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 ——基于体系结构与体系进程的分析

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 ——基于体系结构与体系进程的分析

论文摘要

冷战后,中国的国际制度战略从战略特性上来划分,可分为体系结构性战略和体系进程性战略。这种划分的基础性前提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国际制度的作用可划分为结构性作用和进程性作用。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制度是霸权体系的一部分,是霸权体系维持和扩张的工具,是为霸权国家利益服务的。本文将国际制度的这种作用定义为结构性作用。新自由制度主义及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制度是用来保护国家间合作的,是为实现共同利益服务的。本文将国际制度的这种作用定义为进程性作用。国际制度战略就是依据如何认同国际制度的这两种作用来进行特性划分的。如果强调对结构性作用的逆向认同,就会选择挑战或改造现行国际制度的战略,表现出体系结构性战略特征:如果强调对进程性作用的正向认同,就会选择维持和维护现行国际制度的战略,表现出体系进程性战略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时期中国始终逆向认同国际制度的结构性作用,结果导致其选择对当时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及国际制度发动革命或发起挑战的战略。其后,邓小平时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考虑,第一次开始正向认同国际制度的进程性作用,结果导致其选择参与国际制度的战略。这种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变迁对冷战后的中国依然产生着影响。换言之,就是逆向认同结构性作用的体系结构性战略与正向认同进程性作用的体系进程性战略同时存在于江泽民时期及胡锦涛时期。首先,本文分析了冷战后中国对于全球的国际制度战略。江泽民时期大力推进多极化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体系结构性战略。在前苏联解体导致国际体系发生变革的过程中,美国单一霸权制度开始形成,因此应对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的战略越发重要。在结构性作用的逆向认同下改善现行国际秩序及国际制度不公正、不合理、不公平的民主赤字现状成为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的核心。胡锦涛时期重点推进建设和谐世界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体系进程性战略。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逐步实现大国化,国际社会强烈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此外,在上世纪90年代后始现于国际社会的中国威胁论仍未消失的情况下,中国必须进一步树立其更为和平的国际形象。因此,强调进程性作用的体系进程性战略成为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的核心。其次,本文分析了冷战后中国对于东亚地区的国际制度战略,包括推动安全领域地区合作的体系结构性战略与推动经贸领域地区合作的体系进程性战略。地区安全合作的目的在于补充和牵制掌握地区内安全秩序主导权的美国及其同盟体系,表现出对国际制度的结构性作用起到牵制作用的体系结构性特征。地区经济合作的目的在于建立地区内市场单一化的自由贸易区,并最终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表现出强调国际制度的进程性作用的典型的体系进程性特征。本文的结论是:冷战后,中国的国际制度战略特征是体系进程性战略与体系结构性战略并存,在今后实现和平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两者并存必将归于体系进程性战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与课题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国际制度的作用与认同
  • 第一节 国际制度的概念
  • 第二节 国际制度的作用
  • 第三节 国际制度作用的认同与国际制度战略
  • 第二章 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新中国对国际制度认同的固定因素
  • 第二节 毛泽东与国际制度:对结构性作用的认同
  • 第三节 邓小平与国际制度:从结构性作用的认同到进程性作用的新认同
  • 第四节 江泽民与国际制度:对结构性作用和进程性作用的综合认同
  • 第五节 胡锦涛与国际制度:对国际制度作用认同的新思路
  • 第六节 小结:国际制度战略演变的简要
  • 第三章 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的全球布局
  • 第一节 冷战后国际秩序与美国制度霸权
  • 第二节 体系结构性战略:多极化战略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 第三节 体系进程性战略:建设和谐世界与国际关系民主化
  • 第四节 小结:全球布局的国际制度战略
  • 第四章 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的东亚布局
  •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的东亚国际制度战略与东亚多边制度
  • 第二节 体系结构性战略:亚洲大国与地区安全共同体
  • 第三节 体系进程性战略:合作型大国与地区经济一体化
  • 第四节 小结:东亚布局的国际制度战略
  • 第五章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国际制度战略
  • 第一节 体系结构性矛盾与体系进程性理念
  • 第二节 和平发展道路与合作战略特征
  • 第三节 小结:国际形象与国际制度战略
  • 结论
  • 一、对国际制度战略的综合解释
  • 二、全球布局和东亚布局的层次分析
  • 三、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的新课题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际制度设计视角下的澜湄合作[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20(03)
    • [2].崛起国改革国际制度的路径选择[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0(06)
    • [3].理性偏好、共同体意象与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的建构[J]. 欧洲研究 2020(03)
    • [4].系统效应及制度互动的系统性后果——兼论国际制度体系何以可能[J]. 国际关系研究 2020(05)
    • [5].崛起国创建国际制度的策略[J]. 社会科学文摘 2017(11)
    • [6].“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制度体系的变革[J]. 理论探索 2017(03)
    • [7].西方如何隐蔽性建构国际制度性话语权——“世界治理指数”的剖析及其启示[J]. 探索 2017(03)
    • [8].国际制度转型与中国的应对[J]. 当代世界 2016(05)
    • [9].国际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J]. 理论观察 2015(09)
    • [10].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原理[J].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 2016(00)
    • [11].国际制度的功能及建构[J]. 今日财富 2017(14)
    • [12].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挑战[J].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14(03)
    • [13].从制度竞争到制度脱钩——中美国际制度互动的演进逻辑[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0(10)
    • [14].美国的国际制度领导与多边贸易制度变迁[J]. 美国研究 2020(03)
    • [15].国际制度压力与中国自贸区战略[J]. 国际政治科学 2016(03)
    • [16].国际制度互动与制度有效性关系研究[J]. 国际论坛 2014(01)
    • [17].构建和谐国际制度:缘起、构想与中国战略定位[J]. 社会主义研究 2013(02)
    • [18].论北极地区区域性国际制度的非传统安全特性——以北极理事会为例[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19].国际组织与国际和平关系的理论考察——兼评“国际制度和平论”[J]. 新视野 2011(04)
    • [20].国际制度变迁与东亚体系和平转型——一种制度主义视角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04)
    • [21].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政府间国际制度与国际非政府组织[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03)
    • [22].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理念途径[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03)
    • [23].国际制度的困境与重构[J]. 当代世界 2008(12)
    • [24].国际制度与中国同欧盟的关系——以纺织品贸易摩擦为例[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5].国际制度设计中的规范与理性[J]. 国际观察 2008(04)
    • [26].国际制度转型与中国的应对[J]. 党政视野 2016(06)
    • [27].外交保护国际制度的发展及演变[J]. 国际观察 2009(02)
    • [28].论文化对国际制度创新的影响[J]. 东北亚论坛 2008(05)
    • [29].《国家的选择:国际制度、国内政治与国家自主性》[J].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5(01)
    • [30].试析遵守问题与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J]. 天津社会科学 2008(01)

    标签:;  ;  ;  ;  

    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 ——基于体系结构与体系进程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