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军(古交市中医医院030200)
慢性胃炎是内科的常见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隐痛,胀痛,烧灼样疼痛并伴有憋胀,纳呆和泛酸等,是一种因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症状缺乏特异性,一般无节律性,主要是以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为诊断标准。笔者从2010年3月—2011年5月以自拟增效桂枝加勺药汤为基础方在门诊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治疗病例中凡是符合以下要求的纳入诊疗标准:1按照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2具有慢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的1项或2项以上的症状;3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治疗观察病例47例,均为我科门诊治疗病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9.5岁;病程从半年到8年不等。
治疗方法
自拟增效桂枝加芍药汤为药物基本方:桂枝9克,白芍18克,陈皮9克,厚朴9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7枚。每日1剂,水煎400毫升,温分3服。
随症加减:脾气虚弱者加黄芪15克,太子参20克,畏寒怕凉加炙附子15克(先煎30分钟),寒气犯胃加高良姜9克,香附9克,荜拨9克,泛酸,嘈杂疼痛者加段瓦楞子15克或乌贼骨15克,左金丸,腹胀加金铃子9克,槟榔15克,呕吐清水者加陈皮9克,半夏12克,吴茱萸9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5克,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胃脘痛临床表现的症状消失,停药后随访一年未复发。有效:胃脘痛临床表现的症状消失,一年内胃脘部偶有不适,经在次治疗后症状消失。无效:胃脘痛及其它伴随症状无改善。
结果:治疗组47例,痊愈38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5.7%,1年随访观察复发7例,复发率为14.9%,无效2人,无效率为4.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2岁,因工作单位流动,常年在外不能定时饮食,寒热不忌,暴饮暴食。于五年前在饮食后出现胃部隐痛不适,经局部热敷和喝热水后缓解,以后每进凉食或吃硬物后,引起胃脘部不适伴疼痛,于今来诊。现症:体形偏廋,面色不华,胃脘部疼痛憋胀,吸烟后泛酸不适感加重,纳食减少,胃脘部喜温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溏而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缓。有吸烟嗜好。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拟方:桂枝9克,白芍18克,黄芪15克,太子参20克,陈皮9克,厚朴9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煅瓦楞子30克,炙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7枚。5剂,1剂/日,水煎400毫升,温分三服饮。复诊:症状较前改善,饮食欠佳,形寒怕凉,效不更方加炙附子15克(先煎30分钟),焦三仙各15克。以后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治疗,继续调理治疗三周后停药,临床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体会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规律的饮食及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是导致慢性胃炎发病率提高的一大主要因素。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饥饱失常或情志不畅,均可引起脾胃受损。过食生冷,久病寒化,极易导致胃阳被遏,脾胃生化乏源,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自从中生。胃失和降,脾失运化和升散,而引发胃脘痛。临床治疗着重于疏通气机,六腑以通为用,使脾胃的生理功能上下畅通无阻,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应入则入,该出则出,则寒热自除,阴阳调和。故而临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区分,治疗上有温清补泻之别,治疗主线仍就是以调其升降,开其郁滞为处方的宗旨。《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劳者温之”。本方中桂枝辛甘化阳,白芍(苦酸,微寒)酸甘化阴,大剂量应用可缓急止痛,为本方的物质基础。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合白芍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正是针对腹痛而设,共成温阳和阴,缓解腹痛之妙用。陈皮性辛温理气开胃,厚朴下气除满,炒白术健脾,三者相合能补能消,升降有序,补不留滞,消不伤正,补中焦以生气血。茯苓健脾益气,能助脾运化水湿而达到健脾的目的。姜枣相配能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益胃健脾。《内经》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以甘,辛甘相伍,脾胃健而荣卫通,气血旺则周流全身,如环无端,守恒于阴阳及五行学说,故以姜枣为使也。本方师从先哲,以张仲景辩证论治思想为指导。本病虽然表现病位在胃脘,实质上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注重区别病性之寒热虚实,病位之偏重不同,方能施治有效。只要临床辩证得法,往往屡获疗效且性味平和,更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