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7对微卫星DNA引物,应用PCR和凝胶电泳技术对秦川牛144个个体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了秦川牛群体的遗传变异,并进行了秦川牛微卫星标记和体尺性状的相关分析。采用PCR-SSCP结合DNA测序技术对638头13年龄秦川牛CDIPT基因SNPs进行检测,并分析了其中80头牛的部分肉用性能指标与SNPs位点相关性,旨在探索CDIPT基因对秦川牛部分肉用性状的影响,以期加快秦川肉牛的选育进程。研究结果如下:1. 144头秦川牛在7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16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23.43个等位基因。其中在IDVGA2位点上检测到等位基因数最多,为28个;在IDVGA27位点上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最少,为16个;7个微卫星位点在秦川牛群体中表观杂合度最低值与最高值分别为0.5639和0.9855,平均值为0.7634;期望杂合度最低值与最高值分别为0.8865和0.9512,其平均值为0.9232。7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均>0.5,其平均值为0.9141,各位点呈高度多态性。可以用于分析秦川牛遗传特性。2.分析微卫星标记和秦川牛体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M2113位点与尻长显著相关,与体斜长和体高极显著相关;IDVGA27位点与体斜长显著相关,与腰高和胸深极显著相关;IDVGA2位点与胸深显著相关;TGLA44与腰角宽显著相关,与坐骨端宽极显著相关。进而对该四个微卫星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体尺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秦川牛BM2113标记的CC基因型对体斜长和提高影响显著,FF基因型对尻长影响显著;微卫星IDVGA27标记的AE基因型对胸深,BF基因型对腰高,CC基因型对体斜长分别影响显著;微卫星IDVGA2标记的DD基因型对胸深影响显著;微卫星TGLA44标记的AE基因型对腰角宽和坐骨端宽均影响显著。这些基因型有望作为相应体尺性状的早期选择辅助标记。3.对秦川牛CDIPT基因所有外显子进行SNPs检测,结果在(1496bp)处检测到的SNP位点Y=G→A。对该遗传变异结果进行分型并与80头秦川牛的肉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的多态与背膘厚和大理石花纹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该位点的多态与背膘厚和大理石花纹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GG型和AG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GG型个体大理石等级高于AA型个体(P<0.05),与AG型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指标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该SNP位点的GG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提示CDIPT基因能够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猪CDIPT基因对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影响[J]. 畜牧兽医学报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