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教育公正新解——重构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观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教育学
作者: 金龙
导师: 陆有铨
关键词: 教育公正,公正结构原理,教育制度公正,教育管理公正,教育行为公正,社会转型,公正评价标准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公正是一种价值目标,其价值主体是社会普遍意义上的社会成员。教育公正的价值主体也应该是进入教育系统而成为受教育者的社会成员。教育公正的价值体现为,它能够保障制度化教育的实施方式既促进受教育者的实际发展,又合理地处理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教育实施者之间的教育关系。教育关系的实质是针对受教育者形成的教育伦理关系,这种教育伦理关系是多重的,不仅包含师生之间的人伦关系,还包括教育制度规定、教育行政、学校内部管理、课程安排等一系列教育实施要素同受教育者之间伦理关系和围绕着教育价值分配而产生的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因此,教育公正是一个复杂性概念,它是整个制度化教育实施方式的伦理原则。 传统的教育伦理学把教育公正当作教师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个体公正道德范畴。而当代主流教育公正观把教育公正理解为教育制度公正,即教育制度合理分配教育利益、确定个体教育权利与义务的美德。传统教育观公正只看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之间的人伦关系,忽略了制度化教育实施中教育伦理关系的多重性;而当代主流教育公正观,把教育当作一种社会资源和制度,只看到教育表层上的社会公正问题,忽略了教育实施内部过程中发生的教育特有的公正问题,因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学性格。在当前多元价值文化的背景下,这两种教育公正观无法解释和解决教育行政、学校管理、课程安排上的多元教育需求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面对复杂的教育不公正问题,我们必须从制度化教育的整体角度出发,依据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与教育发展状况,重新建构教育公正内涵。教育公正体系应该包含着教育制度公正、教育管理公正、教育行为公正。 现代伦理学是伴随着传统伦理学的两个学派——目的论与义务论之间的对立斗争中发展过来的。目的论强调结果上的互利性效用,而义务论则强调程序上的公平性。现代伦理学认为效用与公平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并力图建立两者的统一。互利性原理与公平性原理已经成为现代公正的结构性原理。根据两者的优先性关系,不同公正观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教育公正角度来说,互利性原理的基本逻辑是以促进所有个体成员的互利性发展为手段、以促进国家发展为目的。在此,国家发展是共同善,因此,互利性原理又称为共同善原理。公平性原理的基本逻辑是国家发展要以稳定为前提,而教育需求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公平性是稳定的基础。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权利之间的优先性关系,教育公正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受到传统社会的群体本位伦理文化的影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一直被压抑,受教育者沦落为国家发展的工具。这种目的论思想长期支配了新中国的教育实施方式。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得以解放,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获得了确认,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也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多元价值观、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相互冲突的社会背景中,不同的教育需求主体都希望制度化教育实施方式对自己有利。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目标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硬道理,而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需要追求效用,而稳定需要公平。由此,教育实施是否有利于所有受教育者普遍的共同发展、是否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否保障个体受教育者之间的合理的差异性,成为当前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的评价标准;机会平等原则、差别原则、补偿原则成为当前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的基本原则。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研究的基础与框架
第一节 教育公正作为问题域
一、教育实施为何需要公正?
二、当前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的规范性研究的必要性
三、当前社会转型期建立普遍的教育公正观的立足点
第二节 先行研究的考察
一、对国外教育公正观的综合理解
二、对国内研究的评析
三、先行研究的局限与出路、本文研究的具体目标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核心用词的解释
一、研究方法
二、篇章结构
三、核心用词的解释:“公正”与“正义”的区别
第一章 教育公正概念的厘定
第一节 公正的理解
第二节 教育公正的属性
一、教育公正:教育内生的社会公正
二、教育公正是一种分配公正
三、教育公正是教育分配者的美德
第三节 教育公正的本质
一、制度化教育的本质目标:培养国家需要的人
二、公正的本质:实现个体人的价值
三、教育公正的本质:实现所有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
第二章 教育公正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公正的共同善原理
第二节 教育公正的公平性原理
第三节 教育公正的价值取向性
一、教育公正的两个原理之间的互补性关系
二、教育公正的价值取向性
三、影响教育公正的价值取向性的因素
第三章 教育公正的体系
第一节 教育制度公正
一、教育公正论视觉中的教育制度
二、教育制度公正的内涵
第二节 教育管理公正
一、教育公正论视野中的教育管理公正
二、教育管理公正的具体形态
第三节 教育行为公正
一、教育公正论视觉中的教育行为
二、教育行为公正的具体内涵
第四章 当前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的评价标准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的价值取向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含义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伦理实质
三、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当前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的现实标准
一、教育实施是否有利于所有受教育者普遍的共同发展
二、教育实施是否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三、教育实施是否保障个体受教育者之间的合理的差异性
第三节 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的基本原则
一、机会平等原则
二、差别原则
三、补偿原则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09-11
相关论文
- [1].论教育过程公平[D]. 吕星宇.华东师范大学2009
- [2].教学公平研究[D]. 陈云奔.西北师范大学2005
- [3].社会发展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 李建华.中共中央党校2005
- [4].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D]. 康永久.华东师范大学2004
- [5].教育正义论[D]. 周宏芬.南京师范大学2006
- [6].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D]. 曹晶.华东师范大学2007
- [7].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D]. 安晓敏.东北师范大学2008
- [8].教育政策公平性研究[D]. 朱永坤.东北师范大学2008
标签:教育公正论文; 公正结构原理论文; 教育制度公正论文; 教育管理公正论文; 教育行为公正论文; 社会转型论文; 公正评价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