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青枣果实生长发育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柳红,王华,唐力生[1](2020)在《广东种植青枣气候适宜度评价》文中指出为科学指导广东青枣种植及其精细化管理,以青枣生长发育对光、温、水的需求指标为依据,结合广东实际生产气候条件,构建了青枣种植的光、温、水和气候适宜度模型,定量评价1961—2019年广东青枣各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的气候适宜度。(1)除清远和韶关北部山区因地势高易受极端低温影响外,广东大部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青枣。(2)广东种植青枣历年气候适宜度介于0.49~0.66,各气候因子气候适宜度以温度最高,日照次之,降水最低。(3)青枣各生育期以花期和抽梢期气候适宜度最高,发芽期次之,果实生长期和果实成熟期最低;温度和日照适宜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花期>抽梢期>果实生长期>发芽期>果实成熟期;降水适宜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抽梢期>花期>发芽期>果实成熟期>果实生长期。(4)降水是广东种植青枣的主要限制因子,对果实生长期和果实成熟期的影响更显着,未来青枣种植要十分注意秋冬季节的水分调控。
李丽纯,周广胜,陈惠,杨凯[2](2020)在《台湾青枣在福建主产区的气候适宜度》文中研究指明台湾青枣属新兴果树品种,经济效益显着。为实现台湾青枣在福建的优质高产,本研究基于产量和气象数据,结合文献和物候观测资料以及农业气候适宜度模型,给出了台湾青枣在福建主产区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参数,分析了主产区气候适宜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基于等权重求和法构建的模型可靠性最高;台湾青枣在福建主产区的气候适宜度较高,多数年份为适宜或较适宜;1996—2013年,气候条件对台湾青枣生长的影响总体呈趋好态势,有利于发展青枣生产;主产区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综合气候适宜度>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9—10月是水分管理的关键期。研究结果对福建省台湾青枣的生产管理和长期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杨凯,陈惠,李丽纯,施宗强,陈福梓,彭继达[3](2017)在《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等级指标研究》文中指出通过专家走访和寒冻害灾情调查,建立台湾青枣的寒冻害形态学分级标准。根据近年来福建、广西、广东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调查资料,结合2014/2015年、2015/2016年冬季青枣的野外观测和地理移置试验,基于形态学分级建立灾情样本集。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灾情样本分析,获取各寒冻害等级指标的阈值,最终建立基于日极端最低气温的台湾青枣寒冻害等级指标,各级指标分别为:2.5℃<Td≤5.0℃,轻度;0℃<Td≤2.5℃,中度;-2.5℃<Td≤0℃,重度;Td≤-2.5℃,严重。研究的等级指标采用典型年灾情和人工气候箱致灾试验结果验证,准确率达90%以上。研究结果对引种台湾青枣的合理布局及寒冻害监测预警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李丽纯,陈福梓,王加义,陈惠,林晶,李丽容[4](2017)在《基于GIS的台湾青枣在福建引扩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文中指出为合理利用福建气候资源、优化台湾青枣在福建的种植布局,基于GIS开展台湾青枣在福建引扩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根据台湾青枣的生长气象指标、生命周期和生产管理特点,选取≥10℃年活动积温(∑T≥10℃)、年平均气温(Tavg)、90%保证率年极端最低气温(T90%JDW)、年降水量(R)、年日照时数(S)5个气象因子作为区划指标,构建台湾青枣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区划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建立气候适宜指数算法;基于气象要素值、经度、纬度、海拔高度,通过线性回归建立5个区划指标的小网格推算模型;结合小网格推算模型和气候适宜指数算法,开展台湾青枣在福建引扩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采用前期相关研究成果、青枣种植现状对区划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台湾青枣的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泉州市辖区以南的沿海县市和漳州市的部分内陆县市;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沿海地区及龙岩南部的永定、上杭部分乡镇,该区种植青枣可能遭受寒冻害,应注意低温防护;其余县市为不适宜种植区。区划结果与前期研究成果和青枣种植现状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台湾青枣在福建的引种、扩种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王璐璐[5](2014)在《1-MCP延缓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衰老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湾青枣(Ziziphus muaritiana Lamk.)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但台湾青枣采收后不易保鲜,果实极易变烂,品质变劣,货架寿命短,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本试验以大约八成熟的’中青,台湾青枣果实为材料,采用新型乙烯抑制产品安喜布TM(AnsiP-STM,1-MCP缓释剂)作为保鲜剂,在室温下处理12 h后于(15±1)℃、75%的相对湿度下贮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试验采用1.5μL·L-1、1.8 μL.L-1、2.1μL·L-1三种浓度的1-MCP处理’中青’台湾青枣果实。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以降低’中青’台湾青枣果实呼吸强度,延缓果实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升高,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推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峰的到来,使果实保持较好品质。不同浓度的处理效果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以1.8 μL·L-1效果最佳,选择1.8 μL·L-1作为采后台湾青枣果实适宜的1-MCP处理浓度。2、1.8 μL·L-1-MCP处理能保持较高的采后’中青’台湾青枣果实果肉SOD、CAT、APX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和GSH、AsA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产生O2-·产生速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因此认为,1-MCP处理通过增强采后’中青’台湾青枣果实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来减少活性氧积累对细胞膜造成的损伤,从而延缓果实的衰老。3、1.8μL·L-1 1MCP处理抑制了采后’中青’台湾青枣果实LOX、脂酶、PLD的活性,降低了 MDA的累积,保持了采后’中青’台湾青枣果实在贮藏过程中果肉膜脂脂肪酸组分中较高的油酸(C18:1)、亚麻酸(C18:3)等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延缓棕榈酸(C16:0)、十七烷酸(C17:0)、硬脂酸(C18:0)、花生酸(C20:0)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升高,维持较高的膜脂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因此认为,1-MCP处理增强’中青’台湾青枣果实的抗病性,延缓其衰老与1-MCP处理抑制了细胞膜膜脂相关降解酶的活性,减少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分解,使其维持较高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增大了膜的流动性,较好的维持了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性,延缓了’中青’台湾青枣果实的衰老。4、1.8 μL·L-1 1-MCP处理能使采后’中青,台湾青枣果实保持果实较高的ATP含量、较低的ADP和AMP含量,进而使能荷维持较高的水平。并且1-MCP处理能使采后’中青’台湾青枣果实在贮藏后期保持较高的质膜、液泡膜和线粒体膜上的H+-ATPase、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保持较高的CCO活性,防止细胞膜选择性的丧失,维持果实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且1.8 μL·L-11-MCP处理能使采后’中青’台湾青枣果实保持较高的NADK活性,从而使得果实较高NADP、NADPH含量和较低NAD、NADH含量,提高果实细胞氧化磷酸化的效率,延缓’中青’台湾青枣果实的衰老。5、1.8 μL·L-11-MCP处理提高了’中青’台湾青枣果实贮藏期间PAL的活性,从而提高了’中青’台湾青枣果实木质素的含量,保持了较高总酚含量,进而降低了腐烂指数和感病指数,提高了’中青’台湾青枣果实GLU、CHI的活性。因此可以认为,采后1-MCP处理台湾青枣果实提高了抗病性与1-MCP处理提高了采后’中青’台湾青枣果实的抗病相关物质含量和抗病相关酶活性有关。1-MCP处理提高了’中青’台湾青枣果实抗病性,有效延缓了果实的采后衰老
徐传保,戴庆敏[6](2013)在《引进及开发台湾水果良种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台湾水果具有果实大、品质优、果型奇特、产量高等特点,十分受大陆消费者的欢迎。现对引进、开发的台湾水果在多酚氧化物特性、营养成分分析、果实采摘及贮藏保鲜技术、苗木无性繁殖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果树抗寒性、品系评价与鉴定、品种遗传多样性、引种适应性等良种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引进优质台湾水果提供参考。
吕玉兰,黄家雄,王跃全[7](2010)在《镁肥对台湾青枣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在大田条件下进行试验,研究镁肥不同施用量(0、150、300和450 g/株)对台湾青枣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比较,除盛花期施硫酸镁150 g/株的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着外,其余各个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着提高;增施镁肥还能显着提高台湾青枣果实中水溶性钾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施硫酸镁300 g/株的处理,果实中水溶性钾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
陈莲,林河通,陈艺晖,林艺芬,孔祥佳[8](2010)在《台湾青枣果实采后生理和病害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台湾青枣果实采后容易腐烂变质的特性制约着我国台湾青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台湾青枣果实采后生理和病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采后生理涉及果实采后呼吸强度、乙烯产生、细胞膜透性、相关酶类、营养成分、果实硬度、果皮色素等生理变化;果实采后病害包括生理性病害和病理性病害,主要概述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在台湾青枣采后病害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指出了台湾青枣果实采后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姚立新[9](2010)在《不同产地冬枣对比试验及冬枣标准化栽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 cv. Dongzao)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晚熟、鲜食枣品种。在冬枣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同产地争当“第一”、盲目引种、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在山东沾化、河北黄骅和沧县三地设立产地对比试验园,将选自不同产地(沾化、黄骅、庆云、沧县和乐陵)的冬枣在同一立地条件下栽培,对冬枣果实和果核表型、果实营养组成、感官评价、抗寒性和光合生理指标等进行了连续4年的测定分析,探讨了冬枣产生差异及品质下降的真正原因;本文还进行了冬枣cDNA文库构建、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冬枣主要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并探索了冬枣杂交育种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多点、多年观测结果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试验园内,不同产地冬枣在果实和果核表型、果实营养组成和感官评价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而在不同年份、不同试验园之间,冬枣果实表型和品质各项指标差异显着。说明影响冬枣果实表型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而不是产地来源。就冬枣群体而言,在长期栽培过程中,由于芽变和人工选择,仍存在着个别单株的差异。所以,冬枣改良的方向不是产地选择,而是单株选择。2.冬枣叶片N/P变化范围为11.11~13.54,属于N含量制约的植物类型。冬枣叶片N、P、K元素含量在7月~9月初比较稳定,这段时间是上述3种元素最佳营养诊断采样期。3.冬枣的光合性状受环境的影响变化较大,测定结果与测定时间、地点甚至部位等均有很大关系。沧州地区不同产地冬枣叶片Pn的日变化呈较为明显的不对称双峰曲线,年变化呈单峰曲线,冬枣为中午光合速率降低型植物。4.温度的骤变是可能引起冬枣冻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注意防护;冬枣在适生区栽植也要防止个别年份出现极端低温时遭受冻害;温度条件不适合的地区不可盲目引种,进行栽培时应采取保护措施。5个不同产地冬枣抗寒力有一定差别,但在不同指标间表现不一致。不同产地冬枣在沧州地区均能正常生长,无冻害发生。5.利用3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冬枣果实构建混合cDNA文库,从该cDNA文库中随机挑取单克隆进行5’端单向测序,得到1060条EST序列,经过cross-match和CAP3软件处理后共获得628条Unigene。在Uniprot数据库中比较发现有534条Unigene与已知基因具有同源序列,占Unigene总数的85%。利用ESTPiper在线分析软件对Unigene进行GO功能基因分类,发现273条可以在“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细胞内组分”得到分类。鉴定出MYB转录因子、肉桂醇脱氢酶、甘露糖转运等与果实品质形成相关功能基因以及ACC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热激蛋白等与冬枣果实后熟相关功能基因。利用PERL程序对628条Unigene进行EST-SSR分析,结果表明在116条EST序列中包含有147个SSR,以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为主要重复类型。6.在调查已有栽培技术和自己试验的基础上,本研究总结课题组多年工作,结合生产实践,制定了《绿色食品(AA级)冬枣栽培技术规程(草案)》,为实施冬枣无公害栽培提供了依据和工作细则。7.冬枣人工杂交育种困难,本研究中杂交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冬枣坐果率低、种仁率低、胚败育,而且杂交时授粉时期晚、部分品种花期不遇,并遭遇绿盲蝽象危害等,应开拓枣树育种的新思路。
薛瑾[10](2008)在《北京地区台湾青枣不同品种对比试验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9个引种至北京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的台湾青枣品种进行了设施栽培对比试验,通过品种生物学特性对比、叶片光合性状、抗寒性对比,栽培管理措施及杂交育种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台湾青枣各品种均能够在北京林果所日光温室中正常生长,但依据其生长量及叶片(观测性状及光合性状),枝条,花果的对比研究表明适宜北京大棚栽培的品种为高朗1号。其次为脆蜜、碧云、五千种。(2)台湾青枣抗性的研究表明:台湾青枣不同品种抗寒性及抗病性差异显着,其中五千种的抗寒性最好,而黄冠的抗寒性最差。另外在秋冬季节。随气温降低,抗寒性逐渐增强。台湾青枣必须栽培在温室的高温高湿环境中,才能保证顺利过冬、而大棚的高温高湿环境使得其极容易感染病虫害,其中泰国蜜枣对病虫害的抗性最差,而缅甸枣和碧云抗性较好。(3)栽培特性对比研究得出:增施N、P、K肥可显着提高坐果率,三者最佳配比为N:P:K≈3:1:3。喷施赤霉素对提高坐果率效果显着,其中以碧云对赤霉素最敏感,赤霉素的浓度水平以15mg/kg效果最好。(4)丰产措施试验中可以看出:环剥和摘心都可以有效的提高台湾青枣的坐果率,其中以既环剥主干又环剥一次枝效果最好。同样,断根也可以提高台湾青枣的坐果率,而试验表明陆续切断四面根系的断根方式在提高坐果率方面优于一次性切断四面根系的断根方式。
二、台湾青枣果实生长发育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青枣果实生长发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种植青枣气候适宜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青枣生育期的确定 |
2.3 青枣气候适宜度模型的建立 |
2.4 青枣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的构建 |
2.5 气候适宜度模型的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青枣气候适宜度时间分布特征 |
3.1.1 青枣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年际变化 |
3.1.2 青枣各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年际变化 |
3.2 青枣气候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 |
4 结论与讨论 |
(2)台湾青枣在福建主产区的气候适宜度(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气候适宜度的计算 |
1)温度适宜度: |
2)降水适宜度: |
3)日照适宜度: |
4)综合气候适宜度: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台湾青枣气候适宜度模型的参数本地化 |
2.1.1 物候期特征 |
2.1.2 温度适宜性指标 |
2.1.3 各生育期的气候适宜度权重 |
2.1.4 气候适宜度的模型筛选和等级划分 |
2.2 台湾青枣气候适宜度的年、季节变化特征 |
2.2.1 气候适宜度的年变化特征 |
2.2.2 气候适宜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
3 讨 论 |
(3)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等级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灾情资料收集 |
1.2.2 台湾青枣野外观测站点的建立 |
1.2.3 地理移置试验 |
1.2.4 人工气候箱低温致灾试验 |
2 结果分析 |
2.1 台湾青枣寒冻害形态学分级标准确定 |
2.2 台湾青枣寒冻害等级指标的确定 |
2.3 台湾青枣寒冻害等级指标的验证 |
2.3.1 2015/2016年冬季灾情对比印证 |
2.3.2 人工气候箱致灾试验对比印证 |
2.4 寒冻害等级指标的最终确定 |
3 结论与讨论 |
(4)基于GIS的台湾青枣在福建引扩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资料及处理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处理 |
1.2.1 90%保证率极端最低气温的计算 |
1.2.2 数据标准化 |
2 研究方法 |
2.1 区划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方法 |
2.2 区划指标的小网格推算 |
2.3 气候适宜指数及等级划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台湾青枣适宜性气候区划 |
3.2 区划结果验证 |
3.2.1 与前期研究结果的一致性 |
3.2.2 与福建省青枣种植现状的一致性 |
4 结论与讨论 |
(5)1-MCP延缓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衰老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1 台湾青枣概述 |
2 台湾青枣果实采后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2.1 物理保鲜 |
2.1.1 低温贮藏 |
2.1.2 气调贮藏 |
2.1.3 热处理 |
2.1.4 涂膜处理 |
2.1.5 微波处理 |
2.2 化学保鲜 |
2.2.1 臭氧和苯甲酸钠处理 |
2.2.2 臭氧和山梨酸钾处理 |
2.2.3 1-MCP处理 |
2.3 化学结合物理保鲜 |
2.3.1 氯化钙结合低温 |
3 1-MCP对果实采后生理的影响 |
3.1 1-MCP概述 |
3.2 1-MCP的作用机理 |
3.3 1-MCP对果蔬采后品质的影响 |
3.4 1-MCP对果蔬采后病害的影响 |
4 本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目标 |
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浓度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1.2 测定方法 |
1.2.1 果实呼吸速率测定 |
1.2.2 果实细胞膜透性测定 |
1.2.3 果实表皮颜色测定 |
1.2.4 果实叶绿素含量测定 |
1.2.5 果实硬度测定 |
1.2.6 果实维生素C含量测定 |
1.2.7 果实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测定 |
1.2.8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测定 |
1.2.9 果肉可滴定酸(TA)含量测定 |
1.2.10 果实好果率的测定 |
1.2.11 果实失重率的测定 |
1.2.12 果实感官评价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MCP对台湾青枣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
2.2 1-MCP对台湾青枣果实果肉细胞膜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
2.3 1-MCP对台湾青枣果实果皮色调角(h°)的影响 |
2.4 1-MCP对台湾青枣果实果皮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5 1-MCP对台湾青枣果实果肉硬度的影响 |
2.6 1-MCP对青枣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2.7 1-MCP对台湾青枣果实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2.8 1-MCP对台湾青枣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影响 |
2.9 1-MCP对果肉可滴定酸含量(TA)的影响 |
2.10 1-MCP对台湾青枣果实好果率的影响 |
2.11 1-MCP对台湾青枣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2.12 1-MCP对台湾青枣果实感官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1-MCP处理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衰老的延缓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测定方法 |
1.2.1 果实细胞膜透性测定 |
1.2.2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
1.2.3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1.2.4 果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测定 |
1.2.5 果肉内源抗氧化物质(活性氧非酶清除物质)含量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2.2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2.3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4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果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影响 |
2.5 果肉内源抗氧化物质(AsA、GSH)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1-MCP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衰老的延缓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2.1 果实细胞膜透性测定 |
1.2.2 果实丙二醛含量(MDA)测定 |
1.2.3 果实细胞膜膜脂相关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
1.2.4 果实果肉膜脂脂肪酸组分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MCP处理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2.2 1-MCP处理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MDA活性的影响 |
2.3 1-MCP处理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细胞膜膜脂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
2.3.1 1-MCP处理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影响 |
2.3.2 1-MCP处理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脂酶活性的影响 |
2.3.3 1-MCP处理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PLD活性的影响 |
2.4 1-MCP处理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1-MCP处理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衰老的延缓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ATP、ADP、AMP含量的测定及能荷计算 |
1.2.2 H~+-ATPase、Ca~(2+)-ATPase、 Mg~(2+)-ATPase活性的测定 |
1.2.3 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的测定 |
1.2.4 NADK活性的测定 |
1.2.5 NADP、NADPH、NAD和NADH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ATP、ADP、AMP含量及能荷影响 |
2.2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ATPase活性的影响 |
2.2.1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H~+-ATPase活性的影响 |
2.2.2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
2.2.3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Mg~(2+)-ATPase活性的影响 |
2.3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NAD激酶活性的影响 |
2.5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NAD(H)和NADP (H)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1-MCP对台湾青枣果实采后衰老的延缓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腐烂指数的测定 |
1.2.2 感病指数的测定 |
1.2.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1.2.4 几丁质酶(CHI)活性的测定 |
1.2.5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1.2.6 总酚的测定 |
1.2.7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腐烂指数的影响 |
2.2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感病指数的影响 |
2.3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PAL活性的影响 |
2.4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CHI活性的影响 |
2.5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GLU活性的影响 |
2.6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总酚含量的影响 |
2.7 1-MCP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引进及开发台湾水果良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酚氧化物特性研究 |
2 营养成分分析 |
3 果实采摘及贮藏保鲜技术 |
3.1 果实采摘 |
3.2 采摘后处理 |
3.2.1 热激处理 |
3.2.2 生长调节剂处理 |
3.2.3 涂膜处理 |
3.2.4 臭氧及微波处理 |
3.2.5 包装 |
3.3 贮藏保鲜技术 |
3.3.1 常温贮藏 |
3.3.2 低温贮藏 |
3.3.3 气调贮藏 |
3.4 商品化处理技术 |
4 苗木无性繁殖技术 |
5 病虫害防控技术 |
6 抗寒性研究 |
7 品系评价与鉴定 |
8 品种表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9 引种适应性研究 |
(7)镁肥对台湾青枣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地概况 |
1.1.2 参试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样品采集及分析 |
1.2.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镁肥对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 镁肥对台湾青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8)台湾青枣果实采后生理和病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台湾青枣果实采后生理 |
1.1 果实失水、萎蔫 |
1.2 果实硬度 |
1.3 果皮色素 |
1.4 酚类物质 |
1.5 呼吸强度和乙烯产生 |
1.6 细胞膜透性 |
1.7 相关酶类 |
1.8 营养成分 |
2 台湾青枣果实采后病害 |
2.1 生理性病害 |
2.1.1 低温冷害 |
2.1.2 缺钙、缺硼症 |
2.2 侵染性病害 |
3 台湾青枣果实采后侵染性病害的控制措施 |
3.1 化学防治 |
3.2 生物防治 |
3.3 物理防治 |
(1) 果实采前套袋: |
(2) 紫外线、臭氧处理: |
(3) 热处理: |
3.4 涂膜处理 |
3.5 品种选育 |
4 展望 |
(9)不同产地冬枣对比试验及冬枣标准化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现状和立题依据 |
1.1 冬枣的品种特性 |
1.1.1 食用和营养价值 |
1.1.2 经济价值 |
1.1.3 生态价值 |
1.1.4 育种价值 |
1.2 冬枣的引种栽培与适应性研究 |
1.3 果树矿质营养分析研究概况 |
1.4 果树光合生理研究概况 |
1.4.1 主要研究方向 |
1.4.2 影响果树光合生理的环境因素 |
1.5 植物抗寒性研究概述 |
1.5.1 植物抗寒性鉴定 |
1.5.2 低温胁迫与植物生理生化机能变化 |
1.6 cDNA文库构建与EST-SSR分析研究概述 |
1.6.1 cDNA文库的构建与应用 |
1.6.2 EST-SSR及其在果树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1.7 冬枣无公害防治和标准化栽培研究进展 |
1.7.1 无公害栽培、无公害果品的含义 |
1.7.2 无公害冬枣生产技术 |
1.7.3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
1.7.4 果实裂果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
1.8 果树杂交育种研究概述 |
1.9 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
1.9.1 立题依据 |
1.9.2 研究意义 |
1.9.3 技术路线 |
2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表型和品质差异研究 |
2.1 不同产地冬枣果核与果实表型差异研究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2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差异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3 不同产地冬枣矿质营养对比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试验园土壤矿质营养对比分析 |
3.2.2 不同产地冬枣叶片矿质营养含量对比分析 |
3.2.3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矿质营养含量对比分析 |
3.2.4 不同试验园土壤、叶片、果实矿质元素和果实品质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4 不同产地冬枣光合特性对比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基地情况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产地冬枣叶绿素含量对比分析 |
4.2.2 不同产地冬枣净光合速率-光响应规律对比分析 |
4.2.3 不同产地冬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对比分析 |
4.2.4 不同产地冬枣净光合速率年变化分析 |
4.2.5 不同试验园冬枣净光合速率对比分析 |
4.2.6 不同产地冬枣荧光特性对比分析 |
4.3 小结 |
5 不同产地冬枣抗寒性对比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相对电导率测定 |
5.1.2 发芽率测定(生长恢复法) |
5.1.3 枝条失水率测定 |
5.1.4 枝条水分饱和亏缺测定 |
5.1.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5.1.6 田间调查 |
5.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相对电导率 |
5.2.2 发芽率测定(生长恢复法) |
5.2.3 枝条失水率与水分饱和亏缺 |
5.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 |
5.2.5 田间调查 |
5.3 小结 |
6 冬枣果实cDNA文库的构建、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6.1 冬枣果实cDNA文库构建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结果与分析 |
6.2 冬枣果实EST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1 材料与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6.3.1 冬枣果实总RNA的提取 |
6.3.2 cDNA文库的构建 |
6.3.3 EST-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
7 冬枣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研究 |
7.1 冬枣绿盲蝽象植物源农药防治研究 |
7.1.1 材料与方法 |
7.1.2 结果与分析 |
7.2 冬枣裂果病防治研究 |
7.2.1 材料与方法 |
7.2.2 结果与分析 |
7.3 冬枣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调查 |
7.3.1 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
7.3.2 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
7.4 绿色食品冬枣栽培技术规程 |
7.5 小结 |
8 冬枣杂交育种初探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材料 |
8.1.2 试验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3 小结 |
9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清单 |
致谢 |
(10)北京地区台湾青枣不同品种对比试验及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台湾青枣的生物学特性 |
1.1.1 植物学特性 |
1.1.2 物候期 |
1.1.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2 台湾青枣的利用价值 |
1.2.1 台湾青枣的营养价值 |
1.2.2 台湾青枣的保健价值 |
1.2.3 台湾青枣的经济价值 |
1.2.4 台湾青枣的观赏价值 |
1.2.5 台湾青枣的生态价值 |
1.3 台湾青枣的资源分布 |
1.4 国内引种台湾青枣的现状 |
1.4.1 我国南方引种台湾青枣的现状 |
1.4.2 我国北方引种台湾青枣现状 |
1.4.3 我国台湾青枣繁殖技术研究 |
1.5 国内外果树设施栽培的历史和现状 |
1.5.1 国外果树设施栽培概况 |
1.5.2 我国果树设施栽培概况 |
1.5.3 台湾青枣设施栽培发展的意义 |
1.6 枣树抗寒性研究现状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7.2 本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
1.8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施 |
1.8.1 试验地概况 |
1.8.2 试验设施 |
2 台湾青枣不同品种生物学特性对比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生长量对比 |
2.2.2 叶片性状对比 |
2.2.3 枝条性状观测对比 |
2.2.4 花、果性状对比 |
2.2.5 光合性状对比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生长量对比 |
2.3.2 叶片性状对比 |
2.3.3 枝条性状对比 |
2.3.4 花、果性状对比 |
2.3.5 光合性状对比 |
2.4 小结 |
3 台湾青枣不同品种栽培特性对比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抗寒性研究 |
3.1.2 抗病虫性 |
3.1.3 丰产栽培特性 |
3.2 试验方法 |
3.2.1 抗寒性研究 |
3.2.2 抗病虫性 |
3.2.3 丰产栽培特性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抗寒性研究 |
3.3.2 抗病虫性 |
3.3.3 丰产栽培性 |
3.4 小结 |
4 台湾青枣对不同丰产措施的反应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环剥、摘心措施 |
4.2.2 根系调查 |
4.2.3 断根试验 |
4.2.4 施肥试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环剥、摘心措施 |
4.3.2 根系调查 |
4.3.3 断根试验 |
4.3.4 施肥试验 |
4.4 小结 |
5. 台湾青枣杂交育种初探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提高开花坐果率,丰产问题 |
6.2.2 改善种植模式,扩大推广途径 |
6.2.3 关于杂交育种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台湾青枣果实生长发育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种植青枣气候适宜度评价[J]. 张柳红,王华,唐力生. 热带气象学报, 2020(05)
- [2]台湾青枣在福建主产区的气候适宜度[J]. 李丽纯,周广胜,陈惠,杨凯.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4)
- [3]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等级指标研究[J]. 杨凯,陈惠,李丽纯,施宗强,陈福梓,彭继达. 自然灾害学报, 2017(04)
- [4]基于GIS的台湾青枣在福建引扩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J]. 李丽纯,陈福梓,王加义,陈惠,林晶,李丽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1)
- [5]1-MCP延缓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衰老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王璐璐.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6]引进及开发台湾水果良种的研究进展[J]. 徐传保,戴庆敏. 北方园艺, 2013(21)
- [7]镁肥对台湾青枣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 吕玉兰,黄家雄,王跃全. 热带农业科学, 2010(12)
- [8]台湾青枣果实采后生理和病害研究进展[J]. 陈莲,林河通,陈艺晖,林艺芬,孔祥佳.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0(06)
- [9]不同产地冬枣对比试验及冬枣标准化栽培研究[D]. 姚立新.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10]北京地区台湾青枣不同品种对比试验及栽培技术研究[D]. 薛瑾.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1)
标签:冬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