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经济发展与资源供求的矛盾、公众环保意识与国家保护环境举措相违背的事实都阻碍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随着现代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全新的生态文明教育概念,并对其进行合理诠释,可以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进而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全球环境公害事件频演、生态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加强对全体国民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唯一长久之计,是新时期加强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任务,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从本质上说,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中国新世纪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素质、树立生态文明观、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根本途径。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还不够完善的方面,并提供有效模式进行生态文明的终身教育。从物质与意识的唯物主义辩证关系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教育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作用与反作用十分巨大,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说,二者是统一的。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基本理论2.1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提出2.2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2.3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特点2.4 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2.5 本章小结3 人的素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3.1 人的素质问题是制约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3.1.1 人的素质现状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3.1.2 人的素质的地域差异比较明显3.1.3 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环保参与能力不强3.2 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人应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3.2.1 善待自然3.2.2 尊重生命3.2.3 自我约束3.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全民环境友好素质的根本途径3.3.1 用科学的理性约束自身行为3.3.2 普及生态文明教育3.3.3 加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宣传3.4 本章小结4 生态文明教育基本理论与国内外环境教育实践4.1 生态文明教育的涵义及内容4.1.1 生态文明教育的涵义4.1.2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4.2 生态文明教育基本理论4.2.1 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4.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进程4.3 国内外环境教育实践4.3.1 我国环境教育的实践基础4.3.2 国外环境教育的借鉴4.4 本章小结5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5.1 影响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分析5.1.1 对象和方法5.1.2 统计结果5.1.3 分析结论5.2 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诸因素分析5.2.1 制约生态文明教育的家庭因素5.2.2 制约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校因素5.2.3 制约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因素5.3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层次5.3.1 基础生态文明教育5.3.2 专业生态文明教育5.3.3 在职生态文明教育5.3.4 社会生态文明教育5.4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意义5.4.1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5.4.2 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5.4.3 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5.4.4 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5.4.5 高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5.4.6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完善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意义5.5 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生态文明论文; 教育论文; 环境友好型社会论文; 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