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一览(论文文献综述)
肖红梅,朱杰,王超,王海若[1](2021)在《税务智能咨询服务系统国际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全球主要税收管辖区官方智能咨询服务系统的案头研究和使用测试,发现各管辖区建设智能咨询服务系统时遵循不同的架构策略,系统与用户交互方式各具特色,跨部门协同共享水平两极分化。目前,税务智能咨询服务系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技术门槛较高且应用成熟度有限,征管能力建设成本和收益难以平衡,缺乏指导性制度和可参照的典范等。但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与人工智能水平的提高,税务智能咨询服务系统建设有望进入提速发展阶段,各国比较优势会逐渐显现,系统安全性将显着提高,服务边界不断拓宽,多元应用集成融合,交互体验持续改善。本文从探索科学建设体系、优化交互体验、实现多功能服务和高水平协同共治等方面提出国外实践对优化中国智能服务的借鉴与启示。
杜庆昊[2](2019)在《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机器人、无人机等新产品不断升级,迭代速度原来越快;电子商务、网约车、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不断涌现,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共享经济、云制造、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生态,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数字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诸如隐私保护、网络安全、产权保护、消费者维权、行业垄断等问题不断涌现和放大,现有监管方式已无法适应数字经济的治理,如何做到同步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与维护数字经济发展秩序,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研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看,传统的监管理念以政府监管为主,监管手段也以监管人员的线下监管为主,已经难以适应数字技术变化快、技术壁垒高、融合联通能力强的特点,政府监管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信息难题、成本难题和法治难题。而数字经济的创新性、虚拟性、跨界性、流动性和平台性等特征,亟待多元主体发挥各自治理优势和作用,共同参与数字经济治理。从实践上看,首先,协同治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在对数字经济细分领域的治理,具备一定的经验积累;其次,一些发达国家互联网治理起步较早,在协同治理应用实践上取得了可借鉴的积极成效,而中国正在经历传统政府监管模式的转型,数字经济领域的协同治理格局尚未形成;最后,中国政府、企业和社会主体的治理水平已发育到一定程度,具备参与协同治理的能力。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看,还是从国内和国外现状看,运用协同治理模式推动中国数字经济治理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构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框架是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指导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国内外一些学者从理论层面尝试了构建协同治理分析模型,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分析模型是“JM模型”,也有国内学者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关系、互动与协同模型”。理论分析模型必须要与治理对象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理论的光芒。考虑到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主体的复杂性,既要考虑不同类主体之间的协同,也要考虑同类主体内部的协同,仅政府内部就存在中央和地方、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因此本文结合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实际,对现有理论分析模型作了适应性修正,形成“关系、互动与协同模型(修正)”,重点增加了主体协同这一重要要素,以此为理论框架指导构建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主要包括关系协同、主体协同和机制协同。一是关系协同,这是实现协同治理的前提。要做到目标协同,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治理能力、增进人的福祉为协同共治的目标;要做到理念协同,以人民性、法治性、科学性的共治理念推动协同;要明确协同原则,既鼓励创新、又审慎包容;既强调自律、又坚持底线。二是主体协同,这是实现协同共治的关键。要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各自在数字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分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自治作用和社会的共治作用;要重点做好同类主体内部的协同,实现主体内部职责明确、关系融洽,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要做好不同类主体之间的协同,重点实现组织网络、工作制度和技术平台的协同。三是机制协同,这是实现协同共治的保障。根据爱莫森的协同治理统一模型,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建立数字经济法律和规则体系协同机制、多元主体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机制、多元主体协调与利益平衡机制、大数据技术手段应用机制、国际合作治理机制等,以确保多元治理主体的实质参与、共同行动和高效协同。当然,数字经济与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是个新的不断发展的研究课题,推动数字经济治理研究还要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统计体系,明确数字经济的范畴和测算依据。此外,还要建立数字经济协同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效果的评判提供重要参考。
黎霞[3](2019)在《龙山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印发《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省级电子政务网上事项办理率最低80%,市县级最低50%。因此,各级政府致力于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改版官方网站,开发客户端、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水平,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满足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龙山县政府官方网站经过改版,多次蝉联“全州优秀政府网站”,并迅速开发了“我是龙山”微信公众号,“龙山县门户网站”微博,龙山县政务服务客户端。政府分属部门、乡镇不仅有子网站,还申请了自己相应的微信订阅号;并且湘西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在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龙山县电子政务建设历程分为启动和发展两个阶段,没有调整改革阶段,因为这一阶段主要是县级融媒体的建设,目前龙山县政府正与龙山电视台合作设计融媒体;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龙山县电子政务建设中有诸多不足:缺乏用户思维、信息共享难、缺乏专业人才队伍、服务供需匹配度差、服务效率低下、公民参与度低、公民满意度低,这些问题严重削减了政务服务水平。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数字鸿沟”导致的一系列经济、人才、观念等问题,以及领导者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缺乏创新扩散思维,致使受众不足、建设流于形式。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借鉴“中国上海”的模式;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顶层设计,有效整合资源;树立服务理念,满足群众需求;完善政务网站,发展移动政务;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县级融媒体,提高服务效能。
李健[4](2017)在《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之所以选择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缘于以下原因:一是互联网现已成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渠道,国家正在推进的“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将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人们选择和享用公共服务的习惯和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是电子政府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全球电子政府建设的迅猛发展使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伴随一些公众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绩效和质量的需求的不断攀升,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应用空间在持续拓展;三是各级政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已由规划设计进入实施阶段,由政策推动解决服务输入端信息重复录入问题、服务过程中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问题以及服务输出端个性化精准推送问题,为社会公众能够真正共享信息化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使人们坚信以往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梦想有望变成现实。笔者研究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逻辑模型、目标策略等的系统研究,为国家实现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一体化、智能化供给,促成政府电子公共服务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合作以及保障政府电子公共服务健康化、有序化发展等提供理论资源和操作指引。基于上述缘由和目的,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信息研究法、网络调研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遵循“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的演进脉络和“理论层面→规范层面→方法层面”的叙事框架,从研究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切入,总结概括了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家已经为国家信息化、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建设准备好的、或正在建设的、或计划拟建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可资利用的技术条件,得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的概念模型;再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作为实施依据,据此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开发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设计必须共同遵守的操作和实施规范,将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的概念模型转换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用户能够接受的三类应然逻辑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应然逻辑模型的标准化和规范性约束进路,分析目前中国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实际进展状况与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所筹划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愿景目标,探讨推进趋向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愿景目标的可行策略,以图为达成方法层面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的物理模型做出理论贡献。论文除绪论和结论之外,主体部分分为五个论证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概念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内容范围和主要特点三个部分。其中,内涵界定主要是从供给主体的角度考虑,将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认知大体归结为广义的、相对狭义的和更为狭义的三类,在具体阐明笔者不赞同后两种内涵界定的理由之后,提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应是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或安排其他组织提供的,或主导并联合其他组织合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结论;内容范围部分是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发展阶段、服务平台、服务性质、服务提供方式、服务提供过程中信息的传导方向、服务涉及的部门等方面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外延予以分类阐述;主要特点包括供给主体的去中心化、服务规程的标准化、服务过程的可控性、服务结果的无差别性、服务需求的可预测性、服务提供的精准化。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两个部分。其中,理论基础涵盖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治理理论、项目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等领域的相关观点、知识和方法;技术条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等内容。三、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需求模型、关系模型和过程模型三个部分,主要遵循“对系统目标有用”的原则和逻辑进行设计,为“由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通过什么提供什么样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以及为什么提供和怎么提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四、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状描述、问题分析两个部分。选取除台湾省之外的33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进行近乎全样本的网络调研,分析它们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服务对象和手段、服务功能和内容、服务过程及其成果、服务产出及其形式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寻求政府电子公共服务效能难以有效发挥的深层原因,对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居于前列、有典型意义的深圳市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旨在摸清他们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障碍因素,获得有关问题成因的权威性解答。五、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愿景目标和策略选择两个部分。首先,从服务对象和手段的包容性、服务功能和内容的彻底性、服务过程及其成果的可及性、服务产出及其形式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描绘了愿景目标。其次,针对前瞻性愿景目标探讨可行、有效的策略,提出的具体路径包括“以公平为基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配以多样化手段,提供包容性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配置功能内容,针对个性化需求,输出彻底性服务”、“以流程为主线追溯数据运行轨迹,实施监督控制问责,保障过程及其成果可视可控”、“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服务产出形式,依靠体制机制模式创新,推送有效性服务”。本文的创新点:其一,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内涵的界定,建立在充分的文献研究和学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其创新意义在于:充分汲取了学术界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汲取了其中的有益元素,又大胆摒弃了其中的不合理元素,并对相关提法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说明。已就此撰写和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专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论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其二,关于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的讨论,总括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发展阶段、服务平台、服务性质、服务提供方式、服务提供过程中信息的传导方向、服务涉及的部门等多个方面的分类,是在对国内外有关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方面的成果进行广泛搜集、比较的基础上所做的系统全面的阐述,其创新价值在于,在论述中系统运用了互联网时代最先进的思维、理念和技术成果,与国家“互联网+”行动策略的目标追求是一致的。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互联网+”行动方案出台之前,说明该项研究走在了实践探索之前。其三,在从概念模型到物理模型转换的过程中,逻辑模型是其中的转换工具和嫁接桥梁,逻辑模型的构建是电子政务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其所聚焦的解决方案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逻辑模型建立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涉及到工程化的方法,实际上是把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融合在一起运用,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和多学科的融合,有相当的难度。虽然笔者所做的模型设计尚属简要,但其贡献在于找到了“由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通过什么提供怎样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以及为什么提供和如何提供”问题的路径。这对于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学者和具体实践的工作人员实际开发模型具有参考价值。其四,以我国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为调研对象,通过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要素——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功能、服务内容、服务过程、服务成果、服务产出、服务形式的系统全面的调研、阐述,全面分析了除台湾省之外的近乎全样本的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权威性解答,并针对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以服务对象和手段的包容性、服务功能和内容的彻底性、服务过程及其成果的可及性、服务产出及其形式的有效性为愿景目标,以“以公平为基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配以多样化手段,提供包容性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配置功能内容,针对个性化需求,输出彻底性服务”、“以流程为主线追溯数据运行轨迹,实施监督控制问责,保障过程及其成果可视可控”、“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服务产出形式,依靠体制机制模式创新,推送有效性服务”等为路径的可行策略,这是对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和整合后取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夏义堃[5](2017)在《开放政府数据战略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对策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开放政府数据战略的国际比较可以为我国数据开放战略的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启示。通过大量的政策分析、案例比较以及文献调研,揭示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开放数据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中的共性特征与差异,并从开放数据战略制定背景与过程、内容框架以及战略实施的法规制度、政府组织结构、条件保障、社会支持以及检查评估等方面总结开放政府数据战略的共性规律和围绕国情差异化发展的普遍特征;进而分析中国开放政府数据战略的实施背景,并基于国情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胡英杰[6](2014)在《湖南省电子政务网管中心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湖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在该省处于电子政务网运行、维护的中心位置,肩负着对省内各地市、县的网络监督和管理的职责。该省网管中心与其辖区内各地市网管中心之间有许多工作业务来往,同时需要对大量的资产设备进行维护。在此情况下,若是仍然采用传统模式进行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信息的沟通交流和及时上报。因此,为了实现所有网管中心内信息的交流共享和上报需求,相关部门提出了湖南省电子政务网管中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推动该省网络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论文给出了湖南省电子政务网管中心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方案基于当下流行的.NET平台,采用三层架构进行实现。系统按照软件生命周期方法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现以及测试。在系统需求分析部分,通过与用户的深入交流和沟通,整理并完成了目标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业务用例以及系统用例的分析工作;在系统设计部分主要进行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模块划分以及系统数据库设计等工作;最后,完成了系统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工作,给出了测试结果分析。目标系统通过时序图、类图等方式给出了业务申请审批、资产管理、知识库管理、网上调查、运行监控、决策支持、通知公告管理等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过程,并列出了各功能模块的实现界面。经过试运行后,目标系统已经正式在湖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上线使用,应用结果表明,系统的使用有效的解决了各部分之间日常工作中的繁琐和沟通的障碍,确实提高了各级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促进了湖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开展,极大提升了该省的政府信息化管理水平。
张建彬[7](2014)在《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在消除不确定性、助力人们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政府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它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有效行使,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我国于2008年正式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六年来,我国政府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若政府所公开的信息与公民的信息需求不一致,无法满足其信息需求,那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无法让公民满意,则政府的公信力将大大降低,危及政府的合法性。因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时刻关注公民的信息需求,应及时了解公民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应及时了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不足,而这便需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便需要关注并解决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亟需明确,以便为提升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绩效与满意度提供有效指导。本文以“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题,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民主公民权理论、知情权理论和期望—不一致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并借鉴我国省(部)级政府已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析取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政府信息公开文化、感知信息质量、感知信息数量、感知易获取性、公民期望是影响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因素,其中,感知信息数量、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易获取性对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政府信息公开文化对政府信息公开公民满意度不存在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影响感知信息数量、感知信息质量、感知易获取性来间接影响公民满意度的。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模型的校验结果,从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文化、提高政府公开信息的数量、质量和获取性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建议。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该项研究并撰写了本学位论文。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与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实践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三点创新:(1)首次系统分析了我国省(部)级政府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的评测内容;(2)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概念模型;(3)提出了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建议。本文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本章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并介绍了本文的框架和研究内容,并对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章为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述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对本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民主公民权和知情权理论、期望—不一致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启示意义在于,政府应重视信息公开的绩效和满意度,关注公民对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意见。民主公民权理论和知情权理论要求政府尊重并重视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信息公开应满足公民知的权利。期望—不一致理论是经典的满意度生成理论,该理论对于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生成机制分析提供了指导。第三章为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分析。通过对我国省(部)级政府已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中有关满意度评测的内容进行梳理,指出了现有制定规定中对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的贡献,并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的评测内容缺陷及其所带来的问题。第四章为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构建。借鉴我国省(部)级政府已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及目前经典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和已有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模型,另外,结合与主管政府信息公开的实务工作人员深度访谈结果,以及公民对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意见调查结果,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选取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潜在变量及观测变量,初步构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概念模型。第五章为基于SEM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校验及结果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依据模型的观测变量设计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调查问卷,以我国中部地区的A省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验,并分析了相关结果。第六章为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建议。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模型的结果分析所确认的满意度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可行性建议,认为应从以下两大方面提高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度: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文化;提高政府公开信息的数量、质量与获取性。第七章为总结与展望。本章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努力方向进行展望。文中共有图27个、表16个,除特殊注明外,皆为作者原创。
王海佼[8](2012)在《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政府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在信息社会中的需求越来越大,其配置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关心的热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立法层次较低,规范、引导、约束力不足,对提高我国政府信息服务水平、解决我国政府信息供求矛盾问题的作用有限。政府信息服务水平低下,已造成诸多不良后果:政府信息公信力不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政府信息服务力不足,阻碍经济良性发展;政府信息引导力不足,影响公民社会进步。我国政府信息服务体系亟待变革,需要用创新满足公众越来越大的信息需求。本文遵循“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问题根源——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解决问题的制度保障”思路开展研究。第2章对我国26个省级行政区域政府信息服务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服务理念缺失、有效供给不足、技术推动乏力、激励与约束措施错位、信息鸿沟扩大。这些问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因素,民主文化缺失,愚民思想横行;是制度因素,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经济因素,收入差距导致信息鸿沟;四是国民素质因素,公民意识淡薄,缺乏维护自身权利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第3章分析了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动力,并在借鉴国外政府信息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要改变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现状,必须从三个方面推动创新:一是服务理念创新,包括重塑行政文化价值,树立服务型理念,由经济建设性向社会服务型转变,由歧视性服务向平等性服务转化;二是服务主体创新,公益性政府信息服务应该由政府职能部门、第三部门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共同提供,营利性政府信息服务应该主要由企业法人和第三部门通过市场渠道提供,政府负责政府信息服务市场培育和管理。三是服务模式创新,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第4章认为,政府信息服务创新实质上是制度变迁的一种,在借鉴制度变迁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路径依赖主要有四种:传统政治文化的约束、政治体制的约束、既得利益集团的约束、二元经济体制的约束。但是在推动政府信息服务创新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有意愿、底层公众有呼声。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本文认为,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路径应该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进式的;应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而不是单独依赖政府或公众。在借鉴产权经济理论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意识重塑——体制改革——组织重塑——产权划分——绩效驱动——制度保障”渐进式创新路径。其中:意识重塑解决创新的理念问题;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创新的环境问题;组织重塑解决创新的组织问题;产权划分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政府信息资源所有权划分是基础、使用权划分是关键、收益权划分是核心;技术保障解决创新的物理手段问题,包括基础保障技术和安全保障技术;绩效驱动解决创新的自发动力问题。制度是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保障。解决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整体环境和规则问题,离不开党政分离制度和产权分配制度;解决服务主体创新问题,离不开政府信息服务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解决信息服务主体的规制问题,离不开激励与监督制度;解决公益性政府信息服务主体的激励问题,离不开绩效评估制度。本文第5章针对这五个问题,设计了保障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五项制度,提出用正式制度保障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最后本文得出结论(第6章),我国政府信息职能部门及公职人员必须要更新服务理念,以开放、公平、公正的服务态度,将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提高政府信息服务水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此,必须要打破政府在政府信息服务领域的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法人和个人投资、参与政府信息服务建设与发展,政府通过立法保障投资人的收益权。政府职能部门及政府拨款事业单位负责提供外部性较强的公益性政府信息。政府在培育政府信息服务市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民公平、公正获取信息的权利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利用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激励理论、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和工具分析政府信息资源配置,探讨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路径选择问题,并设计政府信息服务创新路径,是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的拓展;二是将政府信息服务分成营利性政府信息服务和公益性政府信息服务,并提出不同种类的政府信息服务由不同的服务主体提供,在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
何娇娇[9](2012)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社会变革,各国政府相继引发了一场行政管理革命——电子政务。本文在此背景下,结合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对我国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性分析,旨在透过电子政务的表象特征,指出其存在的主要矛盾,最终为我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立足点是电子政务服务受众——社会公众,在对比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后,以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核心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为实证对象,通过考察建设水平、政民互动,剖析出并深入阐述了两个相关问题——网络民主鸿沟、需求不足与技术过剩。再以此契合服务型政府视阈下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对策与展望:一方面,要重视网络民主推行,辅以正确的网络民主价值观指引;效仿普遍服务制,努力实践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泽被全民原则;拓展网络民主覆盖的同时,跟进法制与道德建设;适时运用传统民主填补网络民主的鸿沟。另一方面,要将电子政务的有效性纳入到绩效评估系统中;发展电子政务技术的同时,加强社会需求的分析与实践;大力提升国民素质,以及电子政务的社会认知度与接受度;发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电子政务思想革命与社会革命。
夏大文[10](2011)在《政务网站现存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政务网站建设的成败与否,标志着国家电子政务的水平。文章根据国内外政务网站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指出我国政务网站的现存问题,研究并提出开发动态信息发布系统,是提高政务网站方便性、时效性、交互性和信息化政务办事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一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一览(论文提纲范文)
(1)税务智能咨询服务系统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税务智能咨询服务发展现状 |
(一)基本情况 |
(二)系统架构的策略选择 |
1.用户界面设计 |
2.智能技术运用 |
3.知识库管理 |
(三)系统与用户交互方式各具特色 |
1.搜索 |
2.解答 |
3.使用体验的评价采集 |
4.无法回答的应对方式 |
(四)跨部门协同共享水平两极分化 |
二、税务智能咨询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趋势展望 |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
1.技术门槛较高且应用成熟度有限 |
2.征管能力建设成本和收益难以平衡 |
3.缺乏指导性制度和可参照的典范 |
(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1.智能咨询发展提速,比较优势逐渐显现 |
2.安全性能显着提高,服务边界不断拓宽 |
3.多元应用集成融合,交互体验持续改善 |
三、国外实践对优化我国智能咨询系统的借鉴与启示 |
(一)探索建设税务智能咨询系统科学体系 |
(二)多措并举优化智能咨询交互体验 |
1.进一步完善知识图谱,优化交互标签设置 |
2.提供相关信息跳转阅览,支持所需文书下载 |
3.无法解答或收到负面反馈时,主动提供解决途径 |
(三)实现多功能服务和高水平协同共治 |
(2)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演变到信息社会 |
二、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
三、数字经济发展挑战社会治理能力 |
四、数字经济治理研究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互联网治理的发展演变 |
二、协同治理的研究综述 |
三、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
四、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内涵及逻辑基础 |
第一节 数字经济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数字经济 |
二、数字经济治理 |
第二节 协同治理理论内涵 |
一、协同的内涵 |
二、治理理论 |
三、协同治理的内涵 |
第三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逻辑基础 |
一、逻辑起点:防范和化解数字经济风险 |
二、现实困境:传统政府监管已不适应数字经济特征 |
三、动力引擎:数字经济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参与 |
四、路径选择: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内在逻辑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现状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外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 |
一、政府主体协同治理方面 |
二、非政府主体协同治理方面 |
三、系统协同治理方面 |
第二节 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 |
一、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注重战略制定 |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 |
三、数字经济治理主体的协同性亟待提高 |
第三节 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 |
一、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必然性 |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模式理论分析框架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数字经济治理的关系协同研究 |
第一节 数字经济治理目标的协同 |
一、直接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二、根本目标: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
三、最终目标:增进人的福祉 |
第二节 数字经济治理理念的协同 |
一、坚持人民性的价值立场 |
二、遵循法治的治理理念 |
三、注重科学性的治理导向 |
第三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原则 |
一、国际互联网治理原则 |
二、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原则 |
第四节 数字经济治理议题的协同 |
一、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正当性 |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边界性 |
三、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权力主体 |
四、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国别特色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经济治理的主体协同研究 |
第一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主体分析 |
一、政府主体分析 |
二、企业主体分析 |
三、社会主体分析 |
第二节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分析 |
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
二、发挥政府主体的主导作用 |
三、加强企业主体的自我规制 |
四、发挥行业组织和公民的共治作用 |
第三节 数字经济治理主体的内部协同 |
一、政府主体的内部协同 |
二、企业主体的内部协同 |
三、社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 |
第四节 数字经济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 |
一、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保障分析 |
二、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数字经济治理的机制协同研究 |
第一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分析 |
一、协同治理机制分析 |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的要素分析 |
第二节 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建设 |
一、共同行动保障:数字经济法律和规则体系协同机制 |
二、共享动机保障:多元主体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机制 |
三、实质参与保障:多元主体协调与利益平衡机制 |
四、高效协同保障:大数据技术手段应用机制 |
第三节 中国参与数字经济国际治理的机制建设 |
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
二、注重中国规则与国际规则的协同 |
三、发挥新型国际组织的治理作用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龙山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
1.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2 相关概念 |
1.2.3 理论基础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龙山县电子政务建设历程及现状分析 |
2.1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的总体概况 |
2.1.1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历程 |
2.1.2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区域发展概况 |
2.2 龙山县概况 |
2.2.1 地理位置 |
2.2.2 经济状况 |
2.2.3 龙山县电子政务整体概况 |
2.3 龙山县电子政务的建设历程 |
2.3.1 启动阶段(2004 年-2014 年) |
2.3.2 发展阶段(2015 年至今) |
2.4 龙山县政府电子政务运行现状 |
2.4.1 我国县级电子政务运行现状 |
2.4.2 龙山县电子政务平台运行现状及管理队伍建设概况 |
小结 |
第3章 龙山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
3.1 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3.1.1 政务概念陌生,群众关注度低 |
3.1.2 传统观念固化,宣传不到位 |
3.2 缺乏顶层设计,资源浪费共享不足 |
3.2.1 部门各自为政,浪费人力物力 |
3.2.2 公众号各自命名,信息杂区分难 |
3.3 重技术轻服务,为技术而发展技术 |
3.3.1 技术升级迅速,服务却跟不上 |
3.3.2 群众参与少,工作改进难度大 |
3.4 平台不规范,信息缺乏时效性 |
3.4.1 网站审核不及时,内容时效性差 |
3.4.2 移动政务账号多,公众流量不集中 |
3.5 绩效评估不科学,服务供给效率差 |
3.5.1 绩效考核未公开,监督作用不明显 |
3.5.2 子网评估未细化,网站服务内容少 |
小结 |
第4章 龙山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欠佳的原因 |
4.1 服务意识薄弱,信息孤岛严重 |
4.1.1 缺乏用户思维,没有以用户为导向 |
4.1.2 缺乏统一标准,信息共享难 |
4.2 服务能力不足,政务发展滞后 |
4.2.1 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4.2.2 位于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现象明显 |
4.3 网民素质低下,政务服务错位 |
4.3.1 网民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电子政务 |
4.3.2 供需不相匹配,信息错位现象存在 |
小结 |
第5章 龙山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对策研究 |
5.1 东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经验借鉴——中国上海 |
5.1.1 政务:拓展网上办事 |
5.1.2 服务:提供便民服务 |
5.1.3 公开:发布权威信息 |
5.1.4 沟通:构建互动渠道 |
5.2 龙山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路径 |
5.2.1 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
5.2.2 加强顶层设计,有效整合资源 |
5.2.3 树立服务理念,满足群众需求 |
5.2.4 完善政务网站,发展移动政务 |
5.2.5 创新评估体系,提高供给效率 |
5.2.6 建设县级融媒体,提高服务效能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内容(节选) |
附录C 龙山县电子政务工作考核评分细则 |
附录D 政府目标管理工作个性指标 |
附录E 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 |
附录F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概念特点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 |
(三)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条件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技术条件 |
三、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模型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模型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模型 |
(三)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模型 |
四、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问题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描述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分析 |
五、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策略 |
(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愿景目标 |
(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策略选择 |
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开放政府数据战略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对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放政府数据战略制定的国际解读 |
(一) 开放政府数据战略制定背景与动机分析 |
(二) 各国开放政府数据战略制定进程与内容比较 |
二、开放政府数据战略实施的比较分析 |
(一) 法律法规制度比较 |
(二) 组织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 |
(三) 基础设施与条件保障比较 |
(四) 社会支持体系比较 |
(五) 检查评估情况比较 |
三、中国开放政府数据战略的对策选择与建议 |
(一) 中国开放政府数据战略的实施背景分析 |
(二) 对策建议 |
(6)湖南省电子政务网管中心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当前存在的问题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开发技术综述 |
2.1 B/S三层架构 |
2.2 ASP.NET技术 |
2.3 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平台 |
2.4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需求分析的意义和原则 |
3.1.2 系统功能需求 |
3.1.3 系统性能需求 |
3.2 业务用例分析 |
3.3 系统用例分析 |
3.3.1 业务申请审批的用例 |
3.3.2 资产管理的用例 |
3.3.3 知识库管理的用例 |
3.3.4 通知公告管理的用例 |
3.3.5 决策支持的用例 |
3.3.6 网上调查的用例 |
3.3.7 运行监控的用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的原则 |
4.2 系统的总体架构 |
4.3 功能模块划分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业务申请审批 |
4.4.2 资产管理 |
4.4.3 知识库管理 |
4.4.4 网上调查 |
4.4.5 通知公告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业务申请审批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 资产管理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 知识库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 网上调查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 运行监控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6 决策支持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7 通知公告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概述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
0.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2 国内外实践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内容 |
0.4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
0.4.1 研究方法 |
0.4.2 研究难点 |
0.5 本文的创新点 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1.1 基本概念界定 |
1.1.1 政府信息公开 |
1.1.2 政府信息公开文化 |
1.1.3 政府信息质量 |
1.1.4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 |
1.2 理论基础 |
1.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2.2 民主公民权与知情权理论 |
1.2.3 期望—不一致理论 |
1.3 本章小结 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分析 |
2.1 社会评议及其历史演进 |
2.1.1 社会评议的内涵 |
2.1.2 社会评议的历史演进 |
2.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现状 |
2.2.1 社会评议制度的评测内容概况 |
2.2.2 社会评议制度中评测内容对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贡献 |
2.3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缺陷及其导致的问题 |
2.3.1 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缺陷 |
2.3.2 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缺陷导致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3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构建 |
3.1 经典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及其启示 |
3.1.1 经典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3.1.2 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比较与启示 |
3.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现有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模型的借鉴 |
3.2.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析取 |
3.3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构成 |
3.3.1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潜在变量 |
3.3.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观测变量 |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SEM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校验及结果分析 |
4.1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 |
4.1.1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结构模型 |
4.1.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测量模型 |
4.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
4.2.1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问卷的描述统计与信效度 |
4.3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的校验与结果分析 |
4.3.1 AMOS17.0简介 |
4.3.2 结构方程模型的校验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5 提升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建议 |
5.1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文化 |
5.1.1 树立政府信息公开的观念 |
5.1.2 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制度 |
5.2 提高政府公开信息的数量、质量与获取性 |
5.2.1 提高政府公开信息的数量 |
5.2.2 提升政府公开信息的质量 |
5.2.3 增强政府公开信息的获取性 |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附录1:我国省(部)级政府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一览表 附录2:政府信息公开的质量评价调研方案及访谈记录 附录3: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录4:关于A省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展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
(8)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处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设计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内容 |
1.2.3 论文的框架设计 |
1.2.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
2.1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现状调查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程序 |
2.1.3 调查结果 |
2.2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2.2.1 服务理念缺失 |
2.2.2 有效供给不足 |
2.2.3 技术推动乏力 |
2.2.4 激励与约束措施缺位 |
2.2.5 信息鸿沟扩大 |
2.3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问题根源分析 |
2.3.1 文化因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2.3.2 制度因素:人治大于法治 |
2.3.3 经济因素: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信息化水平 |
2.3.4 国民素质:公民意识淡薄 |
2.4 小结 |
3 政府信息服务创新体系的构建 |
3.1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动力分析 |
3.1.1 社会需求是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牵引力 |
3.1.2 信息与通讯技术进步是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推动力 |
3.1.3 成本-收益考量是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驱动力 |
3.2 国外政府信息服务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3.2.1 美国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
3.2.2 欧盟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
3.2.3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
3.2.4 其他国家和地区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
3.2.5 国外政府信息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3.3 对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体系的设想 |
3.3.1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理念创新 |
3.3.2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主体的创新 |
3.3.3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
3.4 小结 |
4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路径选择 |
4.1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 |
4.1.1 制度变迁理论 |
4.1.2 产权经济理论 |
4.2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路径依赖 |
4.2.1 传统政治文化的约束 |
4.2.2 政治体制的约束 |
4.2.3 既得利益集团的约束 |
4.2.4 二元经济体制的约束 |
4.3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路径确定 |
4.3.1 渐进式创新路径符合社会和公众利益 |
4.3.2 上下结合式创新路径的制度变迁成本最低 |
4.4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路径设计 |
4.4.1 意识重塑——解决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理念问题 |
4.4.2 体制改革——解决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环境问题 |
4.4.3 组织重塑——解决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组织问题 |
4.4.4 产权划分——解决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利益分配问题 |
4.4.5 技术保障——解决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物理手段问题 |
4.4.6 绩效驱动——解决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的自发动力问题 |
4.5 小结 |
5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中的制度设计 |
5.1 党政分离制度 |
5.1.1 党政分离与政治体制改革 |
5.1.2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执政 |
5.1.3 党组织如何在政府信息服务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
5.2 政府信息资源产权制度 |
5.2.1 政府信息资源产权制度设立原则 |
5.2.2 政府信息资源产权制度的内容 |
5.2.3 政府信息资源产权制度实施细则 |
5.3 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 |
5.3.1 政府信息服务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的内涵 |
5.3.2 政府信息服务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的整体设计 |
5.3.3 政府信息服务市场准入审批机构设置 |
5.3.4 政府信息服务市场准入条件 |
5.3.5 政府信息服务市场准入形式 |
5.4 监督与激励制度 |
5.4.1 公益性政府信息服务主体的监督与激励制度 |
5.4.2 营利性政府信息服务主体的监督与激励制度 |
5.5 绩效评估制度 |
5.5.1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现状 |
5.5.2 政府信息服务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 |
5.5.3 政府信息服务绩效合同设计 |
5.5.4 政府信息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化 |
5.6 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9)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电子政务 |
2.1.1 电子政务的概念与内涵 |
2.1.2 发展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
2.2 政府门户网站 |
2.2.1 政府门户网站的概念 |
2.2.2 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 |
2.3 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 |
2.3.1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
2.3.2 技术标准统一问题 |
2.3.3 法律法规建设问题 |
2.3.4 数字鸿沟问题 |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
3.1 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
3.1.1 加拿大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
3.1.2 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
3.1.3 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
3.2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
3.2.1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
3.2.2 我国服务型政府视阈下的电子政务 |
3.2.3 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运行机制的变革 |
3.3 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对比与启示 |
第四章 我国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的实证分析 |
4.1 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实证分析的问题说明 |
4.2 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水平的比较分析 |
4.2.1 省级政府门户网站总体建设水平的纵向比较分析 |
4.2.2 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区域建设水平的横向比较分析 |
4.2.3 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水平比较分析的小结 |
4.3 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中政民互动的分析 |
4.3.1 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中模块建设的总体分析 |
4.3.2 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中政民互动模块的具体分析 |
4.3.3 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中政民互动分析的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相关问题分析 |
5.1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实证分析的结论概述 |
5.2 网络民主鸿沟问题 |
5.2.1 网络民主鸿沟的现状分析 |
5.2.2 网络民主鸿沟的原因分析 |
5.3 需求不足与技术过剩问题 |
5.3.1 需求不足与技术过剩的现状分析 |
5.3.2 需求不足与技术过剩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与展望 |
6.1 关于网络民主鸿沟问题的对策 |
6.1.1 重视网络民主推行,辅以正确的网络民主价值观指引 |
6.1.2 效仿普遍服务制,努力实践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泽被全民原则 |
6.1.3 拓展网络民主覆盖的同时,跟进法制与道德建设 |
6.1.4 适时运用传统民主填补网络民主的鸿沟 |
6.2 关于需求不足与技术过剩问题的对策 |
6.2.1 将电子政务的有效性纳入到绩效评估系统中 |
6.2.2 发展电子政务技术的同时,加强社会需求的分析与实践 |
6.2.3 大力提升国民素质,以及电子政务的社会认知度与接受度 |
6.2.4 发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电子政务思想革命与社会革命 |
6.3 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一览(论文参考文献)
- [1]税务智能咨询服务系统国际比较研究[J]. 肖红梅,朱杰,王超,王海若. 国际税收, 2021(03)
- [2]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研究[D]. 杜庆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龙山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研究[D]. 黎霞. 湖南大学, 2019(07)
- [4]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 李健. 吉林大学, 2017(03)
- [5]开放政府数据战略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对策选择[J]. 夏义堃. 电子政务, 2017(07)
- [6]湖南省电子政务网管中心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胡英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7]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建彬. 武汉大学, 2014(06)
- [8]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研究[D]. 王海佼. 武汉大学, 2012(05)
- [9]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相关问题的研究[D]. 何娇娇.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8)
- [10]政务网站现存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夏大文. 计算机时代, 2011(12)
标签:电子政务论文; 数字经济论文;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信息公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