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枫香的育苗栽培技术及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京怡[1](2021)在《湖南省枫香秋季景观评价及影响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属金缕梅科枫香树亚科枫香属的一种,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枫香入秋叶色红艳,是南方着名的秋色叶树种,可作庭荫树、行道树栽培,也可孤植或数株群植于草坪、坡地和池畔,或与常绿树种以及其他秋色叶树种配植,形成色彩亮丽、层次丰富的秋色叶景观。湖南的彩叶树种较少,枫香作为湖南乡土树种具有很强的景观价值。枫香在湖南分布广泛,在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之下,形成了很多群落类型,在秋季呈现不同的景观。但目前尚未有人对湖南的枫香景观进行评价,也不清楚不同群落类型枫香景观的差异形成的原因。本文对湖南共20个种源的枫香景观进行了调查,基于SBE法对枫香景观进行评价,对影响枫香景观的生化因子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实验和分析,研究枫香景观的种源变异及与自身生化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对枫香叶片的呈色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枫香景观优良种质资源的选择和栽培管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更好地满足了美丽湖南建设对优质彩叶树种的需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表明,对枫香景观美景度贡献较大的景观因素依次为叶色X11(34.40%)、枝叶茂密度 X6(21.81%)、长势 X5(20.52%)、叶形 X10(19.91%)、落叶分布X7(3.36%)。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枫香景观的景观质量评价模型如下:Y=-1.224+0.195X52+0.238X53-0.111X61+0.142X63+0.039X72+0.011X73+0.231X101+0.226X102-0.069X111+0.125X113+0.33X114(R2=0.716,P<0.05)。基于所建立的景观评价模型,可得知枫香的叶色是影响公众喜好度最大的因子,叶色深红的枫香受更多人喜爱。保持枫香枝叶茂密度高、长势旺盛,枫香的观赏性更强。落叶分布控制在自然分布的情况下,SBE值更大,更受到群众的喜爱。经聚类分析可将20个种源可分为五类。Ⅰ类为东安县大庙口林场、长沙岳麓山风景区、新化古台山国有林场、临湘五尖山国有林场四个种源种源;Ⅰ类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安乡黄山头国有林场、龙山沙子坡林场、东安县川岩乡、靖州排乐山国有林场五个种源;Ⅲ类为常德市河洑林场、龙山水田坝镇红旗村、双峰县荷叶镇三个种源;Ⅳ类为桑植八大公山镇、武陵源猪石头国有林场、慈利江垭国有林场、龙山农车镇新寨村四个种源;V类为涟源包围山林场、汝城大坪国有林场、冷水江毛易国有林场、郴州五盖山国有林场四个种源。按美景度平均值Ⅰ类>Ⅲ类>Ⅴ类>Ⅳ类>Ⅱ类。2.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与枫香景观SBE值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花色素苷和SBE值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类胡萝卜素和SBE值表现为显着负相关,可溶性糖和SBE值表现为显着正相关。3.昼夜温差和枫香景观SBE值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平均温度与SBE值之间无显着相关性性,海拔和SBE值之间表现出显着正相关。4.环境因子与叶片的显色机制之间存在影响性。昼夜温差和海拔对叶绿素a和b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呈极显着负相关,与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类胡萝卜素无明显相关性。平均温度与生化因子无显着相关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种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降低,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枫香叶片中的花色素苷含量越高,所呈现的颜色也越红,相对应的美景度值也就越高,相反海拔越低,花色素苷的含量减少其他色素含量增加叶片呈色更偏向黄色。昼夜温差的对叶片内含物的影响与海拔相似。枫香叶色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变化,色素成分和比例、糖分、温度、海拔都是影响叶片呈色的重要影响因素。5.通过对枫香景观评价模型的分析,结合景观要素分析可选出公众喜好度高的4个种源,分别是:新化县古台山国有林场、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区、永州东安县大庙口林场和临湘五尖山国有林场,其中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区种源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小,可能是遗传品质更好的种源,可在生产上优先繁殖推广。
李文鑫[2](2020)在《枫香优良无性系筛选及紫叶品系叶色变化相关基因模块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枫香是我国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用途广泛,是优良的荒山造林树种及生态树种之一,同时也是优良的装饰用材、工艺用材以及工业原材用材树种,又因其秋叶鲜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在园林绿化中也备受重视。本文以枫香自然分布区采集的野生枫香为材料,进行无性系造林,通过保存率调查、生长性状测量、色素测量及WGCNA分析等手段,得到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家系无性系的保存率及保存率变异系数存在明显差异。11个家系平均保存率为61.53%,其中德兴、商城、西峡、淳安家系的保存率较高,均在70%以上。恩施、宁强、安康、镇巴家系的保存率变异系数均大于40%,说明家系内保存率的差异较大。在1 1个家系中最适宜试验地环境的是德兴家系的枫香,保存率达到72.5%,文县家系的枫香适应能力最差,保存率仅为36.67%。(2)枫香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存在着丰富的变异。树高性状最稳定,平均变异系数小,为19.12%;材积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为60.92%。枫香无性系间的变异系数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85号无性系生长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为40.17%,39号无性系平均变异系数最低,为23.52%。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以及材积的遗传力均≥0.8,遗传力较高,通直度的遗传力为0.3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除通直度以外的其他性状荷载值都高于0.9,说明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材积这5个性状作为无性系筛选的特征性状较为可靠。当欧氏距离=10时,枫香无性系被划分为3类,材积1类型(1.39×10-3 m3)<材积3类型(3.06×10-3m3)<材积2类型(4.25×10-3m3)。利用材积性状对无性系进行评价,以10.53%入选率筛选出15号和128号无性系,其材积预期遗传增益分别为90.24%、83.12%,现实增益均超过100%,表明15号与128号无性系生长性状优良,可用来进行枫香种子园改良。(3)枫香紫叶品系与正常株系叶色差异明显,紫叶品系叶片在春季展叶时呈深紫色,夏季复绿,秋季恢复紫红色,正常株系叶片只在秋季变色,且颜色为紫红色。花色苷是紫叶品系叶片呈色的重要色素,叶色的差异由花色苷含量差异造成,紫叶中花色苷的月平均含量为1.17 mg/g,正常叶中仅为0.22 mg/g,紫叶的花色苷含量约为正常叶的5倍。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以及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月平均含量在紫叶和正常叶中相近。(4)通过WGCNA分析,在枫香紫叶和正常叶的基因模块中显着富集到了与枫香叶色变化相关的基因。将紫叶和正常叶的转录组数据可划分为27个基因模块,通过GO富集,找到色素分解代谢过程(G0:0046149)、叶绿素分解代谢过程(G0:0015996)、UDP-糖基转移酶活性(G0:0008194)等条目;通过KEGG PATHWAY富集找到类黄酮生物合成、花青素生物合成等通路,筛选出brown和pink两个目的模块,并分别挖掘出10个基因作为潜在的与枫香叶色变化相关的核心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试验林调查、生长性状测量、色素测量及WGCNA分析等手段,筛选出了 2个适宜山地环境的枫香速生无性系,阐明了花色苷对于枫香叶片呈色及叶色变化的影响,并对特异模块中连通性最高的10个核心基因进行了初步探究,为今后运用基因工程培育枫香叶色新品种提供研究基础。
朱奕婕[3](2020)在《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文中提出树种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合理的树种规划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效起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效益的作用。本文在对昆明市概况研究、昆明市园林树种应用现状研究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科学合理地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树种规划领域,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可有效改观以往选择树种时定性分析的主观性,实现客观、科学与合理,研究可为其他城市的树种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确定了昆明市树种规划原则和昆明市所处时植物地理位置,规划了六项技术经济指标。(2)构建了昆明市树种规划的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层次结构中各个元素的权重。规划因素中,生长适应权重为0.361,观赏效果为0.238,生态功能为0.202,社会效益为0.113,经济因素为0.086;评价指标中权重值最大的前三项是耐寒性、耐干旱和地域特色。(3)在对50个规划树种应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制定的26项评价指标十分制评分标准与昆明市树种规划综合评分函数,对每个园林树种进行综合评分。从而根据50个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高低,选择排名前4的滇润楠、滇朴、云南樟和冬樱花作为昆明市基调树种,选择排名前24的黄连木、山玉兰、云南拟单性木兰、清香木、球花石楠、复羽叶栾树、头状四照花、枫香树、云南樱花、滇合欢、白花泡桐、梧桐、红花木莲、银杏、华山松、肋果茶、垂丝海棠、桂花、川滇三角枫、滇楸共20个树种作为昆明市骨干树种。同时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到获得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全过程中,建立的Excel计算模板方便实用。(4)规划276种一般树种,完成昆明市树种规划园林植物名录。推荐滇润楠和冬樱花为昆明市的市树。(5)对昆明市城市绿地进行分类树种规划,分别规划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相应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与一般树种。最后对昆明市树种规划提出建议。
饶红欣,邹建文,罗先权,彭静,陈灵[4](2020)在《牛樟扦插繁殖影响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为台湾省原生特有的保育类植物,是珍贵药材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唯一的天然宿主。开展牛樟扦插繁殖影响因子研究,既可对牛樟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又可为珍贵药材牛樟芝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本研究结果表明:扦插基质类型、插穗叶片数对扦插成活率有显着影响,预处理液对扦插成活率有极显着影响;以黄心土∶水苔=2∶1为基质,半木质化枝条剪成带2个半叶至4个半叶的插穗用300 mg/L IBA+150 mg/L NAA浸泡预处理1 h,插后每7 d将0.1%浓度的预处理液浇淋直至生根,其扦插成活率可达81.3%。
李冬林,江浩,王火,祝亚云,万欣,何冬梅[5](2020)在《连云港市枫树湾景区枫香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文中提出城市风景林是现代园林城市的重要硬件,城市风景林的结构稳定和健康延续关系到城市的自然和谐,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调查城市风景林的森林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种质资源存在的生态问题及潜在风险,提出相应的调整和补救措施,对于提升城市风景林的景观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相邻格子法,对连云港枫树湾景区枫香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连云港枫树湾森林群落为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群落中枫香占绝对优势(重要值合计561.477),呈单一优势群落。(2)枫香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偏态分布,多数样地径级结构不完整,且不同生境之间种群结构存在差异。种群内幼树幼苗整体不足,部分龄级个体缺失,存活曲线出现断点,种群呈现衰退型变化。(3)从静态生命表看,种群的Ⅰ、Ⅲ和Ⅹ龄级的死亡率(qx)为负值,而第Ⅶ龄级的死亡率较大(85%),个体存活率(ax)在Ⅰ龄级后总体上随径级的增大而减少。生命期望(ex)出现了多次波动,幼苗与壮龄阶段的生命期望值低于幼、中龄树。(4)利用负二项参数(K)、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δ)、Cassie指标(Ca)、丛生指数(I)、平均拥挤度指数(m*)和聚块性指标(m*/m)等参数对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表明枫香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但不同样地种群的集群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看,枫树湾枫香种群趋于衰退,部分样地种内竞争激烈,建议进行适度疏伐,增进林内光照;而生境偏僻、林下灌草过于繁茂的地段,建议进行适量清杂,并实施人工植苗或辅助更新,促进种群的结构调整和健康演替。
邱浩杰[6](2019)在《浙江省园林苗圃景观化模式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园林苗圃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苗圃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扩张。但苗圃业长期以来追求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式导致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多问题,表现在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苗木种植结构不合理,经营效益不佳等问题。在园林行业建设放缓、房地产低迷等背景下,苗圃行业的转型升级日趋紧迫。浙江作为全国苗圃行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在苗圃的转型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并查阅我国及浙江省花卉苗木行业的统计资料,确定了从保证苗木生产,提升苗圃景观效果,提高苗圃综合效益为目的的角度寻找苗圃转型发展中的亮点,并加以推广的研究思路。通过实地调查法,选取浙江省内12家典型苗圃进行实地调研,归纳总结了苗圃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做法,提出了苗圃景观化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做法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发挥苗圃的观光功能,以公园化的模式规划全园;第二,突出苗圃的展示功能,搭建植物情景应用展示区,扩大圃内植物的传播。依托苗圃中植物景观效果好、科普价值高的特点,强化苗圃科普和景观展示功能;第三,拓展苗圃的经营方式,借鉴国外成熟的花园中心的做法,结合实际开展圃内园艺植物和植物衍生品销售。在实际规划部分,选取浦江森鼎园林苗圃基地为研究对象。针对原基地的不足和优势,基于苗圃景观化的模式和理念,以提高苗圃的经营收入为目标,通过提升生产功能、开展观光功能、增强展示功能和拓展零售功能等苗圃景观化的营造途径,将浦江县一处传统苗圃基地规划改造成集观赏休闲、展示科普、园艺零售为一体的可观、可赏、可学、可购的现代化苗圃。本次研究提出的以苗圃景观化发展模式理念指导苗圃基地建设,使苗圃形成“苗圃景观化、经营多元化”的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机制,对今后苗圃景观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清玲[7](2019)在《枫香在马尾松稀疏林分套种的生长效果及遗传力分析》文中提出选择肥沃立地质量Ⅰ类地(LD1)、较肥沃立地质量Ⅱ类地(LD2)和中等肥沃立地质量Ⅲ类地(LD3)等3种立地质量的马尾松稀疏林分开展套种枫香的对比试验,研究枫香在马尾松稀疏林分中套种的生长效果及主要性状遗传力。结果表明:枫香在郁闭度0.3~0.4的马尾松稀疏林套种,其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比较高,生长状况良好;在肥沃、较肥沃立地质量马尾松稀疏林分套种的枫香生长量明显高于中等肥沃立地条件;枫香在肥沃、较肥沃和中等肥沃3种立地质量条件下的马尾松稀疏林分套种树冠性状生长发育较好,其树高、胸径、材积以及尖削度、冠长率、树冠圆满度、冠型指数的遗传力都在0.7以上,遗传稳定性较好。综上表明枫香在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和景观提升中是较好的树种之一。
倪毅[8](2019)在《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文中认为生态景观林作为生态公益林的一种特殊形式得到了地区政府和园林、林业行业的关注。生态景观林不仅可有效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还能发挥良好的景观游憩功能。目前广东省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实践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作为一项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工程体量大的生态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先行先试种植的大量树种,其适宜性和实践成效仍有待进一步的评价和检验。通过造景工程区的复查调研,从而构建针对生态景观林树种的适宜性评价体系,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生态景观林的建设质量和成效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对广东的龙川、郁南和翁源等3个生态景观林工程试验区9个调研点,开展植物生长现状调研和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对3个调研区进行景观配置植物种类调查,生态景观林的植物组成种类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季相变化,外貌以常绿为主。共计有园林植物23种,隶属于15科21属,种类较多的科有山茶科、杜英科、樟科、金缕梅科。从植物生活型来分,落叶植物5种(占总数的20%),常绿乔木20种(占总数的80%),常绿植物在植物景观色彩和群落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在3个调研地的乔木组成均成为显着的观赏因素。构成环境空间的基本结构和骨架,观赏性植物因其花相、叶形叶色、果实均可作为景象焦点和构图中心,在生态景观林植物配置中呈现较优的效果。龙川试验区林冠天际线优美,季相变化明显,组成种类多样性丰富;郁南试验区林冠形为伞形和钟形,混交林树形优美,季相变化明显;翁源试验区林冠形为伞形,天际线较为平缓,混交林树形优美,季相变化较前两者较差。2、在3个调研区的造景树种适宜性因种植区域不同,树种间生长表现差异明显。龙川试验区适宜性较好的树种为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山茶(Camellia japonica)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适宜性较差的有荷木(Schima superb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木姜子(Litsea pungens)。郁南试验区适宜性较好的树种为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枫香和灰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适宜性较差的有桑树(Morus alba)、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和荷木。翁源试验区适宜性较好的树种为山杜英和枫香,适宜性较差的有黎蒴(Castanopsis fargesii)和荷木。3、对调研区9个调研点进行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关联度法的景观评价,利用Kendall’s W协和系数进行检验,AHP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的评价结果相似。评价值较高的造景树种具有适生性好、生态效益高和观赏价值高等特点,评价值较低的造景树种乡土适宜性低,生长速度慢,虫害明显,生态效益低且观赏度低。其中,龙川县的造景树种适宜性排序:枫香>山茶>樟树>乌桕(Sapium sebiferum)>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马尾松>藜蒴>檫木(Catalpa bungei)>荷木>大叶相思>木姜子;郁南县的造景树种适宜性排序:山杜英>枫香>灰木莲(Manglietiaglanca)>油桐(Vernicia fordii)>小叶榕(Ficus benjamin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黄金熊猫(Xanthostemon chrysanthus)>樟树>藜蒴>火力楠>苦楝(Melia azedarach)>马尾松>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桑树>马占相思>荷木;翁源县的造景树种适宜性排序:山杜英>枫香>马尾松>樟树>藜蒴>荷木。本文对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讨论。根据生态景观林试验区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了采用针阔叶植物、常绿与落叶植物、绿色与彩叶植物混交;种植密度的合理控制;增加林下植被丰富度,适当提高植被覆盖度;造景树种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其他景观林工程优化等建议。
潘端云[9](2019)在《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评价》文中指出观赏植物是具有观赏价值,能美化环境和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目前,各地园林绿化的植物多倾向于选择常见的观赏植物,而对野生的乡土植物应用较少,导致园林景观缺少当地特色。黔中地区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但被开发利用的物种不多。本文通过对黔中地区野生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建立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筛选出优秀的野生观赏植物种类,力求为黔中地区园林植物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基础参考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观赏植物物种多样,共计136科316属570种。其中,蕨类和裸子植物较少,被子植物有539种。生活型以灌木居多,藤本最少。优势科(>10种)有13科,优势属(>5种)有14属。80%以上的物种能在多个区域分布,各分布区物种相似性较高。垂直分布上,呈“中间膨胀型”海拔分布趋势,物种数量在1100-1200m处达到峰值,多个海拔段分布的物种数达95.26%,适应性较广。总体上,研究区观赏植物地理区系具有温带性质向热带性质过渡并偏向热带性质的特点。(2)6个观赏类型中以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最多,观茎干植物数量最少,芳香植物有70种。园林用途分为13类,孤植树类、庭荫树类和行道树类在树种种类上有较大重叠,其中,行道树较少,仅50种;花灌木类和盆栽与造型类物种数量尤为突出,均近两百种;具有水土保持和抗污染等功能的防护类99种,能适应不同湿地环境的湿地应用类16种,可做插花材料的切花类36种。(3)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水湿、阳性、耐荫、酸性土植物均达100种以上;碱性土植物种类较少,仅30种;抗空气污染物植物共65种,其中,54种对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均有较强的抗性。在实际园林运用当中,可结合植物特性和实际环境条件,合理配置。(4)通过对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综合评价并进行分级得到可大力开发利用的Ⅰ级野生观赏植物38种,后备资源Ⅱ级野生观赏植物459种,Ⅲ级41种,Ⅳ级32种。Ⅰ级观赏植物中,灌木近一半,观赏类型多样,以观花和观叶为主。(5)运用聚类分析将Ⅰ级观赏植物分为四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紫荆(Cercis chinensis)等12种,主要特征是观赏价值、资源潜力和环境适应性均较强;第二类群包括女贞(Ligustrum lucidum f.lucidum)等7种,环境适应性强;第三类群包括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等5种,资源潜力较大;第四类群包括老虎刺(Pterolobium punctatum)等14种,为观赏价值高的种类。
李凤英[10](2013)在《宣城地区枫香育苗造林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宣城市枫香资源分布概况,研究总结枫香育苗、造林、成林管护技术,以为枫香速生丰产高效提供技术参考。
二、枫香的育苗栽培技术及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枫香的育苗栽培技术及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枫香秋季景观评价及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枫香的生物学特性及利用价值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彩叶树种 |
1.3.2 SBE美景度评价 |
1.3.3 影响植物色彩形成生化因素 |
1.3.4 影响植物色彩形成的环境因素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种质资源调查 |
3.2.2 SBE值评价方法 |
3.2.3 叶片生化指标测定和环境因子收集 |
3.3 数据处理 |
3.4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SBE评价分析 |
4.1.1 SBE标准值分析 |
4.1.2 SBE值聚类分析 |
4.1.3 自变量的剔除运算 |
4.1.4 建立景观预测模型 |
4.1.5 景观因子类目分析 |
4.1.6 小结 |
4.2 枫香叶片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
4.2.1 不同地区对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2 环境因子对枫香色彩形成的影响 |
4.2.3 枫香景观影响因子相关性综合分析 |
5 结论、讨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种质资源调查表 |
附录B 样本照片 |
致谢 |
(2)枫香优良无性系筛选及紫叶品系叶色变化相关基因模块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林木无性系育种研究 |
1.1.1 无性系林业的来源与发展 |
1.1.2 无性系育种研究进展 |
1.2 枫香的生态习性 |
1.3 枫香的育种研究进展 |
1.4 枫香叶色研究进展 |
1.4.1 植物叶色变化机理 |
1.4.2 花色苷研究进展 |
1.4.3 枫香叶色研究进展 |
1.5 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枫香无性系保存率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林调查与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枫香无性系生长性状变异及优良无性系选择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枫香无性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
3.2.2 枫香无性系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 |
3.2.3 枫香无性系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2.4 枫香无性系生长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3.2.5 枫香无性系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 |
3.2.6 枫香优良无性系的早期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4. 利用WGCNA进行枫香叶色变化相关基因共表达模块鉴定 |
4.1 材料与设计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枫香紫叶和正常叶的叶色变化对比 |
4.2.2 枫香紫叶和正常叶的色素含量变化 |
4.2.3 枫香紫叶和正常叶的WGCNA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表型性状变异的影响因素 |
5.2.2 枫香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 |
5.2.3 枫香叶色变化的影响因素 |
6. 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昆明市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自然环境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候 |
2.2.3 土壤 |
2.3 自然植被状况 |
2.4 城市绿地状况 |
2.5 小结 |
第三章 昆明市园林树种应用现状研究 |
3.1 植物种类分析 |
3.2 应用比例分析 |
3.3 古树名木资源分析 |
3.4 园林树种应用现状调查 |
3.4.1 调查树种 |
3.4.2 调查范围 |
3.4.3 调查内容 |
3.5 园林树种应用现状问题分析 |
3.5.1 园林树种种类偏少,植物多样性不足 |
3.5.2 乡土树种应用不足,地域特色不明显 |
3.5.3 对园林树种生长适应性的重视有待加强 |
3.5.4 垂直绿化运用少,绿视率低 |
3.5.5 花卉应用较少,“花都”城市形象不突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昆明市园林树种规划 |
4.1 规划思路 |
4.1.1 规划依据 |
4.1.2 指导思想 |
4.1.3 规划目标 |
4.1.4 规划原则 |
4.2 昆明市所处时植物地理位置 |
4.2.1 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 |
4.2.2 地带性植被类型 |
4.2.3 建群种 |
4.2.4 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 |
4.3 技术经济指标 |
4.3.1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
4.3.2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 |
4.3.3 乔木与灌木 |
4.3.4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 |
4.3.5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 |
4.3.6 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 |
4.4.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
4.4.2 调查问卷的设置 |
4.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5 园林树种的综合得分 |
4.4.6 昆明市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规划 |
4.5 昆明市一般树种的规划 |
4.6 昆明市市树与市花的建议 |
4.6.1 市树 |
4.7 小结 |
第五章 昆明市城市绿地分类树种规划 |
5.1 公园绿地树种规划 |
5.1.1 基调树种 |
5.1.2 骨干树种 |
5.1.3 一般树种 |
5.2 防护绿地树种规划 |
5.2.1 基调树种 |
5.2.2 骨干树种 |
5.2.3 一般树种 |
5.3 广场用地树种规划 |
5.3.1 基调树种 |
5.3.2 骨干树种 |
5.3.3 一般树种 |
5.4 附属绿地树种规划 |
5.4.1 基调树种 |
5.4.2 骨干树种 |
5.4.3 一般树种 |
5.4.4 行道树树种规划 |
5.5 区域绿地树种规划 |
5.5.1 基调树种 |
5.5.2 骨干树种 |
5.5.3 一般树种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2.1 对昆明市树种规划的建议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附录 C:附表 |
附表1 昆明市园林绿地植物调查表 |
附表2 昆明市树种规划园林植物名录 |
附录 D:附图 |
附图1 昆明市绿化应用植物种类调查卡片 |
附图2 问卷调查样例 |
附图3 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Excel计算 |
附图4 基调树种 |
附图5 部分骨干树种 |
(4)牛樟扦插繁殖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方法 |
1.4.1 扦插前准备及插穗的处理 |
1.4.2 扦插后的管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扦插基质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2.2 插穗保留不同叶片数(含带顶芽)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2.3 不同预处理液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5)连云港市枫树湾景区枫香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样地调查 |
2.2 种群结构分析 |
2.3 种群存活曲线与静态生命表的编制 |
2.4 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
(1)扩散系数(C) |
(2)负二项参数(K) |
(3)扩散型指数(Iδ) |
(4)Cassie指标(Ca) |
(5)丛生指标(I) |
(6)平均拥挤指数(m*) |
(7)聚块性指标(m*/m)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枫香群落的结构特征 |
3.2 枫香种群的龄级结构 |
3.3 枫香种群的存活曲线 |
3.4 枫香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
3.5 枫香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
4 讨论 |
5 结论 |
(6)浙江省园林苗圃景观化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1.1 三农政策带来的机遇 |
1.1.1.2 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 |
1.1.1.3 问题较多,效益下降 |
1.1.1.4 苗圃对外展示和宣传水平较低 |
1.1.2 研究意义 |
1.2 苗圃景观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2.1 相关概念 |
1.2.1.1 园林苗圃 |
1.2.1.2 观光苗圃 |
1.2.1.3 花园中心 |
1.2.2 相关理论基础 |
1.2.2.1 园林苗圃学 |
1.2.2.2 景观生态学 |
1.2.2.3 农业美学 |
1.2.2.4 多功能农业 |
1.2.2.5 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
1.2.2.6 农业产业化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外苗圃的发展研究 |
1.3.1.1 国外苗圃的研究概况 |
1.3.1.2 国内苗圃的发展和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文献研究法 |
1.4.2.2 实地调查法 |
1.4.2.3 实践验证法 |
1.5 技术路线 |
2 苗圃景观化在浙江省的发展基础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气候特点 |
2.1.2 地形特点 |
2.1.3 植被资源 |
2.1.4 土地资源 |
2.1.5 旅游业发展 |
2.2 浙江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
2.2.1 浙江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优势 |
2.2.1.1 基础较好,规模较大 |
2.2.1.2 产区集聚效应显现,龙头企业引领增强 |
2.2.1.3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
2.2.2 浙江省花卉苗木产业存在的不足 |
2.2.2.1 生产环境和方式与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 |
2.2.2.2 苗木同质化较高 |
2.2.2.3 苗圃经营收入单一 |
2.2.2.4 苗圃对外展示能力较低 |
2.3 小结 |
3 苗圃景观化典型案例分析 |
3.1 浙江森禾种业余杭示范基地 |
3.1.1 基地介绍 |
3.1.1.1 交通区位分析 |
3.1.1.2 社会经济分析 |
3.1.1.3 周边绿地分析 |
3.1.2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3.1.3 借鉴特色 |
3.1.3.1 景观角度规划设计苗圃基地 |
3.1.3.2 植物景观营造水平较高 |
3.1.3.3 品牌特色活动的构建 |
3.1.3.4 经营方式的拓展 |
3.2 画境·青山湖花园中心 |
3.2.1 基地介绍 |
3.2.2 区位分析 |
3.2.2.1 交通区位分析 |
3.2.2.2 社会经济分析 |
3.2.2.3 周边园艺市场分布 |
3.2.3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3.2.4 借鉴特色 |
3.2.4.1 将花园中心融入苗圃,拓展苗圃的经营方式 |
3.2.4.2 情景式庭院的展示、设计和施工 |
3.2.4.3 室内卖场的布局和营造 |
3.2.4.4 依托科研力量积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
3.3 浙江人文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文浦花园 |
3.3.1 基地介绍 |
3.3.2 区位分析 |
3.3.3 借鉴特色 |
3.3.3.1 景观效果好、科普价值高的植物全园种植 |
3.3.3.2 强化植物的展示功能和科普功能 |
3.4 苗圃景观化发展主要内容 |
3.4.1 观光 |
3.4.2 展示 |
3.4.3 经营销售 |
3.4.4 其它做法 |
4 基于苗圃景观化模式的浦江县森鼎苗圃基地规划 |
4.1 项目概况 |
4.1.1 浦江县概况 |
4.1.1.1 气候特征 |
4.1.1.2 水文条件 |
4.1.1.3 植物资源 |
4.1.1.4 花木产业发展情况 |
4.1.2 场地概况 |
4.1.2.1 区位分析 |
4.1.2.2 场地现状分析 |
4.1.3 项目建设意义 |
4.1.3.1 丰富可供使用的园林植物品种 |
4.1.3.2 为市民提供多功能的城市绿地 |
4.1.3.3 为今后的苗圃景观化发展提供借鉴 |
4.2 总体规划 |
4.2.1 规划理念及目标 |
4.2.2 项目规划编制依据 |
4.2.3 规划原则 |
4.2.3.1 基地景观化 |
4.2.3.2 效益最大化 |
4.2.3.3 功能多元化 |
4.2.3.4 生产集约化 |
4.3 总体布局 |
4.4 功能分区 |
4.4.1 入口服务展示区 |
4.4.2 观光休闲区 |
4.4.3 苗木生产区 |
4.4.4 水生植物展示区 |
4.4.5 引种培育区 |
4.4.6 实际应用展示区 |
4.4.7 园艺中心售卖区和户外花卉绿植售卖区 |
4.4.8 研发展示区 |
4.5 分项规划 |
4.5.1 植物规划 |
4.5.1.1 植物空间分布和季相搭配 |
4.5.1.2 主要功能区的植物配置 |
4.5.2 道路规划 |
4.5.3 建筑规划 |
4.5.4 给排水规划 |
4.5.4.1 给水规划 |
4.5.4.2 排水规划 |
4.6 小结 |
4.6.1 原始基地内的不足 |
4.6.2 苗圃景观化模式的改造策略 |
4.6.2.1 保证生产功能 |
4.6.2.2 提升观光功能 |
4.6.2.3 强化展示功能 |
4.6.2.4 增强销售功能 |
5 讨论与结论 |
5.1 研究结论与成果 |
5.2 不足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枫香在马尾松稀疏林分套种的生长效果及遗传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方法 |
1.5 调查项目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造林成活率和造林保存率 |
2.2 林木生长量分析 |
2.3 树冠性状分析 |
2.4 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8)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生态景观林及其相关概念 |
1.2.2 生态景观林研究进展 |
1.2.3 生态景观林评价研究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3.1 研究目的 |
2.3.2 研究意义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研究法 |
2.4.2 实地调研法 |
2.4.3 生态景观林的树种适宜性评价 |
2.5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特色分析 |
3.1.1 造景植物生长态势分析 |
3.1.2 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
3.2 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适宜性适宜性评价 |
3.2.1 AHP法评价结果 |
3.2.2 灰色关联度法评价结果 |
3.2.3 两种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4.2.1 广东生态景观林植物多样性 |
4.2.2 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特色分析 |
4.2.3 广东生态景观林植物景观评价 |
4.2.4 广东生态景观林设计与养护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三个调研地树种统计和树种分布 |
附录 B:调研地出现的生态景观林造林树种图片 |
(9)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立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
1.2.2 我国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
1.2.3 贵州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
1.2.4 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
1.2.5 野生观赏植物与层次分析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2 研究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2.1 物种多样性分析 |
2.2.2 观赏多样性分析 |
2.2.3 生态适应性多样性分析 |
2.2.4 开发利用价值评价 |
2.3 研究方法 |
2.3.1 调查方法 |
2.3.2 统计分析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结果分析 |
3.1 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
3.1.1 种类组成特点 |
3.1.2 生活型多样性 |
3.1.3 植物区系特点 |
3.1.4 资源分布特点 |
3.2 观赏特性多样性 |
3.2.1 观花植物 |
3.2.2 观果植物 |
3.2.3 观叶植物 |
3.2.4 观茎干植物 |
3.2.5 观姿植物 |
3.2.6 芳香植物 |
3.3 园林用途多样性 |
3.3.1 孤植树类 |
3.3.2 庭荫树类 |
3.3.3 行道树类 |
3.3.4 绿篱类 |
3.3.5 垂直绿化类 |
3.3.6 地被类 |
3.3.7 花灌木类 |
3.3.8 盆栽及造型类 |
3.3.9 防护类 |
3.3.10 室内装饰类 |
3.3.11 湿地应用类 |
3.3.12 切花类 |
3.3.13 花坛花镜类 |
3.4 生态适应类型多样性 |
3.4.1 温度适应性 |
3.4.2 水分适应性 |
3.4.3 光照适应性 |
3.4.4 土壤适应性 |
3.4.5 空气污染物适应性 |
3.5 综合评价 |
3.5.1 权重计算结果 |
3.5.2 评价结果 |
3.5.3 高综合价值物种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讨论 |
4.3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Ⅰ: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Ⅱ: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名录 |
附录Ⅲ: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评价分值统计表 |
附录Ⅳ: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优先开发利用推荐种各论 |
附录Ⅴ:黔中地区部分野生观赏植物图片赏析 |
(10)宣城地区枫香育苗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宣城市自然概况 |
2 宣城市枫香资源分布概况 |
3 枫香栽培技术 |
3.1 枫香育苗技术 |
3.1.1 种子采集。 |
3.1.2 圃地选择与整地。 |
3.1.3 播种育苗。 |
3.1.4 繁殖与栽培养护。 |
3.1.5 病虫害防治。 |
3.1.6 苗期管理。 |
3.2 枫香造林技术 |
3.2.2 科学栽植。 |
3.2.3 抚育管理。 |
3.3 枫香成林管理技术 |
四、枫香的育苗栽培技术及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枫香秋季景观评价及影响因子分析[D]. 李京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枫香优良无性系筛选及紫叶品系叶色变化相关基因模块鉴定[D]. 李文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3]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D]. 朱奕婕.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牛樟扦插繁殖影响因子分析[J]. 饶红欣,邹建文,罗先权,彭静,陈灵. 林业科技通讯, 2020(02)
- [5]连云港市枫树湾景区枫香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J]. 李冬林,江浩,王火,祝亚云,万欣,何冬梅.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1)
- [6]浙江省园林苗圃景观化模式探析[D]. 邱浩杰.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2)
- [7]枫香在马尾松稀疏林分套种的生长效果及遗传力分析[J]. 王清玲. 福建农业科技, 2019(07)
- [8]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D]. 倪毅.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9]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评价[D]. 潘端云. 贵州大学, 2019(09)
- [10]宣城地区枫香育苗造林技术研究[J]. 李凤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