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作者: 李曼
导师: 郑丕谔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增长理论,协调与持续,预测,发展战略,对策建议
文献来源: 天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论文应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些理论,借助实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灰色预测方法、回归分析方法和C—D生产函数方法)模拟区域经济现象变动的轨迹,指出京津冀一体化是外部和内部的共同需求;此外,从要素禀赋论出发,指出京津冀存在着生产要素联合的优势、三地正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等。目的在于促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现三地间资源的相互流动,起到有效配置资源的效果等等。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是界定有关的基本概念,明确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部联系等。第二章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理论及其评析。论述了增长极理论、平衡与非平衡增长理论、城市群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为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按着理论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为京津冀区域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是对京津冀区域经济条件与环境进行分析。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性、必然性、可行性及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贸易开放、资源和环境等要素分析。第四章对京津冀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包括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主导产业的选择与调整、资本投资与技术进步,以及区域内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分析和预期。最后,提出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总之,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京津冀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观点,并从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对区域的经济条件和资源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了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现实性和重要性。(2)从五个方面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系统预测,包括京津冀人口规模与结构、京津冀区域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京津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京津冀区域资本投资与技术进步、京津冀区域协调持续发展趋势预测。(3)界定了京津冀各区域的功能定位,提出全面系统的大城市发展政策体系和环境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的对策建议。(4)提出三极并举、四条产业带并重,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对策。运用聚类分析,把京津冀一体化的增长极定为三类:第一增长极是北京,第二是天津,第三是河北的石家庄和唐山,这三点的经济扩散效应基本能辐射到京津冀整个地区。同时重点谋划京津唐、京津廊、京保廊和京张承四条产业带,以产业带的发展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优化三地产业结构,整合各种资源具有重要作用。(5)采用丁伯根C—D生产函数测算京津冀区域的技术进步,发现资本的产出弹性为正值,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负值。二者之和接近于1,表明正处于近似规模报酬不变阶段。从技术进步测度结果看,技术进步的速度并不平稳,相差较大,而资本的贡献率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而确定了整个社会正处于由资本密集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阶段,解决了京津冀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定位问题。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理论及其评析
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4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经济条件与环境分析
3.1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现实性与可行性
3.2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人口因素分析
3.3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生产要素因素分析
3.4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结构因素分析
3.5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资源和环境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预测
4.1 京津冀区域人口规模与结构预期
4.2 京津冀区域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预期
4.3 京津冀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结构调整预期
4.4 京津冀区域资本投资与技术进步预期
4.5 京津冀区域协调持续发展预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平台
5.2 构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平台
5.3 京津冀地区人口与发展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5.4 构建京津冀创业带
5.5 要素合理配置与流动
5.6 城市规划与城镇布局一体化
5.7 京津冀区域功能科学定位
5.8 本章小结
结束语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对策建议
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7-10
参考文献
- [1].京津冀区域环境风险分析与协同控制研究[D]. 田佩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
- [2].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统计研究[D]. 李晓欣.天津财经大学2015
- [3].哲学视域下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D]. 孙洪磊.中共中央党校2014
- [4].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 窦宗军.天津大学2007
- [5].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效应与机制研究[D]. 鲁继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 [6].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河北省经济策略研究[D]. 连季婷.东北财经大学2015
- [7].京津冀产业转移效应研究[D]. 于可慧.北京科技大学2018
- [8].区域冲突与合作及制度创新研究[D]. 吕翔.南开大学2014
- [9].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 张凯.华中科技大学2007
- [10].京津冀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研究[D]. 王浩宇.北京邮电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