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漂泊题材小说创作的心理阐释

艾芜漂泊题材小说创作的心理阐释

论文摘要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理论阐释艾芜漂泊题材小说,探寻其创作的心理根源。在1930年代的上海,艾芜没有按照左翼主流文学指引的方向前行,而将自己过去的漂泊生涯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题材。这是因为物质的困窘与精神的苦闷使其形成了挫折感。这种挫折感让他退回到自己个人状况中寻找创作的心理源泉。农民家庭出身的艾芜在巴蜀文化之中形成了一种爱幻想、放任自由的浪漫气质,少年成长环境又让他对下层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认识到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人性的压抑,而家庭环境的压抑让他更加向往自然,他渴望人的自由与解放,觉得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体会到本真状态的轻松愉快。这些个人状况让他在无意识中形成了自然本真的精神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貌:内容方面,他让大自然的美丽自然绽放,追求人性的善与美,热爱人类的充沛生命活力;表达方式上,艾芜的行文自然流淌,从不矫揉造作,与其叙述内容协调一致;精神取向方面,作品中人物大多追求生存的基本权力和现世精神,表现出生命中的旷达乐观。心理上的人格退行在当时对艾芜来说是一种必要选择:对个人,它调节了艾芜的创作个性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对社会,其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产生了不可取代的社会影响。尽管也不无负面的东西,但总体而言,人格退行对艾芜小说创作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漂泊题材选择的心理动因
  • 1.1 回国初期的心理
  • 1.2 艾芜漂泊情结形成的文化与个性因素
  • 第2章 漂泊情结的文本表现
  • 2.1 叙述内容
  • 2.2 艺术表达
  • 2.3 精神取向
  • 第3章 人格退行对艾芜创作的意义
  • 3.1 人格退行的必要性
  • 3.2 人格退行所带来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著作
  • (二) 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艾芜漂泊题材小说创作的心理阐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