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318050
[导语]本文是根据“咬文嚼字”做的一些粗浅的尝试的自我小结,课后学生的普遍感觉是“没想到语言竟有那么多讲究”,“挺有味道的”,感觉“咬文嚼字”乐无穷。但语言教学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长期的积累,一点一点的渗透,潜心的玩味,这是一件很难做但必须要做的事情,唯其如此,才能领略到语言真正的美,才能领略到文学的美。
[关键词]咬文嚼字关注理解品味
语言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语文课应关注学生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咬文嚼字》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咬文嚼字”就是推敲字词运用是否准确,是否精妙。我们都知道,作家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而我们要了解一位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当然也要通过揣摩作家的语言文字去理解、去沟通,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而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所以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笔者从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鉴赏能力出发,以咀嚼语言为中心,尽量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由浅入深、从生活化到专业化、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学习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理解、品味,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精神漫游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和语言的魅力。
一、从生活角度引发关注
例1:商业街上有家女性服饰店,名为“浪漫一身”,是“身”还是“生”?
生讨论后回答:应该是身体的“身”,身上的服饰打扮,而“浪漫一生”,是生活追求,觉得比较适合用在珠宝店、婚妙摄影店。
例2:学校附近有个新楼盘,刚动工,名为“城市花园”,路旁竖了一块巨幅广告牌,上写“绿意怏然”,对不对呢?“
学生讨论后指出:不对。“怏然”是闷闷不乐的样子,应该是“盎然”,生机勃勃的样子。“绿意盎然”是说住在这里可以享受到浓浓的绿意,犹如置身大自然的怀抱。“绿意怏然”,显然是写错了字。如果住在这里是让人闷闷不乐的,谁还买你的房子呢?这个错字可大大地降低了楼盘的品位。
这些生活中的真实的例子,引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学生饶有兴趣了,师生之间“咬文嚼字”的对话氛围自然形成。
二、举课文实例促进理解
例3:《我与地坛》中的“残废”与“残疾”有何区别?先讨论再发言。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残废”的“废”是没用了,这个人“残”了就没有用了,而“残疾”只是说他的身体不好,但未必对社会没有了,比如张海迪,保尔。我们用“残疾”一词,比如残疾人,残疾车,它体现了对人性的尊严的呵护,表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例4:清末,某名将与太平军作战,屡吃败仗,向朝廷奏报,“臣屡战屡败”,幕僚建议为“屡败屡战”,结果,清帝非但没有降罪,反而嘉奖其勇敢。为什么?
学生回答:“屡战屡败”强调每一次都输,显示指挥无能,“屡败屡战”是说虽然每次都输了,但强调的是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例5:我们在初中学过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里面写孔乙己去喝酒,是叫“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可大有嚼头啊!来讨论一下,这词妙在哪里?
学生回答1:把钱“排”出来,是唯恐别人看不见,瞧,我有钱,有些炫耀,摆阔。
学生回答2:孔乙己用“排”的动作,说明他是很宝贝这些钱的,但他又好酒,没办法,“排”字说明他对钱的珍视。
学生回答3:原文中有一句话,孔乙己“是穿长衫的唯一站着喝酒的人”,说他没钱吧,他是“穿长衫”的,比起短帮的好一点,他有钱吧,他是“站着喝酒”的,比不得绅士们坐着喝。可见,这个“排”字用得多么地恰如其分。
这几个例子,有古代的,有当代的,也有已学课文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故事性强,适宜讨论方式,通过“咬文嚼字”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以诗词炼字加深品味
诗歌的语言锤炼要求相当地高,要用最简约最形象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孜孜以求着“语不惊人死不休”。
例6:诗人齐已在写“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前就反复推设过到底是“一枝开”好还是“数枝开”好呢,你们诊断呢?先思考三分钟吧。
生抢答1:“一枝好”。深雪说明冬意正深,春天未到,“一枝”比“数枝”更能表现这一点。
生回答2:“一枝”好。只有一枝静悄悄地绽放,透露了春的气息,多么让人惊喜。
生补充3:“一枝”好。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绝美的画面,深雪洁白无瑕,只有这一枝寒梅独自开放,多么地孤傲,多么地倔强,仿佛一个特写镜头,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例7:现代作家臧克家也曾为一句诗反复琢磨,我们也一起来点评一下。a、黄昏里扇动着归鸦的翅膀。b、黄昏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c、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凭感觉,哪一句写得最好?
生辨析回答1:凭感觉,第3句好。第1句大家都会,太普通了,太写实了,第3句有味道,不一般,但一下子很难说出好在哪里。
生琢磨回答2:“鸦”是“乌鸦”,乌鸦是黑色的,与黄错的天色接近,第3句写出了色彩融合的特点,所以用了“溶”字。
生分析回答3:“还没溶尽”的言下之意是先一点一点在溶,写出了天色越来越暗。它呈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有动态美。
生补充回答4:我补充一点,动态的画面是不是更有想象的空间了呢?
师小结:大家的点评都比较到位。臧克家先生本人对第3句有如下评述,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听。(一分钟后)“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渐不可分,如像乌鸦的翅膀黑色被黄昏溶化。”
课堂上,我们用几个例子来品味语言,明确几点,其一是“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当然,不光是阅读文章,在写文章时,我们更需要推设字词,用最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二是请同学们掌握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比较阅读法。三是希望大家培养一点文学底蕴,在学习中多多留心一些好字好词,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参考文献
[1]朱光潜《咬文嚼字》开明出版社1994年
[2]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