、宏观层面:改善搜寻环境,助力聋生成功就业:1.政府加强政策导向,缩小城乡聋生搜寻差距。2.各级残联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帮扶高校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3.高校转变培养模式,兼顾各专业聋生能力的均衡发展。

二、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00年招生简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00年招生简章(论文提纲范文)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视障学生基本现状
    第一节 高校视障学生分布基本状况
    第二节 高校视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
    第三节 高校视障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第四节 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分析
    第五节 视障大学生群体体育锻炼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三章 高校视障学生的体育教学管理
    第一节 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性
    第二节 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第四章 高校视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
    第一节 课外体育锻炼管理
    第二节 校运动会参与情况
    第三节 课余训练竞赛组织形式
第五章 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学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第一节 视障学生体育教学现实困境
    第二节 视障学生体育教学优化路径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育发展现状研究问卷(管理者卷)
附录2 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育发展现状研究问卷(教师卷)
附录3 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育发展现状研究问卷(学生卷)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3)融合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以长春大学视障学生的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意义
一、融合教育相关概念及长春大学基本情况
    (一)融合教育相关概念
    (二)长春大学基本情况
二、音乐理论课程(融合班)的调研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课堂观察及分析
    (三)师生专访
三、音乐理论课(融合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一)音乐理论课(融合班)存在的问题
    (二)音乐理论课(融合班)解决的对策
结语
    (一)研究收获
    (二)研究问题与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二 音乐理论课(融合班)课堂调研表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相关调研图片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4)融合教育理念下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以三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文献述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残疾人
        2.1.2 高等特殊教育
        2.1.3 融合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融合教育理论的提出
        2.2.2 融合教育的理论依据:教育公平
        2.2.3 融合教育的模式
    2.3 历史沿革:高等特殊教育的政策演变
        2.3.1 1978-1989年:探索阶段
        2.3.2 1990-2010年:建设阶段
        2.3.3 2010年至今:转型阶段
3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问卷法
        3.1.2 访谈法
    3.2 调查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3.2.1 国家层面
        3.2.2 高校层面
        3.2.3 家庭层面
4 研究结论
    4.1 政策保障与经费支持不足
    4.2 社会“标签化”现象普遍,无障碍环境滞后
    4.3 招生考试混乱,招生类别有限
    4.4 普特教育分离,培养模式陈旧
    4.5 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4.6 就业支持不足,就业范围狭窄
5 研究建议
    5.1 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
    5.2 消除社会排斥,改善无障碍环境
    5.3 协调招生工作,增加招生类型
    5.4 推进残健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5.5 促进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发展
    5.6 加大就业支持,拓展就业渠道
    5.7 促进家校合作,提高个人能力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残疾大学生融合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5)我国高校残疾人招生考试政策的历史、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高校残疾人招生考试政策的历史考查
    1.1 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对残疾人的限制时期(1949—1978年)
    1.2 高校招生政策对残疾人的宽松时期(1979—1987年)
    1.3 高校残疾人单考单招制度的建立与蓬勃发展时期(1987—2017年)
    1.4 高校残疾人招生考试的多元化评价时期(2017年至今)
2. 我国残疾人单考单招制度实施的现状考察
    2.1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办学层次的现状分析
    2.2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区域分布的现状分析
    2.3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招生计划的现状分析
    2.4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招生专业的现状分析
    2.5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招生对象的现状分析
3. 我国高校残疾人招生考试政策的改革趋势
    3.1 对残疾人的考试支持将以高考考试支持为原点向两端延伸
    3.2 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实施残疾人单考单招制度
    3.3 高校残疾人单考单招制度短期内不宜形成大范围实施联考或全国统考
    3.4 残疾人单考单招制度可以实施小范围内联考或“一校多点考”模式

(6)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七、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发展概况
    一、台湾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
    二、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现状
第二章 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制度
    一、政府宏观调控
    二、社会积极关注
第三章 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一、输入环节的质量保障制度
    二、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制度
    三、输出环节的质量考核制度
第四章 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评价
    一、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特点
    二、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议
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与不足
    三、未来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
致谢

(8)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二、中外合作办学
        三、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文献述评
        一、研究综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四、不足之处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一、中方高校
        二、俄方高校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一、D项目基本信息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三、D项目培养方案
        四、D项目师资情况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聋人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
        1.1.2 聋生就业难现状与原因分析
    1.2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搜寻理论
        2.1.2 工作搜寻理论
        2.1.3 供给—需求就业理论
        2.1.4 工作搜寻理论在聋人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2.2 工作搜寻理论与就业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文献总结
第三章 聋人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实证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步骤
    3.4 研究结果
        3.4.1 聋人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4.2 小结
第四章 聋人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与就业结果回归分析
    4.1 回归模型
    4.2 回归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改善工作搜寻行为,促进聋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5.1 微观层面:改善聋生搜寻行为,促进聋生就业
        5.1.1 充分借助互联网搜寻平台,定制自身个性化信息搜寻渠道
        5.1.2 增加搜寻努力程度,提升自身内部就业竞争力
        5.1.3 客观评价自身能力,确定符合市场规律的期望工资
        5.1.4 提高搜寻自我效能,增强感知控制度
        5.1.5 明晰职业目标,使搜寻更具针对性
        5.1.6 转变就业观念,在职搜寻与曲线搜寻并重
    5.2 宏观层面:改善外部搜寻环境,助力聋生成功就业
        5.2.1 政府加强政策导向,缩小城乡聋生搜寻差距
        5.2.2 各级残联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帮扶高校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
        5.2.3 高校转变培养模式,兼顾各专业聋生能力的均衡发展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四、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00年招生简章(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视障学生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研究[D]. 高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融合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以长春大学视障学生的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为例[D]. 杨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4]融合教育理念下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以三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例[D]. 赖蓉.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我国高校残疾人招生考试政策的历史、现状及趋势[J]. 王振洲. 残疾人研究, 2019(03)
  • [6]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台湾教育学博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D]. 卢樱颖. 广州大学, 2019(01)
  • [8]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9]中国第一个残疾人高等教育学府[J]. 白娟. 东北之窗, 2018(17)
  • [10]聋人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研究[D]. 沈璐璐. 天津理工大学, 2017(10)

标签:;  ;  ;  ;  ;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00年招生简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