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哲学论文-张桂娜

生死哲学论文-张桂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死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虚无死亡观,灵魂不灭论,生命的意义,爱的原则

生死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桂娜[1](2019)在《死亡想象与生命救赎——L.托尔斯泰生死观视角下的宗教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谜,对于它,人类永远无法形成积极的、确定的认识,而只能想象,但是,每个人对死亡的不同想象,却会造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方式。托尔斯泰大半生为死亡问题所困,从最初的虚无死亡观到后来的灵魂不灭论,经历了生命的震撼、断裂和重建,留下了关于生命与死亡问题的大量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本文重新考察托尔斯泰的生死观,进而构勒出其生死观、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展现出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的有机整体性和高度统一性的同时,也呈现出托尔斯泰有神论宗教观的无神本质。(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董岩[2](2019)在《正视生死哲学,构建生命管理的方程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哲学家维廉海姆·狄尔泰(Wilhelm Dilthcy)最早用"生命哲学"一词来概括总领他的学说观点,在狄尔泰看来,生命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不是实体,而是一种不能用理性概念描述的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而所谓自然界无非是生命冲动遇到障碍所确立起来的东西,它只是生命体现自身的工具。因此,万事万物都是生命冲动的外化或客观化。(本文来源于《家族企业》期刊2019年10期)

黄英明,黎阳,谢显龙,何伊里,邹龙涛[3](2019)在《医学生生死观教育之宗教哲学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社会变革带来的竞争压力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此起彼伏,生死观教育是学校工作不能回避的任务,我们必须把生死观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工心肺机、呼吸机、体外膜肺(ECOM)等生命支持设备的出现,医学及生物学对死亡的定义亦发生了变化,而宗教和哲学对死亡定义更超出了医学和生物学的界限,因此我们传统生死观教育已经无法解决医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医学生的生死观教育的实施需注入哲学、宗教思维、融入爱的教育,需转变传统文化避讳死亡的观念、加强道德责任教育及大力倡导以临床为主的实践活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63期)

高雪洁,姜仕烨[4](2019)在《“野草”燃尽,逢春又生——《野草》中的“生死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野草"虽无装饰优雅殿堂的命运,却是庞大的生命体象征,鲁迅先生将作品取名《野草》大概就是看透了生命的本质:除却矫饰的欲求,呐喊出孤独生命的巨大力量。孤独的生命都具有反思的特质,然而思考得越深,所看的景象和得出的结论就愈发富有超验的色彩,变成形而上的哲学。《野草》中"我"所体验的复杂世界以梦境为背景展开,梦是超验世界的镜像,在梦境里"我"对自己进行了深度思索,将"生"与"死"的意义最终确定在本是一体的回答上。(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09期)

闫伟[5](2019)在《《淮南子》生死哲学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老典籍《淮南子》继承先秦道家"生死一体""死生同质"的自然生死观,认为人之生死是"道"的循环运动与"气"的形态变化。"道""气"的普遍性是个体在精神层面突破生存时空限制、超越生死,追求本真、自由境界的终极依据。身国同治是黄老之学的核心要点,对《淮南子》的生死哲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形""神""气"的"慎守"养生,圣人为"义"而死、无为治国是《淮南子》在精神超脱之外追求现实关怀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黄老道学致力于达到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生命境界。(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耿海天,丛芸[6](2018)在《对比中俄哲学思想中的“生死观”问题——对比中国佛教“死亡超越”和俄罗斯费奥多罗夫“死者复活,生者不死”》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死问题,是所有宗教和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世界不同文化所共同探索的问题。佛教从汉末至西晋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民众"生死观"的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罗斯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出现费奥多罗夫"死者复活,生者不死"的思想。本文对二者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中俄两国文化对"生死观"认识的异同。这有利于尊重文化差异,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何仁富,汪丽华[7](2018)在《唐君毅青年时期的生死经验及其哲学意涵——唐君毅的生命体验及其哲学建构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君毅作为一位用生命建构自己思想的哲学家,他思想建构的基点,是其早年的感通体验;而他生死哲学的立场和理论取向,则与他早年真实的生死经验密切相关。早年的"想象性体验"奠定了唐君毅生死哲学思考的"问题意识",让生死、天人、心物、人我之间的感通问题成为唐君毅生死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而其早年的生死离别"经验性体验",则以生命实践的方式,让生死问题落实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之中,为其后来关于生死哲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最为真切的经验基础和最为需要的实践参照。(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韩凤鸣,沈鹏杰[8](2018)在《禅宗生死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和死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切有关生死问题中的最大问题,大概也是人生的大问题。禅宗在此提出"生死事大"的口号,认为人生有究明生死本质的必要性。"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发白,老苦及身,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怅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么时,整理手脚不得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1]人生的主要任务是努力用功以究明生死本质,积极追问"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原理,然后才好(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8年09期)

王圣[9](2018)在《人才成长生死定理哲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才成长与生死观之关系:首先,生死观决定着人才一生的方向和道路,是人才行动的指南,前进的动力源泉。它对人才在业务上有所造就,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始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人才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通向成功的道路时,大多数人对人生的意义和人死的价值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之在追求目标的奋斗中产生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促使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而造福于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死最高境界与哲学终极关怀全息统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王博医,杨建平[10](2018)在《汉代哲学的生死观与墓葬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以其奢华的墓葬习俗着称于世,然而在生死观的问题上,汉人却有着极其淡然安详的看法和表现,这背后必定有某种精神力量为其提供了生活的范式与行为的指导。本文将从汉代的哲学思想入手,通过分析董仲舒、王充等人的形上学主张以及佛教的传入对汉人生活的影响,并以西汉楚王墓为例,探究汉代葬俗中的哲学智慧。(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17期)

生死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国哲学家维廉海姆·狄尔泰(Wilhelm Dilthcy)最早用"生命哲学"一词来概括总领他的学说观点,在狄尔泰看来,生命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不是实体,而是一种不能用理性概念描述的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而所谓自然界无非是生命冲动遇到障碍所确立起来的东西,它只是生命体现自身的工具。因此,万事万物都是生命冲动的外化或客观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死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桂娜.死亡想象与生命救赎——L.托尔斯泰生死观视角下的宗教哲学[J].世界哲学.2019

[2].董岩.正视生死哲学,构建生命管理的方程式[J].家族企业.2019

[3].黄英明,黎阳,谢显龙,何伊里,邹龙涛.医学生生死观教育之宗教哲学途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高雪洁,姜仕烨.“野草”燃尽,逢春又生——《野草》中的“生死哲学”[J].文教资料.2019

[5].闫伟.《淮南子》生死哲学论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

[6].耿海天,丛芸.对比中俄哲学思想中的“生死观”问题——对比中国佛教“死亡超越”和俄罗斯费奥多罗夫“死者复活,生者不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

[7].何仁富,汪丽华.唐君毅青年时期的生死经验及其哲学意涵——唐君毅的生命体验及其哲学建构之二[J].宜宾学院学报.2018

[8].韩凤鸣,沈鹏杰.禅宗生死哲学[J].法音.2018

[9].王圣.人才成长生死定理哲学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王博医,杨建平.汉代哲学的生死观与墓葬文化[J].山西青年.2018

标签:;  ;  ;  ;  

生死哲学论文-张桂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