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萨希毛孢子菌论文-林琳,肖晓光,刘爽,李明

阿萨希毛孢子菌论文-林琳,肖晓光,刘爽,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阿萨希毛孢子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阿萨希毛孢子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微生物学检查

阿萨希毛孢子菌论文文献综述

林琳,肖晓光,刘爽,李明[1](2019)在《阿萨希毛孢子菌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 sahii)隶属于真菌纲,担子菌门,担孢目,丝孢酵母菌属,传播较为罕见,但是可在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的患者中引发感染。如今抗生素使用日渐频繁,使得真菌的继发感染逐渐得到了重视~([1])。文献相继有从痰液,尿液分离出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报道,但至今没有因阿萨希毛孢子菌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报道,今将我院发现一例由阿萨希毛孢子菌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06期)

郎德休[2](2019)在《阿萨希毛孢子菌毒力因子和药物敏感性的微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组相继从同一患者身上分离出两株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临床株(间隔达14年),两株临床株是研究阿萨希毛孢子菌宿主体内微进化的理想模型。本实验旨在探究微进化过程对阿萨希毛孢子菌毒力因子和叁唑类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观察T.asahii原代株(TO)和微进化株(TEVO)的表型特征:温度适应性、生长曲线、大体形态、菌落形态、玻片小培养菌丝形态、细胞形态和生物膜结构。2.胞外分泌酶和黑素检测:在酶检测培养基和黑素诱导培养基上培养菌株。3.药物敏感性实验和ERG11基因表达水平分析: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M27-A3实验方案进行药物敏感实验;35℃培养菌液至对数生长期,提取菌液总RNA,用RT-qPCR方法检测两株阿萨希毛孢子菌的ERG11基因的表达情况,用SPSS 21.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表型特征:TO最高耐受温度为39℃,而TEVO为37℃;TO培养24h即达平台期,而TEVO需要64h;TO的大体形态呈乳白色、脑回状和粉末状表面,而TEVO呈乳白色、脑回状和光滑表面;TO细胞形态以菌丝形态为主,而TEVO细胞形态以酵母形态为主;TO菌丝分枝较少、菌丝长、形似柳条,而TEVO菌丝分枝较多、菌丝粗短、形似松树枝;TO生物膜主要由长菌丝构成、结构相对疏松,而TEVO生物膜主要由菌丝、假菌丝、酵母形态细胞构成、生物膜结构更为致密。2.胞外分泌酶和黑素检测:TO外分泌酶谱组成及活性:蛋白酶(++++)、脂肪酶(++)、溶血素(++++)和磷脂酶(+++),TEVO胞外分泌酶谱组成及活性:蛋白酶(+)、脂肪酶(++)、溶血素(+++);黑素诱导培养后,TO菌落颜色乳白色、边缘呈褐色,但TEVO菌落整体颜色呈褐色。3.药物敏感性实验和ERG11基因表达水平分析:TO的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值分别为8ug/ml、0.5ug/ml和0.125ug/ml,而TEVO的MIC值分别为32ug/ml、4ug/ml、0.25ug/ml;在无药物干预培养条件下,TEVO的ERG11基因表达水平是TO的3.20倍。结论1.经过微进化过程,T.asahii表型特征发生变化,温度耐受性和生长速度下降,细胞形态从菌丝形态为主转换成以酵母细胞形态为主,菌丝形态由细长变粗短且分枝增多,生物膜结构组成的细胞形态更为多样化且结构更为致密。2.经过微进化过程,T.asahii降低蛋白酶活性强度,不分泌磷脂酶,但是提高产生黑素的能力。3.经过微进化过程,T.asahii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性下降,在无药物干预培养条件下,ERG11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30)

徐春晖,林青松,宿扬,吕燕霞,田志颖[3](2019)在《血液病患者合并阿萨希毛孢子菌菌血症3例并文献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孢子菌属是一类有"念珠菌样"特征,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条件致病真菌。该类菌可以引起人类皮肤浅部感染、过敏性肺炎,在免疫损伤患者中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其中阿萨希毛孢子菌在毛孢子菌属中最为常见~[1]。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受损,长期接受化疗药物并易行静脉置管,是真菌感染的好发人群,有文献报道,毛孢子菌是引起恶性血液病患者播散性感染的除念珠菌属外第二位的酵母菌~[2],死亡率可高达75%以上~[3]。目前,在我国血液病患者伴发阿萨希毛孢子菌(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郞德休,杨鑫,廖勇,彭卓颖,丛林[4](2019)在《阿萨希毛孢子菌胞外分泌酶和药物敏感性的微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宿主体内微进化对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胞外分泌酶和叁唑类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酶检测培养基分析菌株胞外分泌酶种类和活性,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M27-A3实验方案进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原代株(TO)胞外分泌酶谱组成及活性:蛋白酶(++++)、脂肪酶(++)、溶血素(++++)和磷脂酶(+++),微进化株(TEVO)胞外分泌酶谱组成及活性:蛋白酶(+)、脂肪酶(++)、溶血素(+++)。原代株的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值分别为8μg/ml、0.5μg/ml和0.125μg/ml,微进化株的MIC值分别为32μg/ml、4μg/ml、0.25μg/ml。结论在宿主内环境和抗真菌药物双重压力下,阿萨希毛孢子菌改变其胞外分泌酶谱、降低部分毒力并增强耐药性以适应宿主内环境,从而与宿主形成长期共存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郭艳阳,廖文俊,高继鑫,田阳子,张秀军[5](2019)在《类风湿关节炎右小腿溃疡继发阿萨希毛孢子菌定植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65岁男性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0余年,4年前右小腿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及斑块,2个月前斑块上出现疼痛性溃疡及结痂。皮肤科情况:右小腿下1/3处暗红色斑块、结痂及多个圆形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局部表皮坏死,坏死区真皮中、下层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坏死区边缘表皮海绵水肿,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管壁增厚、数量增多。溃疡分泌物真菌学检查示阿萨希毛孢子菌阳性。皮损切片六铵银(GMS)染色浅表痂皮中见菌丝、孢子及芽生孢子。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右小腿溃疡继发阿萨希毛孢子菌定植。口服伊曲康唑联合外用药及抗风湿治疗后溃疡愈合。(本文来源于《实用皮肤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廖勇[6](2018)在《毛孢子菌菌血症治疗策略与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耐药应对策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过去40余年,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逐年增加,毛孢子菌属已成为引起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侵袭性毛孢子菌病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致死性、机会性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由于不能及时诊断,又缺乏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死亡率高居不下(53%-76%)。毛孢子菌菌血症(包括:导管相关菌血症)是最主要感染类型,占到侵袭性毛孢子菌病的58.8-74.7%;毛孢子菌属已成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真菌菌血症排名第二的常见病原酵母菌。2014年欧洲制定的《少见侵袭性酵母菌感染诊疗指南》是目前全球唯一涉及毛孢子菌病的诊疗指南(正文共15页,但涉及毛孢子菌病仅2页),但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导致上述指南和建议仅是基于体外药敏实验、动物实验、病例报道或样本量较小的病例分析,而非多中心、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来源的数据支撑;因此,指南建议的循证医学等级较低,且对于疾病预后的评判以及其他相关重要问题并无针对性具体方案,特别是毛孢子菌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导管管理仍无针对性具体建议。此外,近年来毛孢子菌属对氟康唑敏感性有下降趋势。目前,针对毛孢子菌菌血症只有伏立康唑和氟康唑被推荐临床应用,一旦出现氟康唑耐药而伏立康唑又不能获取(经济不发达地区),必然会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因此,由于现存上述多种相关临床问题,目前制定综合、有效的毛孢子菌菌血症治疗方案仍较困难。研究目的由于发病率较低,自1975年首次报道至今,毛孢子菌菌血症仍无大样本、系统性的回顾分析和临床对照研究。通过对本院电子病历系统及PubMed数据库40年时间段病例的整理,初步揭示其全球流行病学趋势,并对预后因素和临床治疗策略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指导临床预后的评判和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其次,通过对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生物膜状态和游离状态的体外联合药敏实验,为导管相关菌血症封管治疗中抗真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实验室依据。最后,通过体外、体内诱导实验和临床病例分析的方法,探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对于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的影响。基于上述临床与基础研究结果,为临床一线医生制定更全面的毛孢子菌菌血症治疗方案提供建议和依据。研究方法和结果第一部分毛孢子菌菌血症预后因素分析与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基于本院电子病历数据系统及对PubMed数据库(1975年至2014年)纳入185例毛孢子菌菌血症患者,收集重要临床信息并分类统计,并对预后因素和临床治疗方案与患者终末结局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全球报道病例的数量逐年增加;病例前30年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和欧洲,后10年主要在亚洲和南美洲。患者平均年龄47岁,但后10年成年人比例有所下降,新生儿、儿童及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受累人群始终以男性为主。血液系统疾病是最常见基础病,其中急性白血病占比最高;但后10年急性白血病的比例下降,例如糖尿病、早产及实体肿瘤等其他基础病患者的比例上升。多数患者发病前或发病时,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化疗、中心静脉置管、抗生素使用或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病史。59.46%的患者伴有单个深部组织器官或播散性感染,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肺脏、皮肤、肝脏、肾脏和脾脏。形态学方法结合生化试验(45.41%)是最常用的临床鉴定方法,后10年更多使用分子学鉴定方法。阿萨希毛孢子菌是最常见的毛孢子菌临床分离株(75%)。109例患者出现了负面结局(死亡/病情加重),76例患者则是正面结局(治愈/病情改善);后10年患者预后较前30年改善不明显。单因素分析时,使用抗细菌药物、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伴有细菌菌血症以及未进行菌种鉴定与临床负面结局相关;此外,单纯真菌血症(不伴有侵袭性组织/器官感染)、感染后拔除中心静脉置管以及外周血粒细胞水平恢复正常与临床正面结局相关。前30年,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最常用的抗真菌治疗方案;而后10年,唑类抗真菌药成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案。尽管唑类抗真菌药广泛应用,但患者的整体预后改善不明显。对抗真菌治疗方案的分析发现:使用伏立康唑或唑类抗真菌药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与患者正面结局相关;然而,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与患者负面结局相关。不同治疗方案组间两两比较发现: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唑类抗真菌药联合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的临床结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抗真菌治疗方案之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生物膜/游离状态)体外联合药敏研究参照CLSI制订的病原酵母菌标准化方案M27-A3,结合棋盘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6株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分离株的游离状态,进行叁种常用抗真菌药(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的体外联合药敏实验;基于96孔板构建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并结合棋盘法进行生物膜体外联合药敏实验。游离状态时,两性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显示出最高比例的协同效应(81.25%)。生物膜状态时,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显示出最高比例的协同效应(87.5%);伏立康唑SMIC90从?1,024μg/mL下降至64μg/mL,两性霉素B SMIC90从1024μg/mL下降至32μg/mL。第叁部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对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的影响阿萨希毛孢子菌标准株CBS2479分别进行氟康唑梯度浓度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固定浓度、氟康唑梯度浓度以及环孢素A固定浓度诱导,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诱导阶段每代及诱导终点检测诱导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经过诱导培养,氟康唑梯度浓度联合环孢素A固定浓度诱导获得的耐药株,氟康唑MIC值上升了8-16倍,伊曲康唑MIC值上升了4-8倍,伏立康唑MIC值上升了2倍;氟康唑梯度浓度诱导获得的耐药株,氟康唑MIC值上升了32倍,伊曲康唑MIC值上升了8-16倍,伏立康唑MIC值上升了2-4倍。耐药株在无药培养基中进行连续传代后发现,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联合组耐药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值恢复或接近初始状态;而氟康唑单药组耐药株的耐药表型稳定。使用环磷酰胺对实验小鼠进行定期免疫抑制,制备标准株CBS2479菌悬液进行鼠尾静脉接种,从而构建氟康唑干预下的阿萨希毛孢子菌持续感染模型。分组进行腹腔内药物注射:氟康唑联合环孢素A、氟康唑、环孢素A和空白对照;记录小鼠生存情况,取心脏、肺脏、肝脏及肾脏进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测(HE及亮绿染色)并对分离菌株检测氟康唑敏感性。经过氟康唑体内干预,氟康唑单药组中90%分离株的氟康唑MIC值出现不同程度升高(2-4倍),而氟康唑联合环孢素A中仅有60%分离株的氟康唑MIC值上升2倍。对体内诱导获得的MIC值升高菌株进行免疫抑制小鼠接种并检测氟康唑敏感性。氟康唑联合环孢素A组菌株体内传代后最终氟康唑MIC值基本恢复初始状态,而氟康唑单药组菌株基本稳定。病例来源同第一部分,对明确诊断为血液系统疾病且接受骨髓移植后出现毛孢子菌菌血症的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获得19例患者,14例未接受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全部死亡。接受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抗真菌长周期治疗的5例患者中,4例患者的抗排异治疗方案中使用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3例使用环孢素A、1例使用他克莫司),上述4例患者都最终痊愈;而使用环磷酰胺联合氟达拉滨作为抗排异治疗方案的患者死亡。研究结论第一部分病例一患者持续接受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且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导致继发毛孢子菌菌血症。由于接受卡泊芬净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药物,而伏立康唑应用不及时;且对于导管管理未给予针对性措施,最终预后不良。这提示目前毛孢子菌菌血症的临床治疗仍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患者预后的评估、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导管管理的具体措施仍有待解决。病例二患者由于存在的特殊遗传背景,14年间病情不断反复、不规范服用唑类药物,菌株出现对氟康唑耐药,提示对于需要长期使用唑类药物治疗的毛孢子菌病患者,需要制定更为全面、科学的治疗策略,从而避免或减少诱导耐药的发生。自1975年首次报道以来,全球毛孢子菌菌血症病例的数量逐年增加;报道从北美洲和欧洲逐渐扩展至亚洲和南美洲,累及人群从成年人扩展至新生儿、儿童和老年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仍是最常见基础病,但其他更多类型的基础病占比上升;低中性粒细胞血症、中心静脉置管、抗生素使用、化疗以及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患者发生毛孢子菌菌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近年来患者的基础状态更为复杂,对临床诊疗工作提出更多挑战。尽管在近年来唑类抗真菌药广泛应用,但患者的整体预后改善不明显。使用抗生素、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中心静脉置管未拔除、伴有细菌菌血症或侵袭性组织/器官感染,以及未进行菌种鉴定时,毛孢子菌菌血症患者预后不良。伏立康唑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如果临床无法获取伏立康唑,可考虑使用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的治疗方案,患者病情稳定后氟康唑单药治疗。如果伴有持续低中性粒细胞血症,建议调整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配合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水平的恢复。此外,对于导管相关毛孢子菌菌血症,建议在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拔除中心静脉置管,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临床研究发现,毛孢子菌菌血症患者较大比例为导管相关菌血症,该类感染属于生物膜相关感染;前一部分的研究结果也证实拔除导管可改善患者预后。但如果患者现有导管无法拔除时,需要考虑进行封管治疗。本部分的研究证实,所有抗真菌药单药对毛孢子菌生物膜的抑制活性都不强(单药SMIC高于既往封管液推荐浓度),所以不推荐单独作为封管液用于阿萨希毛孢子菌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封管治疗;而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的协同效应最好,联合后两种药物的SMIC均出现显着降低(达到封管液推荐药物浓度)。因此,该组合是导管相关阿萨希毛孢子菌菌血症封管液的最佳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留置导管或拔除导管风险较大的重症患者(例如我院的病例一)。第叁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研究发现,氟康唑是唑类药物中最常用的治疗选择;本部分体外及动物体内实验研究证实,钙调磷酸酶在阿萨希毛孢子菌对氟康唑的获得性耐药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应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部分阻断获得性耐药的发生,且即使出现耐药,该表型在脱离药物应激压力后可出现转复。同时,临床相关系列病例分析发现,对于特定人群具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临床直接应用需求。因此,建议对于骨髓移植后同时需要接受抗排异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作为抗排异方案配合氟康唑使用;而对于其他需要长期接受氟康唑治疗的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患者(例如本院的病例二),还需要进一步筛选出病原真菌特异性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进行临床应用,从而减少氟康唑长期应用出现临床耐药。全文总结作为一名专业型博士研究生,从临床问题出发,以解决临床现实问题为目的。基于对本院病例一诊疗工作的深入分析,针对现有指南存在的不足(2014年欧洲版《少见侵袭性酵母菌感染诊疗指南》是目前全球唯一涉及毛孢子菌病的诊疗指南;正文共15页,但涉及毛孢子菌病仅2页,且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具体化建议较少);选择毛孢子菌菌血症有待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相关基础研究。同时,针对病例二长周期治疗后菌株出现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的现象(全球首例14年追踪随访患者),以及全球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临床耐药的趋势,进行体外诱导实验、动物体内诱导实验以及临床系列病例分析,探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在阻断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中的临床价值。基于全球40年时间段报道185例毛孢子菌菌血症的病历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自1975年首次报道以来,该病虽然少见,但全球报道病例的数量逐渐增加,疾病发生的地区和人群更为广泛。血液系统疾病是最常见基础病,但其他更多类型基础病的比重在逐渐增加;危险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化疗、中心静脉置管、抗细菌药物使用或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病史,且近年来患者病情更为复杂多样。多数患者伴有单个深部组织器官或播散性感染,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肺脏、皮肤、肝脏、肾脏和脾脏。尽管近年来氟康唑和伏立康唑被更为广泛应用,但患者临床预后未见明显改善;说明指南仅推荐抗真菌药的治疗方案并不能解决患者的综合临床问题,因此,急需制定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临床预后。基于本课题的结果对患者进行相对全面的临床预后评估:如果具有使用抗细菌药物、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伴有细菌菌血症或中心静脉置管未拔除、以及菌株菌种未进行鉴定的情况,患者临床预后多数不佳;如果患者仅是单纯真菌血症(未伴有其他侵袭性组织或器官感染)则临床预后更好(现有指南未论述)。作为中国大陆地区来源的首个毛孢子菌菌血症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感染病学会期刊,并对于毛孢子菌菌血症患者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提出具体化的建议:1、首选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毛孢子菌菌血症的抗真菌治疗;如果临床无法获取伏立康唑,可考虑使用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的治疗方案(现有指南未论述),病情控制后再使用氟康唑单药治疗。2、伴有低中性粒细胞血症的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调整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配合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水平的恢复,从而改善临床预后(现有指南未论述)。3、导管相关毛孢子菌菌血症的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如果病情不允许,建议考虑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的组合进行封管治疗(现有指南未论述)。对于骨髓移植后需要接受抗排异治疗的感染患者,建议选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作为抗排异治疗方案配合氟康唑使用;而对于其他需要长期接受氟康唑治疗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筛选出病原真菌特异性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进行临床应用;该联合方案可能是减少临床长期用药导致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的临床策略,但仍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11-01)

廖勇,丛林,敖俊红,彭卓颖,郎德休[7](2018)在《钙调磷酸酶在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对阿萨希毛孢子菌进行氟康唑梯度浓度诱导耐药,探讨钙调磷酸酶在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将标准株CBS2479分别进行氟康唑梯度浓度诱导耐药、氟康唑梯度浓度联合环孢素诱导耐药、单独环孢素诱导,诱导阶段同时检测菌株氟康唑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诱导终点检测其对常用唑类抗真菌药的敏感性;并在无药培养基中对获得的氟康唑耐药株进行20次传代(每四代检测1次菌株MIC值),观察耐药表型的稳定性。结果经过氟康唑梯度浓度诱导培养,A组(氟康唑梯度浓度联合环孢素固定浓度诱导)及B组(氟康唑梯度浓度诱导)均可获得氟康唑耐药株,A组氟康唑MIC值上升低于B组。A组耐药株与初始相比对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MIC值的上升低于B组。氟康唑耐药株无药培养20次连续传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A组耐药株对氟康唑的耐药表型不稳定,最终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MIC值恢复或接近初始状态;而B组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表现稳定。结论钙调磷酸酶在阿萨希毛孢子菌对氟康唑的获得性耐药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应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以部分抑制适应性耐药表型的发生,且该表型在去除药物应激压力后可出现转复,所以该方式可能是减少长期应用氟康唑出现阿萨希毛孢子菌耐药的潜在策略。(本文来源于《实用皮肤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万力,宋志霞,杨芦蓉,杨林[8](2018)在《腹膜透析隧道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26岁,确诊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并维持性腹膜透析7年,腹痛2d入院,腹透液浑浊,全腹压痛、反跳痛。诊断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腹透管隧道分泌物培养结果:阿萨希毛孢子菌。予抗感染治疗,手术拔除腹透管,术后20d好转出院。(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廖勇,杨苏腾,丛林,彭卓颖,郎德休[9](2018)在《格尔德霉素和环孢素联合常用抗真菌药对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体外药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格尔德霉素和环孢素(热休克蛋白90与钙调磷酸酯酶抑制剂)抗阿萨希毛孢子菌活性,及联合常用抗真菌药物后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通过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27-A3肉汤稀释法检测格尔德霉素和环孢素对21株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棋盘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上述2种抑制剂与5种常用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的相互作用。结果格尔德霉素对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有较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而环孢素作用较弱。此外,格尔德霉素和环孢素与5种常用抗真菌药联合使用,均显示具有良好的体外抗阿萨希毛孢子菌协同作用。结论格尔德霉素和环孢素可以提高常用抗真菌药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敏感性,提示一种针对侵袭性毛孢子菌病的潜在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实用皮肤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路德艳,文娟,杜鹃[10](2018)在《1例阿萨希毛孢子菌胆道感染致播散性皮肤严重感染病人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孢子菌属于半知菌门、芽生菌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的酵母样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1])。根据最新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将毛孢子菌分为17种,其中可以引起人类感染的有6种,阿萨希毛孢子菌是其中之一,也是毛孢子菌病最常见、最重要的致病菌~([2])。以PubMed数据库有收录以来,Watson等1970年报道了世界首例侵袭性毛孢子菌病(脑脓肿),在之后的10年内毛孢子菌病的报道及相关研究基本处于低迷(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8年08期)

阿萨希毛孢子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本课题组相继从同一患者身上分离出两株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临床株(间隔达14年),两株临床株是研究阿萨希毛孢子菌宿主体内微进化的理想模型。本实验旨在探究微进化过程对阿萨希毛孢子菌毒力因子和叁唑类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观察T.asahii原代株(TO)和微进化株(TEVO)的表型特征:温度适应性、生长曲线、大体形态、菌落形态、玻片小培养菌丝形态、细胞形态和生物膜结构。2.胞外分泌酶和黑素检测:在酶检测培养基和黑素诱导培养基上培养菌株。3.药物敏感性实验和ERG11基因表达水平分析: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M27-A3实验方案进行药物敏感实验;35℃培养菌液至对数生长期,提取菌液总RNA,用RT-qPCR方法检测两株阿萨希毛孢子菌的ERG11基因的表达情况,用SPSS 21.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表型特征:TO最高耐受温度为39℃,而TEVO为37℃;TO培养24h即达平台期,而TEVO需要64h;TO的大体形态呈乳白色、脑回状和粉末状表面,而TEVO呈乳白色、脑回状和光滑表面;TO细胞形态以菌丝形态为主,而TEVO细胞形态以酵母形态为主;TO菌丝分枝较少、菌丝长、形似柳条,而TEVO菌丝分枝较多、菌丝粗短、形似松树枝;TO生物膜主要由长菌丝构成、结构相对疏松,而TEVO生物膜主要由菌丝、假菌丝、酵母形态细胞构成、生物膜结构更为致密。2.胞外分泌酶和黑素检测:TO外分泌酶谱组成及活性:蛋白酶(++++)、脂肪酶(++)、溶血素(++++)和磷脂酶(+++),TEVO胞外分泌酶谱组成及活性:蛋白酶(+)、脂肪酶(++)、溶血素(+++);黑素诱导培养后,TO菌落颜色乳白色、边缘呈褐色,但TEVO菌落整体颜色呈褐色。3.药物敏感性实验和ERG11基因表达水平分析:TO的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值分别为8ug/ml、0.5ug/ml和0.125ug/ml,而TEVO的MIC值分别为32ug/ml、4ug/ml、0.25ug/ml;在无药物干预培养条件下,TEVO的ERG11基因表达水平是TO的3.20倍。结论1.经过微进化过程,T.asahii表型特征发生变化,温度耐受性和生长速度下降,细胞形态从菌丝形态为主转换成以酵母细胞形态为主,菌丝形态由细长变粗短且分枝增多,生物膜结构组成的细胞形态更为多样化且结构更为致密。2.经过微进化过程,T.asahii降低蛋白酶活性强度,不分泌磷脂酶,但是提高产生黑素的能力。3.经过微进化过程,T.asahii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性下降,在无药物干预培养条件下,ERG11基因表达水平上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萨希毛孢子菌论文参考文献

[1].林琳,肖晓光,刘爽,李明.阿萨希毛孢子菌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2].郎德休.阿萨希毛孢子菌毒力因子和药物敏感性的微进化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3].徐春晖,林青松,宿扬,吕燕霞,田志颖.血液病患者合并阿萨希毛孢子菌菌血症3例并文献回顾[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

[4].郞德休,杨鑫,廖勇,彭卓颖,丛林.阿萨希毛孢子菌胞外分泌酶和药物敏感性的微进化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5].郭艳阳,廖文俊,高继鑫,田阳子,张秀军.类风湿关节炎右小腿溃疡继发阿萨希毛孢子菌定植一例[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9

[6].廖勇.毛孢子菌菌血症治疗策略与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耐药应对策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7].廖勇,丛林,敖俊红,彭卓颖,郎德休.钙调磷酸酶在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研究[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8

[8].万力,宋志霞,杨芦蓉,杨林.腹膜透析隧道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1例[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8

[9].廖勇,杨苏腾,丛林,彭卓颖,郎德休.格尔德霉素和环孢素联合常用抗真菌药对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体外药敏研究[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8

[10].路德艳,文娟,杜鹃.1例阿萨希毛孢子菌胆道感染致播散性皮肤严重感染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8

标签:;  ;  ;  

阿萨希毛孢子菌论文-林琳,肖晓光,刘爽,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