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丽华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丽华,西藏,散文创作
马丽华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飞[1](2017)在《雪域高原的体悟与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丽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以书写西藏着称的着名诗人、散文家,尤以散文创作的突出成绩而享有了“西藏的马丽华”的称号。她行走西藏27年,以切身的体验和感悟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西藏之歌,实践了自己做“西藏的歌者”的诺言。本论文在仔细研读马丽华的包括诗歌、小说等在内的全部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对于马丽华及其作品的研究,深入分析了马丽华散文创作的精神内涵、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以期对马丽华散文研究贡献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01)
刘晓敏[2](2015)在《从生态主义看马丽华的散文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主义是在当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而引起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马丽华关于藏区的一系列散文创作体现了其深深的生态意识,这不仅仅体现在她对藏区生态环境的关注,更有对藏区文化环境,如宗教、制度、人性的深入挖掘,表达了对它们的崇仰之情,并对其流逝感到无限惋惜。生态文学以生态批评为基础,探讨人与自然、人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生态文学重视考察和表现(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5年22期)
张晓琴[3](2012)在《高原生态的发现者——论马丽华散文的文化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精神生态散发着奇异的光芒,吸引着整个世界的关注目光。当代作家马丽华是这一高原生态的第一个全面发现者,她的散文一方面为读者呈现出本真的西藏生态,一方面又通过作家的精神参与使其具有了个体意义和精神意义,同时马丽华又表现出个体的困惑,以上共同构成了马丽华散文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童菊芬[4](2012)在《“民族志”书写与文化审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丽华“西藏系列”散文描写西藏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人文历史……全方位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心路轨迹。在关注西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时,马丽华也倾注了自己对于这块地域文化的思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散文呈现出了繁荣与发展的景象,涌现了许多新的散文品类,西部散文便是这其中不可缺少且重要的一部分,马丽华所写的关于西藏的散文,因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习俗的影响而形成的藏民族特有的精神状态,展现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思想认识价值。本文以马丽华的“西藏系列”散文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纪实大散文与“西藏系列”、“民族志”与西藏书写以及“民族志”书写中的文化审思叁方面对马丽华的创作进行解读。文体形式上,“西藏系列”散文采用副标串联的结构来组织行文。大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大包容、大气势、结构美、长袖善舞、自成体系。通过比较西部散文作家的创作,马丽华散文的纪实性特征鲜明;散文文本分别从地域风情、宗教氛围、藏民生活、历史考籍等方面全方位对西藏进行关照,马丽华散文具有着“民族志”的外观;通过对作者身份的界定以及对作者文化选择流变的梳理,探求“民族志”书写中马丽华的文化态度。马丽华身上皆有外部观察者与此在者的双重视角,这样更便于她理解这个群体。马丽华作为一个的外来“发现者”,经历过从西藏的歌颂者到文化相对主义者再到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回归,选择以自觉的文化考量来达到对异文化的理解,表达了她歌颂自然,亦要歌颂文明的文化意识。如此,马丽华的散文创作丰富了西部散文的内涵,对当代西部散文的创作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2-03-01)
刘佳[5](2011)在《悲怆的生命激情——从马丽华散文管窥西部散文中的“苦难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苦难"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自古便是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之一。而今日的"苦难意识"多集中于"西部文学"中,笔者通过对马丽华散文中"苦难意识"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探讨,结合其他"西部散文"作家的创作特点,来窥探西部散文中"苦难意识"的起因、特点和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1年06期)
臧丽丽[6](2011)在《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融合体——马丽华的西藏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丽华的西藏散文是文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融合体,可以说她在文学与文化人类学两座高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走过西藏》中包涵大量的文化因素,以客观性、资料性、纪实性以及文化意义为特色。(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1年03期)
徐彩红[7](2010)在《藏民族地域文化的全景式审美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丽华的“走过西藏”系列散文是描写藏民族地区人们的生存形态与精神世界的长篇纪实性散文组书。它真实地记录了西藏的雪山、庙宇、严酷的环境、贫瘠的土地,苍凉的历史和传说,神秘浓厚的宗教气氛和藏民族人们坚韧、顽强、永无止息的奋斗精神等等。马丽华以散文的形式全景式的描绘了西藏别具特色的人生情态,在关注西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也倾注了自己对于这个地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作为新时期西部散文的一部分,马丽华的长篇纪实散文具有强烈的西部地域色彩和独特的人文情怀。因此,她的散文给西部文学乃至整个新时期中国文学都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元素和意义。本文试着从马丽华的代表性作品“走过西藏”系列散文入手,从文本和文本主体的角度,解析马丽华笔下所展现的藏民族生活全貌及其地域文化,通过透视其作品的文化内蕴和审美表达,着意揭示马丽华散文的价值所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马丽华散文的创作情况与创作历程。第二章,马丽华散文的深厚文化内蕴。第叁章,马丽华散文独特而深邃的审美表达。第四章,马丽华散文的地位与价值。全文是以马丽华“走过西藏”系列散文中的文本内容为主要基点,层层推进,从而更好地勾勒出马丽华散文的创作意图:不仅审美地再现了藏民族地域文化,同时还向读者发出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0-05-01)
栗军[8](2010)在《论西部边地散文的魅力——马丽华、沈苇散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边地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散文领域独领风骚。马丽华和沈苇的散文都以写西部边地着称,两人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描写异域生活,表达真挚情感,书写心灵体验。尽管两位作家散文书写的方式不同,但其情感却是坦率和真诚的。通过对这两位作家散文文本的比较,不仅展示了西部边地散文的独特魅力,也能探索西部边地散文的新出路。(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栗军[9](2009)在《大爱无疆——马丽华散文创作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文是最能体现作者真实情感和心理的一种文体,马丽华的散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更能体现其散文创作的独特魅力和深层特点。本文从诗化心怀、悲悯心理、学者心态和矛盾心理等四个方面详尽地分析了马丽华的散文创作,从中也正能体现其散文大气、质朴、率真的风格特征。(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20期)
韦济木[10](2009)在《文化相对主义视野与人道主义情怀——论马丽华“走过西藏”系列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在西藏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西部散文代表性作家,马丽华于1994年以"走过西藏"为总题出版了《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系列作品,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她以文化相对主义视角和人道主义情怀,全面、深刻、真切地反映了西藏的民情风俗、历史文化、现实人生。研究她的散文作品,有助于我们思考和谐发展,思考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马丽华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主义是在当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而引起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马丽华关于藏区的一系列散文创作体现了其深深的生态意识,这不仅仅体现在她对藏区生态环境的关注,更有对藏区文化环境,如宗教、制度、人性的深入挖掘,表达了对它们的崇仰之情,并对其流逝感到无限惋惜。生态文学以生态批评为基础,探讨人与自然、人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生态文学重视考察和表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丽华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彩飞.雪域高原的体悟与言说[D].南昌大学.2017
[2].刘晓敏.从生态主义看马丽华的散文创作[J].牡丹.2015
[3].张晓琴.高原生态的发现者——论马丽华散文的文化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2
[4].童菊芬.“民族志”书写与文化审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2
[5].刘佳.悲怆的生命激情——从马丽华散文管窥西部散文中的“苦难意识”[J].现代交际.2011
[6].臧丽丽.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融合体——马丽华的西藏散文[J].大众文艺.2011
[7].徐彩红.藏民族地域文化的全景式审美再现[D].内蒙古大学.2010
[8].栗军.论西部边地散文的魅力——马丽华、沈苇散文比较[J].宁夏社会科学.2010
[9].栗军.大爱无疆——马丽华散文创作心理分析[J].作家.2009
[10].韦济木.文化相对主义视野与人道主义情怀——论马丽华“走过西藏”系列散文[J].中国文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