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敦煌遗书《佛说佛名经》(二十卷本)约产生于隋代,属于伪经。伪经的内容大都反映了一定时期和地区的佛教在民间的流传情况,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对我们了解佛教在民众中的流行很有帮助。此经以元魏菩提流支译的十二卷本《佛说佛名经》为基础,加上其它一些材料编撰而成。和十二卷本《佛说佛名经》相比,多了经典名称和忏悔文、伪经《大乘莲华宝达菩萨问答报应沙门经》。隋代虽然结束了中土社会长期的分裂状况,但绵延数百年之久的社会大动荡给人们带来的精神阴影已经深深扎根在广大民众的内心深处,并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信仰趋向。因此,该经对于我们了解南北朝到隋朝的佛教状况有着重要价值。但由于该经久已失传,只能在敦煌写本残卷中找到。因此,搜集、鉴别敦煌遗书中属于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的写本残卷,并进行录校整理,为学术界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整理本,成为研究的前提。笔者参与了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的录校整理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此经产生的由来作一定的分析,以丰富的历史资料说明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的内容与结构特点和其产生的历史年代的社会思潮是相呼应的;其次通过对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中佛经译介年代的分析,指出此经应产生于隋代,修正了前此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观点;再次就日本学者井ノロ先生所谓的“十八卷本”《佛名经》问题方面作一定的分析;最后就该经在《佛名经》演变中的历史地位试作一定的探讨。本文共分三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阐述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产生的由来;第二部分论证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产生的历史年代,以及介绍此经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主要就“十八卷本”问题,以及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在《佛名经》体系演化中的历史地位进行一定的探讨。通过以上阐述,说明:一、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的产生是自南北朝以后,佛教内部长期流行的末法思想和三宝崇拜两种思潮影响的必然结果;二、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约产生于隋代;三、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的内容与结构特征体现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佛、法、僧三宝前忏悔之风气;四、日本学者井ノロ先生所谓的“十八卷本”其实是二十卷本的前十八卷;五、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在《佛名经》体系演化中处在中间的地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佛说佛名经(二十卷本)[J]. 藏外佛教文献 2008(03)
- [2].佛说佛名经(二十卷本)[J]. 藏外佛教文献 2010(02)
- [3].佛说佛名经(二十卷本)[J]. 藏外佛教文献 2008(02)
- [4].佛说佛名经(二十卷本)[J]. 藏外佛教文献 2010(03)
- [5].国图藏敦煌本《佛名经》残卷缀合示例[J]. 浙江社会科学 2015(06)
- [6].佛说佛名经(二十卷本)[J]. 藏外佛教文献 2008(01)
- [7].佛说佛名经卷第八[J]. 藏外佛教文献 2008(03)
- [8].佛说佛名经卷第九[J]. 藏外佛教文献 2008(03)
- [9].佛说佛名经卷第十[J]. 藏外佛教文献 2008(03)
- [10].佛说佛名经(二十卷本)[J]. 藏外佛教文献 2010(01)
- [11].武威博物馆藏6721号西夏文佛经定名新考[J]. 西夏学 2011(02)
- [12].敦煌捺印佛像研究[J]. 敦煌研究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