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

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的岩溶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岩溶地貌类型多种多样。碳酸盐岩的分布面积计(含埋藏在非可溶岩之下者),可达3.46×106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3;而且类型多种多样,总体上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南方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干旱半干旱区岩溶、温带半湿润区岩溶和西部高原高山岩溶。我国的岩溶地貌研究具有世界意义,与世界其他地区岩溶区相比,我国岩溶形态丰富多彩、个性鲜明。这是因为我国岩溶地貌,发育有独特的优势,即中国大陆碳酸盐岩古老坚硬、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抬升、未受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破坏、以及季风气候水热配套(夏湿冬干)等四个条件,使得各个地质时期,尤其是新生代以来发育的岩溶形态保存完好,因而具有较长的、连续的岩溶发育的历史记录。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被称为大陆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的“博物馆和教科书”,在中国岩溶地貌研究中有重要地位。2007年7月,中国南方岩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乌江下游岩溶地貌作为亚热带峡谷岩溶地貌的代表也被列入。乌江下游岩溶地貌的研究对中国南方岩溶中山峡谷岩溶地貌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在的研究还很薄弱。形态学的研究主要应用了岩溶形态组合的研究方法,应用该方法可以避免“异质同相”在岩溶地貌形态研究中所引起的混乱。我们应用岩溶形态组合对乌江下游不同地貌面的典型地点的岩溶形态组合特征进行了探讨,并且和岩溶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结合起来,探讨其演化过程。沉积形态的研究是研究岩溶地貌演化的关键,把溶蚀形态和沉积形态相结合进行研究,通过对典型地点沉积物特征的研究来探讨岩溶环境的演化过程是本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岩溶地貌发育控制因素的分析,我们运用岩溶动力系统理论,把岩溶地貌形成原因研究放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中去研究,探讨内外力作用对本区岩溶地貌形态发育演化的影响。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本地区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具有独特的亚热带岩溶中山峡谷特点,以峰丛洼地(谷地)、大型漏斗(天坑)、岩溶峡谷、天生桥等为代表的地表岩溶和以大型溶洞和丰富的洞穴次生化学沉积为代表的地下岩溶最为普遍,独具特色。(2)不同地貌面上岩溶形态组合是岩溶地貌不同发育阶段的产物:鄂西期夷平面分布在海拔1700~2000m的高分水岭地区,形态组合特征是低矮的峰丛和平坝、大的多边形、浅碟形洼地相组合,石峰形态浑圆,峰与峰之间的疏离度高,平均为500m以上;溶洞不多,发育规模不大,沉积形态为红粘土,其岩溶形态组合反映了老年期岩溶地貌发育的特点,其形成在古近纪至新近纪初。山原期地面分布在海拔1200~1500m的地区,主要表现为高大的峰丛和大型洼地结合的岩溶台面。峰丛与洼地、岩溶台面之间的相对高差可达25~30m左右,峰与峰之间疏离程度变小,一般在300~400m;岩溶洞穴十分发育,有较丰富的次生沉积物。沉积物为红粘土,发育有铁质风化壳,总体上为壮年期地面特点。剥蚀面分布在海拔500~800m地区,以峰丛-槽谷、谷地为主,比高为60~100m,峰与峰之间疏离程度极小,一般在250m以下,基座紧密相连,石峰形态不太典型,顶部平坦,保留原始地貌面的特点,沉积物以黄色石灰土为主,体现为青年期岩溶地貌发育阶段的特点。(3)岩溶地貌发育的受岩性、构造、气候、土壤、水动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导因素为新构造运动、水动力条件和气候;通过对典型地点岩溶作用强度的研究发现:在现在气候条件下,鄂西期山地的岩溶作用比较弱,而盆地期地面岩溶作用比较强,说明鄂西期岩溶形态组合有古老性的特点,为第三纪末干燥气候形成的;盆地期剥蚀面之所以为青年期地面,和其发育历史较短有关。由于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岩溶形态组合呈现出多代性的特点,岩溶峡谷和夷平面交替出现,同时,夷平面受到后期的改造,由于强度不同,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远离现代排水基面的流域分水岭地区,新构造运动影响较小,地面完整性较好,岩溶地貌以峰丛洼地为主,地貌面发育以横向发育为主。乌江及主要支流河谷地带受新构造影响很大,因溯源侵蚀,普遍发育峡谷地貌,在河间地块因受新构造运动地貌影响较大,地面表现为锥状岩溶峰丛洼地和岩溶谷地景观。(4)乌江下游岩溶地貌的形成,经历了鄂西期、山原期、盆地期和峡谷期地貌演化阶段,并形成鄂西期、山原期夷平面、盆地期剥蚀面和深切峡谷。通过对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和演化的研究,我们对亚热带岩溶峡谷的形态、发育和过程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因此本研究对长江三峡形成演化的研究有借鉴意义。同时,本地区的岩溶地貌发育深受新构造运动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河流侵蚀和溶蚀作用叠加在一起,使本区的岩溶地貌发育强度增大,这既可以形成了景色迷人的乌江峡谷,又使本区生态环境及其脆弱,水旱灾害、水土流失、石漠化、地面塌陷等灾害频频出现;我们也注意到不同地区岩溶作用强度和方式不同,不同地貌面和岩溶峡谷区在进行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时必须要注意到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岩溶地貌研究现状
  • 1.3 乌江下游地区岩溶地貌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岩溶地貌研究取得的进展与不足
  • 1.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
  • 1.6 本研究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预计达到的目标
  • 1.7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背景
  • 2.1 自然条件
  • 2.2 地层
  • 2.2.1 前寒武系基底构造层
  • 2.2.2 地台期沉积盖层
  • 2.2.3 地洼期沉积
  • 2.2.4 表层-第四系
  • 2.3 乌江下游碳酸盐地层的分布
  • 2.4 区域构造
  • 2.4.1 北东向构造
  • 2.4.2 南北向构造带
  • 第3章 乌江下游岩溶地貌的个体形态及分布
  • 3.1 岩溶地貌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 3.2 乌江下游岩溶形态整体特征
  • 3.3 乌江下游岩溶个体形态
  • 3.3.1 地表形态
  • 3.3.2 地下形态
  • 第4章 乌江下游不同地貌面岩溶形态组合特征
  • 4.1 岩溶形态组合指标体系
  • 4.2 形态参数
  • 4.3 结果和讨论
  • 4.4 乌江下游岩溶形态组合特征
  • 第5章 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发育过程和阶段控制因素研究
  • 5.1 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发育的地质背景
  • 5.2 气候水文对岩溶地貌发育的影响
  • 5.3 现代气候和岩溶形态组合关系的典型地点研究
  • 第6章 乌江下游不同地貌面岩溶地貌分布和发育阶段
  • 6.1 乌江下游不同地貌面分布及年代探讨
  • 6.2 洞穴作为区域岩溶地貌演化的载体的研究
  • 6.3 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典型剖面地表沉积物的研究
  • 第7章 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发育史的探讨
  • 7.1 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发育史的探讨
  • 7.2 乌江河谷发育
  • 7.3 长江三峡贯通方式的探讨-以羊水河峡谷系统为例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8.1 初步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问题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参加课题、学术活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山东岩溶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J]. 地球学报 2020(04)
    • [2].辽东半岛(大连地区)岩溶地貌初探[J]. 城市地理 2017(04)
    • [3].岩溶地貌的形成及演化[J]. 西部探矿工程 2017(12)
    • [4].岩溶地貌 雄奇浩瀚[J].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5(04)
    • [5].古西岩溶地貌对洞穴型储层发育的控制[J]. 内江科技 2015(03)
    • [6].探析岩溶地貌高层建筑的勘察要点[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04)
    • [7].贵州凯里-黄平地区铝土矿空间分布规律与古岩溶地貌关系的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31)
    • [8].岩溶地貌现场教学方案设计[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07)
    • [9].百丈峡填补湖南天坑地貌空白[J]. 国土资源导刊 2012(06)
    • [10].三一旋挖钻机工法课堂第7讲:旋挖钻机在岩溶地貌下的钻进工法[J].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1(07)
    • [11].基于岩溶地貌的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为例[J]. 地理教学 2019(22)
    • [12].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特征初探——以重庆武隆及其邻近地区为例[J]. 中国岩溶 2010(02)
    • [13].谈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研究及旅游价值发现[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20)
    • [14].广西平果堆积铝土矿岩溶地貌演化与成矿作用[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15].西南山区高速公路岩溶地貌隧道渗水分析及处理措施[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9(04)
    • [16].挺进大石山(节选)[J]. 红豆 2019(Z1)
    • [17].北京西山圣莲山地质公园的岩溶地貌演化[J]. 城市地质 2011(03)
    • [18].丘北普者黑岩溶地貌景观特征[J]. 四川地质学报 2010(03)
    • [19].桂林天坑资源调查及其植物应用价值研究[J].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0(01)
    • [20].福建永安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双向演化过程及工程地质意义[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27)
    • [21].结合实例浅谈大连地区岩溶地貌桥梁工程桩基础设计[J]. 岩土工程界 2009(05)
    • [22].鄂尔多斯古隆起周边奥陶系古岩溶地貌特征[J]. 辽宁化工 2013(02)
    • [23].火山与岩溶地貌的相似性分析及勘探启示[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9(03)
    • [24].“十百千万”大走访:与客户的双向叙事[J]. 国家电网 2012(02)
    • [25].徐霞客与岩溶地貌[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18)
    • [26].浅议绵阳市安县罗浮山砾岩岩溶地貌区的地质旅游开发[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9(02)
    • [27].岩溶地貌景区病害排水设计的运用[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9(06)
    • [28].广西布泉河流域岩溶地貌及其控制因素[J]. 广西水利水电 2017(06)
    • [29].关于复杂岩溶条件下旋挖灌注桩施工探讨[J]. 居舍 2018(20)
    • [30].基于SPOT 5图像的岩溶地貌单元自动提取方法[J]. 国土资源遥感 2012(02)

    标签:;  ;  ;  ;  ;  

    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