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列子注》是东晋时期玄学家张湛的一部哲学著作。它既反映了张湛个人的思想观点,同时也体现了魏晋玄学发展的新特点。它展示了东晋时期儒、道、玄、佛互相融合的趋势,是我们今天研究东晋时代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通过对著作内容与魏晋玄学相关性的考察,我们发现,《列子注》是张湛在对前期玄学理论成果兼收并蓄的基础上,融合儒道,并借鉴佛教中观论的思想方法,针对玄学主题在理论上的一种总结。他首先提出了以“至虚”为核心范畴的本体论思想,并将此至虚本体论应用于人生观,得出了“任自然而顺名教”的主张,同时阐述了“言意兼忘”的言意观,“冥内游外”的圣人观和超脱生死达至“至虚”的生死观。张湛《列子注》在理论深度和思辨水平上虽没有超越魏晋玄学前辈,但他看到了玄学理论内在的矛盾,并能主动吸收佛学理论,力图将前代玄学家的理论偏失,以其融合三教之“至虚”理论予以协调与融通。其理论探索的努力值得我们借鉴。张湛《列子注》的最大特点即融合性。他不仅继承了玄学家儒道融合的使命,深化了玄学内部的融合,更进一步将中国本土玄学思想与外来的佛教思想相融合。《列子注》对异质文化的成功融合,充分地显示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包容性,对今天处理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关系问题,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张湛《列子注》思想对话的历史考析[J]. 江汉论坛 2012(04)
- [2].张湛《列子注》之佛教“无常”意[J]. 广西社会科学 2008(02)
- [3].至虚为宗:论《列子注》的美学意义[J]. 文学遗产 2017(01)
- [4].从《列子》与《列子注》的不同看魏晋玄学的发展[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3)
- [5].“太虚”与“涅槃”:《列子注》融庄佛之人生境界[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 [6].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与演变[J]. 黑龙江史志 2010(11)
- [7].《列子》版本源流述略[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8].张湛之“虚”与佛教之“空”[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