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1)研究新疆胀果甘草抗血栓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使其含量达50%以上,满足中药五类新药要求;2)研制甘草抗血栓滴丸的成型工艺并建立质量标准,为临床前研究提供资料。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效部位的活性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2)在单因素试验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方法;3)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滴丸剂项下的要求制定滴丸的质量标准。结果:1)甘草抗血栓有效部位提取工艺:加水12倍量,提取温度为80℃,提取3次,提取时间分别为4h(2h、1h、1h),合并三次滤液,浓缩至5倍量;2)选择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有效部位,纯化工艺为:提取液以含生药0.2g/ml上样,3BV/h的流速的吸附速率进行吸附。再用3BV水以3BV/h的流速洗脱,洗脱液弃去,然后用30%乙醇溶液以相同的流速洗脱。含量达63.19%,满足中药五类新药的要求;3)滴丸的成型工艺条件:基质为PEG4000和PEG6000的混合基质,比例为1.3:1,药粉:混合基质为1:2.5,药液温度为90℃,滴口内外径2.5/3.0mm,采用二甲基硅油为冷凝剂,采用梯度冷却,冷却温度分布为:20~15℃,15~10℃,10~3℃,滴距8cm,滴速35d/min的条件下进行滴制;4)质量标准研究:甘草抗血栓滴丸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分别为152.51mg/g和40.40mg/g,滴丸的丸重为45.4mg,溶散时限为9.5min。结论:1)实验结果证明甘草抗血栓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及甘草抗血栓滴丸的成型工艺合理、可行;2)建立的甘草抗血栓滴丸质量标准方法可控性强、专属性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药滴丸研究进展[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12)
- [2].我院2014-2015年麝香通心滴丸的用药合理性评价[J]. 中国药房 2017(23)
- [3].国内实验用滴丸机研究综述[J]. 新经济 2016(Z1)
- [4].参橘止咳滴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和最大耐受量实验[J]. 西部中医药 2015(02)
- [5].藿胆滴丸联合头孢米诺治疗急性化脓性鼻窦炎58例疗效观察[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6].咽立爽口含滴丸治疗慢性咽炎的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5(20)
- [7].黄芩苷滴丸的制备及含量测定[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10)
- [8].治疗妇女痛经 试试玄归滴丸[J]. 现代养生 2017(19)
- [9].朱日很滴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MMP-9表达量的影响[J]. 西北药学杂志 2020(03)
- [10].舒脑欣滴丸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23)
- [11].心脑苏滴丸制备工艺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2)
- [12].三十烷醇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7(27)
- [13].益心酮滴丸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34)
- [14].麝香通心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作用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09)
- [15].清火栀麦滴丸制备及其检查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05)
- [16].选奇滴丸抗缺氧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5(02)
- [17].治咳川贝枇杷滴丸辅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7)
- [18].明眸滴丸制备工艺研究[J]. 中国药业 2015(15)
- [19].天舒滴丸对麻醉犬颅内循环的影响[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9)
- [20].中药滴丸:个头小,效用高[J]. 家庭医药 2013(10)
- [21].川丹滴丸的成型工艺与优化[J]. 中医学报 2014(11)
- [22].缓释滴丸研究概况[J]. 药学研究 2013(07)
- [23].治咳川贝枇杷滴丸疗效分析70例[J]. 继续医学教育 2013(09)
- [24].治咳川贝枇杷滴丸佐治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J]. 继续医学教育 2013(09)
- [25].现代中药表征技术在芪天滴丸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J]. 中成药 2011(12)
- [26].治咳川贝枇杷滴丸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作用[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04)
- [27].大型中药滴丸机生产线的创新特色[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3)
- [28].利福平滴眼液滴丸基质的组成和溶散时限的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29].淫羊藿苷口含滴丸制备工艺[J]. 广州化工 2020(17)
- [30].蒙药朱日很滴丸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