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路的探讨

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路的探讨

论文题目: 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路的探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作者: 李翠娟

导师: 烟建华

关键词: 发生学,研究思路,证本质,证概念内涵,证特征

文献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多年来一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突破口。其中证本质研究又是最主要的攻关对象,人们试图超越疾病探求证的本质,寻求证的客观指标,认为只要发现和证实了与证有关的特异性物质成分,便揭示了证本质,便可对证进行客观地解释和度量,并可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界全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证本质研究。从临床研究到动物实验,从寻求单一证的特异性指标到病证结合研究某一病证的客观指标,人们将其作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攻关对象,以期获得突破。 我们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证概念内涵及本质研究等的文献资料综述分析及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中医证概念内涵及本质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证概念内涵研究中,存在对证概念的内涵界定不清,证与证候关系混乱等问题。在证本质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某些指标的特异性逐渐被否认,迄今尚未能获得有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的某个证的特异性实验指标。对脾气虚证、肺气虚证、心气虚证本质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也发现,三证在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自由基代谢、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心功能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同变化趋势指标。其次,在动物模型方面,广大研究者制作了百余种证的动物模型,虽然对证本质研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能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为中医临床、科研所用者不多。再次,研究思路存在片面性。人们大多还是运用还原分析的线性方法来探讨证的本质。这种单纯运用“自下而上”的还原分析研究思路,把一个整体割裂成各个部分进行研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中医证本质的研究,必须追根溯源,在深刻了解中医证理论的发生发展、正确把握证概念的学术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学证理论自身特点的科研方法。 借用自然科学领域发生学研究的范式,我们对中医证理论进行了发生学研究。认为它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之一,是古人在无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外现的相关生命现象,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内外各部的联系,对收集的各种病象进行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其实质是对疾病从整体功能关系失调角度概括的综合性动态病理模型。这种病理模型,是一种思维模型。它的建立既以古代的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又是对各种病象的综合,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社会科技、人文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的价值观念、气一元论的整体思维、主客合一的认知特点、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模式化的定势思维等因素对证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中医证的概念与理论除具有生物学基础外,还具有整体联系性、主客一体性、动态时序性、模型性、模糊性等特征。 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社会背景等的比较发现,中西医学具有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西医学立足于人体解剖形态,注重实体的病理改变,多从局部、微观、静止的角度阐明疾病机理,探究人体器官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病的概念也就由此而生,辨病论治遂成为西医学克敌制胜的法宝。中医学则着重于医疗实践总结,善于从整体、宏观、动态的视野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现状述评

1 证概念内涵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证概念内涵的研究现状

1.1.1 运用训话学方法阐述证概念内涵

1.1.2 运用传统思维方法阐述证概念内涵

1.1.3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阐述证概念内涵

1.2 证概念内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1 证与证候等的概念辨别不清

1.2.2 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

2 证本质的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

2.1 证本质的研究历史

2.2 证本质的研究现状

2.2.1 实验研究

2.2.2 临床研究

2.2.3 多学科研究

2.3 证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3.1 指标的非特异性

2.3.2 动物模型的局限性

2.3.3 研究思路的片面性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学术剖析

1 证理论的发展史

2 证理论的发生学基础

2.1 解剖学的知识

2.2 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2.3 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2.3.1 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

2.3.2 气一元论的整体思维

2.3.3 主客合一的认知特点

2.3.4 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

2.3.5 模式化的定势思维

3 证概念的内涵

4 证的特征

4.1 整体联系性

4.2 主客一体性

4.3 动态时序性

4.4 模型性

4.5 模糊性

5 证与症、证候的区别与联系

6 从中西医学思维特点探讨证与病的区别和联系

6.1 中西医学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

6.1.1 文化背景不同

6.1.2 哲学思想不同

6.2 中西医研究方法的差异

6.3 中医证与西医病的区别和联系

6.4 关于病证结合的思考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思路探索

1 关系——证本质研究的新思路

1.1 注重关系是中医学的立论依据

1.2 从整体功能关系失调入手是证本质研究的基本思路

2 探讨非特异性物质的时空变化组合方式是证本质研究的有益尝试

3 工作设想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篇

发布时间: 2005-07-11

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的北平中医药发展史研究(1912-1949)[D]. 董泽宏.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 [2].中医古籍整理与学术传承[D]. 顾漫.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
  • [3].近现代中医发展中的进化论思想研究[D]. 刘理想.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 [4].《内经》“邪”概念研究[D]. 张俐敏.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论中医学基本观[D]. 徐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
  • [2].五脏相关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分析[D]. 郑洪.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
  • [3].中医证候的科学求真与文化探源[D]. 张天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
  • [4].中医辩证量化方法学研究[D]. 洪净.湖南中医学院2002
  • [5].中医证候研究[D]. 林晓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
  • [6].《内经》情志相胜理论及其养生应用研究[D]. 韩晶杰.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7].《伤寒杂病论》唯象医学研究[D]. 赵鲲鹏.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8].表里的界限[D]. 李成卫.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9].病证结合论治的文献研究[D]. 童舜华.上海中医药大学2002
  • [10].五脏概念的中西医比较与中医跨文化交流研究[D]. 张春月.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标签:;  ;  ;  ;  ;  

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路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