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杨树根癌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杨树根癌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杨树根癌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孟凡杰[1](2014)在《杨树根癌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根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杨树幼苗期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幼树的根颈处,轻则影响苗木和幼林的生长,重则造成苗木的死亡,制约了林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本文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简介如下,供生产中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4年02期)
高鹏[2](2013)在《杨树根癌病有效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病部位及症状苗木、幼树及大树均可发病,主要发生于根茎处,也发生在主根、侧根、主干及枝条上。苗木感病后,植株生长缓慢,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引起早期落叶,甚至造成树体死亡。苗木和幼树发病部位多见于主干基部和侧根上。树体受害后,形成大小不定的瘤,肿瘤初为淡黄(本文来源于《天津农林科技》期刊2013年06期)
梁静[3](2007)在《杨树根癌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拮抗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对杨树根癌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且采用室内平板法对杨树根癌病表现拮抗作用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到的菌株最优发酵条件及其活性物质的理化活性进行了测定,为杨树根癌病拮抗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对一些杀菌剂、抗菌素对杨树根癌病菌及筛选的拮抗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室内平板测定,以期对杨树根癌病的化学防治及研制生物源农药的必要性提供指导。从杨树根瘤中筛选出11株具有土壤杆菌菌落特征分离物,通过染色镜检观察均符合致瘤农杆菌特征。通过胡萝卜切片及毛白杨接种试验,只有3株分离物致瘤,可以基本断定为杨树根癌病原菌。从两种土样共分离得细菌23株、真菌11株、放线菌63株,并且采用纸片抑菌圈法分别测定了它们对杨树根癌菌菌株A-2生长的抑制作用。分离出表现拮抗抑活性的细菌菌株8株,占所测定细菌菌株数的26.7%,其中,2株菌株抑菌活性较强(抑菌圈直径为1.5-3.0 cm),6株菌株抑菌活性较低(抑菌圈直径小于1.5 cm)。而11株真菌对病原菌菌株A-2均不表现拮抗作用。采用双层平板法重点对两种杨树根围土样分离出的63株放线菌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共筛选出表现拮抗活性的拮抗菌菌株17株,占所测菌株数的26.9%,其中5株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大于3.0 cm),占总拮抗菌株数的29.5%。同时对本试验室保存的5株拮抗菌菌种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有3株表现较强拮抗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5-3.0 cm)。选取菌株T-S-22为筛选得的最优拮抗菌株,其抑菌圈直径为3.80 cm。确定了菌株T-S-22表现最佳拮抗活性的发酵培养条件:黄豆浸汁发酵培养基(培养基B),28℃,pH值7.0,每250ml叁角瓶装量50ml,摇床转速180 r/min,振荡培养72 h。菌株T-S-22的发酵粗提液对热、酸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高温及强酸碱条件下仍能保持高的抑菌活性。对活性物质的提取试验结果表明,该类次生物质存在于发酵液与菌体之中,既有脂溶性成分,也有水溶性成分。通过乙酸乙酯抽提、旋转蒸发制备的活性物质粗提液经薄层层析(TLC)分析后,共分离出四个组份,组分Ⅰ和组分Ⅱ表现抑菌活性,推测该活性物质为多组分混合物。评价3种杀菌剂和4种抗菌素对杨树根癌病原菌的抑菌能力,并确定杀菌剂对拮抗菌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福美双对根癌病原菌A-2及拮抗菌株T-S-22均有抑制作用;多菌灵仅在4×10~3μg/ml对根癌农杆菌A-2有极微弱的抑制作用;同浓度条件下CuSO_4对杨树根癌病原菌菌株A-2及拮抗菌株T-S-22的抑制作用均最显着,但是继续培养,抑菌圈变小,甚至消失,说明CuSO_4药剂的残效期非常短。4种抗菌素抑菌圈直径与抗生素浓度基本呈正相关,其中,硫酸链霉素对菌株A-22的抑制作用最高,土霉素次之,然后为四环素,农用链霉素最低,用量在0μg/ml-5×10~3μg/ml范围内对菌株A-22没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7-06-10)
张瑞祥,李淑英[4](2003)在《杨树根癌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根癌病在我国分布广,危害较重,主要危害苗木和幼树,新移栽的苗木更易发生,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大面积的树木枯死。 一、症状 幼树和新栽的苗木感病后,生长缓慢植株矮小,严重时叶片枯黄,早落直至死亡。苗木和幼树发病部(本文来源于《农村科技开发》期刊2003年02期)
张锡津[5](1980)在《杨树根癌病的病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根癌病又称冠瘿病,在我国辽宁、河北、北京、山东、河南等地均有发生。北京市东北旺苗圃1979年春出圃的毛白杨大苗,病株率达15.8%;唐山园林局苗圃病株率达70%,严重地影响了杨树育苗及幼林的生长。由于杨树根癌病系我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很有必要搞清病原,以便作为检疫和防治的依据。为此,根据分类上的最主要特征,进行了病原的鉴定工作。(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1980年03期)
杨树根癌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发病部位及症状苗木、幼树及大树均可发病,主要发生于根茎处,也发生在主根、侧根、主干及枝条上。苗木感病后,植株生长缓慢,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引起早期落叶,甚至造成树体死亡。苗木和幼树发病部位多见于主干基部和侧根上。树体受害后,形成大小不定的瘤,肿瘤初为淡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杨树根癌病论文参考文献
[1].王瑞,孟凡杰.杨树根癌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4
[2].高鹏.杨树根癌病有效防治措施[J].天津农林科技.2013
[3].梁静.杨树根癌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拮抗活性的初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4].张瑞祥,李淑英.杨树根癌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技开发.2003
[5].张锡津.杨树根癌病的病原鉴定[J].林业科技通讯.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