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DHV有1型、2型和3型3个血清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1型鸭肝炎病毒。该病是目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从湖北地区分离鸭肝炎病毒,并通过鸭胚中和试验、保守区基因序列的测定、动物回归试验、动物保护试验对病毒进行鉴定,通过对鸭胚、雏鸭的致死性试验,对试验雏鸭组织病理变化的观察及组织病变的电镜观察,分析研究鸭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同时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鸭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类学研究提供素材,并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鸭病毒性肝炎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结果如下:1.通过雏鸭尿囊腔接种,对湖北采集的20份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肝组织进行病原分离,获得2株病毒。将2株分离株经鸭胚传至第5代,收集鸭胚尿囊液病毒测定这些毒株的ELD50分别为10-3.88/0.2ml,10-4.59/0.2ml。经鸭胚中和试验鉴定,2株均为1型鸭肝炎病毒,分别命名为鸭肝炎病毒株DHV-1 JX和DHV-1 DY。2.根据GenBank中的DHV序列,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病毒保守区基因组,对其进行序列测定。与Genebank已发表的1型鸭肝炎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2%~97%之间,进化树分析JX株和DY株的亲源关系较远,不在同一分支上。3.JX和DY株病毒对11日龄鸭胚的致死性为100%,人工感染雏鸭的致死率分别为50%和70%。死亡鸭呈角弓反张姿态,剖检主要可见肝脏肿胀,有大量的出血点。镜下观察2株病毒主要侵害雏鸭肝、胰、脾、肾、脑等组织,造成实质器官的病变,肝脏均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DY株胰脏出现明显的坏死灶。肝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到细胞胞浆的膜状结构中有双层单位膜包绕的圆形似病毒样颗粒,直径约为30~40nm。4.对JX株和DY株病毒的理化特性表现为:病毒在56℃、30min部分灭活,62℃、30min能完全灭活,对乙醚、氯仿、胰酶有抵抗力。同时病毒不凝集鸡、兔、鸭、小鼠的红细胞。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缩略词表前言1 历史与分布1.1 1型鸭肝炎1.2 2型鸭肝炎1.3 3型鸭肝炎1.4 1型变异株及新型鸭肝炎2 鸭肝炎病毒病原特点2.1 1型鸭肝炎2.2 2型鸭肝炎2.3 3型鸭肝炎3 流行病学3.1 1型鸭肝炎3.2 2型鸭肝炎3.3 3型鸭肝炎3.4 1型变异株或新型鸭肝炎4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4.1 病毒的分离4.2 病毒中和试验4.3 电镜检测4.4 琼脂扩散试验4.5 凝集试验4.6 荧光抗体技术4.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4.8 胶体金技术4.9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病料来源1.1.2 DHV阳性血清1.1.3 试验鸭胚、雏鸭1.1.4 仪器设备1.1.5 主要试剂1.1.6 溶液配制1.2 方法1.2.1 细菌培养1.2.2 鸭肝炎病毒毒株分离1.2.2.1 病料的处理1.2.2.2 鸭胚的接种与传代1.2.3 病毒的鉴定1.2.3.1 含病毒的尿囊液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1.2.3.2 含病毒的胚体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1.2.3.3 鸭胚中和试验1.2.4 保守区基因组序列的测定1.2.4.1 引物的设计1.2.4.2 病毒RNA的提取1.2.4.3 RT-PCR扩增1.2.4.4 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和鉴定、测序1.2.4.5 基因组序列分析和进化树的建立1.2.5 病毒的理化特性1.2.5.1 乙醚敏感试验1.2.5.2 氯仿敏感试验1.2.5.3 耐酸性试验1.2.5.4 胰蛋白酶敏感试验1.2.5.5 耐热性试验1.2.6 病毒对鸭胚的致病性1.2.7 动物回归试验1.2.8 雏鸭保护试验1.2.9 试验雏鸭的组织病理观察1.2.10 试验雏鸭病变组织的电镜观察1.2.11 血凝试验2 结果与分析2.1 细菌分离结果2.2 病毒分离结果2.3 病毒的鉴定结果2.3.1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2.3.2 鸭胚中和试验结果2.4 保守区基因组序列的测定2.5 病毒的理化特性2.5.1 JX株和DY对乙醚、氯仿、酸、胰蛋白酶的敏感性2.5.2 JX株和DY株对热的敏感性2.6 病毒对鸭胚的致病性2.7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2.8 雏鸭保护试验结果2.9 攻毒死亡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2.10 肝组织超微结构观察2.11 血凝性3 讨论3.1 病毒分离鉴定3.2 病毒的致病性及组织病理变化3.3 鸭肝炎病毒分离株及其与不同毒株同源性的比较3.4 本研究对湖北省防控鸭病毒性肝炎的意义4 结论参考文献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鸭病毒性肝炎论文; 分离鉴定论文; 生物学特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