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

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

论文摘要

本文从认知功能语言学和推理主义角度研究汉语时间系统,以便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澄清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示点、认知窗口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文中通过大量语料分析,考察了汉语中的时间信息以及对时间信息的表达方式,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时体时间模型,并把它作为分析汉语时间现象的基本原则。正文共分10章,27万7千余字。第一章绪论,先介绍时间系统这一概念,以及它的演化过程,将时间总模板定义为“时间认知窗口——事件”,即把对象事件投射到时间认知窗口之中。时间的两种表达方式证明了事件与时间的分离:在事件陈述中,表达事件的同时也表达了事件所占据的时间,所以时间与事件混在一起,被嵌入到事件表达式中;而在地址陈述中,时间成分获得了主题的独立地位,以事件为其述题。第二章进一步介绍推理主义理论背景,以及用于推理运算的句法结构。一个特定信息有两种编码方式:原子编码用一个特定的原子单位来编码,但在连结编码中,是用整个网络系统,而不是用任何一个单一的单位来编码。推理主义者认为,语言中采用连结编码方式,所以体和其它范畴的意义是依赖于语境的。为了充分解释语言现象,必须以运算为推理的核心,让它在语法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本文不只是关注于单一标记的语法意义,也不只是关心各种标记之间的对比,本文是将时间系统看作更大的推理运算系统的一部分。第三至九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第三章讨论时间认知窗口的构造。通过语料分析,我们考察了参照点结构中的时间实体和链接方式。参照点结构的目标区就是所指的认知窗口。它的链头称为时间基体,时意义就是靠它来确定。本章还从一百多万字的语料中找出有关链接方式的例子,深入考察了链接方式的意义,在汉语中共辨别出六种链接方式:零链接、复指实体、区域、部位、范围和领属结构。另外,在成组的事件陈述中,前一事件若突显一个时点,则为后面的事件打开一个顺接窗口,若突显一个时段,则为后面的事件打开一个平行窗口。第四章在认知语法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新的时体定义。由于“时”、“体”术语和概念的分歧,我们认为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先达成一个共识:存在一个中间概念,它将时、体统一在一个体系之中。它与指示点的关系规定了时意义,它与事件的关系规定了体意义。这一概念在莱欣巴赫和约翰逊的理论中就是“参照时间”,在区间语义学理论中就是“观察时间”,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就是“直接时间论域”。本文用“时间认知窗口”代替“直接时间论域”,它由句子的时间状语表示,时范畴(过去—现在—未来)将认知窗口与指示点联系起来,体范畴(完整—非完整)将事件与认知窗口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体是事件在窗口中呈现的样子。第五章提出一个四层级的事件结构。从时间总模板角度说,事件在投射到认知窗口以前有自己的时间结构,称为“预成事件”。进一步可把预成事件分为初级事件和次级事件,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加上一些成规律地改变事件时间结构的语法成分而构成的。在投射之后,认知者关注窗口中的事件,并将其再建构为一个新事件,称为“生成事件”。句中有时标记,则事件已经投射到某个窗口之中。第六章在两千万字文学语料和网络语料中调查了现代汉语1067个常见形容词(1348个义项)和258个常见动词(446个义项)所表示的初级事件的时间结构。本章提出三个基本格式以确定事件的时间结构:1.)事件有一个突显阶段,当且仅当“(当)XP的时候/时”格式意指事件的这一阶段;2)当“XP(以/之)前”格式指事件开始前时,事件有开始阶段;3)当“XP(以/之)后”格式指事件终结后时,事件有终结阶段。划分出四类典型事件:1)典型活动(c s e),在“…时”中表示延续c阶段,在“…前”中表示事件开始s以前,在“…后”中表示事件终结e以后;2)典型性状(c s s),在“…时”中表示延续c阶段,在“…前”中表示事件开始s以前,在“…后”中表示事件开始s以后;3)典型终结(e e e),在三个格式中都表示事件终结;4)典型因果(hc/xc hs he):在“…时”中既可表示因事件的延续hc阶段,也可表示果事件的延续xc阶段,在“…前”中表示因事件开始hs以前,在“…后”中表示因事件终结he以后。其它事件是非典型的。本章还探讨了不规则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第七章进一步考察事件的时间结构中与终结有关的参数。本文的“终结”,并不是一定指事件真的停了下来,而是指事件达到了某种界。它可以进一步分为:1)自然终结,即事件自身性质规定了一个终结,以表示达到某种界;2)任意终结,即事件可在任一点停下来。界包括量和结果。在表示带有自然终结的终结事件时,需要进一步用“(当/在)XP的时间/时”格式检测这一自然终结是否突显。本文与其它研究终结-非终结的著述不同,我们发现只有拥有突显的自然终结的事件才有P性质,即,它们只说“在多少时间以内”,而不说“做了多少时间”,它们的进行式决不能蕴含完成式(完整)的意义。有非突显的自然终结的事件,其进行式有时可以蕴含完成式的意义。本章还讨论了自然终结与事件实体的语用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界的约束对象问题——一个特定的终结事件中究竟那些实体有界。第八章首先回顾了汉语研究史上关于“了1”语法意义的研究。语料统计显示,“了1”的体功能是:尽可能使事件倾向于完整。但究竟能完整到什么程度,由各方面的条件和语境推理决定,所以最终句子的体意义可能是完整体,也可能是起始体和终结体。“倾向于完整”实际上就是心理上的完形作用。为了准确地解释“了1”句的完形程度,即何时反映何种界,以及为什么有时几种界一起出现,有时则专门突出某一种界,本章引入三个规(原)则,它们按固定顺序排列:“投射规则”、“完形规则”和“时间长度原则”。最终推理出“了1”句的体意义。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完形规则”,它充分体现了“了1”的本质,因此我们称“了1”为“完形体”。第九章讨论前面各章所说的各种知识里,哪些必须合成到形式化的时间理论中,以便对汉语句子中的时间语义信息进行提取。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是由句中的各个单位及其关系共同编码的,因此必须建立起整体模型才能计算。包括四个方面:1)将时间性质分解为若干认知要素,包括事件的基本阶段(起始、持续、终结)、时点、时段等等;2)用这些要素对事件的时间结构进行描写和分类;3)对现代汉语句子中可能出现的每一单位和关系,用事件类型符号和时间要素符号进行翻译,所得的结果——该单位或关系的元语言表述式(翻译式)——表明了该单位或关系在编码时间信息时究竟表现什么意义;4.)在认知模型中建立一个由规则驱动的运算系统,将元语言表述式化简为最简表述,它即是句子整体编码的时间信息。本文提供了两套时间信息的形式化方案。第十章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并指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Abstract)
  • 图式目录
  • 表格目录
  • 符号目录
  • 术语简释
  • 本文主要内容及内部逻辑关系一览图
  • 前言
  • 1 绪论:从认知看时间问题
  • 1.1 写在前面的话
  • 1.2 寻求更基本的范畴
  • 1.3 从源头说起:时间系统的认知历史
  • 1.3.1 原始的时间知觉
  • 1.3.2 先验的时间范畴
  • 1.3.3 直接过去
  • 1.3.4 两次质的飞跃与间接过去
  • 1.3.5 亲历事件与非亲历事件
  • 1.4 对亲历、非亲历两层次存在的证明——现实性
  • 1.4.1 什么是现实和非现实?
  • 1.4.2 标记与事件
  • 1.4.3 现实向非现实的转化
  • 1.5 人类语言时间模型
  • 1.5.1 外部时间世界和内部时间性质
  • 1.5.2 时间信息在人类语言中配置的总模板
  • 1.5.2.1 事件陈述
  • 1.5.2.2 时间认知窗口与地址陈述
  • 2 方法论问题:推理运算及其句法依托
  • 2.1 "推理主义"语法观
  • 2.1.1 语法范畴是怎样的?
  • 2.1.2 信息编码的两种方式,对应与推理
  • 2.1.3 标记主义与推理主义的对立
  • 2.2 枢纽语法
  • 2.2.1 句法平面与语义平面的关系
  • 2.2.2 句法生成与结构的基本单位——枢纽及其原子式
  • 2.2.2.1 枢纽、句位、关联
  • 2.2.2.2 如何理解句位与关联的关系?
  • 2.2.3 现代汉语中的各种枢纽
  • 2.2.3.1 实词枢纽
  • 2.2.3.2 虚词枢纽
  • 2.2.3.3 其它枢纽
  • 2.2.4 句子生成:实现与转换
  • 2.2.4.1 从原子式"实现"为核心句
  • 2.2.4.2 从核心句转换为非核心句
  • 2.2.5 最小化的句法系统
  • 3 时间认知窗口
  • 3.1 时间认知窗口的构造方法
  • 3.2 时间实体
  • 3.2.1 从事件表达式到专用时间标记
  • 3.2.2 充当链头的能力
  • 3.2.3 时间实体的语法表现
  • 3.3 链结方式
  • 3.3.1 复指实体
  • 3.3.2 部位和区域
  • 3.3.2.1 时间方向场
  • 3.3.2.2 "前、后"的链结
  • 3.3.2.3 "上、下"的链结
  • 3.3.3 范围与领属结构
  • 3.3.3.1 时间范围
  • 3.3.3.2 领属结构
  • 3.3.4 特殊链结:"外——内里中"
  • 3.4 事件陈述与时间认知窗口
  • 3.4.1 两种超小句的时间认知窗口
  • 3.4.1.1 顺接窗口
  • 3.4.1.2 平行窗口
  • 3.4.2 小句中的"主次事件"
  • 3.4.2.1 次要事件的本质与演化
  • 3.4.2.2 次要事件打开的时间认知窗口
  • 4 从时体的经典定义到时体的认知观
  • 4.1 问题的由来
  • 4.1.1 时体的经典定义
  • 4.1.1.1 第一阶段
  • 4.1.1.2 第二阶段
  • 4.1.1.3 第三阶段
  • 4.1.2 时、体的认知观
  • 4.2 统一的(广义)时体系统
  • 4.3 狭义的时意义
  • 4.3.1 指示点
  • 4.3.2 指示窗口和非指示窗口
  • 4.3.3 (狭义)时定义及分类
  • 4.3.4 过去、未来与现在
  • 4.4 狭义的体意义
  • 4.5 认知定义的优点
  • 4.5.1 非完整事件的时
  • 4.5.2 完整问题
  • 4.5.3 参照时间在确定时意义时
  • 5 事件的层次
  • 5.1 已往关于事件层次性的认识
  • 5.1.1 早期观点
  • 5.1.2 经典定义的多层次观点
  • 5.2 事件的时间结构与对事件的时间结构的观察
  • 5.2.1 时间认知窗口的分层作用
  • 5.2.2 事件的两大基本层级
  • 5.2.3 观察的再建构功能
  • 5.3 现代汉语事件层次的划分
  • 5.3.1 基本层次的划分
  • 5.3.2 进一步的划分
  • 6 初级事件的时间结构
  • 6.1 怎样确定初级事件的时间结构
  • 6.1.1 以往的研究
  • 6.1.2 判断事件时间结构的三个格式
  • 6.1.3 说在具体考察之前的话
  • 6.2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动词+时/前/后"考察
  • 6.2.1 现代汉语形容词所表示的事件的常见时间结构
  • 6.2.2 现代汉语动词所表示的事件的常见时间结构
  • 6.3 对时间结构的认知解释
  • 6.3.1 基本倾向
  • 6.3.2 控制XP能否进入"(当/在)XP的时间/时"格式的因素
  • 6.3.2.1 暂态性
  • 6.3.2.2 突显终结、处所的影响
  • 6.3.2.3 词化的影响
  • 6.3.3 控制XP能否进入"(在)XP(以/之)前"格式的因素
  • 6.3.4 "(在)XP(以/之)后"格式表示的意义
  • 6.3.4.1 绝对不能表示终结e阶段的
  • 6.3.4.2 性状程度的影响
  • 6.3.4.3 语篇因素的影响
  • 6.3.4.4 决定活动类事件的因素
  • 7 界与终结
  • 7.1 以往对界与终结的认识
  • 7.1.1 有界/无界及终结/非终结
  • 7.1.2 对终结的进一步讨论及暴露的问题
  • 7.2 突显的自然终结和非突显的自然终结
  • 7.2.1 格式Ⅲ和P性质
  • 7.2.2 伴随、积累与目的
  • 7.2.3 进行与完成之间的蕴含关系
  • 7.2.4 现代汉语中的特殊情况
  • 7.3 性状变化、语用数
  • 7.3.1 由谓词枢纽的意义造成的自然终结
  • 7.3.2 变化事件、致变事件和共变事件
  • 7.3.2.1 变化事件
  • 7.3.2.2 致变事件
  • 7.3.2.3 共变事件
  • 7.3.3 自然终结与语用数
  • 7.3.3.1 语用数理论简介
  • 7.3.3.2 语用数对事件终结的影响
  • 7.4 界的约束对象
  • 7.4.1 数量性两面句式
  • 7.4.2 界的约束对象的决定性
  • 1"的完形体功能'>8 "了1"的完形体功能
  • 8.1 完整与完成
  • 1"研究小史'>8.2 "了1"研究小史
  • 1"体意义的争论'>8.2.1 关于"了1"体意义的争论
  • 8.2.1.1 第一阶段
  • 8.2.1.2 第二阶段
  • 8.2.1.3 第三阶段
  • 8.2.1.4 对以往研究的反思
  • 1"时意义及时体关系的争论'>8.2.2 关于"了1"时意义及时体关系的争论
  • 8.2.2.1 第一阶段
  • 8.2.2.2 第二阶段
  • 8.2.2.3 第三阶段
  • 1"句的体意义和"了1"的体功能'>8.3 "了1"句的体意义和"了1"的体功能
  • 1"基本意义辨析'>8.3.1 "了1"基本意义辨析
  • 1"句体意义的来源'>8.3.2 "了1"句体意义的来源
  • 8.3.2.1 投射规则
  • 8.3.2.2 完形规则
  • 8.3.2.3 时间长度原则
  • 8.3.2.4 "大筐"与"小筐"的辩证法
  • 1"与其它几个过去标记的不同'>8.3.3 "了1"与其它几个过去标记的不同
  • 2)""就……(了2)""了2"'>8.3.3.1 "已经……(了2)""就……(了2)""了2"
  • 2"'>8.3.3.2 "过2"
  • 9 现代汉语句子中时间信息的提取
  • 9.1 对理论框架和研究工作的说明
  • 9.2 第一方案
  • 9.2.1 时间要素的分解
  • 9.2.2 事件类型的分类
  • 9.2.3 运算系统
  • 9.2.4 翻译系统
  • 9.2.5 一组有关时段歧义的例子
  • 9.3 第二方案
  • 9.3.1 时间要素及翻译方法
  • 9.3.1.1 认知窗口的形式化
  • 9.3.1.2 事件的形式化
  • 9.3.1.3 反映事件关系的格式
  • 9.3.2 运算
  • 9.3.2.1 运算机制
  • 9.3.2.2 实例演示
  • 10 结语
  • 10.1 时间认知模型研究
  • 10.1.1 历时问题
  • 10.1.2 共时问题
  • 10.1.2.1 时间认知窗口构造问题
  • 10.1.2.2 事件与窗口关系问题——时体定义
  • 10.1.2.3 事件的层次与时间结构问题
  • 10.2 "推理主义"语法观的实践
  • 10.2.1 理论概述
  • 10.2.2 实践应用
  • 10.2.2.1 用推理方法说明句子的体意义的来源
  • 10.2.2.2 用推理方法说明汉语句子究竟有怎样的时间意义
  • 10.2.2.3 分布研究中的推理实践
  • 10.3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不足及今后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星系和宇宙 时间系统[J]. 太空探索 2017(06)
    • [2].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研究综述[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3].“长角苗”时间系统研究之木刻刻[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01)
    • [4].GPS接收机精确授时技术研究[J]. 航天控制 2011(05)
    • [5].GPS时间系统的校准原理分析[J]. 科技视界 2013(22)
    • [6].现代大地测量学中的时间系统及其转换[J]. 测绘通报 2016(05)
    • [7].虚拟时间及其在数据竞争检测中的应用[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5(01)
    • [8].初三的那场新年联欢会[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9(10)
    • [9].时间随思录[J]. 浙江经济 2015(06)
    • [10].三层七元的时间系统[J]. 语言研究集刊 2009(00)
    • [11].时间随思录[J]. 观察与思考 2008(Z1)
    • [12].汉语自闭症儿童时间系统习得的个案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11)
    • [13].多卫星导航系统时间基准的统一设计及精度分析[J]. 导航定位学报 2013(04)
    • [14].第十五讲 “GPS时”是什么回事?(下)[J]. 卫星与网络 2013(05)
    • [15].人格的世界(节选)[J]. 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 2010(01)
    • [16].情景-情景体假设及相关问题的解决[J]. 教师 2011(09)
    • [17].背景噪声在数字地震台网时间系统中的稳定性估计[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18].唐AI写作梦小说的叙事时间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19].魏晋南北朝“仙话”的文化解读——关于超越生死大限的话语表述[J]. 文学遗产 2008(01)
    • [20].逃跑的星期一[J]. 小樱桃(童年阅读) 2015(05)
    • [21].基于ORBUS时间系统的网络时间同步[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04)
    • [22].先秦汉语时间词汇系统研究[J]. 语文建设 2015(35)
    • [23].高考在即,考生如何“临阵磨枪”[J]. 小演奏家 2016(02)
    • [24].时间系统中“前后”和“来去”的认知隐喻分析[J]. 甘肃社会科学 2009(01)
    • [25].区总工会精心购买服务惠万名职工[J]. 工会博览 2016(11)
    • [26].小松鼠的大事业[J]. 中考金刊 2010(06)
    • [27].基于SOFA的时间和坐标系统转换实现[J]. 经纬天地 2019(01)
    • [28].浅谈高一化学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 成才之路 2010(08)
    • [29].用分层事件关系图实现系统仿真与分析[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07)
    • [30].时空关系“前”、“后”的认知与表达[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标签:;  ;  ;  ;  ;  ;  ;  ;  

    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