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魏晋时期,因山水审美所受到的高度重视与士人对其深入开掘而引发的山水文化,在后世的继承与发展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玄学与山水园林均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且二者皆产生于魏晋时期,这一现象绝非偶然。我国古代自然山水审美风尚的形成、传统园林中独特的自然山水的基本格调和情景交融意境的生成,都与魏晋时期产生的玄学思想有着莫大关联。循此思路,本文对二者间的联系进行了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探寻,并结合今日“士人”的境遇,对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魏晋荒乱的政局及士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使山水审美进入到了自觉阶段,并带来了山水意识的历史性捩转。自然山水摆脱了之前的神秘、功利、理想色彩和背景衬托地位,成为文艺作品中独立的审美和创作对象,促发了山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顺应时代而生的兼综儒道之玄学和进退自如之山水园林,为面临出世与入世矛盾的魏晋士人实现身心避难提供了思想依据和现实场所。士人通过于园林中举行玄学活动、抒写玄言山水园林诗和兴建玄士园林等,使得以魏晋士人为中介的玄学与园林间存在着较大的外在关联。而玄学思想中对返璞归真的天然美、能肆意畅游的神韵美、供任性自然的情感美和达淡远旷达心境的清美之追求,外化于园林便使其呈现出“野趣化”、“情致化”、“精雅化”等对后世园林发展影响深远的艺术特点。且以上特点在魏晋典型的郊野园“兰亭”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体现。环境的恶化、“城市病”的蔓延,造成了当代“士人”身心失衡。而返观魏晋园林中寄情山水的文化景观、推崇“心隐”的隐逸文化和注重精神游憩的身心疗养方式,对于充满人性关怀的当代风景园林建设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希望通过玄学与魏晋园林艺术的研究,在对魏晋的园林艺术和中国山水文化的脉络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的同时,还能够对当代风景园林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欧洲园林艺术的典范:奥地利美泉宫[J]. 南方农业 2019(34)
- [2].生态美视野下园林艺术设计研究[J]. 江西农业 2020(06)
- [3].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4)
- [4].围廊,长廊在园林艺术当中的运用[J]. 现代园艺 2019(09)
- [5].系统研究园林艺术教育的得力之作——评《园林艺术教育》[J]. 大学教育科学 2017(06)
- [6].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24)
- [7].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实践研究[J]. 农技服务 2017(02)
- [8].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4)
- [9].谈如何促进高校《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
- [10].生态美视野下的园林艺术设计[J]. 中国园艺文摘 2014(12)
- [11].浅析园林艺术融入家居美学[J]. 艺术家 2019(12)
- [12].鉴赏园林艺术 丰富语言意蕴[J].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20(04)
- [13].园林艺术魅力之我论[J]. 花卉 2018(24)
- [14].高校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 学园 2018(34)
- [15].浅论生态美视野下的园林艺术设计[J]. 花卉 2018(14)
- [16].中法园林艺术比较和分析[J]. 商业故事 2016(34)
- [17].注重自然与人文协调 实现绿化与交通融合[J]. 吉林蔬菜 2016(01)
- [18].传统园林艺术设计原理及其特征研究——评《园林艺术及设计原理》[J]. 中国食用菌 2020(07)
- [19].基于美术学的园林艺术史溯源——评《作为美术的园林艺术:从古代到现代》[J]. 中国果树 2019(05)
- [20].园林艺术造型造景建设中院门的应用与欣赏[J]. 现代园艺 2018(05)
- [21].探讨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17(02)
- [22].浅析传统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 艺术科技 2016(07)
- [23].生态美视野下的园林艺术设计[J]. 休闲 2019(07)
- [24].生态美思想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艺术家 2017(07)
- [25].中西园林艺术文化差异[J]. 城市地理 2015(24)
- [26].《漫步中外园林艺术》学案设计[J]. 新课程导学 2014(01)
- [27].说点园林艺术文化[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4(07)
- [28].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与改革思考[J]. 科技视界 2014(16)
- [29].园林艺术的特征及与其它门类艺术的关系[J]. 现代园艺 2012(10)
- [30].浅析大观园中的园林艺术[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