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在佛经汉译中的特殊意义探讨

“臭”在佛经汉译中的特殊意义探讨

一、汉译佛经中“臭秽”的特殊意义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梁玲君[1](2021)在《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佛医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隋唐五代是是佛医学的形成时期。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和其他诸多相关文献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系统而较为全面的整理与研究,以客观呈现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探寻佛医学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梳理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的发展传承脉络,发掘佛医有效的治疗方法,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方法本论文通过将隋唐五代佛医学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史学等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系统性地整理与研究。从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史的有关着作,了解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明晰该历史时期佛医学发展的背景。搜集《大正新修大藏经》中隋唐五代时期翻译的佛经医药文献,和《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等史志书目,以及该时期与佛医相关的中医文献,不断挖掘并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佛经医药、佛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医僧的医事活动,以此来客观评价佛医学在隋唐五代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历史地位。内容绪论部分,首先对佛医学定义进行介绍,阐明佛医学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其源流演变包括两大脉络,分别为佛经医药和中国佛医。然后对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进行界定,说明本论文研究的范畴。最后对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类型进行分类介绍。第一部分,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背景。其中,隋前佛医学发展状况,说明了汉魏六朝佛医学的发展为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对佛医学的影响,则反映出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的发展为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第二部分,通过对隋唐五代汉译佛经中的医药文献进行研究,从基础理论、诊断、治法、方药、治疗方法以及养生保健、医德规范等方面分析和论述隋唐五代时期佛经医药的学术思想和诊疗,以勾勒该历史时期佛经医药的发展面貌,深入地理解佛经医药丰富的内涵。文中进一步指出佛经医药具有鲜明的佛医特色,并归纳出其特点。第三部分,通过佛经、史志书目、笔记小说、中医学等中关于医僧的记载,分析该时期医僧分为本土医僧和来华医僧两部分,说明当时本土医僧占据主要位置。并且进一步分析该时期医学的医事活动,将医僧的医事活动分为行医治病、着书立说、瞻病施药、药事活动和传播医学五部分,通过这些分析以突显医僧在佛医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四、第五部分,主要是从医学、诊疗、养生等角度,论述佛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质上包含了对佛医学两个即佛经医药和中国佛医影响关系的探讨和分析,反映出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大众对其接受程度,呈现出佛医学如何与中医学结合的状况和程度,以说明隋唐五代佛医学重要的历史地位。通过这两部分的研究,也说明隋唐五代佛医学既包括对古印度佛经医药的发展,又涉及对中医学的借鉴与创新,进一步说明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是两种思想文明碰撞的结晶。第六部分,主要是通过前面五部分的研究,总结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的特点,将其概括为三点,分别是:佛经医药特色鲜明,且呈现出中印医学交融的现象,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佛经医药的比重呈降低趋势;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已经形成。结论通过以上研究过程,隋唐五代佛医学丰富的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的探讨,突出了历史时期佛医学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更好地帮助理解佛医学理论以及更好地指导医学临床实践有现实价值。通过佛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说明佛医与中医之间深厚的渊源。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的特点,理清了这一时期佛医学的发展脉络为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中国佛医占主导。佛医学的本土化、世俗化和医学分科现象,说明该时期佛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高度。该时期佛医学既全面总结了汉魏六朝佛医学的成就,又为宋朝佛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好了铺垫。

余新华[2](2020)在《《法华经》佛缘双音复合词语义构成研究》文中指出在佛经传入中土过程中,除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不断被加强,中土的语言也随之产生变化,中土的词汇系统反应较为明显。《法华经》作为佛教极重要的经典之一,为社会各层面带来的影响也较大。经过对《法华经》不同版本的初步对比,确定姚秦鸠摩罗什译着《妙法莲华经》作为研究对象。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考察后发现,该部文献中252个佛缘双音复合词有较高研究价值。为保证研究的全面和有效,选取静态变化和动态变化作为探讨方向,研究佛缘词语的语义构成,探察其中蕴含的学术作用和实用价值。从静态变化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佛缘双音复合词的语义结构模式。参考王宁先生在分析双音复合词语义结构模式中的相关理论,通过考察所有佛缘词语中语素的意义,从直接生成式、半直接生成式和非直接生成式三种语义结构模式的角度分别阐释所筛选的佛缘双音复合词,形成对佛缘词语语义结构模式的完整认识,并结合词语梵汉对应关系,总结它们的语义在静态层面呈现的特征。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佛缘双音复合词的语义变化类型和途径。一部分词语一直被使用,并延续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主要表现为词语产生新义。从形成原因方面,分析影响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包括词义沾染、表达力更新和加强、语言内部系统不平衡性引起的词义体系调整等内在因素和社会发展、人际交流、跨文化的语言接触等外在因素。从语义变化方式方面,即俗解异构三种方式的视角和引申视角,分析佛缘词语新义形成机制。另一部分词语受同义词场中的激烈竞争、构词语素变化、语义羡余、特定语境消失、表达习惯和心理的选择、不被接受的类推等因素限制,消失在词汇发展的长河中,未能被沿用到现代汉语中。从辞书编纂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佛缘双音复合词对《汉语大词典》修订的参考作用。《大词典》是一部影响极大的辞书汇编,但也存在不足,需要在学术研究基础上不断完善。虽然从本佛经语料中摘录的佛缘词语数量不多,但其价值不容忽视:一是补充词语的源头语,即梵语,完善《大词典》的词条,便于梵汉对勘研究;二是增补部分词语的义项,完善《大词典》的释义,便于词语意义演变系统完整性的考察;三是提前部分词条的书证用例或补充部分词条的佛教文献语料,完善《大词典》的书证,有助于保持辞书的严谨性和包容性。

邬丽娟[3](2020)在《《经律异相》所引《十诵律》与其原经异文研究》文中认为《经律异相》是我国成部现存最早的一部佛教类书,书中引经据典,节録了各类佛教文献,并在每一则故事中都注明节録的出处,爲核查原典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鲜有人从所出原经的角度展开研究。在所引用的律藏文献中,《十诵律》出现的频率很高,与之相对应的内容约有七万字,异文语料数量可观。而且两部佛经的语言口语化程度都很高,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加之学界历来对律藏文献缺少关注,多从戒律内容等层面挖掘其文化价值,忽视了《十诵律》的语言价值,因而对两经展开异文研究还是颇有意义的。本论文在梳理两经异文的基础上,利用平行语料库建设与信息检索法、比较研究法、本证与旁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异文语料作了较爲全面的考察,主要分爲四个章节展开论述。前三章从字词、句子、语篇的角度来探讨异文语料。第一章字词类异文是从字与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字用性异文主要是异体字、古今字、)误字;词用性异文主要是同义性异文和音译性异文。第二章句子类异文探讨类书在1録原经时对句子所做的改动。在句法成分上,以省略爲主,也有部分是增加。在句法结构上,改变了原经的谓语结构,还出现了一些特殊形式的对应。在句类上,以陈述句对应原经的居多。第三章语篇性异文是首次从语篇的角度去研究异文语料,发现《经律异相》综合运用了选择、删改、概括的原则对原经语篇的组织结构、语义内容进行处理。最後一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探讨了两经异文研究的价值,考释了部分词语,系联同源词,校正数例句读疏失,判定校勘是非,并挖掘了诸类异文中凸显出来的文化内涵。

袁蜜[4](2019)在《《楞严经》虚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楞严经》为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典籍,它对中国佛教之禅、净、律、密都有着广泛且深刻的影响。《楞严经》为唐代中叶的印度沙门般剌蜜帝大师所译,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随后流传至日本、韩国,后经唐代着名佛经目录学家智升将其收入《开元释教录》中。“《楞严经》以禅定修习之见、修、行、果为框架,以首楞严大定为中心,系统讲述了见地抉择、禅修法门、菩萨阶位以及七趣因果和五十阴魔等佛法大义,其禅观体系组织得十分严密巧妙,义理宏深,内容丰富,一经在手,见修齐备。”1因而被中国佛学院选入“佛教十三经”之列,并与《法华经》《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该经作为一部中古佛经的代表,经文内容多是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因此口语性较强,具有十分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本文选取该经中的虚词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今人更好地理解《楞严经》的经义,发掘其深刻的内在意蕴和语言价值。另一方面也对中古时期汉语虚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楞严经》中的虚词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对该经中的整个虚词系统作全面而深入的描写,进而总结其规律和特点。其虚词系统按照虚词类别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七类,其中包括单音虚词和复音虚词。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楞严经》的内容和译者情况,《楞严经》的版本和注疏,《楞严经》的研究现状、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采用共时描写和数量统计的方法对各类虚词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首先按照音节数量将《楞严经》中的虚词分为单音和复音两大类,进而划分各小类。单音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复音虚词包括代词、副词、连词。在分类的基础上,依次对各类虚词在经文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描写。最后在每一类虚词下面进行小结,归纳总结各类虚词的使用特点。

施晓风[5](2018)在《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古汉语研究越来越深入,汉译佛经语言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选取的四部譬喻经包括《旧杂譬喻经》、《撰集百缘经》、《贤愚经》和《杂宝藏经》四部譬喻类经书,时代跨度魏晋南北朝,地域上兼顾南北方,对每部经书中的同义并列组合进行穷尽性列举,由于有的并未固定成词,因此无法统称为同义复词,为了称述方便,暂统称同义并列组合,但有关研究主要还是以双音节的同义复词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的鼎盛时期,选取此期有代表性的译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词汇方面细致深入的研究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需要,也是整个汉语词汇史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之一。文章首先从造词法和构词法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方面看同义复词的产生,从汉语词汇复音化入手,总结了学者们提出的有关复音化原因和同义复词产生原因的诸多观点,对这种词形有一个总体认识,进而提出本文判定同义复词的标准。由于受到汉语韵律化以及华夏民族尚偶心理和文化的影响,译经中大量使用双音节词与四字句式等,这为同义并列组合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再对译经同义复词的概貌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静态描写,针对新见于译经中的同义复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发现译经自创新词的比例并不高,且极少沿用,而更多的是采用了在中土文献中既已出现过的同义复词,这就打破了学者们一直所认为的译经语言词汇对汉语形成了巨大冲击,对汉语双音化有很大推动作用以及很重要的影响等言论,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汉语自身发展的强劲内动力。之后展开的对同义并列组合现象的多层面研究,主要围绕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两方面进行,得到一些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结论。最后对当代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进行中古词汇研究的语料补正,《汉语大词典》对于四大譬喻经中所用许多词语的收释情况从释义不确、词目失收、义项缺失等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最后对同义复词释义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对于《大词典》在同义复词收释方面错误的考证希望对《大词典》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一个专题参考。有关同义并列组合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方面的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和重点内容,结构方面主要例举了四部譬喻经中的三音节同义连用情况,例举了四字句的构成方式和双音节同素异序词的相关情况。语义方面,与同义复词这一词汇形式紧密相连的是词义感染现象,也叫组合同化、相因生义等,在词义研究领域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承认,我们结合“赴救”、“赏募”和“典藏”三个词义感染现象从认知语言学的生成整体论角度出发,分析总结出组合同化产生的原因与汉语双音化有紧密的联系,受到小语境的影响,进而对其与词义引申的联系和区别,与缩略的同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词义感染是以语义整体性和形式省略为两大前提条件的,是共时语义演变,与引申义的历时性不同,而缩略只有形式上的省略,词义没有变化。基于对词义感染现象的研究,我们还发现“敬”在佛经语言中,其语义发展有内向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很可能对程朱提出的持敬论有一定的影响,在儒家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文化层面对儒佛关系的一种探讨。最后在对同义复词词汇化的探讨中,与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同义复词进行对比,提出了语义融合度对同义复词词汇化程度的重要决定性作用,构词语素的常用义突显,以及在特定语用场合的不可替代性也对同义复词是否稳固有很大的影响。

元文广[6](2019)在《汉译佛典譬喻故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譬喻故事作为佛经的重要组成内容,它本是佛说法的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工具,它根本的价值是帮助人们理解佛理。但是譬喻故事在实现它辅助佛法宣扬根本价值的同时,也附带产生了其它方面的价值,因此,汉译佛典譬喻故事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文章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汉译佛典譬喻故事进行研究。第一,譬喻故事的嵌套叙事与结构。首先,譬喻故事的嵌套叙事。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佛经文本是一个叙事性文本,在这个叙事文本中,阿难或优婆离所讲述佛说法故事是框架叙事。在这个框架叙事中譬喻故事是嵌入佛说法故事之中的一个嵌套叙事。在这个叙事文本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叙事是通过主题的类比联系到一起的。其次,譬喻故事的二元结构。譬喻故事作为佛经叙事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将其视为是构成佛经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由故事和佛理构成。然而构成譬喻故事的这两个部分,从表面上看存在表达方式的对立关系,即故事的具体生动与佛理的复杂抽象对立,像这样的两个表达方式对立的部分,在深层却以主题的类比关系建立联系。第二,譬喻故事与佛教业报思想。譬喻故事中塑造了许多丑陋、粗俗的人物形象。譬喻故事刻意丑化人物,不是审美的考虑,而是佛教教义宣扬的需要,佛教把个人的美与丑与前世之“业”建立联系,认为前世恶业越多,此生就越丑陋,因此,譬喻故事人物形象丑化是佛教用来宣扬善恶轮回果报等佛教思想的。第三,譬喻故事与古印度财富继承制度。佛经中用来比附佛理的譬喻故事,有一些涉及到财产的继承问题,因此,这些譬喻故事对于认识古印度社会的财产继承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具有《摩奴法典》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对譬喻故事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四点认识:一、女性因地位低下,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二、只有男子是唯一的财产继承者,并且男子在财富继承上呈现出一种平等、公平的继承原则;三、对于没有男子继承的家庭,财富将收入官府,即归国王所有;四、在无子,财富尽归国王所有的法律制度下,人们对男子的渴望主要是出于对自己生前财富继承的考虑。第四,譬喻故事对佛经文献研究的意义。佛典文献是中国古代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佛典文献本身存在许多问题,如佛典文献的疑伪经、抄经问题,校勘问题,散佚文献的辑佚问题等等。在对佛典文献进行文献学研究时,譬喻故事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角度。因为譬喻故事作为佛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在佛经中反复出现,而且还被大量结集成书,因此,这些不同佛经中的同一故事对佛典文献的疑伪、抄录、校勘以及辑佚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五,譬喻故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首先,譬喻故事对中国故事的影响。在中印文学中存在着一些非常相似的故事,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相似型故事极为困惑,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有些相似型故事,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的时间比在翻译佛经中出现的时间要早,这一现象使得人们将相似的原因归结为不同文化平行发展的结果。然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平行发展只能存在于简单的故事中,而在情节复杂的故事中很难实现。另外,从中印相似型故事出现的时间来看,大都出现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此可以得出,中国许多此类故事很有可能是受佛教故事的影响。其次,譬喻故事对中国人兽对话型叙事的影响。先秦动物叙事分客观写实型叙事和人格化叙事两种,其中人格化叙事较有特色。但在先秦动物叙事中,动物作人言,与人对话型叙事极为罕见。但从魏晋开始,动物作人言,与人对话型叙事大量出现于各种文学典籍。文章认为魏晋以后,中国典籍中出现的动物与人对话型叙事,不是中国动物叙事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受佛教譬喻故事中人兽对话型叙事影响而产生的。

王继红[7](2016)在《从梵汉对勘看“所有”全称统指与任指用法的差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称量化限定词"所有"具有统指与任指的差别。全称统指,意为"一切,全部",总括一定范围内事物的全部。这是"所有"的主要用法。全称任指,相当于"任何",通过对单一个体的任指陈述实现全称数量限定,泛指客观存在的某种事物的全部,而没有范围的限制。"所有"的这种用法出现频率较低。从梵汉对勘可知,中古译经中的"所有"已经具有统指与任指的差别,二者在梵文原典中有着不同的对应情况。佛经翻译发生的梵汉语言接触导致汉语全称量化表达新词汇与新构式的获得。

李振东[8](2016)在《《太平经》与东汉佛典复音词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道教典籍《太平经》和东汉佛典是东汉时期重要的宗教文献,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对于探索汉语史发展的轨迹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取《太平经》和东汉佛典中的复音词进行对比研究。在借鉴前修时贤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尝试从语义融合角度界定出分类的标准,重点对两种语料中的联合、偏正、支配式复音词、联绵词、叠音词进行比较研究。讨论了同素异构、反义联合、反义偏指等类型复音词,并从语义角度进行细化分类,进而对其形成原因作了初步探讨。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探讨了《太平经》和东汉译经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对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在编纂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同时对《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方式提出建议。本文只是对研究中的某个小问题作了初步的尝试,希望能够为促进道教和佛教典籍语言的研究提供些参考。

王艳红[9](2015)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中双音节新词新义研究》文中认为《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以下简称《五分律》)是一部汉译佛典,是佛教戒律中的经典之作。该经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宋名僧佛驮什和竺道生等人共译,初为三十四卷,现行本共计三十卷。此律采用文学故事的形式来表现佛教戒律的内容、缘起以及制定过程、具体实施等方面的细节,语言通俗易懂,口语性强,是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的宝贵材料。本文以《五分律》中的双音节新词新义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考察其双音节新词新义及其词性特征、构成方式和新义的演变途径,进而探寻《五分律》中双音节新词的特点和新义的演变特点。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如下:第一部分:《五分律》中双音节新词研究。首先,本文对新词语的划分标准做了界定,并说明该文中新词的界定原则;其次,本文从意义、结构、语法等几个方面对双音词进行了界定;最后,本文用例子说明《五分律》中为《大词典》所失收的词、《五分律》中为《大词典》所晚收的词。第二部分:《五分律》中的双音节词新义。首先,本文在新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新义;其次,本文用例子说明《五分律》中为《大词典》所失收的义项、《五分律》中为《大词典》所晚收的义项。第三部分:《五分律》中双音节新词的词性特征和新义的演变途径的研究。本文不仅研究新词的词性特征,而且研究新词的构成方式。同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角度研究了新义的演变途径。通过对《五分律》中双音节新词新义以及使用情况的研究,笔者发现了如下几条规律:1.从词性上看,《五分律》双音节新词新义中,双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名词在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2.从词的结构特点来看,由于佛经属于藏外文献,外来词中的音译词绝大部分是单纯词。因此,跟同时代的传统文献相比,该经出现的双音节新词中,单纯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在合成词中,又以复合式中的联合型、偏正型和动宾型为主。3.从语体色彩来看,口语词的使用在该经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4.从词汇的产生渠道来看,外来词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5.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上看,隐喻和转喻在汉语词义引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将力争对中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增砖添瓦,并试图对辞书的编篆贡献绵薄之力。

王继红[10](2014)在《从梵汉对勘看“所有”全称统指与任指用法的差别》文中研究说明全称量化限定词"所有"具有统指与任指的差别。全称统指,意为"一切,全部",总括一定范围内事物的全部。这是"所有"的主要用法。全称任指,相当于"任何",通过对单一个体的任指陈述实现全称数量限定,泛指客观存在的某种事物的全部,而没有范围的限制。"所有"的这种用法出现频率较低。从梵汉对勘可知,中古译经中的"所有"已经具有统指与任指的差别,二者在梵文原典中有着不同的对应情况。佛经翻译发生的梵汉语言接触导致汉语全称量化表达新词汇与新构式的获得。

二、汉译佛经中“臭秽”的特殊意义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译佛经中“臭秽”的特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绪论
    一、佛医学定义
        1、佛医学与佛教医学
        2、佛医诞生和发展的原因
        3、佛医传承脉络
    二、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界定
    三、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类型
        1、佛经医药文献
        2、中医涉佛文献
        3、其他文献
第一章 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背景
    一、隋前佛医学发展状况
    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对佛医学的影响
        1、佛经大量翻译
        2、佛教民间化的推广
        3、寺院的蓬勃发展
        4、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第二章 隋唐五代佛经医药文献研究
    第一节 佛经医药学术体系
        一、基础理论
        二、诊断
        三、治法总则
        四、方药
        五、治疗方法
        六、养生保健
        七、医德规范
    第二节 佛经医药特点探论
        一、以医喻佛,阐明佛理
        二、宗教特色,万病心生
        三、诸法众多,注重禅咒
        四、心法疗疾,身心共治
        五、佛门戒律,规范防治
        六、特色治疗,疗效显着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医僧及医事活动研究
    一、医僧辈出
        1、本土医僧
        2、来华医僧
    二、僧医的医事活动
        1、行医治病
        2、着书立说
        3、瞻病施药
        4、药事活动
        5、传播医学
第四章 佛经医药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佛教术语对中医的影响
    二、佛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
        1、四大学说
        2、烦恼致病说
    三、佛医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
        1、药物疗法
        2、金针拨障术
        3、禅定疗法
        4、咒禁疗法
    四、佛医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
        1、揩齿养生
        2、饮食养生
        3、服药养生
        4、持戒养生
    五、佛医对中医医德规范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中医学对佛医学的影响
    一、中医学对佛经医药的影响
        1、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吸收
        2、对中医病因观的吸收
        3、对中医诊断学的吸收
        4、对中医方药学的吸收
        5、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吸收
    二、中医学对中国佛医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特点
    一、佛经医药特色鲜明,且呈现出中印医学交融的现象,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二、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佛经医药的比重呈降低趋势
    三、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已经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隋唐五代佛经佛医文献简表
附录2 《续高僧传》中医僧
附录3 《宋高僧传》中医僧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法华经》佛缘双音复合词语义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法华经》的内容和版本
        一、内容简介
        二、版本介绍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法华经》的研究现状
        二、复合词语义构成研究现状
        三、佛缘词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概况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理论
        三、《法华经》佛缘双音复合词消长概况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法华经》的语料价值
        二、《法华经》佛缘双音复合词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法华经》佛缘双音复合词静态语义分析
    第一节 语义结构模式
        一、语义结构模式探讨的必要性
        二、复合词语义结构模式的内容
    第二节 直接生成式佛缘双音复合词
        一、直接生成式的分析
        二、释例
    第三节 半直接生成式佛缘双音复合词
        一、半直接生成式的分析
        二、释例
    第四节 非直接生成式佛缘双音复合词
        一、非直接生成式的分析
        二、释例
第三章 《法华经》佛缘双音复合词动态语义分析
    第一节 词语产生新义
        一、概况
        二、原因
    第二节 词语产生新义的方式
        一、俗解异构与新义生成
        二、词义引申与新义生成
    第三节 词语消亡
        一、概况
        二、原因
第四章 《法华经》佛缘词研究对《汉语大词典》修订的参考作用
    第一节 为《汉语大词典》完善词条
        一、补充跨语言研究材料
        二、保持《大词典》的包容性
    第二节 为《汉语大词典》完善义项
    第三节 为《汉语大词典》完善书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经律异相》所引《十诵律》与其原经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十诵律》与《经律异相》概述
    二 《十诵律》与《经律异相》研究现状
    三 《经律异相》引《十诵律》的异文面貌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字词类异文考释与研究
    第一节 字用性异文
    第二节 词用性异文
第二章 句子类异文辨析与研究
    第一节 句法成分变化
    第二节 句法结构变化
    第三节 句类变化
第三章 语篇性异文篇章功能研究
    第一节 语篇分析概述
    第二节 语篇组织结构安排
    第三节 语篇语义内容表达
第四章 《经律异相》所引《十诵律》与其原经异文研究价值
    第一节 语言学价值
    第二节 文献学价值
    第三节 文化学价值
结语
附録1:《经律异相》所引《十诵律》异文出处对应卷数表
附録2:《经律异相》所引《十诵律》与其原经异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楞严经》虚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关于《楞严经》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缘由
    (四)研究方法
一、《楞严经》中的单音虚词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
        小结
    (二)副词
        1.时间副词
        2.程度副词
        3.范围副词
        4.否定副词
        5.语气副词
        6.关联副词
        7.情状方式副词
        小结
    (三)介词
        1.时间、处所介词
        2.工具、凭借介词
        3.原因介词
        4.施事、受事、与事、对象介词
        小结
    (四)连词
        1.联合关系连词
        2.偏正关系连词
        小结
    (五)助词
        【所】
        【之】
        【者】
        小结
    (六)语气词
        1.句首语气词
        2.句末语气词
        小结
    (七)叹词
        【咄】
        小结
二、《楞严经》中的复音虚词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
        小结
    (二)副词
        1.时间副词
        2.程度副词
        3.范围副词
        4.否定副词
        5.语气副词
        6.关联副词
        7.情状方式副词
        小结
    (三)连词
        1.联合关系连词
        2.偏正关系连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解题
        二、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二、研究内容
        三、总体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四部譬喻经同义并列组合概况
    第一节 同义复词的产生与判定
        一、汉语造词法:从音变造词到结构造词
        二、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
        三、同义复词的产生原因与发展
        四、如何判定同义复词
    第二节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情况
        一、对四部譬喻经中所用同义组合的情况统计
        二、《旧杂譬喻经》中的新词
        三、《撰集百缘经》中的新词
        四、《贤愚经》中的新词
        五、《杂宝藏经》中的新词
        六、结论
    第三节 佛经汉译用词所受中土文化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进程的表现
        二、译经语言现象所体现的中土文化特色
第三章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的多音节形式与同素异序词
    第一节 四部譬喻经中的三音节同义连用
    第二节 四部譬喻经四字句的构成
        一、概念梳理
        二、四部譬喻经四字句的构成
    第三节 四部譬喻经中的双音节同素异序词
        一、同素异序词形成的原因
        二、影响同素异序词词序的因素
        三、四部譬喻经中的同素异序词
        四、同素异序词的作用
第四章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的词义感染及语义融合
    第一节 四部譬喻经中词义感染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义感染与词义引申的区别
        二、词义感染与缩略形式的联系与区别
        三、词义组合同化的判定原则及认知分析
        四、词义感染的语义归属
        五、结论
    第二节 同义组合关系中的类聚同步引申
        一、瞻视
        二、瞻养
        三、庠序
    第三节 佛教“敬”的内向语义发展与程朱持敬论
        一、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敬”与程朱持敬论
        二、佛教中“敬”之语义的内向性发展
        三、佛教之“敬”与宋明儒学之“敬”
    第四节 同义并列组合的内部语义融合
        一、同义复词内部构词语素的语义融合度
        二、构词语素的常用义突显导致同义复词被替换
        三、有不少沿用下来的同义复词保留较多古义
第五章 四部譬喻经所用同义并列组合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收释错失情况
    第一节 《汉语大词典》误释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二节 《汉语大词典》失收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三节 《汉语大词典》所释义项缺失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四节 同义复词的释义方法探析
        一、探讨释义模式的必要性
        二、对于同义复词释义方法的两个疑问
        三、同义复词释义的方法
附录: 四部譬喻经中的同义并列组合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汉译佛典譬喻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汉译佛典文学与譬喻故事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譬喻与譬喻经
    第一节 譬喻
    第二节 譬喻经
    第三节 譬喻故事对佛经阅读与接受的意义
第二章 譬喻故事与佛经文本的叙事研究
    第一节 佛法的产生与佛经文本的形成
    第二节 佛经文本的叙事特征与叙事结构
    第三节 譬喻故事的嵌套叙事
    第四节 譬喻故事叙事与佛说法事件叙事的关系
第三章 譬喻故事的二元结构研究
    第一节 从二元对立原则到批评理论
    第二节 譬喻故事的二元结构
    第三节 譬喻故事与佛理的类比联系
第四章 譬喻故事与佛教业报思想研究
    第一节 譬喻故事的民间性
    第二节 譬喻故事中的丑陋人物形象
    第三节 佛教业报思想
    第四节 譬喻故事阅读中的化丑为美
第五章 譬喻故事与古印度财富继承制度研究
    第一节 从譬喻故事角度入手研究古印度财产继承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 佛教与商人阶级
    第三节 譬喻故事与印度财富继承文化
第六章 譬喻故事对佛经文献研究的意义——以具体佛经文献研究为例
    第一节 譬喻故事对佛经的性质、成书年代的研究价值
    第二节 譬喻故事对佛经文献的校勘价值
    第三节 譬喻故事对散佚佛经的辑佚价值
第七章 譬喻故事与中国故事相似现象研究
    第一节 佛经譬喻故事与中国故事的相似现象
    第二节 譬喻故事与中国故事相似性问题的认识
    第三节 佛教传入前后譬喻故事与中国故事相似情况比较
    第四节 佛经譬喻故事对中国故事影响的事实
第八章 譬喻故事对中国动物叙事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先秦动物叙事
    第二节 魏晋以后人兽对话型叙事
    第三节 中国人兽对话型叙事出现的原因
    第四节 早期人兽对话型譬喻故事的翻译与影响
结语
附录1:论藏中阿婆陀那与经律(藏)对照表
附录2:佛经重出譬喻故事汇总表
附录3:中国文献收录佛经譬喻故事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从梵汉对勘看“所有”全称统指与任指用法的差别(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金刚经》中“所有”的统指与任指用法
三“所有”的统指与任指差别的间接梵汉对勘证明
四“所有”的统指与任指用法的形成
五结语

(8)《太平经》与东汉佛典复音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内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太平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述论
        1.1.1 校勘辨伪方面
        1.1.2 文字训诂音韵方面
        1.1.3 语法词汇方面
        1.1.4 《太平经》与传世和出土汉代文献的比较
        1.1.5 小结
    1.2 东汉佛典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述论
        1.2.1 东汉佛典语言的性质
        1.2.2 校勘辨伪方面
        1.2.3 文字训诂方面
        1.2.4 语法词汇方面
        1.2.5 东汉佛典“同经异译”比较
        1.2.6 东汉佛典与中土文献的比较
        1.2.7 小结
    1.3 两种语料比较研究选题的意义
    1.4 两种语料比较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语料概况及本文取材范围
    2.1 《太平经》的语料状况及取材范围
    2.2 东汉佛典语料状况及取材范围
        2.2.1 任继愈整理佛典36种
        2.2.2 俞理明整理佛典34种
        2.2.3 吕澂整理佛典37种
        2.2.4 许理和整理佛典29种
    2.3 语料的选取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复音词研究
    3.1 两种语料中的联合式复音词
        3.1.1 《太平经》中的联合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1.2 东汉佛典中的联合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1.3 小结
    3.2 两种语料中的偏正式复音词
        3.2.1 《太平经》中的偏正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2.2 东汉佛典中的偏正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2.3 小结
    3.3 两种语料中的支配式复音词
        3.3.1 《太平经》中的支配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3.2 东汉佛典中的支配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4 两种语料中其他形式的复音词
        3.4.1 两种语料中的同素异序词
        3.4.2 两种语料中的反义联合词
    3.5 两种语料中复音词的异同比较
        3.5.1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复音词的相似点
        3.5.2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复音词的不同点
第四章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的叠音词
    4.1 《太平经》中的叠音词
    4.2 东汉佛典中的叠音词
    4.3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叠音词的比较
第五章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的联绵词
    5.1 《太平经》中的联绵词
    5.2 东汉佛典中的联绵词
    5.3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联绵词的比较
第六章 《太平经》和东汉佛典复音新词新义
    6.1 新词新义研究中的有关问题
        6.1.1 两种语料中新词新义研究的现状
        6.1.2 两种语料中新词新义研究的方法
    6.2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复音新词新义
        6.2.1 《太平经》中的复音新词新义
        6.2.2 东汉佛典中的新词新义
    6.3 《太平经》和东汉佛典复音新词新义的对比
第七章 《汉语大词典》收录两种语料中部分复音词释义问题的探讨
    7.1 《汉语大词典》对《太平经》中部分复音词释义问题的讨论
        7.1.1 失收词条
        7.1.2 漏立义项
        7.1.3 释义过窄
        7.1.4 分合不当
        7.1.5 缺少例证
        7.1.6 释义不确
    7.2 《汉语大词典》对东汉佛典中部分复音词释义问题的讨论
        7.2.1 失收词条
        7.2.2 漏立义项
        7.2.3 释义过窄
        7.2.4 分合不当
        7.2.5 缺少例证
        7.2.6 释义不确
    7.3 《汉语大词典》对两种语料中部分复音词释义方式的探讨
        7.3.1 释义校补
        7.3.2 增补义项
        7.3.3 增立词条
        7.3.4 书证前移
        7.3.5 书证补充
    7.4 两种语料中部分复音词对《汉语大词典》编纂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9)《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中双音节新词新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与运用的理论和方法
    四、《五分律》简介
第二章 《五分律》中的双音节新词研究
    一、关于双音节新词的界定
    二、《五分律》中的双音节新词
第三章 《五分律》中的双音词新义与《大词典》的比较研究
    一、《五分律》中为《大词典》所失收的义项
    二、《五分律》中为《大词典》所晚收的义项
第四章 新词的词性特征与新义的演变途径研究
    一、新词的词性特征与构成方式
    二、新义的演变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汉译佛经中“臭秽”的特殊意义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D]. 梁玲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法华经》佛缘双音复合词语义构成研究[D]. 余新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经律异相》所引《十诵律》与其原经异文研究[D]. 邬丽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楞严经》虚词研究[D]. 袁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5]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D]. 施晓风. 山东大学, 2018(02)
  • [6]汉译佛典譬喻故事研究[D]. 元文广. 西北大学, 2019(11)
  • [7]从梵汉对勘看“所有”全称统指与任指用法的差别[J]. 王继红. 中国语言学报, 2016(00)
  • [8]《太平经》与东汉佛典复音词比较研究[D]. 李振东. 吉林大学, 2016(08)
  • [9]《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中双音节新词新义研究[D]. 王艳红.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8)
  • [10]从梵汉对勘看“所有”全称统指与任指用法的差别[A]. 王继红. 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七期), 2014

标签:;  ;  ;  ;  

“臭”在佛经汉译中的特殊意义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