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研究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研究

论文摘要

个人信息是个体特有的能够使自身盖然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程度减少,并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或方式使外界或他人感知或交换的;能区别于外界或他人、征表该个体特征的内容或资料、数据或资讯的总和。随着电子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个人信息的大量收集和利用已成为现时代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内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快捷与便利,但同时也给人们原本安宁的生活带来了现实的威胁或潜在的危险。个人信息频遭泄露、生活隐私常被曝光、人肉搜索的泛滥运用以及个人资料的层层出卖、恶意利用;以致使人们胆战心惊、不时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毫无掩饰的“透明人”被晒在网上、被“裸露”于人间;往日的生活安宁、井然有序已成为时不再来的美好回忆和世外桃源的梦境奢望。让现时代的我们愈来愈难以企及,使得我们个人的生活空间显得有种窒息的难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个人生活质量的日趋下降;甚至危及到个人的名誉、财产、人身乃至生命安全;影响到信息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而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至此,构建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机制日益成为当下社会的重大课题。从立法层面来看,轻重不同的各类侵犯个人信息行为都应当由相应的法律规范来调整和规治;形成由民事法、行政性法和刑事法三个性质的部门法协调统一的有机法律保护机制。至此,对于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民法保护、乃至刑法保护,也就日益成为必要;尤其是作为后盾法、保障法的刑法保护,更是不容忽视。但是,仔细研读我国现行刑法典的452个条文,很难找到以个人信息权为犯罪客体的刑法条文和罪名;就是在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专项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7条,也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基于此,本文以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权的基本理论和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必要性为切入点;具体阐述了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根据和国内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针对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现状的缺陷,参照国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先进立法模式,从“严而不历”刑法结构和“规则功利主义”刑法观的刑法维度出发,提出了部分完善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规范的井底建言,以期对我国刚刚起步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有所益处。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概述。本部分通过对个人信息概念四种学说和其相关概念的对比和分析,提出了笔者针对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及其内容范围;阐述了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及其分类,明确了笔者关于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属于“人格权”的学术立场;进一步从现实侵害、侵害原理和制裁局限、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性的角度阐述了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根据论。本部分从犯罪的人性基础——需要,犯罪本质、刑罚本质和刑法机能,侵害案例以及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潮等方面;来探寻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入罪根据,即其哲学根据、法学根据、社会学根据和实践根据。从刑法理论的角度分析我国对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入罪预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谦抑分析。本部分从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入罪、司法的解释与刑罚的裁量适用和司法动态的程序机制,以及对“人肉搜索”行为的入罪限制方面来探寻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出罪谦抑;以便使我国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立法即防卫了社会又保障了人权,从而实现刑法双赢的这一孜孜追求。第四部分:国内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其分析。本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接着介绍了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欧美和日本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立法模式;着重介绍了堪称个人信息保护领衔之秀的美国以判例法见长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立法模式和德国以成文法为著称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立法模式。以期在二者的对比和鉴别中找到适合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有益之处,以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第五部分: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本部分分析了我国现行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在罪名缺失、保护范围、刑罚配置、追诉方式上以及在犯罪主体范围设置、犯罪行为规定以及其前置性法律制度——《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缺失等方面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从“严而不历”刑法结构和“规则功利主义”刑法观的刑法维度提出了部分完善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规范的管中之见,意趋使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规范尽可能达到“解决冲突”、“定纷止争”的立法目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概述
  • (一) 个人信息的概念和内容
  • (二) 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厘定
  • 1. 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
  • 2. 个人信息与个人资料、个人资讯、个人数据
  • (三)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及其分类
  • 1.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
  • 2. 个人信息权的种类
  • (四)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 1. 个人信息遭受严重侵害
  • 2. 侵害原理和现有制裁方式的局限性
  • 3. 刑法对信息方面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重视程度的不平衡
  • 4. 社会主义法制的体系性所需
  • 二、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根据
  • (一) 哲学根据:犯罪的人性基础——需要
  • (二) 法学根据:犯罪本质、刑罚本质和刑法机能
  • 1. 犯罪本质
  • 2. 刑罚本质
  • 3. 刑法机能
  • (三) 社会学根据:和谐社会和人本思潮
  • (四) 实践根据: 个人信息方面的现实案例
  • 1.2008 年“艳照门”案
  • 2.2008 年“人肉搜索”助纣为虐的河南科技学院周春梅被杀案
  • 3.2009 年的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大学案
  • 4.2009 年“艾滋女”闫德利案
  • 三、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谦抑分析
  • (一)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立法上“入罪化”的谦抑
  • 1. 对国家官员有关公众知政权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限制
  • 2. 对有关刑事犯罪嫌疑人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限制
  • (二)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司法中的刑法谦抑
  • 1.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司法解释中的刑法谦抑
  • 2.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刑罚裁量与适用中的刑法谦抑
  • 3.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司法动态中程序机制的动态去罪化
  • (三) 对“人肉搜索”行为的入罪限制
  • 四、国内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其分析
  • (一) 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其分析
  • (二) 国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其分析
  • 1. 美国
  • 2. 德国
  • 3. 瑞典
  • 4. 奥地利
  • 5. 韩国
  • 6. 英国
  • 7. 法国
  • 8. 日本
  • 五、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 (一) 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缺陷
  • 1. 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过于分散
  • 2. 犯罪罪名的缺失
  • 3. 个人隐私权刑法保护的缺失
  • 4. 《刑法修正案》(七)第7 条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指涉范围较窄
  • 5. 《刑法修正案》(七)第7 条规定的犯罪主体范围较窄
  • 6. “违反国家规定”的限定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缺失相矛盾
  • 7. 犯罪客观行为中对“非法使用”行为方式的遗漏
  • 8. 《刑法修正案》(七)第7 条规定的刑事责任追诉方式不合理
  • 9. 《刑法修正案》(七)第7 条中法定刑设置有违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二) 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完善
  • 1. 整合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刑法资源
  • 2. 设置“非法泄露、获取个人信息罪”罪名
  • 3. 扩大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对象和范围
  • 4. 扩大犯罪主体范围和犯罪行为方式
  • 5. 解决“违反国家规定”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缺失的悖论
  • 6. 规定“以自诉为主、公诉为辅”的追诉原则
  • 7. 完善法定刑的刑罚设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德国刑法典修正视野下的刑事政策与刑法科学关系研究[J]. 中国应用法学 2019(06)
    • [2].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的刑法调控[J]. 法制博览 2020(02)
    • [3].刑法法律地位在司法中运用探究[J]. 法制博览 2020(03)
    • [4].聚众犯罪的情境性特征及刑法规制分析[J]. 法制博览 2020(07)
    • [5].提升刑法工作科学性的措施分析[J]. 法制博览 2020(07)
    • [6].探讨刑法中社会危害性概念之界定[J]. 法制与社会 2020(04)
    • [7].版权法与刑法的衔接——以法益的立法保护为路径[J]. 中国出版 2020(06)
    • [8].刑法的伦理性分析[J]. 法制博览 2020(10)
    • [9].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分析[J]. 法制博览 2020(10)
    • [10].科技风险的刑法焦虑与回应[J].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0(01)
    • [11].预防刑法差异化表现及其本质初探[J].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0(02)
    • [12].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刑法的社会定位及其回归路径[J]. 农家参谋 2020(11)
    • [13].虚拟财产的刑法属性及其保护研究[J]. 法制博览 2020(14)
    • [14].网络刑法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法制博览 2020(19)
    • [15].刑法类型化的规范功能与刑法价值功能[J]. 时代法学 2020(03)
    • [16].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立法保护研究[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17].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交互作用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20(20)
    • [18].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辩证应用[J]. 法制与社会 2020(20)
    • [19].刑法法理之展开范式:逻辑下的“论证”教学[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0].关于经济刑法重构的思考[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1].论刑法目的解释[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0(04)
    • [22].金融创新的刑法禁区[J]. 法制博览 2020(25)
    • [23].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浅析[J]. 法制博览 2019(18)
    • [24].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J]. 法制博览 2019(21)
    • [25].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J]. 法制与社会 2019(33)
    • [26].从平等到对等:刑法平等原则的教义学深入[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20)
    • [27].转型期中国刑法立法的回顾与展望——“历次刑法修正评估与刑法立法科学化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J]. 人民检察 2017(21)
    • [28].公安院校刑法教学模式改革之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8(32)
    • [29].刑法的理性探讨[J]. 中国市场 2016(45)
    • [30].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J]. 法制与社会 2016(32)

    标签:;  ;  ;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