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并检测外切肽酶二肽基肽酶II(dipeptidyl peptidase II, DPPII)在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和正常大鼠晶状体中含量的变化,探讨DPPII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为白内障病因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学说。实验方法:(1)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即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选择5-6周龄的两性Wistar大鼠,体重约50-60g,共60只,经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用裂隙灯检查其晶状体透明,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和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组即实验组(40只)。对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过滤灭菌后的50% D-半乳糖生理盐水注射液,2次/日,剂量30g/kg/d,正常对照组大鼠同期腹腔注射等剂量的0.9%无菌生理盐水,连续注射7~28天,定期给大鼠散瞳,在裂隙灯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情况。按晶状体混浊性质及程度分为I期(注射后1周):囊泡期;II期(注射后2周):皮质期;III期(注射后3周):成熟期;IV期(注射后4周)过熟期。将实验组中晶状体出现I、II期改变的大鼠划分为轻度白内障组,即实验1组,晶状体出现III、IV期改变的大鼠划入重度白内障组,即实验2组;与实验组同期的正常对照组分为对照1组和对照2组。(2)应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外切肽酶DPPII在各组白内障大鼠及正常大鼠晶状体中含量的变化。结果:1、成功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并进行相应分期分组。2、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1)实验1组大鼠晶状体中DPPII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1组,实验2组大鼠晶状体中DPPII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2组,即实验组大鼠晶状体中DPPII的含量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2)实验2组大鼠晶状体中DPPII的含量明显高于实验1组。(3)对照2组大鼠晶状体中DPPII的含量高于对照1组。结论:(1)DPPII在各组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2)D-半乳糖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DPPII的含量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加重而增加。(3)DPPII存在于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中,并且随着大鼠年龄的增长,DPPII的含量有所增加。(4)DPPII可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形成及加重过程中发挥作用。(5)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是一种比较成熟、已经得到公认的实验动物模型,并可以用来模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病理过程。采取50%D-半乳糖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的造模方法,显效快,但致死率较高,有待尝试更安全有效的注射途径及注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