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渊源及发展现状,然后通过将刑事和解制度与刑事调解、私了和辩诉交易进行比较阐述了其制度特点,并对刑事和解的制度价值进行了阐明。第二章节论述了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与我国传统刑事法理论在犯罪观、刑罚观和刑事诉讼理念上存在的冲突,并提出了协调二者冲突的途径在于我国刑事法理论的重构,第一,重新确立我国犯罪概念,将犯罪的本质确定为对法益的侵害而非社会危害性,因为并非所有的犯罪都侵害了社会法益,社会危害性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第二,重新确立我国刑事诉讼目的论中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定位,将保障人权作为刑事诉讼的首要目的,并将保障被害人的人权作为保障人权的当然内容。第三章节对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其必要性表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刑事和解;刑事和解有利于均衡保护被害人、被告人利益和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刑罚的目的是保障人权和惩罚犯罪,但目前对于被害人物质和精神利益都得不到很好的实现,加害人处境不佳,刑事和解有利于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目前犯罪率不断攀升,监狱人满为患,司法投入不断增加但仍不能适应办案的需要,刑事和解成为提高诉讼效率,实现改造效果的必然选择。同时我国目前具备了实施刑事和解的基础条件,主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和合的文化基础、法律基础以及多年尝试所得出的实践经验也是其基础条件,最后本文提出了刑事和解的立法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言第一章 刑事和解制度基础理论研究第一节 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与特点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一) 刑事和解与刑事调解(二) 刑事和解和“私了”(三) 刑事和解和辩诉交易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制度渊源和发展现状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一) 刑事和解制度的国外渊源(二) 刑事和解制度的国内渊源二、刑事和解的发展现状(一) 刑事和解制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现状(二)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第三节 刑事和解制度的法理基础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刑法思想基础二、刑事和解制度的法理权源基础第四节 刑事和解的制度价值一、刑事和解制度实现了实质意义上的公正二、刑事和解制度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三、刑事和解制度促进了刑事诉讼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弥补了制度缺失第二章 刑事和解观念与我国传统刑法理论的冲突及协调第一节 刑事和解观念与我国传统刑法理论的冲突一、刑事和解的犯罪观与我国传统犯罪观的冲突二、刑事和解的刑罚观与传统的刑罚观的冲突三、刑事和解的诉讼理念与我国传统刑事诉讼理念的冲突第二节 刑事和解视野下我国刑事法理论的重构一、重新界定犯罪概念二、对刑事诉讼目的二重论进行重新构造和解读第三节 刑事和解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及其观点回应一、刑事和解制度具有实施的充分依据二、刑事和解不会成为富人的特权、损害法律的平等原则三、个案和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四、刑事和解并不必然导致司法腐败第三章 目前在我国实行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第一节 在我国实行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研究一、实行刑事和解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二、有利于均衡保护被害人、被告人利益和国家、社会公共利益1.有利于提升被害人的地位,保障被害人的合法财产权益和精神权益2.有利于加害者的人权保障及犯罪预防3.有利于公共利益的保护和公共资源的节约三、实施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真正实现刑罚目的四、实施刑事和解是我国刑事司法政策的必然选择第二节 现阶段在我国实行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研究一、思想基础二、文化基础三、法律基础四、刑事政策基础五、实践基础第三节 目前实践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出路分析一、执法尺度不统一导致检察机关处境尴尬二、和解协议效力无从认定影响办案效果三、调解协议效力无法律依据导致保险赔偿不能兑现四、被害人恶意要价无法律制约措施损害加害人合法权益第四章 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建议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实体法架构一、刑事和解的实体法原则二、调整实体法,扩大刑罚种类,增设非监禁刑罚和非刑罚措施(一) 增加刑罚种类,丰富刑事和解的刑种选择(二) 增设非监禁刑,并加强非监禁刑罚的执行和监督1. 增设非监禁刑罚措施2. 强化非监禁刑的执行效果(三) 增设非刑罚措施三、刑事和解的实体法条件(一) 量刑条件(二) 犯罪种类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程序法架构一、刑事和解的程序法原则二、建立未成年犯罪人、老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三、规定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一) 在侦查阶段不应实施刑事和解(二) 在审查批捕和起诉阶段应当实施刑事和解(三) 在审判阶段应当实施刑事和解四、刑事和解的程序法条件(一) 加害人的有罪答辩(二) 被害人和加害人双方自愿(三) 有专门的调解机构五、刑事和解的具体操作程序(一) 和解意思的提出与受理(二) 和解过程(三) 刑事和解协议的内容(四) 和解协议的生效和履行(五) 和解协议的审查六、社区矫正监督规定七、赔偿最高限额规定八、被害人国家救济规定九、刑事和解监督制度规定(一) 设立不起诉公开听证程序(二) 加强内部制约(三) 赋予当事人救济途径结语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基础理论冲突论文; 可行性和必要性论文; 理论重构论文; 立法建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