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业生态工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区小流域治理,施工,管理
农业生态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徐波,张杏微,董伟峰[1](2019)在《浅谈两单江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两单江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为例,对山区小流域工程的主要内容、施工组织及附属项目进行了简介,可以为浙东地区的山区小流域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7-05)
李玥,王继军,刘普灵,成思敏,李茂森[2](2018)在《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研究滞后的现实,在构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表征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耦合度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同性及相关问题,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关系划分为4个阶段:(Ⅰ)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Ⅱ)相悖阶段,(Ⅲ)无序失衡阶段,(Ⅳ)抑制发展阶段。其中阶段Ⅲ只是理论结果,在实际政策约束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下一般不会出现;而阶段Ⅱ和阶段Ⅳ可能会短期出现。以安塞县为例,系统分析了不同阶段协同性演变过程:1995—2014年,安塞县先后经历了相悖阶段和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的下降时期。基于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林种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退耕林分质量,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发展。(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周春亲[3](2017)在《夏县格瑞特农业生态园节水灌溉工程施工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夏县格瑞特农业生态园灌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水源工程进行了优化布局,对管网工程、机房工程进行了科学规划设计,对施工方法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并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以确保该园区高效节水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程完工后,既保障了园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促进了夏县酿酒葡萄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利》期刊2017年10期)
张良[4](2017)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减缓对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巨大影响,并且在受到破坏后日后恢复难度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都比较重视,在道路工程建设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为此针对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办法、途径、以及景观生态办法等,提出以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7年03期)
高彦鹏[5](2017)在《水利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十分显着。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水利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技术》期刊2017年11期)
王家平,李鲁华,刘建国,张伟,王江丽[6](2017)在《《农业生态工程》教学现状及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农科类高校进行《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的现状,阐释了《农业生态工程》教学中授课内容的改变,总结出讲授《农业生态工程》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最后通过对《农业生态工程》教学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更好地开展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7年15期)
刘鑫朋,王凡,唐运秋[7](2016)在《浅析农业生态中应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主要是通过专业的工程技术,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环境因素进行调节和控制,为作物以及动物的生长创造出一个最佳的外部环境,从而改变传统农业过分依赖自然环境的不足,减少不利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农业生态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6年12期)
宋旭,王涛,魏春林[8](2016)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农业生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通过工程手段有效地调控动植物生产中的温、光、水、气等环境因素,创造最优的生长发育环境,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的被动性,有效避免不利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优势,探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农业生态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6年07期)
赵竑绯,郭肖颖,崔珺,徐文静,王斌[9](2016)在《渠道化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半自然半人工的复合生态系统,受人类的活动影响较大。在中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渠道化农田水利建设的推广和应用,引起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笔者采用现场调查、野外实验和实验室检测分析的方法,从渠道对其不同距离(远、中、近)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不同类别渠道对水样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类别渠道对其所在生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渠道所在区域土壤铵态氮及硝态氮呈现一致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夏高冬低,而有效磷呈无规律性;渠道周边土壤铵态氮含量:中>远≈近;硝态氮为:近<中<远;(2)渠道的形态结构对生物多样性有显着的影响,各渠道动植物种类均呈现特征为:土渠>水泥渠。土渠对生境的影响较小,并且还有较好的"生物廊道"作用,有利于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及能量流动;(3)土渠对农业污染物净化能力明显高于水泥渠,通过对渠道内污染物含量的监测分析,土渠的截留净化效果优于水泥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05期)
汪阳洁,姜志德,王继军[10](2015)在《基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的退耕还林工程影响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黄土丘陵退耕区米脂、安塞和吴起叁县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测算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对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退耕区生态资源与农业生产耦合处于一种中度协调发展态势,并没有实现完全匹配与协调发展;2)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有序耦合产生了抑制作用,表现为退耕还林对农户生产结构调整激励不足.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有必要考虑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农户建立与生态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协调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考虑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纳入退耕还林工程,以提高生态脆弱区的适应能力.该研究为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12期)
农业生态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研究滞后的现实,在构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表征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耦合度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同性及相关问题,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关系划分为4个阶段:(Ⅰ)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Ⅱ)相悖阶段,(Ⅲ)无序失衡阶段,(Ⅳ)抑制发展阶段。其中阶段Ⅲ只是理论结果,在实际政策约束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下一般不会出现;而阶段Ⅱ和阶段Ⅳ可能会短期出现。以安塞县为例,系统分析了不同阶段协同性演变过程:1995—2014年,安塞县先后经历了相悖阶段和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的下降时期。基于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林种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退耕林分质量,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业生态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徐波,张杏微,董伟峰.浅谈两单江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C].2019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2].李玥,王继军,刘普灵,成思敏,李茂森.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8
[3].周春亲.夏县格瑞特农业生态园节水灌溉工程施工设计[J].山西水利.2017
[4].张良.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减缓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
[5].高彦鹏.水利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7
[6].王家平,李鲁华,刘建国,张伟,王江丽.《农业生态工程》教学现状及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7
[7].刘鑫朋,王凡,唐运秋.浅析农业生态中应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J].南方农机.2016
[8].宋旭,王涛,魏春林.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农业生态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6
[9].赵竑绯,郭肖颖,崔珺,徐文静,王斌.渠道化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
[10].汪阳洁,姜志德,王继军.基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的退耕还林工程影响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