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人民医院普外科441700)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169-01
【摘要】目的对比气管切开气道湿化不同方法的效果。方法抽查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管理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各3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间断气道湿化,试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手工方法,突出表现为气道刺激小、不易形成痰痂和肺部感染并发症少等优点,更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气道湿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0月,选择气管切开患者60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6~70岁。试验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1~71岁,机械通气时间在3~15天。
1.2方法
1.2.1试验组遵医嘱配置湿化液(通常用生理盐水60ml,加庆霉素4万单位和1.5%碳酸氢钠溶液60ml交替使用),配置好后将60ml注射器连接延长管和一次性头皮针(8号),排气后将其安装于微量注射泵上,将一次性头皮针扎入呼吸机延长管的橡皮帽,胶布固定,调节泵入速度,以4ml/h开始,根据患者病情调节速度,不超过10ml/h,湿化液沿延长管进入气道。
1.2.2对照组遵医嘱配置湿化液,方法同上。用20ml注射器抽取湿化液,由护理人员手工间断进行气道湿化,每1~2h1次,每次3~5ml,沿气管导管壁在吸气末注入,也可以根据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情况调节间隔时间。
2结果
表1两种气管内湿化方法效果比较
对照组30例中,发生刺激性咳嗽24例(80%)。痰液黏稠Ⅲ度痰液[1](Ⅲ度:重度黏痰痰液外观明显黏稠,玻璃接管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洗干净。)13例(43%),气道损伤[2]6例(20%),痰痂形成7例(23.3%),肺部感染6例(20%)。试验组30例中,发生刺激性咳嗽3例(10%)。痰液黏稠Ⅲ度2例(6.7%),气道损伤1例(3.3%),痰痂形成1例(3.3%),肺部感染1例(3.3%)。两组病例比较,P值均小于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正常情况下,鼻腔、口腔、咽喉部对吸入的气体有一定的湿化作用[3]。气管切开后,吸入气体完全由下呼吸道加温和加湿,当湿化不足的气体进入气道引起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下降,致使分泌物不易排出,很易发生气道痰痂和肺部感染情况。因此人工气道的湿化尤其重要。
传统手工间断气道滴注湿化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气道湿化的需求,但存在缺陷:(1)由护士手工进行间断反复的操作,工作量大,受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2)每次注入气管内湿化液3~5ml,虽然是在吸气末滴入,但也会引起刺激性咳嗽,对照组中有80%患者发生呛咳。(3)由于刺激性呛咳将部分湿化液咳出,影响了湿化的效果。这些因素都导致气道湿化不足,对照组中痰液黏稠Ⅲ度占43%,痰痂形成占23.3%。
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与传统手工气道湿化法比较,其优点在于:(1)微量泵控制湿化液小量匀速进入气管内,不易引起呛咳,患者感觉舒适,试验组仅有10%患者引起刺激性呛咳。(2)气管切开的患者呼吸道内水分蒸发增加,微量泵的持续注入补充了水分的丢失,使气道处于湿化状态,气道内被湿化的分泌物,通过呼吸道纤毛运动,将其运送到气管导管附近,减少吸痰管插入的深度,避免吸痰刺激引起低氧血症及黏膜损伤出血的危险[4]。(3)使用微量泵可以较好地控制湿化液的量,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保证气道湿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以根据痰液粘稠度准确调整湿化液滴入的速度。(4)微量泵的使用有效地达到了气道湿化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有效地预防了痰痂形成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使用微量泵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张波.高和.实用机械通气治疗手册(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520.
[2]乔继红,气管内吸痰致气道粘膜损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2):1492.
[3]王敏丽.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分泌的清除.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23.
[4]陈素萍,谭丽萍.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