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江流域论文-马立颖

泸江流域论文-马立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泸江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清,泸江流域,临安府城,石屏州城

泸江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马立颖[1](2017)在《明清时期泸江流域城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泸江发源于石屏,流经建水、开远,向北汇入南盘江,明清时期沿江分别形成石屏州城、临安府城、阿迷州城。泸江流域城市经汉代到元代漫长的演化过程,及至明清时期形成以临安府城为中心的城市布局,石屏州城和阿迷州城亦进入城市快速发展期。由于地处边疆,泸江流域城市研究一直不受学界重视,或是学界只对流域内某一城市进行研究而未从历史城市地理角度对这一流域城市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从历史城市地理角度关注明清时期泸江流域临安府城、石屏州城、阿迷州城的城市历史变迁,探究叁城城市形态、文化空间及经济空间的具体特点。本文采用历史地理研究方法,辅以区域地理研究法,以临安府城、石屏州城、阿迷州城城市研究为基础,复原明清泸江流域城市发展面貌。同时,从历史文献入手,对泸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城市历史沿革、形态、文化空间及经济空间的记载进行分析比较,力图对明清时期泸江流域城市变迁有较为准确地认识。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明清时期泸江流域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泸江流域的地形、气候等因素促成了临安府、石屏州、阿迷州城市的出现。这些城市西汉时中央政府已经设治,直到明代它们才先后进入城池时代。明清时期临安府城、石屏州城、阿迷州城的城市外部形态由传统中古城市的城墙、城门、城楼等要素构成,几经修复城池蔚为壮观,临安府城更是成为这一时期的滇南重镇。而城市内部的“井”则是这一时期城池内部形态的表现,内在地改变着流域内的城市布局。对于泸江流域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主要以探究叁城衙署、庙学、书院、祠庙等方面内容为主,单独分析各城上述方面的特点以形成对明清时期泸江流域城市文化空间的认识。此外,对明清时期泸江流域城市经济空间的考察则是从区域地理视角对流域内临安府城、石屏州城、阿迷州城的交通、市场、商业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这一时期主要形成以临安府为主的交通、市场中心和商业集散地,流域内城市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总之,本文通过对流域内叁城城市形态、文化空间、经济空间的考察,认为明清时期泸江流域城市形成了以临安府城为核心的中古城市发展模式,石屏州城、阿迷州城城市发展与之相比则较为缓慢。(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5-01)

莫美仙,李峰,王宇,虞慧[2](2014)在《云南高原岩溶山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以泸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云南高原岩溶山区石漠化严重、岩溶极其发育、山高坡陡、地下水径流途径长等特征,本文以泸江流域为例,并选取地下水位埋深、石漠化程度、岩溶发育程度、植被覆盖率和地形坡度作为该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对这5个指标实际值进行量化,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并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系统与DRKVT模型。用Arcview3.2的空间迭加分析功能,完成对泸江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最后用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结果来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与流域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12期)

廖波[3](2011)在《明清以来泸江流域水灾与环境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南盘江从明清以来,就是云南水患频繁的河流之一。而作为南盘江的重要支流泸江流域所流经的石屏、建水、阿迷等州县是受灾尤其严重的地区。通过梳理明清实录、官方档案、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中的有关记载发现,自从明代设立屯军以来,一直到清末,水灾发生的频率越发频繁,从单一的区域水患,发展到整个泸江流域群发的趋势。究其原因就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自然环境不能适应的结果。本文以泸江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包括水利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应对机制,及其反映的环境变迁。(本文来源于《人文世界》期刊2011年00期)

路遥[4](2007)在《云南泸江流域土地石漠化遥感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关西南地区石漠化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西南岩溶石山重点地区遥感调查与监测》的支持下,以云南泸江流域为对象,采取遥感数据信息提取与多元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相结合、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室内综合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提取石漠化分布信息。通过本次卫星遥感调查,基本查明了2005年泸江流域石漠化现状分布情况,其中,研究区石漠化总面积达957.30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1%,占岩溶石山区的38%。根据泸江流域石漠化空间分布图,结合泸江流域DEM数据制作的坡度图、碳酸盐岩编制图,运用MAPGIS空间分析功能,迭加分析石漠化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地层空间分布规律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石漠化的成因机制。经过综合分析研究,我们认为:研究区石漠化成因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特别是构造因素是控制石漠化的形成、发育的主导因素,而人为因素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加剧石漠化的发展。具体有:①地质构造是本区石漠化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内强烈的新构造升降运动是石漠化发生的重要条件;②岩性是石漠化发生的因素之一,地层岩性的分布直接影响着石漠化的分布规律,石漠化的发生率随碳酸盐岩灰质的减少呈下降趋势;③坡度是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力之一,泸江流域石漠化发生率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④地史上的多次造山运动致使岩溶山区地层褶皱断裂发育,为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⑤新构造运动的高差悬殊的独特地形、岩溶地貌形态也是石漠化发生的条件;⑥人为因素加剧石漠化的发展。⑦研究区各县市石漠化由轻到重分别为:石屏县、开远市、个旧市、蒙自县、建水县。建水县、开远市及石屏县石漠化成因主要是断裂所引起的;蒙自县及个旧市石漠化成因是自然因素(断裂)和人为因素(工业活动)共同作用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7-05-01)

泸江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云南高原岩溶山区石漠化严重、岩溶极其发育、山高坡陡、地下水径流途径长等特征,本文以泸江流域为例,并选取地下水位埋深、石漠化程度、岩溶发育程度、植被覆盖率和地形坡度作为该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对这5个指标实际值进行量化,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并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系统与DRKVT模型。用Arcview3.2的空间迭加分析功能,完成对泸江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最后用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结果来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与流域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泸江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马立颖.明清时期泸江流域城市研究[D].云南大学.2017

[2].莫美仙,李峰,王宇,虞慧.云南高原岩溶山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以泸江流域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3].廖波.明清以来泸江流域水灾与环境变迁[J].人文世界.2011

[4].路遥.云南泸江流域土地石漠化遥感调查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标签:;  ;  ;  ;  

泸江流域论文-马立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