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21世纪发展的潮流,国际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正在重建我们的世界。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是集约型、规模型和生态型的区域发展新模式。哈尔滨市这座著名的东北北部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世界知名的冰雪之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迎接全球化挑战,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是摆在哈尔滨都市圈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地理科学、人居环境科学和区域城市发展综合研究出发,在系统分析诊断哈尔滨都市圈存在问题、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了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措施。全文主体部分为二、三、四、五章,同第一章绪论与结论共同组成六个部分。第一章论述了都市圈空间发展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对国内外都市圈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都市圈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追求社会经济发展效益,更要注重区域空间环境的最优化建设,同时建立都市圈宜人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一定要建立在城市与区域的整体思想上,通过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时间与空间、理想与现实六个结合来解决都市圈空间协调发展问题。第二章主要是论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从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基础理论入手,借鉴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的经验,本文对都市圈模式效应、发展阶段和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都市圈发展阶段主要分雏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从空间结构看,都市圈具有“圈层式”的特征,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应体现全球一体化理念、区域整体协调理念、科学发展观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协商规划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导向型规划理念和规划应变性理念。第三章是对哈尔滨都市圈的现状进行诊断。首先对哈尔滨都市圈在东北亚、全国及东北地区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并从都市圈地理区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因素等诸要素分析中,梳理出了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存在问题与特征。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渐强、近郊区扩散趋势呈现、内外圈层发展差异明显、区域“点—轴”系统发育、空间发展呈现集聚与扩散共存以集聚为主等,是目前哈尔滨都市圈的主要特征。最后本文认为哈尔滨都市圈目前处于成长期的初级阶段,从空间发展趋势看具有要素集聚高端化、空间拓展广域化、发展目标综合化、空间联系国际化、空间结构多核化、交通系统网络化、空间扩散垂直化、空间环境生态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等九大特点。第四章是对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的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了发展机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动力机制。从动力机制的要素分析入手,论述了都市圈空间发展过程的产业集聚区拉动机制、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的推动机制、卫星城及小城镇加速发展机制、城市化与制度调控机制,分析了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在空间发展中的运行机理与动力结构,指出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一) 宏观背景(二) 中观背景(三) 微观背景二、研究意义第二节 有关都市圈研究综述一、国外都市圈相关概念及界定二、国内都市圈相关概念及界定三、都市圈概念的理解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一、研究思路二、研究方法第二章 都市圈空间发展理论与实践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发展理论基础一、都市圈空间发展基础理论(一) 城市地域系统理论(二) 中心地理论(三) 核心与边缘理论(四) 圈层结构理论二、都市圈基本理论系统(一) 关于都市圈模式效应(二) 关于都市圈发展阶段(三) 关于都市圈空间结构三、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理念(一) 全球一体化理念(二) 区域整体协调理念(三) 科学发展观理念(四) 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五) 协商规划理念(六) 以人为本理念(七) 导向型规划理念(八) 规划应变性理念第二节 国外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一、美国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一) 美国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二) 纽约大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二、日本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一) 东京大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二) 日本近畿圈规划三、其它西方国家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一) 巴黎大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二) 伦敦大都市圈第三节 国内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一、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一)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概况(二) 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结构体系二、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一)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范围(二)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结构体系三、首都圈空间发展实践(一) 首都圈概况(二) 首都圈空间结构体系四、东北地区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一) 东北都市圈发展概况与趋势(二) 都市圈发展概况第三章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现状诊断与趋势预测第一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背景一、哈尔滨都市圈范围界定(一) 都市圈范围界定的影响要素(二) 哈尔滨都市圈范围界定二、哈尔滨都市圈基本概况三、哈尔滨都市圈在东北亚、全国与东三省的地位(一) 东北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都市圈(二) 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 东北亚大陆腹地的重要经济发展(增长)中心第二节 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主要因素一、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一)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在都市圈发育中的作用(二) 哈尔滨都市圈地理位置与经济区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分析二、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历史基础(一) 历史因素在都市圈形成中的作用(二) 哈尔滨都市圈的发展历程三、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经济基础(一) 经济因素在都市圈形成中的作用(二) 哈尔滨都市圈发育的经济基础四、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社会因素(一) 行政区划(二) 政策因素(三) 文化因素五、其他因素(一) 交通因素(二) 外围环境第三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现状诊断一、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分析(一) 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渐强(二) 近郊区扩散趋势呈现(三) 内外圈层发展差异明显,要素流动逐渐加快(四) 区域“点—轴”系统发育(五) 空间发展呈现集聚与扩散共存、以集聚为主二、哈尔滨都市圈主要存在的问题(一) 城镇职能趋同单一,中等城市空缺(二) 中心城区过密,二元结构明显(三) 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动力不足(四) 行政壁垒各自为政(五) 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六)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七) 资源、生态与环境矛盾正在加剧第四节 哈尔滨市都市圈空间发展趋势预测一、哈尔滨都市圈所处阶段的判定二、都市圈空间发展趋势预测(一) 要素集聚高端化(二) 空间拓展广域化(三) 发展目标综合化(四) 空间联系国际化(五) 空间结构多核化(六) 交通系统网络化(七) 空间扩散垂直化(八) 空间环境生态化(九) 土地利用集约化第四章 都市圈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概述一、机制的内涵与原理二、动力机制要素分析(一) 主导要素(二) 协同要素(三) 参变要素第二节 产业集聚区拉动机制一、产业集聚的特性二、新产业集聚区的拉动三、哈尔滨产业集聚区(一) 哈尔滨产业集聚区的现状(二) 哈尔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中心城区集聚与扩散的推动机制一、聚集与扩散的特性(一) 聚散机制的运行机理(二) 聚散机制运行的动力结构二、中心城区的集聚与扩散(一) 自下而上的集聚机制(二) 自上而下的扩散机制(三) 经济全球化的促进机制三、中心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发展(一) 产业的集聚和扩散(二) 人口的集聚和扩散(三) 用地的集聚和扩散第四节 卫星城及小城镇加速发展机制一、轴向扩展机制与圈层扩展机制(一) 增长极的带动机制(二) 发展轴的扩散机制二、区域网络均衡发展机制(一) 区域整体发展机制(二) 网络均衡机制三、旅游景点及重大赛场推动机制第五节 城市化及制度调控机制一、城市化推动机制(一) 城市化的推动机制(二) 城乡一体化的融合机制二、制度调控机制(一) 制度调控的特性(二) 制度调控的机理(三) 哈尔滨制度安排与变迁第五章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原则与目标一、哈尔滨都市圈功能定位二、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原则三、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目标第二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结构调控一、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结构调控方向二、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结构调控(一) “一主三副三核”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二) 六条“城镇—产业”共生的轴带体系(三) 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域体系第三节 哈尔滨都市圈产业空间结构与调控一、产业空间分布现状特征与主要问题二、产业空间调控原则三、产业空间调控目标与调控方向第四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要素调控一、城镇空间发展调控二、交通空间发展调控三、基础设施空间发展调控四、生态空间发展调控五、休闲旅游空间发展调控第五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措施一、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管治(一)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管治目标与原则(二) 空间管治区域划分及内容二、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的政策分区(一) 点轴重点区与非重点区调控政策(二) 圈层调控政策三、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行动规划(一) 都市圈空间发展行动规划的现实意义(二) 都市圈行动规划的特性研究(三) 哈尔滨都市圈行动规划的策略四、哈尔滨都市圈行政区划与政策调控(一) 行政区重构(二) 建立市政设施共享、利益共分、污染治理共担政策(三) 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组织机构结论一、基本结论二、创新之处三、论文研究的不足与主要遗留问题参考文献后记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市规划视角下基于河道综合治理的水域空间发展[J]. 建筑与文化 2020(04)
- [2].3D打印技术对大学生创客空间发展的探讨[J]. 电子质量 2020(05)
- [3].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基于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分析[J]. 中国科技产业 2020(05)
- [4].国内外众创空间发展的比较及启示[J]. 电子商务 2020(10)
- [5].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市众创空间为例[J]. 商讯 2019(13)
- [6].众创空间发展瓶颈及对策——以长沙为例[J]. 经营管理者 2018(10)
- [7].宁夏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宁夏社会科学 2017(S1)
- [8].长沙市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及模式探究[J]. 智富时代 2017(04)
- [9].广东省众创空间发展评述[J]. 科技与创新 2020(20)
- [10].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实践及建议[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06)
- [11].浅析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J]. 江西建材 2017(02)
- [12].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论述[J]. 绿色环保建材 2016(11)
- [13].杭州滨水商务空间发展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4].江苏省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分析[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 [15].基于团体标准对众创空间发展的实证分析[J]. 中国标准化 2017(06)
- [16].推进张家港市众创空间发展的对策思考[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17(02)
- [17].深圳众创空间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特区经济 2017(08)
- [18].上饶市众创空间发展路径研究[J]. 理论导报 2017(08)
- [19].经济新常态下众创空间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J]. 中国商论 2016(25)
- [20].浅析众筹助力众创空间发展[J]. 营销界 2019(46)
- [21].从美国三大战略看其网络空间发展[J]. 国防科技工业 2019(12)
- [22].杭州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分析——以梦想小镇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17)
- [23].当前众创空间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J]. 科协论坛 2017(12)
- [24].沈阳地区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J]. 经贸实践 2016(13)
- [25].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及建设情况分析——以杭州为例[J]. 今日科技 2016(12)
- [26].扬州市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内江科技 2017(07)
- [27].推进江苏绿色城镇化空间发展[J]. 群众 2017(15)
- [28].河南省众创空间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创新科技 2017(06)
- [29].众创空间发展调研报告[J]. 中国科技产业 2017(06)
- [30].评《中国与欧洲:中国的崛起对欧洲空间发展的启示》[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2(01)
标签:哈尔滨都市圈论文; 空间发展趋势论文; 动力机制论文; 空间要素调控论文; 调控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