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治《伤寒论》学术思想整理及传承方法研究

任应秋治《伤寒论》学术思想整理及传承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代表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它们鲜活生动,具有现实的指导性。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名老中医,继承与挖掘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加快中医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加速培养当代名医,已经成为中医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启动了“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本课题是其分课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挖掘方法研究”(2004BA721AO1HO4)的一部分。当前,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主要表现为师带徒、文献整理和专家系统研制三种形式。“师带徒”的模式有其局限性,无论是教育的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传统的文献整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可重复性和推广性不强。中医专家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学术思想传承模式,但是当前它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符合中医特点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问题。如何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仍将是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人类正在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几乎涉及中医药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建设、中医药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医疗信息化建设、虚拟中医药研究机构以及中医药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应该紧随时代的脉搏,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1.目的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现状,本研究提出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新思路: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技术,以数据库为载体,实现学术思想的数字化和系统化整理,以网络为传播途径,实现学术思想的快速、广泛的传播,使学术思想的教育作用最大化,使更多的学者受益。本课题拟从任应秋治《伤寒论》学术思想入手,尝试在传统的学术思想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以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方法进行探索。2.方法与结果2.1任应秋治《伤寒论》学术思想整理本课题首次对任应秋治《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与学术成就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整理,并归纳出其治《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体系。任应秋治《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早期推崇陆渊雷,践行中医科学化;师承柯琴,主张六经为百病立法;效法柯、徐,分类研究《伤寒论》;以经学启蒙,治伤寒如治经。任应秋研究《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体现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其中以文献研究为重点。理论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伤寒”和“伤寒论”的认识、对“三阴三阳”的认识、伤寒学派的研究以及《伤寒论》学习方法的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中医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
  • 1.1 信息技术概述
  • 1.1.1 信息
  • 1.1.2 信息技术
  • 1.1.3 信息化
  • 1.1.3.1 信息高速公路
  • 1.1.3.2 三金工程
  • 1.2 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1.2.1 中医药信息数字化
  • 1.2.2 中医药信息网络
  • 1.2.3 中医药教育信息化
  • 1.2.4 医院信息化
  • 1.2.5 中医药虚拟研究院
  • 1.2.6 中医药电子商务
  • 1.3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现状
  • 1.3.1 师带徒
  • 1.3.2 文献整理
  • 1.3.3 专家系统
  • 1.4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术思想传承
  • 1.4.1 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学术思想整理
  • 1.4.2 基于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学术思想传承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任应秋治《伤寒论》学术思想整理
  • 2.1 中医名家任应秋
  • 2.1.1 任应秋生平
  • 2.1.2 学术思想演变
  • 2.1.3 主要成就与贡献
  • 2.1.3.1 创立各家学说
  • 2.1.3.2 整理古代文献
  • 2.1.3.3 弘扬仲景学术
  • 2.1.3.4 培养中医人才
  • 2.1.3.5 高超的医术
  • 2.1.3.6 治学的楷模
  • 2.2 研究《伤寒论》的著作
  • 2.3 治《伤寒论》学术渊源与特点
  • 2.3.1 推崇陆渊雷,践行中医科学化
  • 2.3.2 师承柯琴,主张六经为百病立法
  • 2.3.3 效法柯、徐,分类研究《伤寒论》
  • 2.3.4 以经学启蒙,治伤寒如治经
  • 2.4 理论研究
  • 2.4.1 “伤寒”和《伤寒论》
  • 2.4.1.1 “伤寒”是“为邪所伤”
  • 2.4.1.2 《伤寒论》就是“疾病论”
  • 2.4.2 《伤寒论》“三阴三阳”
  • 2.4.2.1 《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特点
  • 2.4.2.2 “三阴三阳”是《伤寒论》的辨证施治的体系
  • 2.4.2.3 六经病证体系
  • 2.4.3 伤寒学派
  • 2.4.3.1 晋唐两宋研究《伤寒论》八大家
  • 2.4.3.2 明以后伤寒学的三大流派
  • 2.4.3.3 近代治伤寒学的主要流派
  • 2.4.4 如何学习《伤寒论》
  • 2.4.4.1 如何选本
  • 2.4.4.2 阅读方法
  • 2.4.4.3 以临床实践为依据
  • 2.5 文献研究
  • 2.5.1 训诂研究
  • 2.5.1.1 校勘
  • 2.5.1.2 音义
  • 2.5.1.3 句释
  • 2.5.1.4 串解
  • 2.5.1.5 语译
  • 2.5.1.6 章句
  • 2.5.2 类分研究
  • 2.5.2.1 症状
  • 2.5.2.2 治法
  • 2.5.2.3 方剂
  • 2.5.2.4 药物
  • 2.5.2.5 脉法
  • 2.5.3 提要研究
  • 2.5.4 索引研究
  • 2.5.5 表解研究
  • 2.6 临床研究
  • 2.6.1 用经方治杂病
  • 2.6.2 用经方善变通
  • 2.7 任应秋治《伤寒论》学术思想体系
  • 第三章 任应秋治《伤寒论》学术思想传承方法研究
  • 3.1 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技术
  • 3.1.1 网络技术
  • 3.1.2 数据库技术
  • 3.1.2.1 数据库技术概述
  • 3.1.2.2 数据库系统设计
  • 3.1.2.3 Access与数据库
  • 3.1.3 网络数据库技术
  • 3.1.3.1 网络数据库技术概述
  • 3.1.3.2 ASP技术
  • 3.1.3.3 ASP.NET
  • 3.2 任应秋治《伤寒论》学术思想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3.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2.2 数据库概念模型
  • 3.2.3 数据库的设计
  • 3.2.3.1 学术思想数据表
  • 3.2.3.2 经验心得交流数据表
  • 3.2.3.3 用户信息表
  • 3.2.4 数据库的建立
  • 3.2.4.1 创建数据库文件
  • 3.2.4.2 创建表
  • 3.2.4.3 设定表关系
  • 3.2.4.4 录入数据
  • 3.3 任应秋治《伤寒论》学术思想网络共享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3.1 系统需求分析
  • 3.3.1.1 开发目标
  • 3.3.1.2 功能性要求及限制
  • 3.3.1.3 系统配置
  • 3.3.2 系统设计
  • 3.3.2.1 网站结构图
  • 3.3.2.2 系统功能结构图
  • 3.3.3 Web窗体设计和系统功能实现
  • 3.3.4 系统测试
  • 3.3.4.1 用户注册、登陆和登出测试
  • 3.3.4.2 系统功能测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任应秋简历
  • 附录2:任应秋主要著作一览
  • 附录3:表目录
  • 附录4:图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伤寒论》中喘证从太阳、阳明论治探析[J]. 国医论坛 2020(01)
    • [2].《伤寒论》“给邪以出路”治法探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03)
    • [3].《伤寒论》英译本的研究[J]. 现代交际 2020(03)
    • [4].宋本《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397法”考辨[J]. 国医论坛 2020(02)
    • [5].《伤寒论》方药剂量歌诀[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6].《伤寒论》英译本概述与简评[J]. 环球中医药 2020(06)
    • [7].宋本《伤寒论》学术小史[J]. 环球中医药 2020(06)
    • [8].《伤寒论》阳明病范畴探讨[J]. 国医论坛 2020(04)
    • [9].民国时期《伤寒论》“非杀菌法抗感染”研究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07)
    • [10].基于升降理论对《伤寒论》的探究[J]. 国医论坛 2020(05)
    • [11].读《伤寒论》浅析现代医患矛盾的解决[J]. 中国医学人文 2018(02)
    • [12].追源欲求真伤寒——评《宋以前伤寒论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04)
    • [13].陈焕堂《伤寒论归真》的学术观点与价值[J]. 中医文献杂志 2018(04)
    • [14].论《伤寒论》科研[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6)
    • [15].浅议《伤寒论》阴阳观[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12)
    • [16].试述《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02)
    • [17].《伤寒论》中大枣应用的象数思维[J]. 国医论坛 2017(01)
    • [18].《伤寒论》对中药发明专利挖掘的指导意义[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7(02)
    • [19].从口渴辨治看《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J]. 环球中医药 2017(02)
    • [20].中西医结合探讨《伤寒论》、《内经》六经[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86)
    • [21].揭开《伤寒论》的“黑箱”[J]. 中医研究 2017(02)
    • [22].从黄芩汤的演变看《伤寒论》的编写原则[J]. 河南中医 2016(12)
    • [23].浅析《伤寒论》血证的辩证意义[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16)
    • [24].《伤寒论》第176条评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04)
    • [25].《伤寒论》中甘草应用规律探讨[J]. 国医论坛 2017(02)
    • [26].浅议《伤寒论》中发热辨证[J]. 光明中医 2017(07)
    • [27].基于诠释学循环的《伤寒论》桂枝汤“发汗”研究[J]. 天津中医药 2017(05)
    • [28].《伤寒论》不寐证兼烦躁论证发微[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2)
    • [29].《伤寒论》治呕方药统计[J]. 河南中医 2017(07)
    • [30].浅谈《伤寒论》第176条[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39)

    标签:;  ;  ;  ;  ;  ;  

    任应秋治《伤寒论》学术思想整理及传承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