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应用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科学
作者: 蒋淳
导师: 陈峥嵘,姚振均,阎作勤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型原,组织工程软骨,种子细胞,壳聚糖,软骨细胞,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 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的培养方法对附着于三维载体上的骨髓间充干细胞(MSCs)增殖分化能力的作用 方法 对取自4只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经全骨髓法进行分离培养,免疫组化法检测MSCs表面抗原以进行细胞鉴定。随后将细胞置于不同的三维载体上,经过短暂静置培养后,转移入静置培养组和微重力旋转培养组,以相同的培养液进行培养,MTT法观察细胞代谢活力变化,描绘细胞增殖曲线,电镜下观察细胞及载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小结 经过微重力旋转培养,不同载体上的MSCs表现出更强的增殖能力和细胞活性,与载体的结合也更为紧密。 第二部分 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软骨化诱导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培养方法对于附着于三维载体上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成软骨化诱导的影响 方法 将传代至第3~5代的MSCs附着于三维载体壳聚糖上,经过短暂的静置培养后,转移入静置培养组和微重力旋转培养组。各培养组中加入以TGF-β1为主要成份的成软骨诱导剂,经过两周的体外诱导,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软骨细胞特异性产物的表达,以比较不同培养方法对MSCs体外成软骨化的
论文目录:
部分英文缩略语注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部分 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增殖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软骨化诱导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采用体外诱导的BMSCs/壳聚糖复合物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转BMP7基因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与移植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D]. 曲福军.吉林大学2005
- [2].TGF-β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壳聚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D]. 霍建忠.复旦大学2005
- [3].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D]. 孔清泉.四川大学2005
- [4].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维定向诱导和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初步实验研究[D]. 王光辉.四川大学2005
- [5].负载IGF-1及BMP-2的新型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D]. 原泉.中国医科大学2007
- [6].人脂肪干细胞体内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D]. 郭宝锋.吉林大学2008
- [7].以软骨细胞外基质为基础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以及骨软骨复合体的实验研究[D]. 杨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
- [8].应用周期性应力场培养系统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D]. 马益民.南京医科大学2008
- [9].挤压式生物3D打印机初建与仿生细胞分布组织工程软骨体外初步验证[D]. 任翔.第三军医大学2016
- [10].人VEGF165转基因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D]. 王艳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及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陈书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
- [2].模拟微重力对肺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李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3].软骨组织工程载体—关节软骨源性支架的系列研究[D]. 张建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与软骨的实验研究[D]. 赵子义.吉林大学2005
- [5].TGF-β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壳聚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D]. 霍建忠.复旦大学2005
- [6].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D]. 孔清泉.四川大学2005
- [7].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维定向诱导和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初步实验研究[D]. 王光辉.四川大学2005
- [8].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可降解多孔生物陶瓷材料的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研究[D]. 郭希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
- [9].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建造生物性人工软骨[D]. 王常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0
- [10].模拟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制备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 罗飞.第三军医大学2007
标签:转化生长因子论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论文; 型原论文; 组织工程软骨论文; 种子细胞论文; 壳聚糖论文; 软骨细胞论文; 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