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萍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中学535012
情感教育已成为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步骤。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完善学生的品德,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备课环节——积蓄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文质兼美、形神俱佳,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许多选文闪烁着道德、情操、人伦的光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让那些富含情感的美文去感染、激荡学生,让学生内心极易被点燃的感情与之共鸣,如《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在备课时满怀深情,在授课时就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满足学生的各种情感需求。
二、导入环节——让情感动人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都给予过及时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能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这样的讲说让学生很快沉浸在对总理的深情怀念之中,为整节课的学习作好了情感铺垫。这样的导入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从听觉、视觉、触觉、心觉乃至幻觉等多种感觉的立体交错中完整把握审美对象。这样的导入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情操受到了良好的陶冶。
三、授课环节——让情感深入人心
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不但蕴涵在各种语文教材中,也蕴涵在所有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只有真正站在大语文、大阅读的高度上才能有效弥补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中流失的丰富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
1、用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如在教学《春》一文时,我先引领学生听录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想象春天的美丽景色,然后跟着录音齐读。同学们读着读着,读出了春天的色彩,读出了春天的气息,读出了春天的声音,也读出了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欢乐气氛。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产生了愉悦的情感,越读越有劲,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
2、讲课时用真情陶冶学生。课文中语言的情和义是息息相关的,学生不了解语意就不能领情。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愫、情思和情怀。首先,教师讲课时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每篇课文在感情上都有一个基本格调,如黄飞《甜甜的泥土》中的母子情、刘义庆《人琴俱亡》中的手足情、魏巍《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课堂教学要因情解文,使学生能够因文激情。其次,教师要沉浸到对字、词、句、篇的分析中去,引导学生透过字字句句,领会文之理、文之情。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诱导学生表达情感。作为一名当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洞察学生的心理,而且要尊重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用我们无尽的爱和丰厚的情感去影响并感化他们。情与境关系十分密切,吴乔说:“情能移境,境能移情。”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创设相关情境,能让学生触景生情。
4、用艺术激发学生的情感。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能的。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总而言之,把艺术引进课堂,就是把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
5、用体态语言显示学生情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重要的“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情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
四、作文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发芽、开花、结果
作为语文教师,作文时,要帮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种种生活体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累,让那些触动他们情思的生活积累在心中萌发涌动,撞击他们的胸膛,如果不表达出来就憋得难受,只有提笔疾书,让胸中的情感通过笔尖流淌在纸上,让它们成为精彩的文章,才感觉畅快。这样,学生就完成了“吸收情感——积累情感——吐露情感”的升华,实现了情感的全面互动,既发展了智力,又成为真正的有情人。
总之,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出发点,还是从语文教学的受教育者与主导者来看,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一个“情”字,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体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句话的含义,真正做到寓情于学,让真情化作雨露,在无声中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